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庆城,周礼广场,一个高耸的以“周”字型和凤凰组合成雕塑,矗立在广场中央。它在告诉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们,这里有遥远的故事要向您诉说。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庆州,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一条鲜亮的广告语,立刻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让我们产生了探寻的极大的冲动。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怎么能说一座城的死与活呢?为什么说,庆州是一个活着的千年古城呢?我们带着满满的好奇心,穿过庆城古城的南门嘉会门,走进古城的老街。说实话,这里似乎没有太多的古迹,就连嘉会门都是2005年重修的。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据朋友介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这里以明清建筑为主。随着与时俱进,古建筑几乎已经很少了。在犄角旮旯处还可以看到明清建筑的残存。最典型的是建于明代的“周旧邦木枋”、鹅池洞、和普照寺了。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鹅池洞位于庆城南街鹅池洞巷子口古城垣内。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它没有高大上。斑驳的小路把我们引导到一个幽暗的洞口。抬头一看,洞口上一块石刻匾额“鹅池洞”。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仔细辨认隐约可以看清,此匾为清宣统元年重修时所建。据民间传说,周祖不窋曾经在这里养鹅,因此叫鹅池洞。不窋是“后稷”的儿子,大约生活在距今4000年时间。周人在此地建城,开挖窑洞,烧制陶器,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为后来的周朝崛起奠定了基础,庆阳也成为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鹅池洞是周人为防备敌人进攻而修建。当初,周祖不窋带人沿山挖了一条取水密道,河水自然就流到了洞内,不用出城就能从洞中取水了。这就是鹅池洞的雏形。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一个幽远的传说更能让人们产生探奇的冲动。我们沿着一串长长的台阶走进阴暗的洞内,台阶被分成好多个平台,平台和平台之间,又是台阶相连,洞内全部用卵石铺就。走出洞口心中好有疑惑,这难道就是大名鼎鼎的鹅池洞?朋友告诉我们,这是鹅池洞的上洞。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有一段民谚,流传在庆城,“石头垒墙墙不倒,鹅池担水不用舀,龙王送柴烧不了。”站在洞口,回首相望,心中似乎恍然大悟。原来,这里的城墙跟我们常说的城墙完全不一样。我们进洞的时候,是在城中的地面上,出洞来到城墙脚下。原来古城是建设在一个高地上,古人削土成墙,然后从河里挖来的石头堆砌而成,所以说石头垒墙墙不倒。这个地方还非常隐秘,据说从河里根本看不到洞口。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水是人们生存的命脉,尤其在缺水的黄土高原上,有了水源,就立于不败之地了。也可以说鹅池洞才真正古城“活”着的象征。尽管历史久远,几经修葺,在农耕时代,这里的功能从没有丧失和改变。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遥望古城,思绪万千,穿越上洞,下洞是个什么模样呢?朋友带领我们沿着陡峭的石阶缓缓而下。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下洞的洞口在一块凹地里,四周长满了杂草和树木。可以清晰的看出来,有一些地方是近年进行过大修的。一个不长的凹地里有两个天井。我想古人真聪明,它不仅使洞里有了自然光,重要的在于它的防御功能。站在上面攻击下面的进犯着,简直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下十几级台阶,就可以看到天井了。所谓的天井其实就是一处竖井,斑驳陆离的青砖上长满了苔藓,将四周的黄土层包裹得严严实实,形成了一个四四方方便于防守和汲水的井口。竖井有七八米深,仰起头,好似坐井观天。水量充足时,人站在井口便能汲水,战斗紧急时这里也能作为防范敌人偷袭的要隘。周人先祖修建鹅池洞时,必须要解决鹅池洞的防卫隐患,否则鹅池洞就是留给敌人的一个通道。古人的智慧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想,人们想出了在取水洞中养鹅。这样既能观察水的变化,也能及早发现敌人偷袭。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鹅的警觉性远远超过人类,尤其是听觉很灵敏,遇到陌生人或其它动物时就会高声鸣叫以示警告,有的鹅甚至用喙啄击或用翅扑击。养鹅报警自古就有。苏东坡就曾写道:“鹅能警盗……”。明末清初,还有个“朱阿尧养鹅守寨”,击败清军的偷袭。古罗马人也曾有用鹅报警的事情,还做出禁杀鹅的戒规。周人先祖用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就解决了难题。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洞口上方是一处品字形的痕迹,看得出来曾有石匾之类的东西。甚至还有人推测,悬挂在那里的应该是范仲淹题字。洞用清一色的青砖砌就,湿漉漉的青砖,长着苔藓,棱角早已被磨去了。走在洞里似乎可以看到历代修葺的印记,水滴的叮咚声似乎在述说,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数千年历史。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过了天井,顺台阶走下去,洞内越来越暗。忽然,一抬头发现前面有天窗似的光亮,那就是出口了。眼睛逐渐适应了洞内的光线,洞内两壁上镶嵌石碑,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石碑高低错落,高的在洞顶上,低的触手可及。人们用碑刻来记录历史,历史也在一块块碑刻中闪光。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洞壁上镶嵌的碑刻现存有7块,有庆历七年(1047年)的、熙宁元年(1068年)的,也有明正德、嘉靖年的。这些碑文都是围绕着鹅池洞做文章,或记述修浚的情形。历史上这曾是庆城的八景之一,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取水洞墙壁上也因此留下了不少历史华章。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沿着台阶直下,到洞的最边上,就是庆城人说的东河了。东河叫柔远河又名马莲河东川,发源于华池县乔河乡墩儿山,流经华池县、庆城县,在庆城县县城汇入马莲河。

这条河两岸也是黄土高原远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马莲河下游,举世闻名的黄河古象化石就出土在这里。而距此地几十公里的地方出土的化石,也证实在20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生存。周祖在庆城的传说也是漫长岁月中一束耀眼的火花。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光亮处就是取水口了,由于河水上涨,洞内积水,我们无法走出洞口看到柔远河了。光亮处就是取水口了,由于河水上涨,洞内积水,我们无法走出洞口看到柔远河了。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走出鹅池洞,我们看今天的古城,看今天的鹅池洞风景区。这里历代均有修葺,尤其最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形成了较大规模,曾经亭榭庙宇交映成辉与周祖陵合药王洞景区隔河遥望,让这里形成一个具有全域旅游各项功能的成熟景区。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庆城,穿越在幽暗和斑驳的古洞中

如果不来这个古洞,你就不会认识庆城为什么叫“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在幽暗和斑驳中去穿越,你的思绪也会踏上千年的行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