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時基金董事長張光華:公募基金將持續推進普惠金融發展

中證網訊(記者 王蕊)日前,博時基金董事長張光華表示,數據顯示,自1998年誕生至2018年三季度末,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已累計為持有人創造了近2.25萬億元的利潤,成為普惠金融的典範。在推進普惠金融等方面,公募基金還能夠繼續發揮更大作用。

張光華指出,“資管新規”等陸續出臺,標誌著我國資本市場進入全新階段,這一階段將以緊密圍繞防範金融風險、服務實體經濟的“穩”字頭髮展為主導,通過加強監管協調,增強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有序推進解決金融風險問題,打破剛性兌付,消除監管套利空間,正確發揮金融作為社會財富“加速器”的角色,為我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夯實基礎,推動我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向高質量、高效益的方向前進。

展望未來,張光華認為,首先,居民財富增長將推動公募基金規模和產品的持續發展。瑞信研究院2017年度《全球財富報告》顯示,自2000年起,中國的家庭財富每年增長12.5%,相當於過去17年增長了六倍。但據2017年中國私人財富報告統計,我國居民總財富中現金及存款佔比仍相對較高,資產配置效率仍然較低。另一方面,對比歐美髮達國家,中國基金業整體規模佔比與我國經濟總量並不相稱,無論是作為大眾理財的專業化工具,還是作為資本市場的買方代表,公募基金的主體地位遠未體現。我國多層次居民理財需求亟待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實現優化配置,公募基金的普惠金融特性還應該持續增強和放大。

其次,是金融技術進步將持續激活公募資管的“普惠基因”。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對公募行業帶來深刻變化,將成為公募基金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金融科技對傳統資管的賦能主要體現在更多的客群覆蓋、更大範圍和深度的數據積累、更少的物理網站依賴、更靈活的組織形態和激勵機制等。未來,金融科技的進步必將催生更多的新業態、新模式,成為整個資管行業實現普惠金融的“兵家必爭之地”。

此外,養老金市場大有可為,公募基金將是較有優勢的配置工具。過去,公募基金行業在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上已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公募基金在開發符合中國市場特徵的養老金融普惠產品等方面仍然大有可為。公募基金行業需要進一步加大產品創新的資源投入,開發出適合養老資金屬性的產品,並要持續強化投資團隊能力培育,打造適應養老基金風險收益偏好的投資風格及業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