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想要更快的get文藝知識,接觸更多好書嗎?《文藝有好書》告訴你!

這是小玉全新的系列文章,你的文藝好書解讀,可以更容易。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文藝有好書今日份:《藝術的療效》

文藝有好書的今日份:

書名:《藝術的療效》

作者:阿蘭德波頓(英倫才子)&約翰•阿姆斯特朗(澳大利亞藝術史專家)

一句話說內容:對於“藝術到底有什麼用”這個經典問題,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角度——藝術是一種治療方式,把藝術和生活方方面面聯繫起來。

一句話說精華:解決我們的心靈問題與愛情困惑,培養審美習慣,獲得對世界、自我的新認識。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藝術展覽很多,我們該怎麼認識它的價值?

在當代社會,藝術被提到了越來越高的地位上,眾多機構在展覽藝術品、專家們在宣傳藝術的價值。

但是,對於絕大部分普通民眾來說,最關心的問題依然是“藝術,究竟能給我帶來什麼?”我心情焦慮,如何燃起對生活的希望?應該如何瞭解自己,並向別人展示我的內在?平淡的生活讓人乏味,怎樣轉化這種單調呢?要怎麼做,才能改善我與戀人之間的關係?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藝術,究竟能給我帶來什麼?……我找不到感覺……

顯然,面對生活中這些實際困擾時,一句“藝術讓人更好的成為人”這種說法,雖然很詩意經典,但總顯得有些假大空。我們從傳統藝術欣賞中,為什麼感覺一無所獲呢?

作者認為,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一個人的困惑,因為我們被那一本正經、單向輸出藝術的傳統方式,束縛太久了。我們需要懂藝術嗎?不,是藝術更懂我們。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藝術衝我們神情回眸,她懂我們。

而這本《藝術的療效》,為我們找到了一種全新視角:它既教會我們感性地欣賞藝術,又把藝術理性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中。

所以,這就是一本關於藝術和生活的“療愈之書”。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娓娓道來的藝術見解與一針見血的生活哲學”,正是本書的定位。

而兩位作者,也具有感性和理性相結合的氣質。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阿蘭德波頓

第一位,阿蘭·德波頓,他是英國才子型作家,出版了大量風靡全球的文集。在2008年,他還創立了一所“生活學館”,在交流中為大眾提供日常生活建議。阿蘭最擅長的,是在飄逸又精妙的言語之間,闡述自己的生活哲理和人生體悟,因此,他也被形象地稱作是

全球心靈雞湯界的“冬蟲夏草”

而另一位作者約翰•阿姆斯特朗,是就職於墨爾本大學的一位藝術史專家,他出版了大量人文專著,廣受業界好評。

奇葩文學才子與專業理論教授的合作,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也許正是這兩個人,才能切入這樣一個獨特的藝術+療愈視角,不必枯燥理解藝術,也不空談心靈思考。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小玉對本書精華的解讀:藝術7種功能+解決愛情困惑

在這本書中,小玉為大家提煉了兩個步驟,去體驗藝術的美妙,同時借用藝術來完善我們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

第一步呢,是提出藝術的七種重要功能,來幫助我們克服心理缺陷;第二步呢,是有針對性地聚焦愛情領域,通過藝術的引領獲得幾種品質,讓我們學會更好去愛。

第一步:直面自身的七大困惑,從藝術中尋找解決方法。

1/7回憶

人人都擁有回憶,但記住所有那些重要又容易消逝的經歷,卻並不是我們心靈所擅長的。想想我們拍照的衝動吧,正是來自這種害怕遺忘的焦慮。保存那些短暫而美好的經驗,是藝術誕生的一個重要動機。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勒尼奧《描繪牧羊人肖像的製陶者》

比如在勒尼奧的畫中,表現了一個這樣的場景:夕陽之下,一個女孩正在牆上畫出情人的輪廓像,因為他們即將分別,而這個畫下來的影子,讓我永遠記住了你今晚的樣子。

再比如一幅簡單的風景習作,記錄了天空中雲朵的樣子。它希望幫助我們回憶起的,可不僅僅是當時的天氣,而是回憶一種情感氛圍。看到它,會想起某一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午後,我們坐在公園的草地上看天,將心事寄付雲彩,暫時從俗事中解脫了出來。那一刻“閒庭信步,坐看雲捲雲舒”的生活狀態,也許這才是藝術所著重幫我們回憶的。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莫奈《打陽傘的女人》,它會讓你回憶起某個你和家人一起去郊外的美好午後和愜意心情。

好的藝術,總能從繁雜的生活場景裡,提煉出最動人的畫面、保留那些最有意義的瞬間、讓我們紀念最核心的一刻;

2/7保持希望

生活常常帶給我們失望,而藝術可以呈現出理想的美好世界

事實證明,人們也確實喜歡在藝術中尋找希望,這從大眾偏愛的繪畫風格中就能明顯感受到——那些優美而讓人愉悅的人物畫、花卉風景、無憂無慮的兒童,總是最受歡迎的類型。因為優美的畫面,會讓人們得到心理暗示,藝術是在表現的世界的美好。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看到動起來的浮世繪,你會感到世界很寧靜愜意。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布羅格《維納斯與丘比特》,你會感慨母親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很溫馨。(忘掉輔導作業時的憤怒嘻嘻)

比如,一件表現閒情逸致生活的浮世繪作品,也常常俘獲大眾的心,因為人們認為如果掛上這樣一幅畫給房間增色,那我的生活也會變得更美好

。實際上,如果這個世界更加友善,也許我們就不會對這些優美的藝術作品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也不會如此地需要它們。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藝術中的美,讓我們受到感染,打起對生活的精神。

這個世界並不充滿美好,我們也常常有感到絕望的傾向,對生活的陰暗面更敏感,所以藝術把美好的東西記錄下來,觀看之人會獲得慰藉和激勵,重新打起對生活的精神。

生活中好花不常開而藝術卻永遠把美好保留了下來,生活艱辛,美才更有吸引力,藉助藝術,能令我們保持樂觀;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生活中的悲傷,我們如何面對?

生活中有很多悲傷,它帶給我們痛苦,學會和它共處,是我們一生的必修課。

藝術,傳遞給了我們這樣一種價值觀——生活中不僅需要快感,也需要痛感。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雕塑《普羅米修斯》,當你瞭解了他悲劇的故事,就會感受到一塊碎片雕塑的崇高感

就像我們在古希臘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中,感受到的是種高貴的悲傷:普羅米修斯是一位古希臘的神明,他從宙斯那裡盜取火種,把火送給了人類,教會人類勞動,賦予人類智慧,使得人類脫離了動物。但因此得罪了天神的他,被縛在遙遠荒涼的高加索山上。當看到他為了反抗暴力、伸張正義而被折磨了三萬年的時候,我們也懂得了有一種痛苦,可以化作崇高。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皮翁博《美少年阿多尼斯之死》,死亡中也有美感。(圖原版權見水印)

藝術品不能消除生活中的痛苦,不過它能激勵我們和悲傷深刻地打交道,那些用藝術化手法展現的悲傷,能讓我們內心昇華、不再驚慌。無痛苦,不人生,我們是在體驗一種珍貴的經歷

4/7調整內心失衡

在都市生活的我們,內心常常不自覺沉迷物質慾望,而那些古樸的建築和瓷器,也許能喚醒我們對簡樸之美的興趣。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古樸的瓷器,喚醒人們安貧樂道也是一種美。

比如一件素雅簡潔的宋代瓷瓶,上面保留了一些小小的瑕疵、不均勻的釉色甚至是粗糙的芒口,但這看上去有點寒酸的瓶子,會讓人聯想到“安貧樂道”的性格,它就像是種樸素的美德,讓我們感動。

除了平衡個人心理,藝術品還有益於整個社會的道德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馬蒂諾《老宅的最後一天》,當我們知道這個家會被丈夫敗光時,感到深深的觸動。(圖源版權見水印)

比如馬蒂諾的一幅勸誡繪畫,表現了這樣的一家人:整個家庭的裝潢非常考究,一家人的穿戴也格外精美,不過畫家著重描繪的,還是那個熱衷賭博和嗜酒的丈夫,暗示他最後會把整個家族敗光。

當我們看到這樣觸動心靈的繪畫時,會強烈感受到這件事的悲哀和恥辱,進而反思自己不要做出類似舉動,這顯然要比一句乾巴巴的“禁止賭博和嗜酒”標語,更有震懾人心的力量

5/7瞭解自我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你瞭解自我嗎?

我們常說,人最難的是認識自己,愛吃甜的還是辣的、更喜歡茉莉味道的香水還是雪松木香調的,這些我們能夠輕易地判斷,但是人格呢?直覺、疑慮、預感、茫然、沉思,它們奇異地交織在一起,無法簡單地定義。

藝術,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自我認知,同時向別人展示我們的個性和品味。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莫奈《睡蓮》,你更喜歡寧靜嗎?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蒙克《吶喊》,你更喜歡生命的深沉感悟嗎?

比如,當你面前有兩幅畫,一個是印象派畫家莫奈的《睡蓮》,一個是表現主義畫家蒙克的《吶喊》。當你的眼光不自覺落在了《睡蓮》上,平靜的水面和溫柔的光影讓你沉迷,這從一個側面暗示,你的內心偏愛寧靜。而選擇了《吶喊》的你,被那血色殘陽和痛苦宣洩的畫面深深打動,意味著你的內心對於生命的痛苦,有著更深沉的感悟。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灰調中式裝修,暗示著你的審美品味。

除此之外,在家庭中選擇什麼樣的藝術品作為裝潢,其實也在向外界表達我們的品味和內心:選擇大量抽象和現代主義藝術作品,意味著你崇尚開放和自由,而擺放更多古典主義作品,會向人暗示你的做派傳統和理性。

因此,我們不僅僅是喜愛藝術品,可能我們也很像這些藝術品,它是讓我們瞭解自己和被他人瞭解的很好媒介。

6/7成長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生活中,在面對自己不熟悉、不喜歡、不認同的事情時,我們常常帶有一種偏見,也因為這種固執己見,可能錯過了很多重要的東西。

而藝術,卻可以拓展我們的常規經驗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安格爾《泉》,寫實的、美的繪畫總是更容易讓人接受。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畢加索《亞威農少女》,怪異抽象不太美的作品,總是不好接受。

在大眾的審美習慣裡,更喜歡寫實的、畫得像的畫,因為這些容易和熟悉的自然世界聯繫起來,讓我們有一種“看懂”了的獲得感。而那些晦澀怪異的抽象作品,在我們潛意識裡很容易被拒絕。比如看到安格爾的《泉》,大家會被那種逼真的描繪打動,而且一個衝你溫柔凝視的少女,總歸是令人感到心安的。不過立體主義畢加索的畫,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即使是名作《亞威農少女》裡出現的是五個裸體女孩,大眾也經常搖搖頭,表示不喜歡這種奇怪的拼貼。

那麼,怎麼與自己不喜歡的藝術類型打交道、甚至發現其中的美呢?作者提出了下面三點:

對待事物寬容一些,去熟悉創作者的想法,找到我們與作品之間的關聯。其實,剛才提到的寬容、瞭解、共鳴這三點,不也正是我們接觸一切陌生事物最好的態度嗎?找到和陌生事物的關聯,喚醒新的經驗,get了這種技能,就是我們的自我成長啦!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從藝術中獲得與不熟悉事物打交道的方法,你就成長了!

7/7學會成長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句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楊絳先生在錢鍾書《圍城》扉頁裡寫的,大概也是我們很多人生活中的寫照:對眼前的東西熟視無睹甚至厭倦,嚮往的是那得不到的詩和遠方。

不過藝術,給了我們一種全新的思路:調動自己的敏感性,去重新發現熟悉事物的美吧!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夏爾丹《午餐前的祈禱》,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

比如夏爾丹的《午餐前的祈禱》,是一幅表現平民家庭日常生活的風俗畫。畫中的年輕母親,一邊擺放著午餐食物,一邊教導身邊的兩個孩子做餐前祈禱,感謝上帝的恩典。畫中的光線是那樣的溫暖柔和,那些樸素的傢俱、最常見的瞬間,似乎都變得充滿了光澤。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塞萊布里阿庫娃的風俗畫,日常生活中的美值得欣賞。

這些不都是現實中最平凡的日常嗎?照顧兩個孩子常常讓我們頭痛,那些做不完的家務也讓人厭煩,可看到這幅畫的那一刻,日常生活好像變得有魅力起來,那些曾讓我們想逃離的瑣事,都抵不過寧靜溫暖的家庭氛圍。這一刻,世俗生活是那樣的珍貴和慰藉。

藝術讓我們重新欣賞這些真實生活,也悅納了自己。

好了,剛才我們談到的,就是藝術的第一重療效,它幫助我們面對心靈的困惑,並且通過藝術改善它。總結一下,包括七個方面:

保留回憶、重振希望、接受悲傷、找回平衡、瞭解自我、迎來成長、學會欣賞。

幫你重振希望、接受悲傷、瞭解自我、學會欣賞……藝術還有這些用!

下一次,我們繼續聊藝術如何幫我們解決愛情中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