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生產創業者,不妨先認真寫500篇、100萬字,再談成敗

內容生產創業者,不妨先認真寫500篇、100萬字,再談成敗

最近,某大V在粉絲提醒下寫文章紀念自己在微信公號上發表了1000篇文章,並對內容生產創業者提出了一些諸如先認真寫500篇文章等衷肯建議。

按一日一篇計算,這名大V估計是在2015年末或2016年初的某天開始發表公號文章的。從那一天起至今,這三四年,又恰好是國內第一批內容紅利收割者的黃金時期。數字化平臺分發內容的便捷、私密,滿足了之前大眾文化消費規模的不足、新鮮度的不夠,一下子就迅速膨脹起來,成就了不少公號大V,並順勢推開了網紅經濟、粉絲經濟和流量經濟的窗戶,為經濟發展引來了新鮮空氣與動力。

伴隨之前網絡文學的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內容生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長起來,成就數字化內容生產平臺的同時,也為電影、電視劇、動漫、遊戲等多媒體文化平臺的內容生產提供了素材、靈感和劇本,進而牽引帶動了出版業、影視業、動漫產業、遊戲電競產業等的快速發展,繁榮了國內精神文化市場。

但,這並不代表充滿機會的內容生產市場可以輕易取得成功。除開辦公司運營公號大獲成功者,不少公號大V在加入微信公號之前,其實就已在文字文學領域頗有建樹。

這名大V在發公號文章之前,曾在國內某知名報刊上長期撰寫專欄文章,擁有較高的社會知名度。公號發表的1000篇文章可能只是他之前漫長寫作生涯中作品的一部分,並非全部。他之所以能夠在微信公號上成為知名大V,有幾十萬、上百萬的粉絲,之前的積累不容忽視。微信公號只不過在數字化時代為其內容分發、知名度品牌化和進行更多市場拓展提供了新工具、新平臺、新選擇而已。

微信公號為代表的自媒體平臺可以為其賦能,卻永遠無法替代其作為內容生產者的工作與積累。

以他為代表最早收割內容生產紅利的大V方陣,目前看是“內容市場供給不足+個人之前的努力+數字化內容分發平臺”綜合因素的結果。這其中,數字化內容平臺是偶然性或者說不確定性因素,在供給不足的市場環境下,只起到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個人之前在寫作領域的長足積累才是核心能力所在,沒有這個,催化劑量再大也不會有什麼效果的。

因此,我十分贊同他“內容生產創業者先寫500篇文章”的觀點,而且覺得這500篇似乎也是抽象說法,也許有些人寫300篇就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有些人寫了600篇才嶄露頭角。但,寫兩三篇、幾十篇文章就想創業成功,實在太天真,也太低估內容生產創業的門檻了。

想要走內容生產創業的道路,首先得擺正心態,認真寫文章,朝著500篇這個初步判斷創業成功失敗的最低門檻進發。如果考慮到大V之前的積累,寫作高手是500篇,寫作小白可能就要考慮寫1000篇了。這是一個一直寫下去,證明自己能夠持續寫,然後越寫越好,閱讀量不斷提升的過程。沒有好心態,兩三年的預計創業時間是堅持不下去的,按經驗看,估計95%的人會死在半路上,剩下的5%也不會都成為大V,還要接受更為殘酷的市場篩選。

內容生產創業,乍一看好像門檻低,提筆就能寫,但事實上,它與其他創業一般,並不容易,都要經歷“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艱難,力爭活著、活到最後,才可能踏著同行的屍骨登頂。

而且在這個不知道盡頭的過程中,你還必須要面對一個現實問題“內容無法變現的日子裡靠什麼來生活?”雖然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這個現實打敗,另尋出路,但歷史上不少名著的產生過程大多是與作者的窮困潦倒相伴的,比如《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如果長期無法變現,生活沒保障,內容生產創業者就艱難了。

所以,我不建議誰都去搞內容生產創業,尤其是沒積蓄、沒工作、沒收入的朋友。先找一份工作果腹,利用閒暇去搞內容生產創業,更現實,更長久。有了基本生活保障,我們再談“寫多少篇,寫多久才算內容生產創業成功呢?”,才會更有意義。

儘管這個問題不會有標準答案,但結合大V說辭和個人對當下內容生產創業的理解,我覺得:

首先,不要考慮寫多少篇,認真寫,持續寫,才是關鍵。長期的內容輸出是內容生產者要面臨的第一大考驗。當然,這不包括那些手握重金招攬寫手、接受原創優質內容投稿的“資本家”。他們走得是另一條路,不是這篇文章要介紹的重點。

其次,每寫100篇總結一次,寫到500篇時進行一次創業評估。無論能否立即變現,寫了這麼多文字後,一定會有心得體會等收穫出來,需要靜心品味一番。

總之,沒有足夠的作品數量、文字規模、時間積累,談不上創業。也許500篇,也許1000篇,也許一百萬字、二百萬字,閱讀量、粉絲量、變現規模等才會好起來,至少滿足你一天的吃飯需求,誰知道呢?這是個永遠在變化不定的謎,需要寫手用實踐去衡量、用心血去澆灌,公正無私的時間老人才會在某一刻把答案塞進寫手腦海裡。

不過有一點還比較確定,那就是內容生產創業者必須每天付出,並以年為單位,筆耕不輟,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才可能拿到謎底。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因循守舊,天才也不行。

(完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