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目推薦一部紀錄片——《西南聯大》

淚目推薦一部紀錄片——《西南聯大》

紀錄片一開始就有一段梅貽琦先生振聾發聵說話——國幟三易,悲憤填胸,深受刺激,念國家積弱至此,苟不自強,奚以圖存。而自強之道,端在教育。

1937年7月7日發生“七七事變”,日軍攻佔北平、天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1月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湖南長沙嶽麓山下組成了西南聯大的前身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開學一個月後,隨後由於日軍沿長江一線步步緊逼,師生們於是在1938年2月搬遷入雲南,同年4月2日,正式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址現為雲南師範大學,5月4日,正式開課。

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7月31日宣佈結束。 最初,學校沿襲長沙臨大建制,由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和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組成常務委員會共同管理校務。1938年12月21日,第98次常委會決議,決定由三校校長輪任常務委員會主席,任期一年,本學年由清華校長梅貽琦擔任。後因蔣夢麟、張伯苓均在重慶任職,只有梅貽琦長期留於昆明,故沒有實施輪任制度,一直由梅貽琦任主席,主導校務。

在滇期間,於1938年春建立分校。於1940年8月設敘永分校。1946年5月,上述3校遷回原址覆校後,師範學院留雲南獨立設院,改稱昆明師範學院,後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

與西南聯大一路之隔的雲南大學,抗日戰爭時期在著名數學家熊慶來的主持下也聚集了大批學者,如嚴濟慈、彭桓武等。一些知名學者在西南聯大與雲南大學兩校兼職;許多活動也由兩校師生共同參加。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高校內遷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由於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這是中國高等教育歷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前後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聞一多等300餘人,他們都是各個學科、專業的泰斗、頂級專家。

——“葉企孫,陳寅恪,趙元任,吳有訓,梁思成,金嶽霖,陳省身,王力,朱自清,馮友蘭,王竹溪,沈從文,陳岱孫,聞一多,錢穆,錢鍾書,錢端升、吳大猷,周培源,費孝通,華羅庚,朱光潛,趙九章,林徽因,吳晗,吳宓,張奚若,潘光旦,卞之琳,李憲之,梅貽琦,張伯苓,蔣夢麟,楊武之,馮景蘭,袁復禮,馮至,劉文典,穆旦,趙以炳等。“”

未通過審核,視頻無法播放

淚目推薦一部紀錄片——《西南聯大》

它在短短 8 年時間內(1937 年 11 月 1 日-1946 年 7 月 31 日),只有 3343 名畢業生,但裡面卻包括 2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李政道),趙九章、鄧稼先等8 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以及 174 位兩院院士;宋平、彭佩雲、王漢斌等人成為國家領導人。

——“何澤慧,李政道,朱光亞,鄧稼先,彭佩雲,汪曾祺,鄒承魯

王希季,陳芳允,郭永懷,屠守鍔,吳訥孫,陳忠經,戴傳曾

何兆武,李長之,何其芳,吳大觀,任繼愈,吳慶恆,葉篤正

謝瑋,黃昆,王浩楊,鳳林景,查良釗等。“”

淚目推薦一部紀錄片——《西南聯大》

,一共5集,分別是《八音合奏》《剛毅堅卓》《大學之大》《火的洗禮》《嘉蔭長留》,每集50多分鐘,每一幀畫面都可以感受一番先一輩知識分子的風骨。

紀錄片將西南聯大成立的始末,時代文人大家的顛簸,時局動盪,學子艱辛求學,娓娓道來,那個時代的動盪,文人的風骨歷歷呈現在我們面前,因為西南聯大,中國近代的文化、風骨在亂世中得到了傳承,國士無雙,民族脊樑。

中興業,須人傑,向各位大師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