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再窮不耕丈人田,其實還有下半句,說出了人生道理!

民間俗語:再窮不耕丈人田,其實還有下半句,說出了人生道理!

民間俗語:再窮不耕丈人田,其實還有下半句,說出了人生道理!

眾所周知,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 淵源留長,不僅有讓人印象深刻的精美詩篇,還有好多引人深思的俗語。說起俗語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廣大勞動人民用經驗的真實總結,蘊含了我國底層人民生活的狀態和文化精髓。在農村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不吃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對於前輩的經驗有時候我們是可以參考的,取其精華去其槽粕,這樣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不過。對於農村俗語,我們應該帶著探索的心態去學習,不應該全信,也不能不信。農村俗語也有他的奇妙之處,也是我國的文化珍寶。有一句俗語叫再窮不耕丈人田,聽著很通俗,但是意義卻非常深刻。而他的下半句在先來說也經常用到,堪稱經典。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分析一下這兩句俗語的故事。

民間俗語:再窮不耕丈人田,其實還有下半句,說出了人生道理!

再窮不耕丈人田,這句話其實和我國的封建思想有一定關係,在我國重男輕女是普遍,因此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句話,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那個時代,農村人民生活本身就非常清苦,養活女兒長大後卻要嫁人,總感覺是給別人養了。那個時候女兒嫁出去就相當於去了別人家,甚少回孃家,有的甚至出嫁後一輩子都沒回過孃家。經常回孃家不是為了聯絡感情,有些覺得女兒回家會吃飯,會讓本就貧困的家庭更加困難。而姑爺家也覺得去丈人家幹活、工作對自己家沒有幫助,而岳父的財產都會留給自己的兒子,不會給姑爺,所以姑爺和岳父家的關係並不怎麼好。

民間俗語:再窮不耕丈人田,其實還有下半句,說出了人生道理!

關於這句話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那時候農田比較少,大家種的地都是地主家的,大部分糧食都會上交,生活本就非常清貧。如果把岳父家的地種了會弄得兩家不開心,甚至會把親家變仇家。本就地少糧食少,如果地再被姑爺種了,岳父家的生活就會更加艱辛。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講,再窮都不能中嶽父家的地,做人要有原則和底線。再窮不耕丈人田,說的很通俗易懂,意義非常深刻。其實它的下半句也堪稱精華,下句是再餓不進蘿蔔園。

民間俗語:再窮不耕丈人田,其實還有下半句,說出了人生道理!

關於後半句相信很多人都會有所疑惑,都非常飢餓了,為什麼不能進蘿蔔園呢,又有怎樣的含義呢。其實有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如果空肚吃蘿蔔胃會非常難受,甚至不舒服。因為飢餓的時候胃裡沒有食物,胃酸分泌又多,而蘿蔔是偏辣的,如果飢餓的時候直接吃,不僅不會起到充飢的作用,還會讓自己的胃超級不舒服,甚至因此而生病,給本就貧寒的生活增加負擔。

民間俗語:再窮不耕丈人田,其實還有下半句,說出了人生道理!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飢餓的時候我們看到的蘿蔔園不一定都是自己的,有時候未經主人同意我們就吃別人的東西是不禮貌、不道德的。眾所周知,我國是禮儀之邦,在我國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尋常百姓,都是非常講究道德的,對於偷竊之事非常不齒。

民間俗語:再窮不耕丈人田,其實還有下半句,說出了人生道理!

而隨著生活的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的提高,不管是再窮不耕丈人田,還是再餓不進羅卜園不僅體現在生活的經驗上,更體現了一個人的骨氣。就是我們要有尊嚴,要自立自強,不能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也不能因為飢餓幹偷盜之事,令人不齒。人活著就是為了爭一口氣,我們要活出自己的尊嚴,活出自己的個性,貧窮並不可怕。只要我們肯上進,肯奮鬥,日子都會越來越好的。而通過一切借力、或者小偷小摸之事解決的暫時的困難,是不被人們所認可的,更被世人所不齒。自立自強、為人正直古往今來都被人們推崇,被人們讚譽。今天小編的故事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通過小編的分析你是不是對農村俗語又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如果你有更好的句子或想法,記得留言大家一起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