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評價相聲演員,你怎麼看?

俞敏洪說的太對了


作為一個傳統紙媒,《新京報》發表這樣一篇文章確實讓人感到有點小題大作,一個在北京這麼有影響力的媒體,不多關心一下國家大事,在這和一個相聲演員過不去,招來罵聲也就不足為奇了。

存在即合理,郭德綱、張雲雷和德雲社中的眾人,他們火自然有他們火的道理,在藝術圈混飯吃的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得到觀眾的認可,得到認可才會有人買票,通過自己的表演讓更多的人喜愛非但沒有錯,而且還應受到鼓勵。

《新京報》批判張雲雷走偶像路線,從這一點上來說張雲雷還真沒什麼錯,從張雲雷不火時我就看他說相聲,到這兩年他火,在這期間他沒有刻意改變過自己的風格,也沒有在相聲舞臺上說黃段子或者賣醜相作踐自己,可以說從小和郭德綱學相聲的張雲雷相聲功底還是相當不錯的,只是女生喜歡他的長相,你讓他怎麼辦,總不能自己毀容去迎合一些主流人士的好惡吧。

再說了,相聲老祖宗也沒說過相聲不能出來一個靠臉吃飯的演員啊,我們從小就在課文中學到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怎麼到了德雲社就行了呢?(dh)


捕魚小分隊


說起張雲雷-只是近期才知道這個相聲演員,還是先生推薦聽的他2005年的太平歌詞《遊西湖》,只覺得聲音清脆,口齒伶俐。基本功十分紮實嚴謹。

至於新京報批判大熱的《探清水河》,真是偶然刷抖音看到的,聽到大合唱的確驚到了,這是什麼路數啊?作為相聲迷的先生,又講了張雲雷的南京遭遇,真的是深深同情。以致後來,特意聽了聽了他的相聲。“柳活”的確是無以倫比,嗓音條件好,技巧醇熟,的確濃厚似酒回味無窮。尤其在“學”和“唱”兩門功課上,小夥子的娃娃功底盡顯無疑!可稱行業之翹楚!

但是真的驚豔到我的卻是小劇場的相聲劇《探清水河》,那個重情重義的小六兒哥哥不是他的化身麼?“大蓮妹妹”就是他的舞臺,他的觀眾!100多塊鋼板在身仍然堅持演出,鋼釘穿透了,還能微笑著把最完美的一面呈現給觀眾。真真是笑中帶淚看完的!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情份是張雲雷熱愛舞臺,熱愛觀眾,熱愛相聲事業之情!歷經生死,痴心不改,試問如此張雲雷,為何還要詆譭?



樂樂187262605364


一個青年相聲演員,在正式節目演完後,返場跟粉絲互動一下,揮揮熒光棒,一起玩一玩,這就給《新京報》的眼睛裡揉沙子了?就背叛傳統文化了?這《新京報》的器也太小點了吧。

郭德綱說德雲社只是一個民間團體,他們這些人都是民間閒散藝人,沒有別的手藝,只會說相聲,這跟賣魚的,搓澡的,修鞋的一樣,憑能耐吃飯。觀眾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得對得起觀眾的每一張票錢。這話說得多樸實。

德雲社沒拿國家一分錢,憑自己的本身吃飯,這是需要有真本事的。在市場中靠觀眾生存和發展,是經過了充分的競爭的,觀眾買票聽德雲社的相聲,不是腦子進水,是認為它值這個錢。中國的相聲團體很多,為什麼只有德雲社做得這麼好?我認為《新京報》去研究這個問題比批評張雲雷要有價值得多。

《新京報》拿張雲雷跟侯寶林比,侯老先生要是知道了,哪怕頂破棺材蓋也要來扇《新京報》的耳光了。侯大師的成長也是從撂地開始的,其最初的基本目的也是為了填飽肚子,養家餬口。跟現在德雲社的演出性質是一樣的。後來新中國成立了,侯大師作為曲藝界傑出代表,將撂地相聲搬上了高雅舞臺。但是這帶來了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無法大規模的商演。

相聲演員不能幹商演,怎麼辦?國家養著啊,給工資。有了工資這個保障,誰還去埋頭創作啊?一年整一兩個段子出來,在晚會上演一演,一來二去就成為了藝術家。

如果沒有郭德綱,這些藝術家的日子很好混,現在半路上出來了一個郭德綱,突然有了對比,觀眾一下子就明白,啊,原來相聲可以這麼說的啊!郭德綱也沒有辜負觀眾的期望,不僅一時給觀眾餃子吃,而且還一直給餃子吃。觀眾能不粉他嗎?可是這讓藝術家們怎麼活啊?德雲社一家獨大,而且還允許觀眾錄音錄像,傳到網上,也不追究版權。觀眾的欣賞品味提高了,誰還去看其他團體的演出啊?這樣一來,也倒逼著德雲社的演員們,得練就一直給觀眾吃餃子的能力,你沒真本事,觀眾立馬就淘汰你。在這種壓力下,郭麒麟,岳雲鵬會在後臺嚎啕大哭的事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張雲雷的紅絕不是小鮮肉式的紅,而是基於相聲基本功、多年小劇場演出的經驗上觀眾選擇的結果。當然,張雲雷的顏值他加了不少粉。不過話又說回來,岳雲鵬都能圈女粉無數,何況張雲雷呢。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發展,都是靠民間的力量去傳承的。如果真的為了相聲好,為了傳統藝術能傳承下去,應該多鼓勵像德雲社這樣的團體發展起來,讓這個基數變得越來越大,讓他們在市場上去充分競爭。而不是去打壓那個做得最好的。

給德雲社的建議是管好自己的演員,夾起尾巴來,不要去踩法律紅線和政治紅線,也不要去打擦邊球說葷段子,很危險。

前不久走郭德綱的一個徒弟走了,郭德綱或許應該感到慶幸。


晨欣的故事


我覺得他說的十分對啊,相聲就不能這樣。

以後就應該立一個flag,誰聽相聲笑了,罰款。




一顆糖糖糖糖糖000


水挺深的,決非僅為張雲雷熒光棒而來!似乎有計劃有組織的安排,從苗阜的吐槽到姜昆的反三俗講話,不承認有所指是說不通的,新京報的文章就是很好的注角。面對郭德綱的強勢和良好業績曲協的作為給人是亂了方寸的感覺!其中是不是夾雜一些個人因素的不得而知,而姜昆與郭德綱的恩恩怨怨則是眾人皆知的。有幾點看法如下一:姜昆的歷史功績擺在那裡,不要因為在業務方面的欠缺過分的貶低他為相聲事業做的階段性成績,不客觀的。二:姜昆主政曲協至今曲藝事業起伏的拋物線明白的擺在那裡,多種為各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曲種消聲匿跡,相聲變小品,許多相聲演員改行看似熱鬧實為無奈之舉,曲藝相聲的沒落是不爭的事實。三:當初欲賣身投靠所謂的“主流”相聲大咖以期在皇城根裡混碗飯吃的郭德綱,頻遭白眼不屑一顧之後憑藉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出類拔萃的業務能力在天子腳下闖出一片天,立志繼承發揚傳統藝術,廣招學徒培養出一批目前在大小劇場演出並擁有大批擁躉多才多藝的演員便是最好的實例。如今的郭德綱德雲社不僅僅是佔據了國內演出市場的半壁江山更是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除非洲之外的發達地區,為讓世界更好更多的瞭解中國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近二十年來郭德綱相聲對救活一潭死水的相聲界,繁榮文化市場,給人民群眾以歡樂,發自內心的笑聲則是對和諧社會最好的推動。四:姜昆主席身居高位提出反三俗,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是正確的。問題是把一個如日中天的德雲社排斥在曲協的大小活動外來探討反三俗的問題顯然有點說不通不能服眾了,連繫姜昆與郭德綱既往的恩怨,就不能不使人質疑姜昆主席的真實動機,不能不懷疑是否有拉大旗行打壓的目的!五:試著給姜昆主席講一言: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拋開個人成見,為繁榮相聲曲藝讓廣大群眾看到聽到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出善莫大焉,身為曲協主席可謂是舉手之勞,何樂不為呢!六:做為擁躉也給郭德綱及德雲社一眾演員說點肺腑之言,屎尿屁可以有但不可多,適可而止!互相砸掛只能說身邊的人可以理解,但可不可想些其他的方式呢,不妨試試別的什麼路數。聽覺疲勞或許是德雲社的大敵,不是嗎!虎頭蛇尾且打住吧,衷心希望不分什麼“主流與非主流”共同努力為傳承繁榮相聲曲藝,為廣大群眾帶來歡樂!不妥之處,望見諒!


河水清109991826


媒體不是法官,不是司法機關,不能給任何一個演員進行所謂的各類定性。媒體的言論自由必須有客觀性、真實性要素,最忌諱違背實事求是的評論。對張雲雷演出出現的閃光棒,吶喊助威,沒什麼不可以。相聲源於民間,還是應該有民間藝術的特徵。如果把相聲劇場表演形式要求向配音詩朗誦、民族音樂會那種靜靜的去欣賞,那相聲就不能稱之為相聲了。


老飄清心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懂得的不需要,不懂的沒必要!我們堅信走自己的路,你愛走哪走哪





醉曲客


唉!都不容易。想想當年北京臺依小區綠地整郭德綱,看《新京報》今天借觀眾的熒光棒搞他的徒弟張雲雷,如出一轍啊!年底了,一個想賺收視率,一個想拼發行量,為了利益和不可告人的目的,什麼事兒幹不出來?


工人的名義


張雲雷現在是相聲界人氣最高的演員,人紅是非多,且不論新京報的目的是什麼,單說張雲雷,越紅越應該頭腦清楚,明白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應該怎樣去實現,怎樣向前走,張雲雷現在還年輕,不論從藝術還是人生經驗都還遠達不到成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果張雲雷不自我膨脹,堅持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並以正能量引導粉絲,我覺得無論什麼報都不能詆譭他,因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呀。至於熒光棒,大合唱,那就成了對張雲雷的鼓勵與激勵了…給年輕的曲藝演員一點鼓勵和空間,因為傳統文化需要他們去傳承和發展…


窈窕淑女193207172


新京報又成了德雲社的新賣點。臭姜昆成就了德雲社。屢試不爽,樂此不疲就這點本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