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的移民為什麼又回到了十堰?

管理策劃專家


南水北調主要有三條線,十堰屬於其中的中線工程,從長江支流的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中將水調到終點北京。中線工程主要是滿足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的水資源匱乏問題。



丹江口水庫位於十堰市下面的丹江口市和河南南陽淅川縣,丹江口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被譽為亞洲天池。南水北調是在原來已經建成的丹江口水庫水壩上加高,增大水庫的水量,以此為北方地區提供水資源。


丹江口水庫的加高導致了,沿線的居民區有些因為地勢低而被淹沒。國家就採取了移民的政策,這些居民被安置在了全國各地,國家在他們遷到的所在地建立移民居民點。

而隨著移民的結束,在湖北十堰又有很多人回到了十堰,其中的原因是複雜的。

中國古代一直都有安土重遷的思想,一個人死後要落葉歸根回到自己的家鄉。孔子都說:“父母在,不遠遊”。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很多人是更願意待在自己出生成長的地方,很多十堰人遷出去以後,特別是中老年一代,思鄉之情與日俱增。很多人就重新遷回自己原來親戚朋友所在的地方了。


移民居住的地方可能跟十堰本地文化格格不入,雖然國家建立了移民村,一個村的人都是原來的左鄰右舍,但是畢竟出了村子以後,很多人就都不認識了。鄉音都不同了,很多人的文化情感就覺得不合理,可能就受不了這種環境,而遷回十堰。

還有 相關機構的政策錯誤,移民畢竟是一項很繁雜的事情,相關機構在處理移民移民的問題多少可能有所紕漏。某些地方的移民不滿他們的工作可能也是有的。而在新地方的養家餬口技能可能也不受用,畢竟移民多生活處於漢江、丹江附近,出生便與水有關,很多當地人也是從事跟水有關的工作,突然一下換了環境,再加上相關機構沒有妥善處理,更加加重他們遷回原地的意願。


藤樹先生



我說說我的情況,我也是丹江口移民,搬到天門市,離市區較近大概10公里,沃爾瑪,大潤發超市還有中百倉儲都在這個距離之內,離市醫院也近,到天門南高鐵站公交45分鐘左右,現在在廣東打工,回家比回丹江口方便多了,一般作高鐵中午走晚上到,以前是不可能的,我們整個移民村在天門這邊安居的佔8成,建的房子不說好,反正也住了7年多了,好多家也都重新裝修了,包括我家。現在大概瞭解了下年輕人還是比較喜歡這個地方,反正在十堰也都是大部分在外打工,天門這裡離武漢近,南下北上都方便,不像在丹江口好多時候還要到襄陽轉車,所以接受程度也高,老人開始不太習慣,但也慢慢都習慣了,因為都是整村的移民,老人生活圈子本來就小和本地的人打交道的機會也少,多半本村交流。 還有由於離武漢近,坐高鐵45分就到,好多年輕的或中年人選擇在武漢工作,以前大部分在十堰打工。



這是村子小廣場


移民村一角

這是我的果園,在村子後邊,遠處是移民房

其實住哪兒,只要不是深山老林,一切都還是要靠自己雙手,誰都靠不住,就算給你搬到北上廣深,給你搞一套房子,不讓你賣,又沒地給你,每個月還有物業管理費,你自身不努力恐怕物業費,買菜錢都沒有

這是今年春天的麥苗和梨苗,梨樹還要兩年結果,好難熬,

此圖上傳朋友圈,有人問是不是韭菜?


上海青40052931


南水北調工程自從正式通水,3年多的時間,供給了北方上百億m³的丹江水。十堰這座「北方水井」,約有47萬人背井離鄉,隨後,他們的故鄉和祖祖輩輩的記憶,一同被水庫徹底吞沒。

今天我們來聊聊,為什麼南水北調的移民,很多又悄悄回到了十堰?


先說第一次移民搬遷時,有記者問:“知道為什麼搬嗎?”

從老人到小孩都明白,“知道,北京渴”“為了國家,這是個利民萬代的工程”。

丹江邊的淅川縣,有很多老人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以後這裡就成了水庫,再也回不來了。離開時,很多村民都帶了一根故土的樹枝,也有人帶上一瓶丹江水。

從此以後,老家的一切都只能在夢裡相見了。

不只是看著自己家變成斷壁殘垣,背井離鄉的撕裂感讓人難以忍受。

當南水北調的移民到了安置的新地方,「新鄉」沒有水、沒有山,有的移民常年在江上捕魚,當賴以生存的技能突然一無是處,他們要靠自己的一雙手去種地,重新開始,這種落差感是巨大的。

而且兩地的口音不一樣,移民融不入當地的生活,又賺不到錢時,就有少數人悄悄的回到了十堰。他們寧願開墾故鄉旁邊的荒山,搭個小房子,也要回到過去的生活。

最後,故土難離,移民的選擇也在情理之中,各位小夥伴認為呢?

如果你對南水北調五十多年來的故事感興趣,biubiu介紹一部紀錄片「水脈」給大家,篇幅有限,今天就到這裡啦~


我是找靚機二手機,每天更新有趣的視頻,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Peace~

找靚機科普君


對於南水北調移民為何又回十堰?

為南水北調十堰兩次大型移民,跨越半個世紀,共約46.9萬人離別故土,在異地他鄉重建家園,成就了一庫漢江水。而如今,有一部分人選擇了回到十堰繼續生活。原因主要有三:

故土難離。

俗話說:“金窩銀窩,捨不得窮窩”。尤其對於老一輩人來講,故土對於他們意味著太多太多。就算是很多曾高高興興遷入城市的人都有故鄉情結,又何況這些真正背井離鄉的人們,故鄉也許永遠只停留回憶裡了。

親情難捨。

移民往往會把一個大家庭拆散,把在一起生活多年的鄉親分離;移民並不會把一整個社會關係網都遷走,這是不可能的,基本上都是一刀切。這種難言的親情在短時間裡還好,時間一長或者是對於兩地相隔較遠的人來說,就成了鄉愁。

條件不滿足。

政策的扶持都是處於大多數人的考慮,總會有一些人因為各種原因而被忽略。

移民到底有多難?“這是拆人祖屋、挖人祖墳的事,沒做過的人是無法體會的。除了靠公平透明的移民政策、實惠合理的移民補償資金之外,還要靠移民幹部做大量細緻入微的疏導工作。很多事情,說在嘴上容易,一旦進入操作層面,往往困難重重。”

風車車看天下


我回答的是他們為什麼留了下來。

我是鄧州市林扒鎮的,我們離丹江水庫幾十公里,我們鎮有幾個移民點。

我的父親是一名農村信用社的員工,也是一個移民點的一個聯絡人。

父親講確實很多人故土難離,很多人離開家時這邊坐上搬遷車,那邊就用勾機把房子扒了,很多人在那一刻都止不住的嚎嚎大哭……

但是,作為一名駐村聯絡人,政府的要求是:移民到地方後,房子是蓋好的,電,水,必須能夠正常使用,而且要配備一個月的米、面、油、菜、移民到的第一天,要陪他們做飯一起在家做飯吃一頓,並留下聯繫方式,意思是有需要了,負責到底,為此父親還結交了很多朋友。

當然,我不否認,有些地方政策可能落實的不夠。讓移民傷了心,又要回去的。

也確實有很多老人捨不得,後來又陸陸續續回去的~


視遠堂



演員任濤


移民後離家數百里,舉目無親,在家以養魚,捕魚,販魚為生,現在以種田為主,不習慣,種地靠天吃飯,不旱即澇,看天吃飯,周圍村上人又不認識,打零工都不方便,河南淅川的近20萬移民,分佈在河南各地,很多回老家用石棉瓦搭棚捕魚,販魚,當地強制拆掉,又搭,有的只好種田,打工,時間長了,慢慢就學會種地,新的謀生方式,在移民前我瞭解的一個移民村莊,全村700多人,只有四戶沒在當地鎮,縣,市裡買房,就有想法,萬一不適應,都回去。十堰的情況應和河南的移民大致一樣。


草民正道是蒼桑


漯河市有幾個移民村,分別在臨潁縣的王崗鎮、繁城鎮和郾城區的商橋鎮,距我們村莊最近的一個移民村是位於商橋鎮的王家嶺新村,總人口大約2000餘口,他們來自河南省淅川縣。據我所知,移民新村的生活條件十分優越,500多戶人家,每家一幢別墅,一張圖紙建造,清一色的兩層樓房,金磚玉瓦,雕樑畫棟,幢幢氣勢輝宏,裝飾豪華,按當前農村自建房價,每幢別墅不下20萬元,若按商品房價何至百萬?他們不僅擁有富麗堂皇的居住條件,更有令人羨慕的優美環境,南鄰沙河,東臨107國道、京廣鐵路、京深髙鐵、北有省級公路,與河南省珍稀植物園接壤,一年四季綠樹長青,鮮花不敗,由於所處位置空鄺遼闊,村莊稀少,方圓十餘公里沒有任何工業廢氣汙染,堪為世外桃源。


用戶62289785203


我是移民到十堰的,1969年從上海機床廠移民到十堰,在上海住17.5平方米磚房,到十堰八個人住26平方米蘆蓆棚,紅衛商場、張灣商場、五堰商場還沒有上海里弄裡的合作社大,我們堅持下來了,把青春貢獻給了十堰、把子女貢獻給了東風,現在老了、老了!要停熱水了!哎!!!


金蛇02


歡迎來到熊二讀史,一起來聊聊移民那些事。(本篇約500字,閱讀需時2分)

在我的老家南陽,因為是南水北調中線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的所在地,因此也就近安置了不少移民。

政府劃地統一建安居房,並且有各種福利政策,嶄新的成排房屋,看起來一切都挺不錯。偶爾沒事,我們還會去移民開的丹江魚小店,嘗一嘗不同方法做的鮮魚。

但是不管表面怎麼好,實際上都掩飾不了移民這個特殊團體的特殊性。突然就離開熟悉的土地,熟悉的生計方式,舉家遷到陌生的地方,一切重新開始,真的很難。

當地人總覺得移民是新來的,不自覺就會產生一種距離感。移民團體因共同的遭遇和心理,能凝聚在一起,無形中更難以與當地人融合。

這個問題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嚴重。

因此有一些移民,放棄新遷入的地方,返回原來的家鄉,雖然熟悉的村莊已破敗,甚至有的已在水底,但是他們會在水邊尋一片落腳之地,在這片故土上,重新開始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

這就是很多南水北調中線移民又返遷回十堰的原因。

移民問題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在國內外都是十分受重視的問題。

就是因為移民問題處理不好,會給當事人和家庭造成難以言說的傷痛。

不管政策如何優惠,不管新居如何靚麗,如何讓失去根的內心重新找到依靠,讓暗淡的心情重新獲得陽光,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融不入的新地,回不去的故土。這是移民人心中永遠的痛。

看那些關於移民的紀錄片,鄰里告別時的依依不捨,車隊出發時的撕心裂肺,漸離故土時的魂牽夢繞,一幕幕,無不讓人動容。

有人說:“沒有故鄉的人是不幸的,有故鄉而又不幸遭遇人為的失去,這是一種雙重的失去。”

如何處理國家工程的移民問題,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更多歷史文化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熊二讀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