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樓蘭終不還—務川自治縣脫貧攻堅大決戰見聞

不破楼兰终不还—务川自治县脱贫攻坚大决战见闻

不破楼兰终不还—务川自治县脱贫攻坚大决战见闻
不破楼兰终不还—务川自治县脱贫攻坚大决战见闻

人武部官兵挺進脫貧攻堅一線(人武部供圖)

11月20日,大坪街道山青社區。居民申林生捧著剛考取的《建設類建設機械崗位培訓合格證書》,憧憬著致富夢想。申林生是大坪街道山坑村搬遷過來的移民,他被社區送到遵義免費培訓半年,掌握了挖掘機操作。申林生正著手實習的事,只需20天,他就能成為熟練工,一月淨收入不會低於5000元。

11月21日,分水鎮金華村。小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駐村幹部閔敏和“孃家”務川自治縣醫院的26名同事一大早就開始為全村群眾清掃房前屋後的垃圾。閔敏一人包6戶,9個月幾乎沒有回過家,母親在家突發疾病暈倒,也沒能回去看望,只是打電話叮囑妻子把老人照顧好。

11月22日,紅絲鄉上壩村。村民李則全在油菜地裡一邊勞作一邊謀劃著油菜產業的翻身仗。李則全整個右臂受傷致殘沒有知覺不能動。但他不甘落後,流轉土地種高粱150畝、油菜180畝,不僅自己脫貧致了富,還幫助帶動周邊十多個村組的群眾種植了近800多畝高粱增收。

11月23日,石朝鄉浪水村。天快黑了,肖仕明顧不上吃飯,拖著疲憊的身子趕到村裡調解群眾矛盾。已轉非的副處級幹部肖仕明本可以留在機關乾點輕鬆的工作,但他主動請纓到務川最堅苦、矛盾糾紛最多的石朝鄉駐村,每天泡在工地上,奔忙在田間地頭。

……

務川“整縣出列”進入倒計時,正向脫貧攻堅最後的堡壘發起總攻。年末,按國家標準“整縣出列”的要求,該縣除納入政策性兜底的“兩無”人員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025人要全面實現穩定脫貧目標,貧困發生率控制在1.35%以內,群眾對脫貧攻堅的認可度達到100%。

一段時間以來,全縣機關80%的幹部下到村組,全縣幹部群眾擰成一股繩,決戰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

不破楼兰终不还—务川自治县脱贫攻坚大决战见闻

務川自治縣“千人包千組”動員部署會 彭飛 攝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11月9日早晨,一支由87人組成的隊伍整齊地由分水鎮天山村關叉椏組向小河組進發。隊伍中,男同志扛著木工板、水泥和石粉,女同志扛著塑膠瓦,每個人都負重前行。崎嶇的小路只容一人通過,隊伍艱難行進。在關叉椏路段,走完一段狹窄的羊腸小道,接著就是一段坡度70度的下坡路。路太陡,人已不能正常行走,但還得把建築材料運下去。“搬運工們”只能蹲下身子,甚至斜躺著,拖著建材往下滑。有的人在搬運過程中扭傷了腳、擦破了皮。

這支隊伍並非是專業的建築工人,也非搬運工。他們是分水鎮組織的幹部隊伍,他們中有鎮村幹部,有省市縣駐村幫扶的幹部,這天他們是專程為關叉椏組深山裡一對老年夫婦維修房屋的。

這戶人家男主人叫杜碧倫,83歲。杜碧倫家住在小河組六塘,位於深山裡的山腰上,是獨門獨戶,四周直徑3公里無人煙。到天山村不通公路,下山上山步行需要2小時,家裡木房屋頂漏雨、牆體透風。杜碧倫家被列入易地搬遷戶,可各級幹部分批到他家做思想工作近40次,老年人卻故土難離,執意不搬。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落下!不搬也得解決老人的住房安全問題。鎮裡先後聯繫了五家施工隊伍,但考慮到運材料艱難,沒一家願意幹。人家不接,幹部們就自己幹。於是鎮裡組織80多位幹部幫老人修繕了房屋。屋頂換成了塑膠瓦,透風的牆裝上了木工板,地面重新用混凝土砌平了,改建了廁所,廚房也煥然一新……

杜碧倫激動地拉著幹部們合影留念。

在脫貧攻堅大決戰的關鍵時期,黨員幹部身先士卒,帶領群眾“攻營拔寨”成為工作常態。縣裡成立了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雙組長的脫貧攻堅指揮體系,縱向建立縣脫貧攻堅總指揮部、16個戰區指揮部、122個作戰指揮所,橫向組建黨建扶貧、產業扶貧等10大攻堅隊,縣級領導靠前指揮吃住在戰區,縣直單位主要領導帶隊組織80%的幹部攻堅在村寨,2880名幹部實行駐村全脫產包保,把“優勢兵力”集中在了脫貧攻堅戰的一線上,不讓一戶貧困戶在脫貧路上掉隊。

不破楼兰终不还—务川自治县脱贫攻坚大决战见闻

航拍豐樂鎮廟壩新農村 田東 攝

幹群一心建設美麗家園

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方的貧困人口,最好的脫貧之路就是搬遷。務川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總要求,先後投資13.28億元,建成石朝、紅絲、黃都、柏村、分水5個鄉鎮集鎮安置點和大坪街道縣城集中安置點,完成了2016年、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3977戶18353人,跨區安置(新蒲新區)搬遷入住56戶246人,2018年易地扶貧搬遷262戶1206人。該縣選條件好的地方建安置點,使群眾搬遷無後顧之憂,生病能就近醫治、就業能就近解決、子女能就近入學。同時,還紮實開展移民搬遷後扶工作,實現了搬遷戶戶均有1人以上穩定就業。

在縣城東面的大坪街道,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儼然是一個“城市綜合體”,這是4285戶移民的美麗家園。一幢幢小高樓被一片片綠樹擁簇,寬闊的街道在小區內穿行,樓宇之間種植得有綠色的草坪……安置小區與仡佬之源景區為鄰,不僅風景優美,而且功能齊全,學校、平價超市、農貿市場、文化廣場、博物館、母嬰店、早餐店、工業園區等與安置小區同步建成,目前正在建設新規劃的縣人民醫院、就業服務站等公用基礎設施。

11月22日,高騰先、何茂蘭小兩口正在縣城集中安置點自家的便利店裡招呼著客人。去年5月,一家老小6口人從都濡街道巖灣村搬到縣城,夫妻倆就在小區租個門面,白天經營百貨,晚上在門外支個小攤賣燒烤。“只要肯幹,總能找到錢。”何茂蘭說。現在,小兩口一個月能有一萬元左右的收入,日子越過越紅火。

不需要搬遷的農村居民,也要讓他們住房安全、環境優美。為此,務川投資16.646億元,實施46691戶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保障住房安全。投資3.7億元,建成集鎮生活汙水處理項目16個、垃圾中轉站15個,啟動大村大寨汙水垃圾項目建設規劃,全面改善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

11月23日,記者走進紅絲鄉上壩村。貧困戶高和正在打掃房前屋後的衛生,院壩乾乾淨淨,看不到雜物紙屑,房屋兩頭雜物堆放整齊。近日,高和借縣裡實施人居環境改造的契機,自己出錢擴大了院壩硬化的面積。“五改一修”一結束,他立即買了一臺熱水器,現在他每天都要衝一下熱水澡。

不破楼兰终不还—务川自治县脱贫攻坚大决战见闻

硯山鎮紅杉育苗基地 田東 攝

產業鋪就脫貧路

脫貧,產業是關鍵。務川探索“企業+合作社+貧困戶”“企業+集體經濟+貧困戶”等發展模式,建立貧困戶自身參與、入股分紅、基地就業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增收。種植蔬菜30萬餘畝、烤煙7.87萬畝,建成茶園12.5萬畝,初步建成核桃、香榧、構樹等特色產業15萬畝,培育食用菌1000畝、蝦蟹2000畝,發展精品水果近14萬畝、中藥材近9萬畝、高粱3萬畝,發展肉羊約21萬隻、豬約22萬頭、牛約12萬頭等。如今,村村有主打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初步建成貧困群眾人均增收1萬元以上的產業支撐,基本實現貧困戶產業發展利益聯結和見效產業分紅全覆蓋。

硯山鎮種植烤煙2690畝,產值940萬元。除去成本,每畝淨增3000元,100戶菸農受益。利用退耕還林發展李子等精品水果種植11212畝,每畝收入1萬元,幫助2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紅絲鄉發展精品水果7668畝,僅栽植費用就兌現了10.7萬元。種植油茶混交林2400畝,兌現栽植費3萬元。新建蜜蜂規範化養殖場6個,發展蜜蜂養殖戶110戶,養蜜蜂1000餘群。

分水鎮金華村成立金鑫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辣椒種植,去年收入63萬元。今年雖受災,但收入也有27.6萬元。全村35戶貧困戶全部參與辣椒種植受益。

不破楼兰终不还—务川自治县脱贫攻坚大决战见闻

務川至石朝鄉二級公路 田東 攝

補齊短板強保障

基礎設施建設是脫貧攻堅的基礎。近年來,務川投入大量資金補交通、飲水、教育、電訊短板,大大提升了群眾的生活生產條件。同時,落實各項保障政策和措施,在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織牢保障網,讓貧困戶穩步脫貧不返貧,致富有保障。

高山旱地通水了。今年4月23日,涪洋鎮涪洋村聯豐組苗族村民覃禮強家的水龍頭湧出清泉,標誌著該鎮自然能提水成功,小坪村坪山組和涪洋村聯豐組從此告別背水吃的歷史。近年來,務川累計投入29.27億元,開工建設一大批水源工程,為常年飲用屋簷水、挑水喝的高山地區群眾逐步解決飲水困難,基本實現了農村安全飲水全覆蓋。

出山進城方便了。“組組通硬化路、村村通油路”目標提前實現,基本形成內連外通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居民張潤嬋感慨道:“過去家鄉不通公路,從老家大坪街道山坑村長溝組出來,要走很遠的路才能坐車,到縣城需要四五個小時,現在坐車只要50分鐘。”

山旮旯手機響了。投資5.56億元,實施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農村安全穩定用電問題全面解決。投入4.58億元,實現農村通訊網絡基本覆蓋,電視網絡“戶戶通”全覆蓋。

貧困孩子上學無憂了。足額兌現保障政策,建立貧困學生扶助基金,統籌專項資助、基金扶助和社會捐助資金,建立貧困學生“一對一”導師幫促機制,有效杜絕“因貧失學、因學致貧”。

看病不愁了。全面落實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健康扶貧醫療保障救助政策,確保醫療費用政策範圍內報銷比例達90%,有效防止貧困人口因病返貧和因病致貧。

孤老特困群眾生活有保障了。健全完善了“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兩項制度銜接率穩步提升,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以上,實現特困供養、孤兒供養和“兩無”人員政策兜底保障全覆蓋。

陽光灑在仡鄉大地,深度貧困村天山村高山一塊大木牌上“不甘貧困 奮力脫貧”幾個大字熠熠生輝,一個個在田地間勞作的群眾額頭掛著汗珠,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貧困戶楊明城對記者說:“這麼多幹部和我們天天一起幹,我們脫貧沒得問題!”(餘祖波 李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