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諺"瑞雪兆豐年"是針對農業生產的一句諺語,說的有道理嗎?

圖說農村事


今年"大雪"季節剛過,我們黃河中下游地區就真的下了大雪,農諺講“瑞雪兆豐年”,這是什麼意思呢?是怎麼總結出來的?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這是關於小麥生產的諺語。實際上,農作物也跟人似的,也要吃要喝,到了冬天也需要保暖。

大家知道,種植冬小麥在我國的北方地區具有很久很久的歷史了,在那舊時代沒有良種、沒有肥料、沒有好的水澆條件,農業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飯。農民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只要冬季適時下了大雪,到了下一年小麥是一定豐收的,所以適時的大雪就是吉祥的雪,就是小麥豐收的好兆頭。

“瑞雪兆豐年”就是這樣總結出來的,也就這樣被廣為流傳下來,這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觀察、驗證冬季降雪現象與越冬小麥的關係而總結出來的,在我國的北方地區還是比較準確、很有科學道理的經驗總結。



進入冬季,我們北方地區的氣溫是逐漸降低的,雨水也越來越少,天氣越來越乾燥,地裡的土壤越來越鬆散、失水也越來越嚴重,這樣白露前後種植的冬小麥就面臨著土壤失水根系不發達、苗差苗弱不耐嚴寒而造成減產的情況。 如果大雪季節後下了一場雪、一場大雪,那就好了。就象人一樣,再撐凍到了冬季也要穿棉衣,小麥也是一樣,雖然是越冬作物,耐寒冷也有限度,下上一場厚厚的雪就等於給小麥蓋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可以很好地為小麥保暖。

可能你會說雪也是因為氣溫低由水凝結成的,跟冰一樣,只能是冷上加冷,怎麼能保暖呢?雪是由水凝結成的不錯,但它跟冰的結構不一樣。我們都知道,冬天穿棉襖很暖和,穿棉襖為什麼暖和呢?這是因為棉花絲之間都是空隙,棉花孔隙裡充填著許多空氣,空氣的導熱性能很差,這層空氣阻止了人體的熱量向外擴散。覆蓋在小麥上的積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間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鑽進積雪孔隙裡的這層空氣可以防止土壤中的熱量向外散發,又可阻止外界冷空氣的侵入,保護了地面溫度不會因寒風降得很低。所以,這厚厚的沒有溶化的雪對小麥來說具有保溫作用,同時冬雪蓋住,也不易引來蟲害。



不僅僅是保暖禦寒擋蟲害,積雪溶化還給小麥補充了水分。雪水和雨水一樣,其中含有大量的雜質,這些雜質成份對小麥來說,那可是養分,相當於補充了肥料。更可喜的是,小麥的這個’雪被”要是維持到了開春,隨著氣溫的回暖慢慢溶化了,就等於給小麥均勻地澆了一次返青水,你想想,這得為老百姓省多少錢。尤其在古代,沒有水澆條件,這樣一場雪不就是瑞雪嗎?所以民間還有那些關於下雪與農作物有關係的諺語,例如"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小雪雪滿天,來歲必豐年"、"臘雪蓋地,年歲加倍"、"雪多見豐年"等等,這些說的都是同一個道理。



老天下的及時雪給小麥保了暖、保了水、補了水、補了肥,能不豐收嗎!這回明白了“瑞雪兆豐年”是什麼意思了吧,古人總結出來的,是有道理的。


圖說農村事


"瑞雪兆豐年"是針對農業的一句諺語,主要是針對有關於小麥生長的,是很有道理的。

在北方,進入冬季,空曠的田野一片蕭殺荒涼,只有冬小麥泛著點點綠色。以前農民種地沒有水澆條件,只能靠天吃飯,夏天盼下雨,冬天盼下雪。大雪節氣一過,大雪紛紛揚揚,飄飄灑灑降臨人間,那真是瑞氣祥和,青山披銀展風彩,大地素裹鋪畫卷。皚皚白雪覆蓋在碧綠的麥苗上,不僅可以保溫保溼,冰雪在融化的過程將地下害蟲凍死,來年小麥定會大豐收!也正應驗了另一句諺語今冬麥意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白雪覆蓋在其它地塊上,也會保證地裡有充足的水分,凍死地下害口小,來年種什麼莊稼都會獲得大豐收。"瑞雪兆豐年"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落英鄉間


對華北來說,瑞雪兆豐年指的是,我們這裡秋收完成後要種冬小麥,下雪會幫助小麥保溫,沒錯是保溫,像一層厚厚的棉被,底下的小麥會感覺溫暖,並且春來雪水化了可以滋養小麥很快返青,比不下雪的冬天長勢更好哦,長勢好就是豐收的前奏啊




馬獻同


有道理,冬天下雪確實對農民春種有益。冬天下雪多,天氣寒冷低溫可以殺死藏在,枯葉,秸杆,土壤中的過冬蟲害。

雪可以有效幫,耕地保墒。特別是北方,可以使春旱,旱情降低。


雅丹的風


肯定有道理啊,冬天下一場雪地理的莊稼會吸收水分子儲存能量,明年會長得更好。











三農小波


“瑞雪兆豐年,”“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這都是針對農業生產的諺語。這些諺語都是農民們經過多年的經驗總結出的結論,是很有一定道理的。
農民靠種田為生,他們企盼的就是豐調雨順保豐收,春種秋收,土地在這兩個季節耗盡了水分,因為莊稼生長需要水分,奪去了土壤裡的全部水分和營養,到了冬天,如果沒有充足的水分滋養土地,就不能確保春天土壤肥沃滋潤,會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所以,冬天的雪,對於農業生產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互動。


蠟筆小新goddess


沒有比這個更好的回答


瓜州瓜迷


當然有道理,農民最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