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營銷的主要目的是以賣產品為主嗎?為什麼?

Cats貓


如果營銷的主要目的是以賣產品為主,你會很累很累……為什麼呢?

現實中我們來看看經常在旅遊時看到的場景:

一遊客一直在跟賣家“砍價”……

遊客說:這個旅遊紀念品賣10元太貴,5元差不多。

賣家說:5元,我進都進不到,你到哪裡去能買到?

遊客說:就5元吧。

這個交易只好以“賣家有貨在,買家錢也在”……而告終為成交失敗……

這種以賣產品為目的的現象,在現實的營銷中我們是否經常見到?

你認為這樣的營銷究竟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

在蔣老師看來:就是“拿著產品賣產品”,根本沒有參照物,或參照價……怎麼去比較?賣家說這個商品值這個價,買家說不值;這是不是由於雙方的認知不對等呢?

你認為一個商品是用價值去判斷,還是用價格去判斷呢?

蔣老師認為:一定要用價值去判斷,才有參照系;如果用價格去判斷是不是根本沒有標準?

怎樣轉變這種“以賣產品為主”的營銷思維呢?

蔣老師個人認為:

1.塑造價值。也就是給商品打造一個價值。比如說,“農夫山泉”在超市只要2元/瓶,在五星級酒店要20元/瓶。為什麼同樣都是“農夫山泉”,在五星級酒店要20元/瓶,有人還要掏錢購買?那是由於五星級酒店這個價值才讓“農夫山泉”升了值。是這樣的嗎?

再舉個例子,一個陶瓷杯如果賣500元/個,99%的人都不會購買。假如蔣老師編個故事,這個陶瓷杯子是清朝年間,乾隆下江南時跟夏雨荷在大明湖畔的“定情之物”。現在市面上僅有2件了,現賣5000元/個。如果你喜歡古玩,也可掏這個錢來購買(也就是有一定的購買力);你一定會購買,為什麼?

也就是最開始蔣老師分享的“價值”,通過這樣編個故事來“塑造價值”——人的大腦,對價格就不再敏感了。對嗎?同時還有“稀缺性和緊迫感”,只有2件,你不買,別人有可能就買了……是嗎?

2.差異化。在同類商品中,你一定要跟其他產品要不一樣,比如隨便又舉個例子,你的木梳要賣50元/把。市面上其他的木梳才賣10元-20元/把。你可描述你為什麼要賣50元/把的理由?因為這款木梳,是有什麼稀少的“木”做成的。而這個稀少的“木”正是你的差異化(當然,一定要屬實,千萬不要忽悠客戶!)。

假如你的木梳是金貴的木材製成的。這個木材,可以防靜電,老年人梳頭後,還可以防“老年痴呆”。這樣你的木梳是不是立即與同類木梳有了不一樣的賣點?而這個賣點正是你的目標客戶群所需要的!

其實現實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真是“不勝枚舉”……

只要我們走出“以賣產品為目的”的傳統營銷思維,只要打造一個“無法拒絕的成交主張”,講一個動聽的品牌故事,僅僅需要我們“轉變營銷思維”,就可以突出產品的價值,而非價格了……

關注“無意識成交創始蔣明紅”。每天蔣老師都有營銷“乾貨”分享,我們一起在“營銷世界”裡共同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