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科技在明朝以前領先世界,到明朝中後期落後於歐洲?

周宗富


科技的進步有賴於戰爭的發展,如果一個國家武功不興,那麼他的科技就不會有長足的進步。縱觀世界歷史,我們發現宋朝以後的中國趨於保守,開疆拓土的豪邁沒有了,保境安民成為國策;而歐洲經歷文藝復興後,開始積極向世界各地擴張,在擴張的過程中自然對武器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戰爭而推動了科技的進步。也就是說明朝中後期開始,中國的武器水平沒有長足進步,而歐洲列強的武器水平取得了質的突破。武器更新換代的迫切需求,造就了歐美列強的科技發展。

科技的發展有賴於基礎科學的進步,對物質的微觀結構瞭解得越深,那麼科技的發展就越高。我們發現宋朝以後的中國注重人文禮儀、社會治理、天人合一等思想方面的研究,也就是程朱理學、心學的追求;另一方面中國鄙視對技術的開發,認為技術都是奇技淫巧,有損人們的道德修養,因此實用技術在中國沒有取得發展。歐美列國專門成立了科學院,發展了力學、物理學、化學、數學等基礎科學,深入研究了物質的組成,因此歐美列強的科技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長久以來中國的地理位置都是得天獨厚,中國地大物博、氣候宜人,適合人類生存與發展。在如此安逸的環境下,中國人對技術的需求不大,自耕自足的小農經濟滿足中國人的生存與發展。歐洲長期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之中,各國相互攻伐,戰亂不斷,且黑死病一度讓歐洲幾於崩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讓歐洲人對技術的開發十分重視,因此火藥在歐洲發展成了熱武器,蒸汽機改變了動力方式,電力則導致了工業革命!


大秦鐵鷹劍士


這實際上就是著名的“李約瑟之問”——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的疑惑。

書評人張洪彬在《李約瑟對李約瑟難題的回答》一文中回顧道:1915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化學和物理學專業的任鴻雋,在其創辦的《科學》雜誌創刊號上發表了短文《說中國無科學之原因》,把原因歸咎於“秦漢以後,人心梏於時學。其察物也,取其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其擇術業,騖於空虛而引避乎實際”。

1922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的馮友蘭也以英文發表了《為什麼中國沒有科學:對中國哲學的歷史和後果的一個解釋》一文,認為原因是中國文化主張追求內心的幸福,而不追求對外在事物的理解和控制。

那麼李約瑟自己是怎麼看待這個反轉的呢?據張洪彬介紹,首先,李約瑟嚴格區分了古代科學與近代科學,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科學”,不能混為一談。而後來歐洲的超越,可以說是因為歐洲具備了中國缺少的三個因素:

一是地理因素,歐洲內部四分五裂,又需要茶葉等進口物資,向外探索的慾望強烈,有動力進行科技實驗,以求得突破;而中國社會在進入大一統時代後,趨於穩定,創造發明的意願就降低了。

二是社會結構和政治變遷因素,歐洲實現了資產階級革命,落實了產權制度和專利保護,向商業社會邁進;但中國儒家的“重義輕利”的價值觀不僅使逐利的商人處於邊緣地位,“君子不器”的價值觀也使科學家和工匠處於附屬地位,無法形成商業社會。

三是宗教和哲學因素,西方人相信世界是由上帝完美創造的,其中蘊含著規律,啟發了諸多基督教背景的科學家去尋找“上帝賦予自然的法則”,促進了科技的發展;但中國人對自然不是抱著探索的心態,而是抱著敬畏的心態,無法深入瞭解自然界,科技自然也就無法取得突破了。

值得進一步說明的是,這種提問方式或有歐洲中心論的傾向,但其實需要真正理解各個文明的不同發展道路,才能更加看清歷史和未來。


毛劍傑


蟹妖~

中國科技的落後其實不怪明朝!

自宋朝以後,中國的發展就進入了一個低迴的時期,科技要得到發展,有個條件,就是穩定的開明的國家,這個條件又包含了兩個條件,一個是政權穩定,一個是思想開放,而元朝的統治政策並不利於科技的發展。

所以,看歐洲工業革命就知道,先有文藝復興,思想解放,再有的工業革命!

到了明朝時期,儘管政權穩定,但受理學和心學以及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科技發展的非常緩慢。所以,明朝以後,基本上都是在收集前人的著述,比如《永樂大典》,清朝乾隆時期的《四庫全書》。

到了清朝,思想禁錮更加嚴重,同時統治者滿足於自我陶醉之中,閉關鎖國,收不到外界的信息,以至於中國落後於世界!




瓊林夜話


明中後期科學技術落後歐洲的原因有:一、封建制度的壓制扼殺;二、科技工作者本身的侷限。在封建社會,科技始終為統治階層所鄙視,認為他是末流,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奇技淫巧。在封建社會的早中期,統治者尚能對科技有限度的容忍;而到了晚期,封建社會日益僵化停滯,科技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少。封建統治階級對科技的壓制扼殺,必然影響到社會的多方面,多階層。社會上形成了從上到下,從精英到愚氓對科枝的壓制扼殺心態。而科技工作者總是僅限於對本身學科的實用,而不能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這就是有人說中國有技術而無科學的原因。再者,頻繁的社會動盪,天災人禍也往往使科技工作者死於非命,這也是造成科技在明中後期落伍於歐洲的原因。各種因素的結合,使我國的科學技術進步進入了死衚衕,其惡果至今仍末完全消除。


孤獨的人166816293


因為科學的崛起。科學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產生於古代希臘。科學的方法強調實證,對於認識世界,它的效率是比較差的。科學研究在很長時間裡(一千多年),一直無法和人類的生活結合帶來技術進步。歐洲的技術發展,所依靠的方法實際上中國是類似的經驗主義的方法。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階段,歐洲的技術都是落後於中國的。

科學沒有帶來技術進步,所以長期以來處於社會的邊緣,沒有什麼發展。但是文藝復興改變了這一切。古希臘的文學藝術和科學的再發現,極大的改變了歐洲人的精神面貌。大量不愁吃喝的貴族開始投入到科學研究,著書立說以求流芳千古。對於科學來說,這是一個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黃金時代,高投入低產出,基本上都是燒錢。好在這些貴族本來就是寄生生活,有的是錢,他們也不怕燒。今天的人為了成名會發微博,那個時代想出名就得寫書,就得做研究。

經過這個黃金時代的不懈耕耘,歐洲的科學發生了質的變化。科學開始進步到可以帶來技術進步了。這下不得了,科技革命直接推動了工業革命,貴族體制被新興的工業資本家完全摧毀了。沒有貴族也就沒有傳統科學研究了,科學發展偏離了軌道,進入了技術主導型。

後來科學開始和教育結合,科學家首先是教授,靠傳授知識謀生,科學研究的經費依靠企業捐助和政府財政支持。這就形成了科學研究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中國沒有產生科學,除了哲學方面的侷限,主要是沒有這個條件。中國的政治是精英政治,知識分子都去政府服務了。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手頭上有一本李約瑟寫的《中國古代科學》,裡頭有一張表,列舉了“18世紀以前中國傳到西方的機械和其他技術”,表上給出的“西方落後於中國的大致時間”是“以世紀計算”的,最長的是17個世紀。表中“作為戰爭技術而使用的火藥”西方落後中國4個世紀,從這裡就可看出中國發明的火藥並不只是當炮仗放了。他在書中還指出,黃河流域早於世界使用十進位,並用空位表示零,還出現了十進位計量法。公元前一世紀以前,中國就有了十進制刻度的遊標卡尺。特別是這段話“在中國數學領域,根深蒂固的始終是代數思維而非幾何概念,宋元時代中國人就已率先找到了等式的解法,因此以布萊斯●巴斯卡(Blaise Pascal)的名字命名的三角,1300年時在中國已不是新鮮事物了。類似的例子俯拾皆是。”他還指出中國人能用現代座標圖,而非希臘座標圖,清楚的標註天體位置,記錄新星、流星、太陽黑子等等等的天文現象,到現在還被射電天文學家們所利用。

對你提出的問題,從《中國科學思想史》中的第九章《明末清初中西科學思想的交融與會通》的第六節《明清之際的科學啟蒙思潮》裡的一段話來看當時社會的變化我覺得挺有意義“當時人心目中日漸澆薄的風俗,至少可分為下列五類:其一,富貴者奢侈逾制;其二,描述男女相與之情故事的歌曲、小說、戲曲流行於世;其三,士大夫風氣傲誕;其四,以道德掩蓋惡行的偽善行世;其五,儒生歸釋氏而逃禪。”書中也指出“正當士大夫以清談之故不宗當代之務時,明代社會卻發生翻天覆地之變,明政權處於大廈將倒之危。時代要求士大夫一變故態,自覺擔負起天下興亡的重任。”我想這也是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時代背景吧。書中還引用明代中葉王廷相的話:“學者讀書,當以經國濟世為務……務期以治事為本,而為有用之學”。又引呂坤所說:“天下萬事萬物,皆要求實用”。又引徐光啟之言:“方今時勢,實須真才。真才必須實學。一切用世之事,深宜究心”。

只可惜的是明政權倒了,這些仁人志士的努力也沒用了。但應看到這些人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對這個問題應題的就是“一心於格致之學的徐宏祖、宋應星,有引進西學的徐光啟、李之藻,有會通中西的方以智、梅文鼎”。書中以這些人的思想實踐來說明“它使傳統的王霸勢數歷史觀點、三綱五常倫理學說、仁政德教政治思想、恆產薄賦經濟理論,有了重大發展,並要求付諸實行,且從中生化異端啟蒙思想來,提出研究自然科學及其應用,來增強國防,發展生產,改善民生,增加收入。”

書中在《提倡格致的學術趨向》中也指出“科學技術被視為儒家學派的學術之一,對當時儒生的重科技和實學的具有科技內容,均起重大作用。一時士大夫紛紛言科學技術之重要。王徵說:‘學問不問精粗,總期有濟於世……所錄者雖屬技藝末務,而實有益於民生實用、國家興作,甚急也”。可見在明末還是有很多人有清醒認識的。

在第十章《清代科學思想的緩慢發展》中作者指出清代的閉關鎖國加上對廣大知識分子施加的重重壓力,使得他們“只能講‘理’論‘氣’尊孔讀經,鑽研故紙堆,在整理和發掘傳統科學思想的基礎上抱殘守缺,或有所作為也基本是行之不遠。這當然不是全盤否定清代的科學思想,但總體說來這些現象確實阻礙了我國科學技術以發展,以致同世界文明進步潮流的差距越來越大。”作者對所謂的“李約瑟難題”也指出“惟有睜眼看世界,在科技活動和科學思想的交流中,彼此取長補短,相互促進,才有前途。”

書中對清代科學發展的介紹中我看到的亮點就是乾隆年間王貞儀提出的《地圓論》,為什麼是亮點,因為她是女天文學家,還擅長數學、醫學和詩賦文章,才女啊!特別是她對“天圓地方”的解釋更讓人眼前一亮“所謂方者,是指某一處的‘地之正平’,而不能證明整個地球的形狀就是方的。”我想她的思想也是對今天還對說“天圓地方”地是方的最好回答了吧。

現在也有很多學者認識到了中國科學對西方的補充矯正意義,在這方面作了很多有意義的研究。我在別的回答中有論述。

我特別想說的是現在中國科學技術井噴式的發展正是中國人在繼承祖宗優秀基因的基礎向世界學習而取得的,只要我們睜眼看世界,又有什麼是中國人做不到的呢?!努力吧!中國人!


掛在明堂射古今


西方科學什麼時候落後過?就算中世紀人家也有哥白尼伽利略這樣影響世界的科學家,中國沒有!西方人早在羅馬時期就建立起了科學體系,歐幾里得阿基米德,幾何原本,創立了假設命題證明定理這套可以傳承延續的學習體系,中國科學家曾談到西方人把什麼都總結成體系,這是中國沒有的,中國人什麼都想大而化之,都想把複雜的事物簡單化,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不追原理,而西方人卻熱愛探索,再加上西方人的體系,是最讓中國科學家惶恐的,這是思想本質的不同,這才是精髓!


sokio


在中國做官權利太誘惑人,特別是最好權利者,也就皇室家族。為了做皇帝兄弟相殘,比比皆是。要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的國際關係官民關係都比現在所謂民主強。但是權利的誘惑根深蒂固的思想無法開化。中國古代科學家還是很多的


你的密碼不安全


我個人人為主要是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雖然當時資本主義也開始萌芽,但還是農業為主。封建社會在制約著科技的發展。還有就是受儒家思想的約束。而歐洲的商業根深蒂固,在中國的數學,造紙和印刷的傳入加速了歐洲文明的進步。沒有道德束縛的歐洲人在指南針和火藥的的幫助下開始了瘋狂的擴張之路。而非大一統的歐洲才是科技飛躍的必然結果。


鑫贇


修改一下你的問題,你就有答案了:為什麼歐洲在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後一下超越了中國?答案來自從中世紀伊斯蘭世界傳回歐洲的1500年前失傳的古希臘形而上學學問和思維。這一點中國人至今還半知不解,不然就不會有所謂的李約瑟難題了。

換言之,不是明朝中國人變笨了而是歐洲人變聰明瞭。為了安慰你一下,中國人一直沒丟的是做人的智慧,這一點歐洲人從來沒有祖宗教過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