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玉蜻蜓》,且看王君安如何演繹越劇最有爭議的男主角

越劇《玉蜻蜓》芳華越劇團的看家戲,王君安的常演劇目,常演常新突破一般的人設,演員一人分飾兩角,故事也是另類地大膽和創新。

越劇《玉蜻蜓》,且看王君安如何演繹越劇最有爭議的男主角

《玉蜻蜓》主要講述申貴不滿小時候家人安排的娃娃親和老師的安排,"新婚三月無樂趣“,在好友的邀約下,來到法華庵,邂逅庵堂帶髮修行的少女王志貞,一見鍾情,拋棄新婚嬌妻,與王志貞生活在一起,好不幸福,不料因憂思愁慮而抑鬱而亡,並育有一子,但志貞礙於身份,將剛生不久的兒子無奈遺棄。二十年後,親生兒子,庵堂尋母。愛情親情相交割。

越劇《玉蜻蜓》,且看王君安如何演繹越劇最有爭議的男主角

《玉蜻蜓》一戲,本就是明朝“太平宰相”申時行的政敵為抹黑申時行而為之,因而以極盡下流淫穢之能事抹黑申時行生父申貴升。不少戲曲版本中,申貴升可謂十足渣男一個,穢亂庵堂,荒唐無比。但芳華版本卻一反沉滓,以“情”立意,歌頌情投意合的青年愛情,讚揚母子親情促成家族和解,看越劇的女性觀眾無不想以申貴升為夫,以徐元宰為子,可謂成功洗白了申貴升這個傳統腳本中的“渣男”。故事終究是故事,我們只用看到好的東西就可以了,自動屏蔽糟粕。

越劇《玉蜻蜓》,且看王君安如何演繹越劇最有爭議的男主角

劇中申貴升的種種行為雖不為人所接受,畢竟拋妻子,亂庵堂,但是其對王志貞的感情和追求自由的執著和無畏,但從這個角度,還是值得讚揚。其子不因母是庵堂人而執意要認母的行為,是其孝。

越劇《玉蜻蜓》,且看王君安如何演繹越劇最有爭議的男主角

一開始,君安的申貴升是以才子書生的形象出來,一襲白衣,一壺薄酒,滿臉愁容,借酒消愁愁更愁,這本不是新婚新郎該有的精神狀態,桃花本是美好的東西,此時在申貴升看來,妖豔輕薄,觀之令人不暢,庵內種桃花,本是閒情雅緻之,但彷彿此時也招惹了這煩悶的書生,不屑“尼姑種桃花風流而已”,質問“試問種桃人,修佛還修妖”,哪知“種桃人”王志貞不屑,“庸者自識可惡且可笑”一陣互懟,一見鍾情,情愫暗生,這也為後面的出走做了鋪墊。

越劇《玉蜻蜓》,且看王君安如何演繹越劇最有爭議的男主角

劇中的前半段,申貴升和王志貞,不管是尼姑種豔桃也好,還是書生拋棄妻子也罷,成功為這原定的兩個人物洗白,以才子佳人設之。對於男主人公這個極具爭議的角色,在王君安演來,毫無違和感,這個人物其實內心是相當複雜的,畢竟在那個時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是枷鎖,仕途名利便是追求。像申貴升這種,不服安排,不將就所謂的指腹為婚,要追求自己的真愛,何況他的真愛還是庵堂尼姑,拋棄新婚嬌妻本就難容,更何況還要追求庵堂尼姑,這樣的一個人物,相比之前《盤妻索妻》的梁玉書,《紅樓夢》中的賈寶玉,這是有差別的。

越劇《玉蜻蜓》,且看王君安如何演繹越劇最有爭議的男主角

君安初演這個人物是在1990年,剛好二十歲,這樣的花季年齡,對愛情對婚姻還是懵懂的,但君安憑藉自身的領悟力和踏實的態度,再加之老師的親自指點提拔,第一次演出的效果是極好,在上海引起極大的轟動。近幾年,這也是君安的常演劇目,若說二十歲的年齡,經驗尚淺,在對人物塑造方面還有所欠缺,但到如今,四十幾歲再來演這樣一個人物便信手拈來了,因而每一次登臺演出都有驚喜。

越劇《玉蜻蜓》,且看王君安如何演繹越劇最有爭議的男主角

對於申貴升這個極具爭議的人物,其實塑造好還是不容易,通過君安和李敏的默契配合,申貴升一躍成為很多女子心中的夢中情人,特別是“前遊庵”一折,更是經典,不得不讚嘆,申相公追女孩子還是相當的大膽,大膽露骨,步步緊逼,“情如焚意如痴”逼得志貞“一片凡念難抑制”,不禁“君棄龍門我棄佛”。這樣的挑逗,這樣的玩味,君安的儒雅形象加上尹派特有的韻味唱來,對觀眾來說,是極大的享受。此時臺上只有才子佳人,沒有渣男尼姑,這便是演員的魅力。

越劇《玉蜻蜓》,且看王君安如何演繹越劇最有爭議的男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