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大明王朝1566》可能是大陸最好的電視劇之一,或者沒有“之一”二字?

伊恩VV


《大明王朝1566》目前豆瓣評分9.7分,位列國產電視劇的首位,另外一部《走向共和》同樣評分9.7分,已經下降到第二名了。

只是這部劇首播的時候收視率較慘,後來又遭遇了十年冷藏,直到近兩年才再次搬上了網絡,也引起了一股追劇熱。

一直想深度解讀該局,但不同於《雍正王朝》,該部神劇更加燒腦,沒有把握,不敢輕易下筆。

其實兩部劇都是劉和平的編劇,所有也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單從第一集來看:

兩部劇均是圍繞一個話題展開,那就是國庫沒錢!

《雍正王朝》因為沒錢,康熙帝要選一個能讓國庫充實的皇帝出來,從而引發一輪又一輪的奪嫡鬥爭。而雍正帝即位後,又圍繞沒錢,實行了一系列的新政,這之間又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和爭鬥,一直到最後,這個問題也只是緩解,並沒有解決。

同樣的,《大明王朝1566》也是因為國庫入不敷出,眾臣和嘉靖帝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鬥爭。大家以為倒了嚴嵩就大功告成,豈不知即使他倒了,官員仍然貪汙腐敗,皇帝仍然揮霍無度。即使最後象徵為民做主的海瑞見到了嘉靖帝,也被一句“無君無父”的話而面露愧色,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劇中一開始就是周雲逸被廷杖而死,原因就在於他認為入冬以來不下雪的原因就是:

“宮內開支無度,閣衙上下貪墨,國庫空虛,民不聊生,這是上天示警!”

而在《雍正王朝》中也有這麼一個人,也是借天氣來說事,那就是孫嘉誠:

“京師久旱乃是朝中有奸臣!”

自古文人喜歡拿天氣說事,總是希望能借天象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兩個人都沒有錯,但是下場都不好,一個被廷杖至死,一個被年羹堯殺害。

在皇權社會,最忌諱的就是拿一些異象來抨擊皇上,嘉靖帝讓周雲逸查一下三代以來盛世無雪的例證來證明,天不下雪跟人事無關,並且行刑前問他是誰指使的,可惜這個周雲逸寧死也說:

“我是大明朝觀天象的官員,傳天意於天子,除了上天,沒有誰能教我。”

同樣《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問孫嘉誠,彈劾年羹堯到底是誰指使的?

孫嘉誠也是乾淨利落:

“是上天!”

那麼他們兩個的死除了惋惜以外,也就沒有什麼懸念了……

比如給皇上報喜,《大明王朝1566》中馮保見到天降大雪,讓其他人禁聲,自己跑去彙報嘉靖帝。在《雍正王朝》中也有一次報喜,當時的老十三胤祥和張廷玉卻是命令張五哥帶人滿紫禁城大喊“西北大捷咯”!

同樣是報喜,方式不同,達到的效果完全不同,甚至小命都可能搭進去。

但這個馮保無疑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個好乾爹呂芳,呂芳開篇就有一至理名言,那就是什麼叫三思:

“‘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變’!知道了危險就能躲開危險,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這就叫‘思退’;退了下來就有機會,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兒錯了,往後該怎麼做,這就叫‘思變’!”

同時把他派去裕王府燒冷灶,並指望他以後能救乾爹,這劇情何其相似?

《雍正王朝》中,隆科多也有一個好六叔,也是告訴他一句至理名言: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趕科場;少年不知愁滋味,老來方知行路難。”

於是隆科多去燒了老四胤禛的冷灶,如果後來他不犯渾跟老八胤禩搞什麼八王議政逼宮的話,他可以跟馮寶一樣,笑到最後!

周雲逸死了,嘉靖帝該出來表態了,什麼叫權謀,這就是榜樣: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隨後嘉靖帝開始在宮內齋戒祈雪,第七天雪下來了……

至此,整部大劇正式拉開序幕,嘉靖帝的權謀之術確實牛,一方面他利用嚴黨一派給他搜刮錢財,另一方面又啟用清流一派用於制衡嚴派,同時他又有司禮監及其掌握的特務機構用來監視群臣,他就利用各方的矛盾,維繫這其中的平衡。他們鬥得越兇,對於皇權來講,就越穩固,幾千年以來,一直遵循這個道理。

尤其是嘉靖帝的敲鐘執法,大臣們就要猜測他敲還是不敲,具體政令都由大臣說出,他不會說任何一句話,只會敲或者不敲。一旦政令出錯,那就是底下臣子妄度天意,理解錯了天子的意思,如果對了,那麼就是皇上英明。

總之皇帝永遠不會犯錯,犯錯的只能是大臣,當然,天不下雪這種事情,不屬於這一類。

劇情最後,嘉靖帝審問海瑞:

“古人稱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古諺雲“聖人出,黃河清”,可黃河什麼時候清過?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數省兩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能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

是啊,這個世界上誰是清官,誰是貪官?誰能說得清?

尤其是嘉靖帝那句:

“雲在青天水在瓶。”

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你可以理解成讓人們保持初心,不管是雲還是水,總是那麼純潔,而他們都是水的不同狀態而已;也可以理解成,雲就是雲,水就是水,雲自然高高在上,水卻是可以裝進瓶子裡;在劇中就可以理解成,無論忠奸,本質是一樣的,一個離不開天,一個可以裝進瓶,暗指皇權才是最終制衡的器具。

這部劇也給我們一個不同視角思考問題,那就是如果我們仍然寄希望於某一個特定的人,寄希望於這個人聖明,把本屬於自己的希望交給他人。那麼證明這部劇,算是白看了,而中國人,這個觀念,千百年來,一直沒有扭轉。

換種視角看世界,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系列,即將開始,不同於談《雍正王朝》系列文章,該系列將更注重劇情的分析上面,朋友們,敬請期待吧!


楊角風發作


我認同《大明王朝1566》就是大陸最好的電視劇之一,但是這句話裡,沒有之一是不行的。

這部劇是由著名導演張黎所導演拍攝的一部歷史題材正劇。

說起張黎很多國產劇的老粉絲都知道,執導了非常多優秀的國產電視劇。他的《人間正道是滄桑》也是最好的大陸電視劇之一。

《大明王朝1566》在豆瓣評分達到了9.7分的成績,是國產電視劇中的佼佼者,這點毋庸置疑。

2007年這部劇在湖南衛視首播,因為題材等原因收視率也一直處於中下游。

2017年在優酷平臺也是獨播之後,才逐漸被大眾所知。

這部劇在歷史選材上別出心裁,選擇了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與明朝有名的清官海瑞為核心人物,講述這段歷史上所發生的歷史故事。

嚴黨暴政和嘉靖的晚年政治觀點一度讓當時社會民不聊生,就在此刻清官海瑞不畏強權站了出來。

其中的官場沉浮,嘉靖對於清官和姦臣之間的制衡之道,以及整個官場的風氣和人性的複雜都被一一展現。

十幾位老戲骨的表演真正詮釋了什麼叫演技,真的場場戲都能讓人感受到什麼是表演的魅力。

這部劇實在太燒腦太精彩了,這也是為什麼觀眾喜歡,稱其為最好的歷史電視劇。

因為歷史片正劇這一相對比較無聊的題材,導致了他的觀眾群體還是比較少的,但更多的原因還是在服裝的選取上出現了太多的問題。

在服飾上選取了許多不符合當時明朝衣物上的設定,很多服飾造型確實是缺乏美感,這直接導致了許多觀眾對其印象大打折扣。

當時很對對於這部劇的吐槽也針對這一點,不得不說一部劇的觀賞性不僅僅是故事和劇本本身。

很多外在的東西,像是服化道之類的也必須非常精良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最好”。

總體來說,這部劇作為一部精緻打造的歷史題材電視劇,其情節、劇本和演員表演方面非常優秀。

服裝道具上的很多問題我們可以說瑕不掩瑜,但這一點卻又是電視劇最好解決的一個點,僅僅因為這點瑕疵就去否定一部劇是完全不合適的。

但是在我看來,如果一部劇我們說他最好,那一定是方方面面都要比別的劇要優秀。

僅僅是一方面不如別的劇優秀,就要被淪為“最好之一”了。


獨狼映畫


《大明王朝1566》劇中各角色的演技沒得說,但編劇並不理想。

1、劇中對高鞏、嚴世藩兩個人物的刻畫,可以說是敗筆。在嘉靖本朝,嚴世藩是能排名進前五名的才子,政治智慧更是在嚴嵩之上,可以說,沒有嚴世藩就沒有嚴嵩的地位。而劇中把嚴世藩刻畫的如此草率、傲慢、魯莽,完全不是一流政客應有的表現。高鞏也類同。

2、對徐階在那段歷史中的重要作用,沒有得到較好的體現,徐階作為一個對抗嚴嵩集團的領軍人物,導演組給徐階的戲份嚴重不足,尤其是與嚴嵩的對手戲,相當欠缺。

3、海瑞的戲份過多,對海瑞在歷史中的作用過於誇大。

4、論官場機謀智鬥,本劇無法與《雍正王朝》相提並論。


呂卓惇


《大明王朝1566》確實可以稱作是大陸的優秀電視劇之一;但如果說是第一,確實還有待商榷。



《大明王朝1566》裡面塑造了幾個很棒的角色,比如嘉靖皇帝、嚴嵩父子、裕王、張居正、海瑞,以及大太監楊金水、絲綢商人沈一石等等各具特色的形象,反映了那一段波瀾壯闊又有點兒詭異的歷史。這部電視劇是劉和平創作的,他的功力確實讓我佩服。導演張黎是個大腕兒,另外劇裡邊的幾個角色都是老戲骨,把人物刻畫得絲絲入扣,確實當成翹楚。

另外,我覺得近幾年國產電視劇還有幾部經典之作:



《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也是張黎導演的。劇中有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李鴻章、張之洞、康有為、孫中山等等, 反映了清末戊戌變法到武昌首義那一段歷史。這部電視劇比《大明王朝1566》更加寫實,虛構的成分更少,反映歷史更為深刻,是一部近年少見的精品。



北平無戰事》。這部電視劇也是劉和平的編劇。它表現了北平和平解放之前,國共兩黨的地上和地下的鬥爭。裡邊的銀行行長和銀行襄理是最精彩的角色,遺憾的是劉燁的演技略微誇張,甚至有點無道理的囂張,破壞了整部電視劇的品質。



《潛伏》。我看過這部電視劇的原作小說,很短,只有萬把字。電視劇的導演姜偉同時也是劇作改編者,他花了大功夫,改編的劇本超越原小說一萬倍。這部電視劇的特點是,每一集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精彩紛呈、環環相扣,讓人慾罷不能。裡邊的很多諜報劇的扣子,是我以前沒見到過的,刷新了諜報劇的高度,值得重重地記上一筆。


迷樓


一家之言,非喜勿噴!張黎出品,必屬精品!這部張黎導演的歷史古裝電視劇,因豐富的情節,考究的細節,和老戲骨精湛的演繹以及對歷史的高度還原,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和追捧,可以說是是難得一見的好作品,被稱為大陸最好的電視劇之一沒有任何異議,但如果說將之一二字去掉,個人認為還是不妥!
別的不說,張黎導演的另外兩部作品《走向共和》還有《人間正道是滄桑》我覺得也同樣是現象級的好作品,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藝作品高低的比較是一個比較困難的事情,電視作品更是如此,因為每一部電視劇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加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好惡,“最好的”這個頭銜無論給誰都難免有刻意拔高之嫌!


但是,張黎導演的三部作品都獲得了很高的評分和很多人的喜愛,我覺得這夜在一個側面反應了導演自身的功力,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我覺最大的原因是在這些作品中,張黎導演沒有對任何一個歷史人物做臉譜化的處理,而是本著最大的誠意對其進行高度的還原,因此,在這些成功的作品中,每一個人物都被塑造的有血有肉,立體形象,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他們都不過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按照自己的一套行為邏輯處理事情而已!
我想,也正是因為這種處理方式,更容易給觀眾以代入感,能夠身臨其境的體會到每一個人物在時代的洪流中的掙扎和無奈,而這些,應該也是歷史劇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最後,我想說,作為一部的優秀作品,能夠引起觀眾的反思和共鳴也就足夠了,至於是不是最好的,誰又會在意呢?


體壇大蜀暑


《大明王朝1566》,最好的電視劇,評分高,估計是看的人少。

比較起來,前半部,好於後半部。

前半部,著力於多方的鬥智。謀劃,看起來,算無遺策,而每每底牌翻開,結果出人意料。

而後半部,主角變成海瑞,就只有死扛的份了。

不滿意的地方:

1、 嘉靖,演的用力過度,尤其是,最後與海瑞的面對面,不可能。嘉靖,應該是,陰。

2、 嚴世蕃,演的太蠢。

3、 呂方,前後,判若兩人。

4、 李時珍,打醬油似的角色,看起來太奇怪,不如沒有。

5、 李妃,每至關鍵時刻,總是一錘定音。這是將來萬曆朝的李太后,與張居正、馮保,構成鐵三角,助張居正全面改革執政,僅此推定李妃的政治能力,太簡單了。

6、 海瑞,展示清官海瑞的一面,而對於海瑞執政手段的另一面,沒有表現。當然,可以理解。

7、 劇中人物的對話,引用了不少前人詩、話。這部分有點難,既要貼合劇情,更顯睿智,畢竟是大明頂尖人物的對話,最後還要讓觀眾理解,就算了吧。

最後,做為安徽人,劇中多次出現安徽。當時應該是南直隸,至大清朝,安徽才從江南省分出,取安慶、徽州各一字成省。


合肥2371143


我特別喜歡五部電視劇,分別是《漢武大帝》、《大明1566》、《走向共和》、《人間正道是滄桑》《我的團長我的團》。

1、漢武大帝

漢武大帝是一部很讓人蕩氣迴腸的電視劇。

漢武帝一舉否定漢朝專家提出的“漢匈和親論”,乾綱獨斷,利用國家豐厚的急需開始對匈奴發動戰爭;之後開始整頓國內諸侯王、富戶,提高國力,繼續發起對匈奴的戰爭。藉著軍興的形勢,加大鹽鐵官營力度,繼續開疆拓土。實現了真正的大一統。

(漢武大帝)

通過電視能瞭解中央地方、皇帝御勳貴、國家與豪強等等間的關係。

2、大明1566

主要講的是帝國內部不同派別、中央與地方的互動,以及理想主義的孤獨。

用改稻為桑的國策把國內各要素串起來,其相互鬥爭、合作、高尚、齷齪都展露出來,加深了我對古代王朝的理解。

(大明1566)

3、走向共和

沒有臉譜化,將帝國的落後腐朽、奮發有為、權謀心術都展示出來。慈禧不是好人,但他去了沒人能把控住這艘船;李鴻章篳路藍縷卻只能是個裱糊匠;袁項城輸了確實證明誰也贏不了。

(走向共和)

張之洞贏得了裡外裡的名聲,為國家做事卻打了折扣;翁師傅一代清流,卻也成了誤國之人。

4、人間正道是滄桑

以一個家族的探索為視角,第一代楊老爺子,第二代三個子女,一個辦女婿、一個半兒媳;第三代費明與嬌嬌。長時段的去看近代中國的歷史命運。

楚才少爺從廣東追隨開始,一直在尋求強國之道,在遼瀋戰役失敗後自殺。

(人間正道是滄桑)

董建昌是個熱愛國家的實用主義者,並不在乎哪門哪派,前後換了好幾家。

瞿恩是個浪漫主義者,很有紳士風範,對理想又純粹。

他們每個人都很有個性,都位高權重,都想去拯救這個國家,不惜犧牲自己。

5、我的團長我的團

從小人物的角度去寫歷史。團長龍文章、大學生()北京孟煩了、陝西獸醫、機槍手迷龍、川軍董刀、湖南人不辣、廣東蛇屁股、上海人阿譯、保定豆餅、克虜伯。

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殘兵,技能不同、想法不同,對未來的期許也不同。但都有一個不必要的希望想勝利。龍文章給了不該有的希望,明知道不該有還天天想!他們想勝利,明知道死他們還在想勝利,明知道輸他們還在想勝利,想勝利。

(我的團長我的團)

他們沒有《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大人物的格局、氣度、理想,但都有想讓事情成為他本來應該有的樣子的決心。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五部電視劇,要說那個更好,我覺得都很好。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從豆瓣上國產劇的排名就能看出來,《大明王朝1566》的確可能是大陸最好的電視劇之一。《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評分最高,都是9.7分。不過從評價人數來看,《大明王朝1566》還是比《走向共和》略勝一籌。《大明王朝1566》是2007年的電視劇,評價人數為56917人,而《走向共和》是2003年的,評價人數為35501人。

《大明王朝1566》絕對是中國電視劇史上的一個傳奇。整部劇是湖南衛視2007年的開年大戲,不過由於當時正好和《貞觀長歌》、《臥薪嚐膽》等劇同時播放,該劇反應平平。所以湖南衛視特意還在春節又重播了了一次,不過依然沒有太好的響動。之後,該劇便一直沒有消息。

據編劇和製片人劉和平介紹,湖南衛視是有首播權和5年的持有權的。所以《大明王朝1566》怎樣運作,劉和平是沒有辦法的。

《大明王朝1566》雖然收視率不高,但是播出之後卻在史學家、文化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網絡上《大明王朝1566》評價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受觀眾的推崇。真正驗證了那句話,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當然,用現代互聯網上的話來說,這就屬於典型的口碑營銷。

為什麼《大明王朝1566》評價如此之高呢?這肯定絕非偶然。從電視劇本身來說,該劇製作非常精良、劇情極為緊湊,人物形象鮮明,具有非常高的思想深度。

當然對於觀眾來說,該劇最大的特點便是尊重了觀眾的智商,第一次把所有的人當做真正的人來寫。《大明王朝1566》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很聰明,都有自己的難處,都在盡力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真正生活中的人也是如此!!!比如司禮監的太監楊金水、貪官鄭必昌、何茂才,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便讓人深深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一群聰明絕頂的人在治國,為何把大明朝拖入水深火熱之中了呢?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日慕鄉關一直認為張黎的另一部作品《走向共和》才是中國大陸電視劇的神作,當然,

《大明王朝1566》也是非常好的一部電視劇。今天就說說他好在哪?

中國歷史中“明史”是一段特殊的存在,不僅僅因為他距離現代社會比較近,還因為他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中原文化為核心的社會制度集大成的一朝,有很強的借鑑意義和研究價值。

電視劇從雪中開始,漫天飛舞大雪營造出天地蕭殺萬物入冬的不祥之兆,而此時的深宮之中,以嚴嵩嚴世藩為首的腐敗分子和以徐階高拱張居正為代表的改革派正斗的不亦樂乎。

而醉心修道的嘉靖皇帝端坐一方,坐看群臣內鬥。

如果不知道電視劇名字中有嘉靖與海瑞(電視劇原名叫做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會以為這不過是一部反映宮廷權力鬥爭的正劇,按照歷史發展,徐階等人最終鬥倒了嚴嵩,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為後續得隆慶改革奠定基礎。

如果電視劇這麼拍就很普通了。

張黎的野心不止於此。

江南製造案看似是嚴嵩與徐階兩派的矛盾焦點,實則是引出一則爭議:大臣或者是國家究竟應該維護百姓的利益還是皇帝的利益!

嘉靖皇帝是個聰明人,甚至有可能是明朝僅次於太祖成祖最聰明的皇帝,正因為他聰明,所以他更自私,引用著名學者錢理群的說法,那就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他的設想中,個人長生是放在第一位的,為此他可以堂而皇之的犧牲百姓的利益,不上朝,不見兒子。那些束縛皇帝的成法,譬如祖宗的江山社稷,子嗣的萬年延長他毫不在乎。

嘉靖當然不是昏君,他的聰明之處在於,他十分精巧的控制住自私的程度,既滿足了個人私慾,又能有效的把控局勢。電視劇中說他是大明朝最大的會計,十分精確。

嘉靖最為恰當了體現了封建社會君王的普遍心態,也是其中最為出色的利己主義者,而明朝的黨爭更有代表性,嚴嵩和徐階,不能簡單的用忠奸來區別,嚴嵩父子通過揣摩聖意無條件滿足嘉靖需求來達成自己的政治野心,時時事事把皇帝放在第一位,徐階等人則以讀書人自居,堅信百姓利益為重,在皇帝與百姓利益衝突的時候主張百姓為先。

雙方的分歧在於皇帝百姓利益的優先級。

就在此時,海瑞出場了。

海瑞的形象無疑被電視劇大大拔高了,在張黎的設定中,海瑞一改刻板的書呆子形象,變成了一個做事認真,謀略出眾卻意志堅定品質高潔的好官員。

他的使命只有一個:為天下百姓謀福利。

海瑞的出現真正確立電視劇的平衡,一頭是個人利益為重的皇帝,一頭是以天下百姓為先的海瑞,如果把電視劇看做是一個蹺蹺板,海瑞和嘉靖分居兩頭,群臣、太監、商人等人就在中間不停的流轉。

以海瑞的身份地位,他與嘉靖的博弈是不對等,也絕無勝算,所以電視劇巧妙的把這一系列矛盾隱藏在“江南製造案”中,通過這個案子不斷改變雙方的力量對比。

打垮海瑞很容易,但海瑞垮了,江南的案子就永遠也解決不了,江南的案子解決不了,胡宗憲就沒有軍餉,胡宗憲沒有軍餉就無法打贏倭寇,無法打贏倭寇就無法出口蠶絲,而無法出口蠶絲嘉靖就沒有錢繼續修仙問道。

一連串的因果關係給了海瑞與皇帝博弈的空間,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製造新問題,最終把矛盾聚焦到皇帝與百姓的利益對立中來。

而皇帝利益與百姓利益的對立是王朝更替的根源所在。

電視劇到這裡,早已超越了大明朝的界限,所展現出來的問題也不再是一時一事,而是千百年來王朝興衰的週期律。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也只有海瑞,把這句話當成真的。因為只有他,把做官看成是為百姓謀福利,實實在在的踐行聖人之言。

他最大的特點不是剛直,嚴苛,而是他的真實。而夾在在那個年代中的各色人物,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忘記了讀書的初心,比如說一心報國卻陷入師徒恩義的胡宗憲,篤信理學卻又沉迷權術的趙貞吉,進退兩難的太監呂方,老謀深算的嚴嵩,霸道無腦的嚴世藩,綿裡藏針的徐階,一驚一乍的高拱,儒雅睿智的張居正。。。。

他們用獨特的個性演義了兩千年封建社會百官群臣的眾生相,共同構成了這幕大劇。

不能不說,張黎和編劇劉和平的野心太大,他們想創造的不是一部年代戲,而是一首貫穿整個民族歷史的史詩。

而演員精確的表演也為電視劇加分不少,陳寶國依舊用他熟悉的傲慢來掩飾嘉靖的精明,倪大紅遲緩的動作下隱藏著一顆悸動的心,黃志忠亢奮的語調把海瑞的為民請命刻畫的入木三分。最為出彩的是小閣老高育良書記,把一個霸道的嚴世藩塑造的十分精彩。

但我個人依舊認為這部電視劇不完美,她最大的優點恰恰是最大的缺點所在,那就是用代理人的方式來展現社會分裂,猶如衝關打怪的遊戲一般,通過前期無數的鋪墊,最終“王見王”,而嘉靖也在海瑞的感召下反思自己,最終通過對兒子的期許來實現救贖。

這種昇華對於傳播正能量是很有必要的,卻陷入了一種佛教式的頓悟禪機,把人性的複雜一股腦忽略了,彷彿幾十集的情節安排,無數的人頭落地就是為了喚醒一個癮君子,並最終賦予他拯救地球的責任。

比起《走向共和》中大談制度革命,這種押寶式的救贖太不真實。

當然,我們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從來都是把希望寄託在明君聖主身上,習慣了!



日慕鄉關


《大明王朝1566》確實是一部優秀的電視劇,但是它只能算是之一,並非獨一無二不可動搖!我認為《大秦帝國黑色裂變》就完全可以媲美大明王朝,《康熙王朝》也可以與之比肩,《漢武大帝》亦可與之爭輝!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喜好,和而不同才是王道!


《大明王朝1566》講述的是嘉靖與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貪墨橫行、民不聊生。奸臣嚴嵩黨羽密佈、權傾朝野,清官海瑞不懼強權,敢於向腐朽封建的皇權發起挑戰。皇帝朱厚熜剛愎自用、練道修玄二十載,以一己之私始終把控著大明朝的軍政、經濟大權。貪官、清官、皇帝三權對立的故事屢見不鮮,民眾也喜聞樂見,電視劇本身也拍攝得跌宕起伏,劇本、服裝、道具、演員、歷史都選得較好,可以說是一部優秀的歷史電視劇!但是官場鬥爭的電視劇不免有從俗之感,也無震撼的歷史使命感!


筆者認為《大秦帝國黑色裂變》是最優秀的一部歷史電視劇,他給人的啟示與震撼遠遠超過《大明王朝1566》!中華民族的原生文明成熟於戰國時代,那時群雄逐鹿戰亂紛爭,在凡有血性,皆有爭心的翻天覆地時代,諸子百家並起,文化藝術齊放,是一個精彩紛呈的時代。法家就是這個時代的佼佼者,法家衛鞅隻身入秦變法強秦,奠定了之後兩千年的政治基礎!

《大秦帝國黑色裂變》講述了一段秦國浴火重生脫胎換骨的大變法事件!公元前362年,秦魏少梁之戰後,秦獻公中箭身亡,傳位嬴渠梁。21歲的秦孝公嬴渠梁臨危受命,繼任國君,忍辱負重的與強魏苟合。其時六國鄙秦,不與會盟,且六國圖謀分秦。秦孝公血書國恥石並向列國求賢。青年法家士子衛鞅入秦,以法家強國之論說服了秦孝公。衛鞅徙木立信、變法強秦,刑及公室,秦國變法震驚天下,各家稱之為暴政。政俠墨家欲誅暴君強臣,秦孝公親臨神農大山辯說國政。列國混戰,強鄰魏國驟然衰弱,秦國趁勢收復河西。衛鞅受封商君,最終秦孝公積勞成疾而逝,老世族趁機反擊,商鞅選擇極心護法,為國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