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的高度與作者的人品道德有沒有什麼關係?

寫字那些事兒


你提的問題看似簡單,但要表述的是二個方面,

一,藝術作品,

二,人品道德,

歸根結蒂,為社會和階級服務。屬政冶層面的東西,人微言輕,不能亂講,

藝術作品是有標準的,

人品道德也是有標準的,

嚴格意義上是有區分的,藝術是藝術,人品道德是人品道德,二者不能混談,但現實生活中,二者有著千絲萬縷,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糸,因此產生了社會亂象,流毒,

簡單地說,各有所需,各有所求,一句話″面子″工程,人因藝術作品添彩,藝術作品因人增輝,

且不說過去,只講現在,有權有錢有地位的人,家中掛幾幅名人作品,華堂生暉,同時也表現主人的文化修養與藝術作品抬高的身份,

一日,去某地訪友,見到一商鋪,進門看到一幅字,且不論水平高低,討教中得知是″縣太爺"大作,從老闆眉飛色舞的神態中,我讀懂了″名人效應",也看懂了″藝術"價值,更明白了″互補"的關係,

這就是你要知道的,(個人看法,不參加討論,謝謝!)


畫符先生


記得錢鍾書曾經說過:你只管吃雞蛋就是,何必非要了解那隻下蛋的母雞呢?我們欣賞藝術品的時候也應該本著這樣的態度。

歷史上有很多大藝術家成就斐然,但人品卻不敢恭維。舉個例子董其昌,書畫皆堪稱絕品,我更喜歡他的書法,猶如美人。肥無贅肉,瘦不露骨。真是沒的說。可他人品極差,可以說是欺男霸女無惡不作。甚至專門有人著書立說記錄他的惡行,可見多麼招人恨。現在傳世的有《民抄董宦事實》、《黑白傳》兩種。還有我們現在最常見的印刷字體,宋體字始創是秦檜。可見其影響力之大。但後人稱此體為宋體,而不是秦體。

所以我覺得一個藝術家,整體就像一個香甜可口的大西瓜,吃瓤就好,瓜皮扔了。











山顛一寺一壺茶


當你在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時,卻要先去分析藝術家的人品道德,那麼你是沒有辦法把作品看懂的,因為你很在意作品的創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而不是在意作品的品質如何,要知道“名人效應,會毀了一個人正確的藝術審美觀”,為藝術而去欣賞藝術才是有意義的事,


而且藝術作品的高度與作者的人品道德是沒有任何關係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道理也很簡單,藝術家是不會把自己的“人品道德”表現在藝術作品中的,追求完美是任何一個藝術家對藝術創作的態度,即使是一個完全沒有人品道德的藝術家都希望自己可以有好作品,

可以這麼去理解“豐富的想象力和誇張的表現手法”是藝術家創作時最為重要的,換句話說,

人品道德再怎麼高尚都和“想象力”沒有關係,而且藝術家藝術創作也是為了先把肚子填飽之後,才會去講究一些“名譽口碑”,當然了,如果每個藝術家都可以“德藝雙馨”,那是藝術的幸運,

藝術家有兩種,其中一種是作品的名氣比創作者自身的名氣還要大,

這樣的情況只有在當代才有,為什麼會這樣子?因為現在的藝術人才實在太多了,多一個不嫌多,少一個也無妨;還一種是創作者的名氣比作品的名氣還要大,這樣大都很容易知道是為什麼了吧,一句話概括“花錢炒作,人有名氣了,作品就會被認為有高度有品質啊”,這也是藝術的不幸啊,


詩夜城主


《藏經閣》——拍攝於蘇州還帶寺

一個人的道德情操,思想境界,決定他的藝術作品的高度。據說秦檜的書法也不錯,就從過去的科舉制度來說,沒有一定的真才實學,也不可能爬到那麼高的位置。然而,他留給後人的只有罵名,讓後人唾棄萬年。而岳飛因精忠報國,名留青史。一首氣吞山河的《滿江紅》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同樣是演小品的陳佩斯和趙本山,從小品的內容,表現的風格,人物的性格,格調等,就能看到一個人藝術修養的高低。從事攝影創作的攝影愛好者,在進行攝影藝術創作中,拍攝者對攝影藝術修養追求的深度,也決定了其攝影作品藝術表現的高度。

前一段時間,有些人提到攝影拍攝人體藝術與繪畫中有關裸模方面的問題,我當時沒有就這些問題進行回答,今天在這裡說一個蘇東坡與佛印的一次對話,在過去文人墨客都喜歡與和尚為友,談經論道。蘇東坡也不例外,一次在寺廟裡,蘇東坡問佛印:以大師慧眼看來,吾乃何物?佛印道:貧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來金身。蘇東坡聞後大喜,看著佛印肥胖的身體,卻對佛印打趣地說道:然以吾觀之,大師乃牛屎一堆。佛印聽蘇東坡把自己比作一堆牛糞,不僅沒生氣,卻心平氣和的說到: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見萬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見皆化為牛屎。


鯤勢終橫海


答:準確的講應該是90%已上的藝術作品質量的高度,當然要和作者的經歷,個人修養與所處環境和為人道德等……緊密相連的。這是心裡學說的必然規律!簡單舉例:在三人面前擺上一筐核桃,其中有人抓了一棵,另一人抓了兩棵,而最後一人卻去直接抓了叄棵。想必同仁們也一定明白這三人的心裡了!

有人說過:貨像人形,不難看出就連有些人養的小狗,小貓的形象都有些像自家的主人。同仁們有何見解,歡迎直言!

祝各位:

安康如順,

吉祥幸福。


茶壺哥2


俗話說字如其人,畫也如此。境由心生,沒有多高道德修養的人畫不出好的作品。

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與內心不符合,偽裝出來的表面現象早晚都會被識破。





墨色青衫


自我感覺,人再有一定的成就時,他與自身人品是分不開的,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想想也不全是這樣,有很多的爭議很多不同的觀點

每個人的命運,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怎麼玩弄命運罷了,沒有那麼的因素去影響,不要在乎外界對你的評價,做好自己,爭取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藝術大佬一般都很自信

藝術內涵底蘊高的人,不完全代表人品的高度,每個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

只是自己和他人比較時,有點像而已。




闖王情感吧


相由心生!人的相貌美醜一定是由他的心決定的。相貌俊美儀表堂堂的人,心腸一般都是比較正直善良;相反,相貌猥瑣、尖耳猴腮的人一般都是陰險狡詐、卑鄙無恥的人居多。

藝術作品的高度和作者的人品道德有密切的關係。心底善良正直的人,他作品一定是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比如魯迅先生生就一副鐵骨錚錚的相貌,他的作品自然就像匕首一樣刺向敵人。相反,心裡猥瑣卑鄙的人,他的作品也是荒誕不經充滿色情下流的。比如畫家李某某,專畫自己和老婆那些見不得人的細節而名噪畫壇,他的畫和他的相貌高度神似。比如作家某某某,專門描寫歪曲中國人最骯髒最醜陋的東西而獲某某獎,他的作品和他的相貌也高度一致。

藝術作品的高度和作者的人品道德有密切的關係。



趙寒翔


在“人品”和“書品、畫品”的關係上,歷來就有“書如其人”,“書畫清高,首重人品”之說。

如果從筆跡學角度來說,一個人的筆跡能流露出此人的性格氣質,甚至當時的心理狀態。但若以人品來論其作品的優劣,就有點太絕對了。儘管在我國曆史上,有蔡京、秦檜等人因為人品而影響了他在藝術上公允的地位,但這畢竟只是多數人情感上的態度,作為一個真正的藝術鑑賞者我們應該理性的看待這一件事,做到不因人廢書、廢論。

關鍵詞

人品畫品書品顏體古意南北宗

引言

在中國的藝術史中,凡是有成就的藝術家,首重“人品”的修養,所謂“人品不高,用墨無法”。清唐岱曰:“古今畫家,無論軒冕巖穴,其人之品必高。”清方薰也曾曰:“筆墨亦由人品為高下”。所以藝術家的人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藝術作品的成就高低。人品的問題反映在繪畫中便有“氣韻不可學”、“氣韻必在生知”等說法。人品不是天生的,後天的修養決定人品的高低。

顏真卿的書法,代表著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高峰,他的顏體結束了王羲之書法一統天下的格局,後人幾乎無人能夠超越。他年少的時候家窮缺紙筆,便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他先師從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張旭是唐代的大書法家,尤擅寫草書,他從張旭那裡學到了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範。他在書法上的最大的貢獻就是結束了王羲之書法一統天下的格局,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出現了方嚴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顏體”與王羲之飄逸、簡遠的書風分庭抗禮的局面。他的剛健挺拔的顏體書法與其固執耿直的性格是難以分開的。歷來,他的人品與書品都是相提並論的。《集古錄》雲:“斯人忠義出於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他在開元(713-741)年間中舉進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為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但因受到當時的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黜到平原任太守。人稱“顏平原”。安史

之亂,他抗賊有功,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興元元年(784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奸相盧杞借李希烈之手殺害他,相傳,聞聽顏真卿遇害,三軍將士紛紛痛哭失聲。半年後,叛亂平定。顏真卿的靈柩才被護送回京,厚葬於京兆萬年顏氏祖塋。德宗皇帝痛詔廢朝八日,舉國悼念。德宗親頒詔文,追念顏真卿的一生是“才優匡國,忠至滅身,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拘脅累歲,死而不撓,稽其盛節,實謂猶生”。他在書法史上擁有的地位,當然和其書法水準有關,但是作為後人對他書法成就的看法,不僅是因其書法氣勢恢宏,大氣磅礴,筋骨剛勁,而更帶有尊其人品的因素,他盡忠唐室,在反對叛軍的戰爭中殉國,成為後代忠臣的典範。

但是,他的人品只能為他的書法成就添彩,並不能做為成就他書法地位的決定因素。因為,中國的書畫史中還存在著許多人品為後世鄙夷的人物。就書法而言,僅僅一個宋朝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佞臣蔡京的書法形似米南宮,字勢豪健沉著。當時“蘇黃米蔡”中的蔡,原來指的是蔡京,但是後來因為他是一個大奸臣,所以被蔡襄代替;以“莫須有”罪名害死岳飛的秦檜,也是一位大書家,他綜前人所長自成一家,創立了一種用於印刷的字體——宋體字。他們的人品可以說壞到了極點,他們的作品也因為人品受到了牽連,但作為真正的品評家,絕對不會因為這個而放棄對好的作品的欣賞。

而明代的趙孟頫和董其昌這兩位大藝術家,他們的藝術成就卻絲毫沒有因為他們人品而受到世人的唾棄。趙孟頫是宋朝遺民,是宋朝宗室

趙德芳的後裔,卻在宋朝滅亡後出仕於元朝,他對宋朝的不忠在當時是為後人所不恥的,但是他工書法,八體皆能而無經不妙,在繪畫中,他作為以為集大成者,佔據了元代、乃至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地位,反映了美術創作的文人畫趨勢。

眾所周知,趙孟頫在我國的書法史上與“顏、柳、歐”並稱“四大家”。他的書法嫵媚流暢,開一代流派,他熔鑄古今,妙悟“八法”,同時又是元代的尚古尊貼的書學代表人物,他的楷書結體嚴密,用筆深得古法,並且溫潤秀美,于歸正端莊中見灑脫之氣蘊。張謙說:“子昂書名天下,今觀小楷《過秦論》之篇如花舞風中,雲生眼底”;他的行書筆意流動而神含不露,清麗而雋永。方孝儒評其為“文敏書法妙在真行,奕奕得晉人氣度”;

而他在繪畫中提倡“古意”、力排南宋畫風,追求清雅樸素畫風,並努力使書法用筆結合到山水畫表現之中。他的山水畫形成文人山水的標準樣式,對黃公望等元四家產生了影響,而他極具“古意”的青綠,結構謹嚴,賦色清妍,但已將唐宋青綠山水的富貴轉變成士大夫情志的文人士青綠了;他的人物畫,也頗具古意,在畫法上,用線凝重,賦色渾穆、沉著、人物造型古拙而有意趣,代表了元人的典型畫風;他的花鳥畫,是畫竹中精品,為世人所重。雖然的他與同為封建遺民的朱耷、石濤等人的政治態度大相徑庭,但是他的藝術成就卻沒有因為他的降元而埋沒。

再來說說明代的董其昌,他精於鑑賞,長於書法,尤以山水畫成就最高,為克服板結與粗簡的流行時弊,他在山水畫上追求以書法入畫所

導致的筆墨聯繫變幻的表現力,並把宋元諸家繪畫中來自大自然的山石樹木形象加以簡化、以筆勢的運動作意象組合。董其昌特別強調佈局中的勢、筆墨中的虛與實,追求畫面“暗”的含蓄性,發展了前人的墨法。他的畫風有兩種格調,一是枯筆水墨,另一個是沒骨或淺絳。他標榜師古,崇尚士氣,筆墨技法嫻熟精妙,遠追文人畫風,扭轉了明代浙派和院體的風格與士大夫審美觀背道而馳的局面,他的畫在畫壇影響之大,並被後世視為正脈和一代宗師。

董其昌在他的《畫禪室隨筆》中記述,走上書法藝術的道路,是出於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他在十七歲時參加會考,松江知府衷貞吉在批閱考卷時,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將他名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字寫得太差,遂將第一改為第二,同時將字寫得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為第一。這件事極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鑽研書法。董其昌回憶說:“郡守江西衷洪溪以餘書拙置第二,自是始發憤臨池矣。初師顏平原(真卿)《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世南),以為唐書不如魏晉,遂仿《黃庭經》及鍾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以文徵仲(徵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幾乎學習研究了以前絕大部分名家,從鐘王到顏、柳,從懷素到楊式凝、米芾直至元代的趙孟頫。董其昌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書畫家,還是一位傑出的鑑賞家,他用他畢生的精力研究前人的成果,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南北宗論”。“南北宗論”雖然重南輕北,但是他所提倡的美學觀念,即:尚率真,輕功力,崇士氣,斥畫工,重筆墨,輕丘壑,

尊變化,黜刻畫,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對清初的“四王”有著巨大的影響。藝術成就如此之高的董其昌,在生活中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惡霸。也許是因為他年幼時的家貧,所以,一旦擁有的財富和權力,便貪婪到對錢財的攫取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他在仕途上春風得意,青雲直上。公元1589年,(萬曆十七年)三十四歲的董其昌考上進士,開始了他此後幾十年的仕途生涯。當過編修、講官,後來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但是他驕奢淫逸,妻妾成群。他強搶民女、封釘民房,捉鎖男婦,無日無之的罪行,引發了一場群眾自發的抄家運動,是為《民抄董宦事實》。就這一事件,人們對董其昌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不意優遊林下以書畫鑑賞負盛名之董文敏家教如此,聲名如此!”“思白書畫,可行雙絕,而作惡如此,異特有玷風雅?”可見他的惡已經達到人見人怨的地步,但是這些仍然不會抹殺他在中國藝術史中的地位。

且不說這些古代的藝術家,拿前段時間的著名鋼琴家劉詩昆涉嫌毆妻事件來

說,劉詩昆在為自己辯白的時候說:“我是名藝術家,不會,也從未打過人。”這話說的就很讓人尋味,藝術家難道是神,難道就不會犯錯?固然藝術家應該德藝雙馨,但是人無完人,孰能無過呢。

由上可見,一個人品高的藝術家固然是需要修養的,而人的修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作品格調的高低,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如果僅僅憑一幅作品,我們很難斷定藝術家的人品。其實,有的人品好,不見得寫出好的書法作品;反之,也不一定寫不好。因此,“書如其人”,不可絕對化,書品、畫品與人品的關係,決不可等量齊觀。所以,我們不應因人而廢書、廢論。

我們應當這樣說,作為一名藝術家,人格的完善非常重要,但是藝術的水準同樣非常重要,二者不可偏廢。不能因為人格,忽視藝術水準,或者僅僅以藝術水準代替品格,以人品替代藝術水準。






牆聯盟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肯定一點,藝術作品是人的創作活動,也是為人服務的。那麼由人創作併為人服務的東西如果帶給人們的都是凝滯甚至傷害,這樣的藝術作品還有必要嗎?不要也罷了。所以,藝術作品的高度與作者的人品道德有著密切的關係。變態的心靈生長不出來美善的花朵。

人不要藝術作品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有了藝術作品的引領會讓人更高貴。這其中起作用的就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高度。

人不是蒼蠅,不能逐臭而生。人是萬物的靈長,理應不斷追求高貴。作為藝術作品的創作者更是責無旁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