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抗日戰爭中,一方拼刺刀而另一方也要和他們對拼刺刀,難道是沒有子彈嗎?還有什麼目的?

籃球先動的手


沒有子彈。如果主攻方沒有子彈的話,在不能撤退的情況之下,只能死守。他不會只躲在戰壕裡等敵人收拾,只能用拼刺刀作最後的防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在抗日有很多劇情都是一樣,沒有子彈的時候,不論手中有什麼兵器,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掄著大刀衝上去,砍倒了敵人自己才能有活路。

如果是彈藥充足也不可能放棄優勢去拼刺刀,那隻能是對方已經衝上陣地,槍支也發揮了不大的作用,也害怕近距離射擊會誤傷同夥,那隻能是硬著頭皮上再刺刀。

有些人說日本人拼刺刀是武士精神,是必殺技,技能優勝於八路。我覺得這個不能一概而論。


一葉落


題主問抗日戰爭中,為何一方拼刺刀另一方也要和他們拼刺刀,巴山夜雨涮鍋為您做如下回答:(1)響應拼刺刀的,一定是認為這樣對自己比較有利,或者沒有太不利(2)這種刺刀禮儀也並不是總被遵循。


先說說大規模拼刺刀發生的幾種情況。

情況之一,是進攻的一方已經衝到了陣前,雙方距離極為接近。這時候,由於中日雙方都缺少強大的近距離火力,槍彈又容易在混戰中誤傷友軍,這時候上刺刀與敵人肉搏成為了相對最有利的一種戰法。當然,這種刺刀會戰的發起有不同的情況。有時候是進攻方直接端著刺刀衝進防守方針線,有時候是防守方面臨敵人衝入陣地,以刺刀發起逆襲。不管哪一種,對方基本沒有其他選擇,只能應戰。

情況之二,是雙方膠著戰鬥中,其中一方因為彈藥不繼,或者處於絕對劣勢,被迫以刺刀發起困獸之鬥。畢竟刺刀不消耗彈藥,而且也能最大限度拉低雙方兵器上的差距。不過,這種情況下,中國軍人主動發起的刺刀搏鬥,比較容易得到日寇的響應。因為日寇有所謂武士道精神,對刺刀很狂熱,且自恃刺刀技術好,認為用刺刀擊敗中國軍隊更顯得皇軍威武。相對而言,中國軍隊沒有那麼教條,在能用火力解決的情況下不會去和鬼子拼刺刀。電影《臺兒莊會戰》中最後十幾個鬼子退到膏藥旗下,企圖發起刺刀玩命,直接被一梭子掃翻了。

情況之三,是雙方在遭遇戰中忽然相逢,形成混戰。這時候火力難以發揮,就只能靠刺刀見真章了。

除了上面三種情況外,有時候在雙方火力都沒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也可能出現一方發起刺刀挑戰,另一方迎接挑戰,都試圖以刺刀戰勝敵人的默契。這種情況往往是雙方都士氣高昂,要用刺刀見紅的精神壓倒敵人。在百團大戰中,八路軍攻打日本據點時,出現過我軍一個排與敵軍一個不滿編的小隊進行刺刀決鬥,最後雙方几乎同歸於盡的慘烈戰鬥。


巴山夜雨涮鍋



用戶64077389477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了《亮劍》!

《亮劍》裡有一集是李雲龍帶領八路軍跟鬼子拼刺刀,原因是小鬼子被包圍了,就退了子彈要拼刀,李雲龍不也沒含糊嗎,大刀在手一砍一流衚衕啊,喊殺聲讓人熱血沸騰,呵呵,結果最有意思的一幕發生了,趙政委趕來了,拿著衝鋒槍上來就突突,他一突突,李雲龍就洩氣了,看了一眼趙政委,趙政委來了一句,趕緊消滅殘兵、打掃戰場,咱們得保存實力……

哈哈!看到那個地方我都樂了,趙政委真是書生抗日,講究的是效率;而李雲龍則不同,他不僅要消滅敵人,而且要“出氣”的同時還得讓小鬼子心服口服外帶佩服,倆人的民族仇恨都很濃,但風格完全不同!

拼刺刀其實並不多見,打仗都是遠距離的協同作戰,只要雙方其中之一已經明顯出現頹勢,那基本就交替撤退了,如果真拼刺刀了,那一定是一方已經明顯輸了(可能是彈藥沒了或者無退路了),但是不想投降,決定戰死沙場了,那人家要一個體面的有自尊的死法,你能不答應嗎?這時候不應戰,太丟份兒!《亮劍》裡趙政委那個確實挺逗……😂


我是BLAH,如果跟小日本鬼子拼刺刀,我敢應戰!


BLAH


其實,在抗日戰爭中,從來沒有什麼交戰法則,要求一方拼刺刀則另一方就要配合。

拼刺刀通常發生在以下兩種情況:一是雙方已陷入短兵交接,拼刺刀比開槍更方便,更有利於殺傷敵人;二是沒子彈了,通常都是中國軍隊先沒子彈了,而日本鬼子正好很愛拼刺刀。

在抗戰早期,中國軍人在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時候是非常吃虧的。當時日本鬼子普遍裝備的三八式步槍,槍身加上刺刀全長接近1.7米,而中國當時的中正式步槍呢,槍身加上刺刀只有1.6米長。一寸長,一寸強,日本步槍和刺刀長出的這10釐米,在白刃戰中的作用非常大。此外,日本刺刀的質量非常好,同時日本鬼子拼刺刀訓練的水平也很高。

很多人從影視中可能注意到一個怪異的細節,日本鬼子在拼刺刀的時候,要先把子彈退掉,這是什麼鬼?難道真的是武士道精神呢?其實不然,這完全是出於戰術上的考慮。

日軍的三八式步槍,特點是彈丸初速高、瞄準基線長、槍身長,所以射程遠、打得準,也適合白刃戰。但是,也正因為彈丸初速高,命中後往往易於貫穿,而在白刃戰中,雙方人員往往互相重疊,子彈貫穿後就容易誤傷自己人。

此外,如果在拼刺刀的時候還隨時做好射擊準備,手指就必須放在扳機上,這就造成了兩個嚴重問題:其一,只要雙方武器一磕碰,就會走火;其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槍,影響了持槍姿態,拼殺中也使不上全力。還有一點,三八式步槍太長,轉動槍口瞄準對方的力距也長,如果對方不是出現在正前方,轉動槍口的時間太長,可能槍口還未到位,自己就已經被刺倒了。

正是出於以上種種考慮,日本鬼子在拼刺刀前才會退掉子彈。

針對這一點,後來中國軍隊在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時候,最佳方式就是以大刀配駁殼槍。面對端著刺刀衝上來的日本鬼子,先是左手使用沉重的大刀磕開對方的第一次突刺,然後右手一扳駁殼槍,把日本鬼子的腦袋打開花。

儘管戰爭初期,日本鬼子依靠單發步槍和白刃格鬥,佔據了一定的優勢,可是到了戰爭後期,尤其是日本軍隊和美國軍隊交鋒之後,可謂吃夠了苦頭,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日本鬼子的愚昧和狂妄自大。


非白非黑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雙方拼刺,基本是距離在25米之內。

在稍遠的距離,只要能夠不肉搏,一般就會使用步槍、機槍、手榴彈甚至衝鋒槍對射。日軍沒有衝鋒槍,但我軍還是有少量的。

為什麼大家看電影,一方拼刺刀,另一方也要拼,主要是不這樣不行。

拼刺距離在25米之內,按照人類奔跑速度,10幾秒內兩軍就會交手。

肉搏和其他作戰不同,雙方是一場大混戰,拼刺的兩人不斷變換位置。

這種情況下,是根本不可能開槍的。

二戰中的步槍穿透力驚人,近距離一槍最少打穿2個人。如果你拼刺時候開槍,可能誤傷的自己人比敵人還多。

那麼有人說了,為什麼對方衝過來拼刺,我要也做拼刺準備?為什麼我不能繼續開槍呢?

這是因為拼刺是要準備的,至少要統一上刺刀,做好拼刺的準備。

如果你不準備反而胡亂開槍,對方衝入你的對列拼刺,你連準備都沒準備好,等於光捱打不能還手了。

只要打肉搏戰,就說明戰鬥到了極其關鍵的時候,勝負就在這一刻了。你光捱打還不如直接投降了。


薩沙


其實到了拼刺刀白刃戰這一步時,多數情況下是我軍彈盡糧絕,而日軍由於戰略物資充足,後勤補給能力強,他們的槍中還是有富裕的子彈的,但日軍聽到我軍的衝鋒號響起,知道馬上就要進行白刃戰了,這時候日軍不會往槍裡裝子彈,而是退掉膛中剩餘的子彈,開始了“爺們兒”式的廝殺。

很多人在看那些抗日神劇中也會經常看到白刃戰的畫面,而在日本陸軍操典中,確實有白刃戰之前退掉子彈的條令,但是不要以為日軍真的“很有風度”與我軍官兵展開激烈拼殺,更不要以為他們崇拜武士道精神,恰恰相反,這是他們更加卑劣行徑的體現。

雖然身材短小,但戰鬥力不容小覷,白刃戰是對自身軍隊素質過硬的自信

在抗戰時期,日軍投入中國作戰的部隊大部分都是精銳的常勝師團,其單兵的素質非常高,很多士兵都是從小就接受訓練,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訓練就是拼刺訓練。

國軍中有很多軍政要員在日本軍校接受過教育,比如蔣介石、閻錫山等,但日軍重視的拼刺訓練並未對國軍部隊產生什麼影響,而黃埔軍校在成立之初,只將政治教育放在首位,重點培養學生的忠誠意識,在培養軍官戰術素養方面似乎還不如北洋系的保定軍官學校,並且蘇聯的蘇式拼刺術對黃埔軍校的教育影響也是極為有限的。

直到中德軍事合作以後,國軍部隊受到德國軍事思想的影響,更加重視步兵的射擊速度以及火力持續性的訓練,只有在巷戰或者戰壕突擊戰等個別情況下才會進行白刃戰。

但這時候的白刃戰只是匕首或者工兵鏟等裝備,而當時國軍的裝備、彈藥供應、射擊技術遠落後於德軍,照搬德軍操典而忽視白刃戰的訓練,在後來的抗戰前期吃了大虧。因此,抗戰初期日軍在面對國軍白刃戰時是有心理上的優勢的。

而對於紅軍來說,白刃戰雖然常用,但卻是出於無奈,主要是因為工農紅軍早期的裝備極其落後,只能依靠冷兵器來解決問題。

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初期,甚至出現了梭鏢營,當時有一個獨立營約500多人,步槍卻只有60支,梭鏢紅纓槍倒是有400多支。

即便紅軍的槍械裝備比例提升以後,由於刺刀嚴重供給不足,當時的很多戰士仍然攜帶笨重的大刀或者長矛進行白刃戰。

由此可見,當時的抗戰軍隊由於在訓練方面不重視或者裝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與日軍進行白刃戰,心理上就有些怵,而日軍很早就重視刺刀訓練,完全是有預謀的。當然,還有其他原因。

近距離格鬥,混亂之下容易誤傷

如果真沒有子彈,那肯定無疑會進行白刃戰了,然而打仗的那麼多士兵,怎麼會那麼巧都沒有子彈。事實上,不到萬不得已日軍也不會進行白刃戰的,畢竟贏得勝利才是最重要的。

當抗戰士兵冒著彈雨衝到日軍眼前,日軍就必須進行近距離格鬥了,而出於大量統計數據之後才作出的決定。當時日軍使用的是三八大蓋,只能存五發子彈,裝填子彈根本來不及,只能匆忙應戰。

而日軍對於拼刺刀有標準的套路,在拼刺刀時的準備姿勢是一隻手托住槍托,另一隻手握住前護木,在胸前斜向上保護要害,隨時能夠刺殺或者格擋,但日軍使用的步槍有個缺點,手指為了全力握槍就必須扣在扳機處,只要雙方槍支磕碰一下就容易走火,並且子彈近距離穿透力極強,很容易擊穿敵人的同時又擊中友軍。

因此,在抗戰過程中,只要一方拼刺刀,另一方在來不及換填子彈的情況下也會進行白刃戰,當然槍裡有子彈還是會開槍的,直到子彈打光了才衝上去近距離格鬥,真到了近距離廝殺格鬥了,反而不會開槍了,主要擔心近距離開槍會誤傷友軍,也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紳士風度”、武士道精神。


小小嬴政


這個不是絕對的,視情況而定!

拼刺刀這個問題從日本方面角度來說,日本人武士道精神深入骨髓,崇尚個人勇武,此外1904年打俄國仰攻203高地時,硬是靠著屍體填滿山溝,以及嗷嗷叫不怕死的精神付出幾萬人的代價,拿下這個據說只有四挺機槍的高地。


因此,這種敢戰敢死的精神在後來當時盛行軍國主義的日本被推崇到極致,認為在戰爭中能夠鼓舞士氣,此外還能讓對手恐懼,這是精神層面,此外日本相當重視單兵作戰能力。

幾乎每個老兵都是射手,也是白刃戰的高手,這也是為什麼抗戰前期日本兵如此難打的原因之一,此外自身還有原因就是日本一個島國,資源匱乏,衝鋒槍什麼的不是不能造而是沒那麼多資源,因此日本喜歡白刃戰不是沒有原因。

而當時日本主要對手是中國,也是白刃戰主要發生的戰場,為啥,因為當時中國窮啊,大炮不能造,飛機打一架少一架,工業生產能力簡直慘不忍睹,特別是國民黨非嫡系部隊以及八路軍那是更窮!

所以經常是要麼沒子彈了撤退,要麼沒辦法拼刺刀,而日本兵就喜歡這個,缺子彈的情況不多,更多的是在最後關頭喜歡一波萬歲衝鋒解決對手!




但是白刃戰在太平洋戰場失靈了,因為美軍可沒功夫也沒這個心情拼刺刀,大炮,飛機,機槍,衝鋒槍,手槍,各種招呼,通常日本鬼子還沒近身就被幹沒了。

所以拼刺刀這樣的場景多發生在中國戰場上,當年蘇聯出兵東北,日本兵更沒有機會使用刺刀,近身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大規模拼刺刀這樣的戰術的出現還是因為綜合國力的因素在裡面!


飛魚小侃


看了“松鼠講武堂”的回答,比較全面,但對於該問題來說還不夠集中、直接、細緻、準確。我曾在《解放軍報》發表整版文章《刺刀30米內見紅——還原抗日戰爭白刃戰真相》專門討論這個問題,此文後被《領導文萃》等媒體轉載。這裡再結合自己新的積累與認識,與大家共同探討。

日軍漫畫表現拼刺和衝鋒(圖注)

為什麼在抗日戰爭中,一方拼刺刀而另一方也要他們對拼刺刀。難道是沒有子彈嗎?

一方面,這個問題問得不準,大概是電影電視看多了得出這種印象。這也可以“理解”:如果鬼子要拼刺,咱卻用槍,顯得咱勝之不武……其實,在實戰中,咱們在能用槍的情況下,是不會和鬼子拼刺的。在殘酷的戰場上,殺死對方讓自己活下來才是“硬道理”,其他都是“浮雲”。陳賡麾下有個儒將叫吳效閔,是第20團政治處主任。吳主任曾特別對官兵們說過這樣一句話:“和鬼子拼刺刀,你先用槍撂倒幾個,再給小鬼子來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別和野獸講規矩。”

反應臺兒莊白刃戰的油畫(圖注)

另一方面,對付鬼子拼刺,最有效的武器不是刺刀也不是步槍,而是“手槍”。到了要拼刺的時候,往往雙方的距離很近了。按照林元帥(請原諒不便打出全名,不過大夥兒應該知道說的是誰)的說法——“30米內刺刀見紅”。在這種時候,步槍由於槍身過長,往往來不及瞄準就被對方殺到跟前了。所以,在這種時候,手槍的優勢就突出出來了——調轉槍口和瞄準容易。而且,手槍射擊子彈的初速度不如步槍,打中鬼子後反而不是貫穿傷,不至於傷到自己人,還能留在鬼子身體裡,殺傷力更大。

與鬼子打白刃戰中,真正不落下風的部隊幾乎只有西北軍的大刀隊,其他部隊基本不行。在戰場上,最講求實際和效率,咱們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與鬼子拼刺,實在要拼,也是“以多打少”。平型關戰役就是如此。據老八路王汝林回憶:“拼刺刀時,兄弟們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堅決。有個鬼子的隊長被我們圍住,這傢伙舉著指揮刀,嘴裡哇哇大叫要劈我。我假裝進攻,進攻裝得很像。他很緊張,注意力都在我這,被側方我們的戰士一刺刀就捅得蹲下了,解決其他鬼子後,捅死了這鬼子官。”

日軍《步兵操典》

到了抗戰後期,我們自己的拼刺技術上來了,鬼子的老兵少了新兵多了,我軍在白刃戰中才逐漸佔上風,拼刺才成為常見現象。


腦洞大開的歷史


有網友問:抗戰為什麼有那麼多拼刺刀的戰鬥,難道迎戰的一方都沒有子彈了嗎?抗戰每次戰鬥都靠拼刺刀決勝負,其實那只是影視劇帶給觀眾的印象。在整個抗戰,刺刀傷連1%都不到。

就是白刃戰最頻繁的華北游擊戰,刺刀傷也低於4%,發生在1938年的張鼓峰戰役,日蘇戰爭,蘇軍的刺刀傷為1%,日軍刺刀傷更是低於千分之4。其實在抗戰的刺刀戰遠沒有影視劇表現的那麼誇張。

而且刺刀衝鋒的最終目的,也並不是拼刺刀,而是,鼓勵士兵進行勇敢的30米-50米距離衝鋒,日軍也沒有什麼拼刺刀卸子彈的說法,這在日本任何一本步兵操典上都沒有。

日軍要求的刺刀衝鋒是,機槍從兩翼側射掩護,擲彈筒和迫擊炮在正後方炮擊支援。步兵一律上刺刀快速奔跑衝上對方陣地,在最後時刻要扔出一排手榴彈和開一排槍,然後才衝進戰壕裡。

由於,雙方主要都是單發栓動步槍,一旦對方衝進30米距離,手榴彈已經扔出來,那麼,迎上去拼刺刀是唯一可以阻止住對方的戰術,栓動步槍再開槍已經來不及了。

日軍打仗從來都不講究什麼武士道精神,這都是地攤文學瞎編的,日軍是,能放毒氣就放毒氣,能下細菌就下細菌,能以多打少,絕不以少打多,可以隱蔽起來陰對手,絕不出來打正面。可以趁對方睡覺,搞夜襲,絕不早晨吃完飯才出來打仗。

在近戰,日軍也一樣開槍,不僅是步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在日軍衝鋒近戰的時候都是對目標的後方和側面全速射擊的。日軍為了怕傷人,講究武士道,退子彈?這種謠傳也有人相信?講究武士道,講究公正原則,還能濫殺無辜婦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