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當時已有槍支彈藥,為何八國聯軍侵華時清兵竟還用砍刀?

梅碧巧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這一場一邊倒的戰爭著實讓人咬牙切齒,看看腐朽的清朝在這場戰爭的戰績,簡直不忍直視,天津7月被攻陷、北京8月淪陷、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逃走,就連一個女子珍妃都知道大喊“要走你走,皇帝不能走,皇帝走了這戰怎麼打?”

然而慈禧不但沒聽,反而將珍妃推入井內,可想而知,慈禧領導的清朝早已搖搖欲墜,就算給她加特林她照樣會西逃。且看八國聯軍在戰勝後,自己的戰艦在中國的內海耀武揚威、橫衝直撞,清軍所有防守簡直不堪一擊,事後八國聯軍繳來了清軍的裝備,驚訝的下巴都快掉了“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簡直不敢相信!”

當時清軍有11萬精兵,八國聯軍加起來也才2萬人,有人說清朝武器落後,事實上當時的清朝早已有大量船艦利炮,槍支彈藥比聯軍還要先進,然而大多數清兵卻還是手拿大刀,這又是為何?

清兵:武器太先進,還沒來得及拆封組裝

意大利海軍中將西蒙在戰爭完之後,寫了一封信給英國公使,裡面的內容大概是“清軍擁有當時最新式的曼利徹式卡賓槍的型號,比起我們的卡賓槍先進的多,是剛出廠的武器,克虜伯大炮也是最新款,比德國的大炮口徑更大、瞄準更精、射程更遠。”

當然這一切很大部分要歸功於李鴻章和張之洞,他們在甲午戰爭之後就一改進,尤其是克虜伯大炮,不同口徑的共加起來有近一百門,勞登菲爾德速射機關炮一百多門,還有曼利徹牌毛瑟槍和來復槍,三萬把槍刺,英軍對這些堆積如山的先進武器初步估計了下,價值大約在250多萬英鎊。

西蒙中將想不通的是,這些全新的武器為什麼不用?要是一開始用這些武器,我們怕是連中國的大門都進不了,現如今戰爭財剛開始,這些武器就被我們繳獲,實在是雪中送炭,聯軍用這些新式武器攻打清軍。

導致這樣的原因無非就是清軍軍紀廢弛、士氣萎靡、戰鬥力低下,尤其是他們的意識,閉關鎖國的原因讓他們認為“大刀在手,天下我有”,所以清軍更本沒有去練習這些新式武器,很多士兵更本都不會用。

再來看看義和團士兵,他們竟然還相信自己刀槍不入,揮舞著大刀、長矛,用這些冷兵器對著聯軍衝過去,結局自然是一個個應聲倒地。

並非所有清兵都拿著刀砍

當時的清軍八旗軍和綠營兵還算是比較正規的部隊,畢竟在中日甲午戰爭慘敗,還是當頭一棒,直到冷兵器時代已過,所以花費了大量銀兩購買了西方的洋槍洋炮,並且重金聘請了德國、美國教官,讓他們來教清軍士兵,訓練出新式軍隊,也就是所謂的武衛軍,當時分為前、後、左、中、右五軍,只有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實力最強,然而袁世凱卻作壁上觀,保存實力。

圖為袁世凱訓練的新軍

清軍慘敗,武器雖然重要,然而擁有武器的人卻不戰,沒有武器的人空有愛國的思想,拿著大刀亂砍,自己的認知能力更是一個問題,清軍人數雖多,但是全都是行屍走肉,連一國之主都西逃,這實在是可笑。

魏源首倡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似乎指出了癥結所在,清軍不單單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更要學他們的思想、教育、國家的精氣神,人民的整體素質,聯軍由兩萬不到的隊伍,到最後竟然發展成了7萬人,知道為何?竟然有大量百姓幫助聯軍,有扶梯的、有送糧食的、有引路的,當然最終還是清朝統治者的問題,如果百姓安居樂業,誰會想著幫外人推翻統治者。


羽評郡主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理解,雖然自鴉片戰爭之後清軍已經注意到了熱兵器的重要性,也購買了一定數量的新式裝備,然而有沒有是一個問題,會不會用、能不能用好則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事實上,清軍的落後,可不僅僅是武器裝備上的落後,而是制度、訓練、戰術層面的全面落後。

△八國聯軍

清軍已經注意到了裝備的落後,併購買了相當數量的新式武器

隨著近代以來的多次戰敗,清廷也開始注意到了武器裝備的落後,尤其是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親眼目睹了外國武裝的強大,例如常勝軍(華爾“洋槍隊”)攻破太倉城僅用時4小時,李鴻章便曾寫信給曾國藩,言道“西洋炸炮,戰守攻具,天下無敵”,“若火器能與西洋相埒,平中國有餘,敵外國亦無不足”。

△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也標誌著清朝軍事開始向現代化轉變,一些歐洲教官被聘請來幫助操練清軍,現代化的兵工廠也得以建立。在朝廷,清廷通過購買新式武器,擴大並改善了裝備西方武器的神機營,力圖使這支只歸朝廷直管的部隊能夠勝任守衛京師的重任;在地方,清廷在廣州、福州、武昌三個城市聘用外國教官操練八旗和綠營,1866年更是批准了在直隸大規模訓練綠營的計劃,並在1871年被推廣到各省。

△裝備了新式戰船的北洋海軍

同時,清廷的海軍建設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1866年,清政府在福州馬尾成立總理船政事務衙門,以沈葆禎為船政大臣。清廷原本打算自行造船,但由於造價不但高於外國,且質量不行,於是從1875年開始著手從國外買船,到1882年,清王朝便已經擁有了50艘西式戰船,其中半數自造,半數購買。不過由於慈禧太后此後過大壽和建設皇家宮殿,且挪用海防捐款和駐外使團專款,導致從1888年便開始停止購船。

△裝備了新式武器的清廷新軍

可以說,當時的清軍完全處在轟轟烈烈的上升期,到了19世紀80年代,裝備有現代化武器的綠營便有40萬之眾,神機營也達到了3萬之眾。然而,清軍的努力並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面對內外威脅時,以冷兵器為主的勇營仍然是能發揮作用的唯一工具。

制度、訓練、戰術層面的全面落後,摧毀了清廷的一切努力

正如前文所說,擁有了新式武器不代表你就能打勝仗,因為相較於西方來說,清廷在制度、訓練和戰術層面全面落後,即使擁有了新式武器,仍然無法發揮其效用。

△慈禧太后

1、制度的落後。清朝末期,國家貧弱不堪,皇室卻仍然過著極為奢華的生活,尤其是慈禧太后,其因過大壽和建設皇家林園,大量挪用新軍建設費用,導致新軍裝備並不能持續更新,甚至給訓練和維護造成了極大的障礙。加之朝廷腐敗極為嚴重,大多數官員並不關心朝廷的興衰,只顧著自己的腰包,這使得新軍的訓練和裝備大打折扣。

△綠營新軍

2、訓練的落後。裝備新式武器的軍隊,並不像過去冷兵器時代,拿著武器是個人就能上戰場,不論是熟悉武器、適應新戰術、適應新的戰爭環境,這都需要長期、持久的訓練,然而在這一方面清廷做的並不好。雖然也聘請了一定的外籍教官,但在訓練過程中表面文章一大堆,實際上的效果並不明顯,這使得新軍始終無法形成相對應的戰鬥力。

△戰術落後的指揮官

3、戰術的落後。主要出在指揮層面,指揮新軍作戰顯然不能像冷兵器時代,可惜在那個時期,能夠適應新式戰法的軍官少的可憐,而這又是急不來的,需要相應的教學和實戰鍛鍊。正所謂“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在落後的戰術思想下,新軍根本無法發揮出應有的戰鬥力。

1883年爆發的中法戰爭和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在新軍還未形成戰鬥力的情況下,由於訓練不足、指揮混亂,先後兩次戰敗,徹底摧毀了數十年來清廷的努力。

這便是八國聯軍侵華時期清廷所面臨的局面,先後兩次戰敗致使所有努力功虧一簣,再加上上述的不足,當時清廷所能依靠的仍然是以冷兵器為主的勇營。


香茗史館


我們看到照片上用砍刀的主要是義和團。清軍主力當然配有槍支彈藥。且不說當時沿海炮臺的克虜伯大炮,1898年開始,清軍重編新式陸軍,也就是我們說的五部武衛軍。

武衛軍總體上裝備先進,各部都有新式毛瑟槍,甚至有機槍等最新武器。尤其袁世凱、聶士成部,更有新式的人才培養,部分將官來自新式陸軍院校天津武備學堂;段祺瑞等還有赴德國留學、學習炮兵戰法的實際經歷。袁、聶兩軍還採取新法操練,駐地附近還有兵工廠等設施,來提供子彈、炮彈的補給,是武衛軍中戰鬥力尤強的部隊。不過,各部構成有很大差異,如董福祥部多數人來自甘肅,甚至是穆斯林,全軍沒有新式重炮,土匪氣息尤重。

網上流傳著兩個說法:一是說當時清軍裝備比八國聯軍還先進——這是不對的,清軍只是一些部隊裝備了最新裝備,並且分散各處。二是說當時清軍失敗主要是缺少訓練,就是扛著新式槍支的農民——這也是不對的,清軍最精銳的部隊接受了新式操練,在數百人規模上,可以呈現出相當的戰術素養和水平。整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清軍主力完敗,另有原因。

我們知道袁世凱帥主力在山東,儼然已經在清廷與列強之間樽俎折衝,後來加入東南互保。戰爭期間作壁上觀,保存了實力。其他四軍則各自為政,和義和團有合作也常有衝突,最後為八國聯軍各個擊破,形成袁世凱一家獨大的局面。記載八國聯軍事的《西巡迴鑾始末》提供了一些生動的細節。

例如,義和團和聶士成部起了衝突,聶士成下令部下“開槍”,擊斃十多人後,義和團開始組織反攻。這個時候,聶士成索性下令機槍開火——“開放機器快炮”,打散義和團眾以後趁勢追擊,擊殺大量拳勇後,將其趕入村莊,將“房屋盡行焚燒。”整個戰役,“焚村莊四座,斃匪四百八十餘人。”

義和團和聶士成部之間的是非曲直,很難一語說清。義和團也不是純粹的革命隊伍,少不了破壞,但清軍把焚燒自己治下的村莊作為戰果,當時的混亂可見一斑。

甚至,直隸本地的“練軍”,也裝備新式槍支,其中很多人同情義和團眾,見聶士成部追擊手拿砍刀的義和團,索性決定幫義和團一把。從側後“開槍橫擊”

聶士成軍。過程中,聶士成自己可能還中槍受傷(《拳變餘聞》)。總之,天津地區清軍最精銳的聶士成部,非但得不到友軍支持,還與義和團甚至練軍處於內戰狀態。

榮祿本身無統御之才,這種狀況根本上是他一手造成。董福祥、宋慶部不相統攝,有限的精銳分而又分。裝備新式槍支的部隊,往往得不到火炮等重武器的支持;而擁有新式大炮的據點,又得不到新軍的支援。最後八國聯軍攻取天津以後,繳獲大量新式裝備。


在野武將


滿清騎射立國,可以說憑藉著騎射席捲了整個大江南北,其實如果八旗子弟繼續保持著這個優良傳統,是不至於被列強打的這麼慘的。問題就在於清朝對於八旗子弟的那一套恩惠政策,簡單來說一個八旗子弟出生之後,到了十歲就能領取朝廷的俸祿,也就是說只要生在八旗子弟的家裡,一輩子什麼都不用愁。

清朝剛剛建國的時候,八旗子弟還是非常軍紀嚴明的,出生之後就是軍人,需要練習騎射。這使得八旗子弟這支武裝,一直是大清朝廷最忠誠的軍隊,八旗子弟幾乎參與了所有的平定叛亂的戰爭。可以說榮譽是非常之多,但是這個制度有天然的缺陷,那就是和平時期容易產生安逸的思想,而清政府又只相信八旗子弟。

鴉片戰爭爆發時,很多人不理解清朝過億人,為何投入戰鬥的軍隊只有不到二十萬,其實這就折射出來了清政府的募兵制度。滿人一直不放心漢人武裝,幾乎時不允許一支強大軍隊全部是漢人。而八旗這個制度是歷代傳承,時代負甲為兵,然而當八旗子弟內部腐化之後,清朝就岌岌可危了,因為清朝唯一能用的軍隊就只有八旗子弟。

所以不是有槍支彈藥不用,而是因為就當時八旗子弟那種素質,完全不懂得槍械的運用,槍既然都打不準,那還不如馬上衝鋒來的實在。清政府一直要求建設新軍,但是新軍中又不願意放權,更捨不得讓漢人武裝強大起來。內部互相猜忌,對外不斷妥協,這就是清末的狀態,滿人的不自信,導致了其誤國誤民。


小司馬遷論史


1,清朝擊敗了在軍事技術裝備上優於自己的明軍,從而極大助長了對冷兵器的迷信。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對當時先進軍事技術是不可能重視的。

2,清朝統治者雖然不相信火器能夠決定大局,但他們也知道火器的厲害:努爾哈赤就是被大炮炸傷而死的。入關之初多爾袞就立下了規矩:大炮和火器等當時的先進武器只能在八旗軍中的滿州軍使用,一直到鴉片戰爭之後,因八旗軍喪失戰鬥力,為了鎮壓農民起義這才被迫鬆動這一規定。

3,當時的滿州軍總數不足八萬,所以上百萬的滿清軍隊中,只有極少的一部分能夠裝備火器。所以滿清軍隊的火器裝備程度,始終處於一個極低的水平,自然也就無法拉動軍火製造業的發展,無法有效刺激軍事科技的進步。

4,對軍事科技人才中出類拔萃的漢人進行打壓,戴梓就是這樣一個受迫害的典型。戴梓為清軍創造和裝備了“威遠將軍炮”(“子母炮”)和“連珠銃”(原理和機關槍類似,可貯存28發火藥鉛丸。威力和優越性遠遠超過西方強國),最終康熙將戴梓發配流放到遼東鬱鬱而終。

5, 1549年明朝研發出全世界第一顆水雷:“水底雷”。該水雷的外殼是木製結構,可控制投放的深度,據史料記載,明朝萬曆年間的抗日援朝戰役,明朝就用這種水底雷將日軍戰艦擊沉。1637年,明朝又製造出世界上第一顆觸發式水雷“混江龍”。另外明軍的觸發式地雷、“火龍出水”(用於水戰的二級火箭)、“虎蹲炮”(火炮)、手持火銃(火槍)、手雷等應用已經比較廣泛。明朝的軍事科技在世界上是領先的。之所以敗亡,遠不僅是因為滿清的軍事進攻,而是幾種極為不利的因素同時打擊的結果:饑荒、瘟疫、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還有吳三桂之類的漢奸。小冰河期異常寒冷民生多艱,同時還發生了莫名其妙的“天啟大爆炸”都算是原因吧。

綜上所述,滿清誤國三百年決不是空穴來風。


一杯未盡


如果要深究這個問題,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兩個字——制度。

不可否認的是,八國聯軍侵華這會兒,清兵的裝備已經不比八國聯軍差多少了。得益於洋務運動的興起,早在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的時候清軍就已經開槍了。以至於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清兵的裝備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小日本。尤其是清兵的輕兵器,滑膛槍都已經出現。

事實上,清朝有這些槍支彈藥是一回事,但裝配和訓練又是一回事。你11萬守軍全配備毛瑟槍,可能嗎?全配備了你得會使,做得到嗎?所以到這會兒清兵用砍刀其實並不奇怪。

遺憾的是,清兵學來了西方先進得“器”,但沒有學來“制”。由於清朝制度的腐朽,直接造成了:

1、軍費不足,武器配備不足

當時清政府疲於應付列強,簽訂條約賠款動輒千萬兩白銀,加上老佛爺的揮霍,能拿來購買先進武器的軍費實在有限,裝備幾千人還可以,如果是幾萬或十幾萬的軍隊就有點難度。這也是八國聯軍侵華時清兵還用砍刀的直接原因。

2、訓練和戰術體系陳舊,戰略水平跟不上

這其實是中外軍事水平的另一個差距。槍支彈藥有了,但卻從來沒有認真進行過戰略層面的安排部署和訓練,那就不能說是由於武器的差距導致失敗,真正的原因還是在統治者身上。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清兵其實才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西方國家的軍隊五百年才完成的由冷兵器向火藥兵器的過渡


倩仔的歷史茶館


以下是鄙人愚見,如果有什麼不妥,還請方家多多包涵。

第一、關於戰術思維的問題。中國自同治皇帝以來的洋務運動開始,表面上,武器裝備換了一茬,儼然已經是現代化的軍隊,可是,事實上,一直到八國聯軍入侵,清軍的戰術思維都一直停留在大刀長矛時代。眾所周知,打仗的時候,指揮官是非常重要的,不但統帥重要,而且基層軍官同樣重要,清軍雖然有了槍炮,可在袁世凱編練新軍之前,軍隊編制還是老一套,作戰思想也還是以前那一套,基層軍官壓根就不知道怎麼樣發揮手中火槍的威力。比如,甲午戰爭的陸戰過程中,與日軍遭遇後,清軍基層軍官立即命令開槍,不計子彈數量和持久性,幾乎沒有應有的戰術素養。甲午海戰的慘敗也與戰術思想有一定的關係,丁汝昌出身於陸軍,根本不懂海戰,在 海上實行的戰術指揮存在嚴重的陸戰思維,比如劉公島一戰,丁汝昌是把軍艦當成了會漂浮的炮臺而已,造成戰鬥中的嚴重被動,到了八國聯軍入侵時期,清軍的這種情況並未得到任何改善,所以,清軍基層軍官和士兵還保留著大量的大刀、長矛,這是落後戰術思維的表現。

第二、關於武器補給的問題。清軍雖然裝備了外國火槍,有些還是國內仿製的步槍,但槍和彈缺乏統一分配的問題,軍隊編制管理混亂,戰爭打響之後,子彈非常有限,軍隊打光子彈之後,根本難以及時得到補充,沒了子彈的火槍還有什麼用,猶如一個燒火棍,所以,還不如大刀長矛使用起來方便,所以,大刀一直都存在於清軍中。一直到了抗戰時期,西北軍等敵方軍隊也配有大量砍刀,都與子彈缺乏有一定的關係。

第三,清朝體制存在嚴重的腐敗問題。這個我就不用過多贅述了,這是個共識。清朝從武器採購到武器配發各個環節都存在嚴重的腐敗問題,根本不按照訓練、戰時的需要進行採購和配發,八國聯軍入侵算是比較突然的事件了,清政府根本就來不及對武器進行足額採購,加上,這場戰爭,實際上,清政府已經向全部西方列強宣戰,根本無從採購,而自身生產能力有限,而且生產與使用處於脫節狀態,所以,大量清軍只能拿起了大刀片,打回了原形。

以上僅屬個人意見,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指教、討論,但謝絕語言攻擊。再次感謝邀請。


貓叔說歷史


清朝閉關鎖國自大,主要還是因為慈禧太后思想跟不上新時代,認為洋槍不如八旗兵弓箭大刀快,沒有充分認識洋槍的威力。即使當時有成建制的洋槍隊伍,也不敢把部隊拉出來上戰場,比不過洋人的身經百戰。

最主要的原因是慈禧太后面對烈強想求和,害怕洋人端了她的老窩,讓她死無葬身之地。逃跑是她的上策,下策是求和保平安。

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清朝已處於一個尷尬處境,地方不聽中央指揮,皇權差不多被架空了,正想看慈禧的笑話。慈禧無奈選擇狼狽逃跑。

想一想慈禧祖上的康乾盛世,再看一看慈禧敗家敗到逃跑,這一切就是咎由自取,當政不改革,吃老本的下場。

想效仿武則天當皇帝,又沒那個本事。垂簾聽政呢,又不知如何改革和佈局,只知道耍威風吃喝玩樂,國家豈能長治久安。

曾經的帝國和天朝上國,轉眼就成了浮雲。慈禧是罪魁禍首,全天下百姓的恥辱。


小魚在殿堂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清軍裝備的火器並不比聯軍差,應該是同一檔的,清國有自己的近代武器兵工廠,也引進當時德國最先進的火炮,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並沒有出現清軍用冷兵器對付聯軍火器現象出現。

只有義和團認為自己刀槍不入,用大刀對付聯軍的火器的現象發生。

那眾多擁有新式武器的清軍為什麼打不過萬餘人的八國聯軍呢?是因為清軍雖然擁有聯軍一樣先進的武器,卻在軍事理念和訓練,士氣上與八國聯軍相差N代,由於清政府當權者慈禧大媽是個無能,短視,不懂文化科技的惡婦,她及掌實權的滿清權貴都是一幫為保自己權力,一味拒絕先進科學文化,不信任漢人的一幫白痴,這幫人雖然因為甲午戰爭被小日本打慘了,也引進和買來了列強的各式先進武器,但在軍事思想和訓練上都沒有進步,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至於當權者不把人民當人,那麼軍隊還有什麼士氣可言?

八國聯軍入侵時清軍除聶士成部打仗還算有點戰力,別的部隊基本都是一觸即潰,根本無任何鬥志,此時清軍戰鬥意志比中國歷史上任何時代軍隊都差,根本無保家衛國決一死戰的想法,軍無鬥志,兵敗如山倒。

八國聯軍萬餘軍力能橫掃清軍,清軍不輸在武器上,輸在精氣神上,輸在國家腐敗無能上。


戰神0073353130


個人覺得是因為當時清朝工業落後,所用的槍支、彈藥性能比較差,用起來效果並不好。與其如此,還不如用砍刀、弓箭呢。還有就是當時清政府自己無法大量生產槍支、彈藥,需要從外國進口。這既費錢,又需要時間,就造成了槍支、彈藥的數量也不夠。這就只能繼續用冷兵器了。

想要配備先進的槍支,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即使清朝有這個意願,也不是迅速能夠實現的。槍支、彈藥都是需要大量的資金去購買的。訓練、維護、補充等方面,更是需要龐大的財政支持。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清政府下定決心裁撤舊軍、訓練新軍。但到了清朝滅亡的時候,新軍也才編練了不到一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