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繼位後為何用令人髮指的手段處置大哥趙匡胤年輕的妻兒?

刻意的假裝


宋太宗即位之事本就迷霧重重,自古以來爭議極多,真相已經無從得知。至於趙光義繼位之後雖然對兄嫂和兩位侄子算不上很好,但也談不上令人髮指,趙光義繼位之後,兄嫂宋皇后被冷落於東宮,八年後鬱鬱而終。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芳因病去世,趙德昭則是自盡而死。至於趙光義對兄嫂和侄子的態度如何,這還要從趙光義繼位的正統性來說起。

△宋太宗趙光義

按照目前資料記載來看,趙光義弒兄可能性極小

趙光義弒兄之事最早出自於文瑩的《續湘山野錄》,之後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宋宮十八朝演義》這兩部野史小說都沿襲了上述說法,並加以渲染,增添了許多宋太宗“弒兄”的細節,導致此種說法廣為流傳。但根據《宋史紀事本末》和司馬光的《涑水紀聞》來看,趙光義的繼位則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千古疑案“燭影斧聲”

至於說趙光義弒兄可能性較小,我認為至少有三點依據:

1、記載的真實性。從兩種說法的記載源頭來看,《宋史紀事本末》和《涑水紀聞》顯然是要比史料筆記《續湘山野錄》和野史小說《宋史通俗演義》、《宋宮十八朝演義》要可信的多,而且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的說法,也得到了南宋學者李燾的認可,將之寫入了《續資治通鑑長編》。

2、趙光義比侄子更像皇儲。自五代以來的皇儲標配便一直是“親王+京尹”,而趙光義從開寶六年(973年)開始,便一直是“開封府尹+晉王”,而且趙匡胤在加封趙光義為晉王之前,便將一隻反對趙光義繼位的宰相趙普給罷免了。可以說,趙光義的身份是完全符合皇儲的,且一直大權在握,長期參與朝中事務。反觀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雖然均已成年,但全都是掛名的節度使和防禦使,不僅沒有實權,且從來未參與過國家政務。

△趙光義

3、趙光義沒有作案時間。根據司馬光和李壽等史學家的考證,按照宋代宮廷制度,除了皇帝和尚未出閣的皇子之外,其他男子是不能夜宿皇宮的。如果是這樣,那麼《續湘山野錄》中說的趙光義夜宿皇宮是不對的,那麼趙匡胤死時趙光義便不在宮中,自然就沒有了作案時間。

綜上所述,我認為趙光義弒兄繼位的可能性較小。那麼他如此冷對宋皇后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顯然另有原因,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呢?

宋皇后曾想讓趙德芳繼位,趙德昭乃是驚懼之下自盡

按照司馬光《涑水紀聞》中所載,四鼓時分,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宋皇后得知之後,派宦官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卻前往開封府衙門將消息告訴了趙光義,並請趙光義速速入宮,在趙光義猶豫不決時,王繼恩催促道“事久,將為他人有”。於是趙光義隨之入宮,宋皇后見來人不是趙德芳,而是趙光義,宋皇后頓時“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宋皇后

如果這段記載為真,那麼直接說明了一個問題,宋皇后在得知趙匡胤去世後,想要立與自己更親近的趙德芳為帝,而且應該是違背趙匡胤遺願的要立趙德芳為帝。

這足以說明很多問題,由於宋皇后乃是趙匡胤的第三任皇后,他比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還要小兩歲,且趙德昭長大之後很早便離開了皇宮,兩人相處時間極短,因此兩人只是名義上的母子,感情上自然不深。而趙匡胤的四子則比較小,幾乎是宋皇后一手撫養長大的,兩人之間關係自然更為親近,因此宋皇后選擇趙德芳而不選擇趙德昭也就順理成章了。

△趙匡胤和宋皇后

而趙匡胤顯然是沒有打算立趙德芳為繼承人的,一是趙德芳此時不過十八歲,且從來沒有處理過朝政。二是這並不符合“立嫡立長”的立儲原則。三是宋皇后為何獨召趙德芳入宮,而沒有任何的顧命大臣?

王繼恩在催促趙光義時,曾說出了“將為他人有”這句話,“他人”指的是誰,顯然就是趙德芳。同時,宋皇后在得知趙光義入宮,而趙德芳並未入宮之後,立即改口稱趙光義為“官家”,要知道“官家”在宋朝是特指皇帝的,此時的趙光義並未繼位,宋皇后如此稱呼,難道不是心虛的表現?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趙光義繼位之後,對宋皇后和趙德芳“敬而遠之”,採取冷處理的方式也是完全說的通的,畢竟宋皇后這種做法太過自私了。

△趙德昭驚懼自刎

至於趙德昭,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德昭跟隨趙光義攻打幽州,但卻遭遇戰敗,當時軍中極為混亂,於是便有人提議擁立趙德昭為皇帝。雖然之後證明趙光義並沒有什麼大礙,但趙光義得知此事之後卻很不高興。

回到京師之後,宋太宗因北伐不利,很長時間沒有給太原之戰的功臣論功行賞,趙德昭於是便跟宋太宗討論此時,趙光義大怒之下說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賞也不遲。”

趙光義這句話的殺傷力太大了,趙德昭身為趙匡胤的嫡長子,在叔叔繼位為帝后自己的身份本就很尷尬,如今趙光義懷疑自己有不臣之心,如何能讓他不驚懼。於是退朝之後,趙德昭便自刎而死。


香茗史館


說起歷史上比較溫情的、沒有大動干戈的開國皇帝,那宋太祖趙匡胤首屈一指,趙匡胤篡奪後周柴氏政權後,並未對柴榮的妻兒趕盡殺絕,而是將後周恭帝封為鄭王,善待柴家子弟;然而趙匡胤的妻兒卻沒有得到別人的善待,他雖然是暴病身亡,但更多的說法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殺兄奪位,趙匡胤去世後,趙光義又是如何對待他的妻兒呢。


趙匡胤死後,只留下皇后宋氏和趙得昭、趙德芳兩個兒子。宋氏的出身相當顯赫,生母是後漢的永寧公主,父親是左衛大將軍宋偓,因此從小宋氏便知書達理,進退有度,在十六歲長春節入宮時被趙匡胤看中,次年娶進宮中,封為孝章皇后,他們恩愛有加,宋氏未能有後;但宋氏對於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頗為照顧。


世事難料,隨著趙匡胤是離世,宋後失去了保護,據史書記載,宋太祖離世時,宋後伺候身邊,宋後意欲讓宋太祖的小兒子趙德芳繼位,誰知太監王繼恩竟私自通知晉王趙光義進宮,趙光義依照太后留下的“金匱之盟”,兄終弟及,繼承大位。

也許因為此事趙光義對皇嫂有些意見,趙光義即位後,因為宋後是皇嫂無法成為皇太后,所以封其為“開寶皇后”,趙光義由於大位來得蹊蹺,為堵別人的嘴,在隱忍了四年後便迫不及待地對這些孤兒寡母下手了,他命宋後移居宮外。


作為皇位的有力競爭者趙德昭離奇的上吊自殺,趙德芳一直是趙匡胤最寵愛的兒子,他一身正氣,有大才,這都讓趙光義夜不能寐,只有23歲的年輕小夥趙德芳有像他的父親一樣突然暴病而亡,這一切的加害,趙光義是脫不了干係的。
最終宋氏有在孤獨中病逝,她去世後也未能得到前朝皇后該有的禮遇,而且趙光義不僅自己不為皇嫂守孝,也禁止群臣去參加宋氏的葬禮,更為過分的是他還不讓宋氏與宋太祖合葬,牌位也不能供奉祖廟之中。
趙光義為何要對皇嫂和侄子如此薄情殘忍,他的所作所為著實令人不解,但他對於親人的殘忍也進一步加重了他殺兄奪位的嫌疑。

正史中對於宋太祖的死亡記錄不多,而野史中多有記錄,在開寶九年冬季的一天,趙匡胤約弟弟趙光義喝酒聊天並遣退下人,這夜趙光義不合規矩的在宮中滯留一夜,期間有宮人在燭影中看見趙光義喝酒時退避躲閃,不一會兒聽到宋太祖以玉斧刺雪的聲音,結果第二天早上便傳來趙匡胤的死訊,雖是野史記載,但是宋太祖的死和趙光義有關的,趙光義與宋太祖之間的爭鬥早已存在,而宋太祖死後也是他受益最多。

更能說明這件事情真實性的是,趙光義權力穩固後,將他的弟弟趙延美以謀反之罪流放外地,最後趙延美抑鬱而死。


雖然趙光義是賢主,但是他對於之間親人的所作所為成為他的汙點,因為權力之爭而罔揹人倫。


當年北宋建立時,宋太祖從北周的孤兒寡母那裡奪來的江山,而後來趙光義又從宋太祖的孤兒寡母那裡奪來皇位,一百多年後,趙光義的子孫被金人一網打盡,全部送到北大荒去受苦,只留下一個宋高宗趙構,他也沒有子嗣。

趙構只能將皇位傳給趙德芳的後代子孫宋孝宗手裡,而後來趙德昭的子孫也有三人當上了皇帝,分別是宋理宗、宋度宗和宋恭宗,這就是因果報應。



遺產君


令人髮指與否倒不是很瞭解,但是打壓與提防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燭光斧影之後太祖離奇死去,雖然史書對這一段都是支支吾吾,遮遮掩掩。但是內裡實情相信都有一個判斷。雖說有一種說法是他們兄弟交接是早就定好了的,可拿到手的權力是如何能夠輕易放下的,人都有私心,更何況手裡掌握的是天下之權柄,太宗肯定是不願意還給太祖一脈的,而皇后作為天下儀表雖然太祖身死但還是有一定的政治遺留,前太子雖說羽翼未豐但也是人心所歸。自己百年之後他們來奪權的話自己的兒子根本爭不過,於情一個長一個幼,他自己的政權合法性也來自於那一則兄終弟及的說法,於勢太祖文治武功,前太子也早經磨練自成勢力,親近太祖的肯定也支持他。所以說他肯定要為自己兒子鋪路,掃清障礙。


永無劫


因為父位子接這個觀念在當時,深入人心,宋太宗繼位後,朝廷大臣還有民間百姓不少人心向往太祖子孫。這一點,從太宗伐遼失敗,坐驢車逃回來。不少的禁軍統帥士兵還有大臣主張,立太祖子孫為帝就可以看得出來。自古天家無情,誰坐上皇位第一要緊的就是把控朝局,掌握第一權利。容不得別人染指。就算是有那麼一丁點都不可以,所以,宋太宗沒有第一時間殺光太祖的子孫就已經很給面子了,想想後來的金太宗把帝位還給金太祖一系後,自己的子孫被殺的一個不剩,就會發現宋太宗做的沒有錯。


天然蠢197


自古帝王多染血,古代哪個帝王登位不是踩著自己兄弟的屍體上去的,自己當了皇帝當然想著讓自己的子孫後來來延續朝代,怎麼可能留著自己兄弟的妻兒,未來難保他們不會產生非分的想法來奪權,與其讓這樣的不確定事件發生來威脅到自己的皇權,不如直接將潛在威脅直接抹滅,任何一個朝代都是按這樣的一個規則在執行。對每一個帝王來說皇權第一,沒有第二,任何潛在威脅自己權利的都必須將其扼殺在搖籃裡


中國野史1949


開寶九年,宋太祖趙匡胤半夜暴斃而死,但是死因不明。第弟趙光義繼位稱帝

宋皇后為開寶皇后,次年命她移居西宮,後來又叫她移居東宮,至道元年四月,送皇后去世,享年四十四歲,宋氏死後,不領群臣臨喪,還不準宋氏和趙匡胤合葬,也不準宋氏的牌位進入太廟。說白了就是為了最是無情帝王家,斬草除根。


中侯某人


據我所知,趙光義並沒有趕盡殺絕,而且也並不是所謂的無情帝王。因為高宗趙構無子,趙光義這一支脈就斷了香火,後來的宋朝皇帝都是趙匡胤那支脈。


縱橫論道


宋高宗趙構死後,是趙匡胤後代即的位


曹微08069


大概是知道內幕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