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青牛和佛家白馬有何典故?

腎掉打下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青牛與白馬是兩個著名的典故,分別象徵著道家與佛家。比如唐代有一首《題焚經臺》詩這樣寫道:

門徑蕭蕭長綠苔,一回登此一徘徊。

青牛謾說函關去,白馬親從印土來。

確實是非憑烈焰,要分真偽築高臺。

春風也解嫌狼藉,吹盡當年道教灰。

那麼青牛和白馬具體指什麼呢?原來這兩種動物背後分別是一個有趣的傳說故事。

先秦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姓老名聃,本是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大概類似於現在的中央檔案館館長。老子本不想著書立說,因為“道”是不可說的。他看到周王室已經衰落了,便騎著一頭青牛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蹤。

當時看守函谷關的關令名叫尹喜,這一天他看到東方有紫氣飄過來,便知道有位大聖人要從這裡經過。於是尹喜留住了老子,硬是求著老子寫下一部著作,這就是五千餘言的《道德經》。成語“紫氣東來”也是從這個故事裡產生的。

當然了,這僅僅是一個故事而已,另一本道家著作《莊子》可以證明這個故事並不是真正的歷史。《莊子·天下》中提到了關尹這個人,認為他是與老聃同一個學派的學者,並將關尹、老聃讚譽為古之博大真人:

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雖未至於極,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莊子·天下》將關尹的名字列於老聃之前,可見他比老聃的年代更早一些,是老聃的前輩。

但是在後人的傳說中,這位姓關名尹的思想家變成了關令尹(守關的官吏),他要求老子寫下了《道德經》的五千餘言。如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後人看到《史記》中“關令尹喜曰”這五個字,便以為這是一個姓尹名喜的關令,其實這五個字的願意是:“關令尹高興地說”。於是《莊子》中的關尹變成了後世傳說中的尹喜。

這個故事越傳細節越豐富,在《史記》中還沒有提到老子是騎青牛出關的。劉向在《列仙傳》中給老子安排了座駕——青牛車。再後來,老子從坐牛車變成了騎青牛,也許這樣的老子形象更為飄逸灑脫吧。

從此,青牛便與老子緊密聯繫在一起了,成為了道家的象徵。在小說《西遊記》中,這青牛還下界成妖,讓唐僧師徒大吃苦頭。

白馬則是一段真實的故事。

據說,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有一天夜裡夢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從西方飛來,在殿庭上飛繞了幾圈。漢明帝感覺很奇怪,便在第二天早晨把這個夢講給大臣們聽,博士傅毅奏道:“西方有神,稱為浮屠(就是佛陀),就是像您夢到的那個金人”。

漢明帝聽了非常高興,便派出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求取佛法。使團一行人從西域請回了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並用白馬馱回了佛經、佛像。

漢明帝很重視這件事,親自接待兩位高僧,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寺”的本意就是官署,比如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等等。後來漢明帝專門為這兩位高僧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的功勞,漢明帝將僧院取名為“白馬寺”,而“寺”字來源於兩位高僧暫住的鴻臚寺,後來“寺”便成了中國佛教場所的稱呼。

今天,洛陽白馬寺的門前還有馱經白馬的雕像,永為紀念。小說《西遊記》中那匹為唐僧馱經的白龍馬,顯然也源自白馬寺的故事。

青牛與白馬,一個是老子坐騎,一個是馱經腳力,本沒有關係。但是後世一個傳說,卻讓這兩種動物之間產生了關係。

原來,當年佛教剛傳入中國時,不容易被人接受,佛教徒們便與道家老子拉關係套近乎。他們說,你們中國的聖人不是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不知所蹤嗎?其實他到了我們那旮旯,我們這佛教就是老子傳下的。你看,我們佛教講“空”,你們老子講“無”,是一樣樣的。

後來佛教在中國站穩了腳跟,發展得越來越紅火。道教徒們競爭不過佛教徒,便利用了當年佛教徒的這套說法,編出了一本《老子化胡經》,詳細描寫了老子來到天竺教化佛陀的故事。道教徒想用這個故事證明道教的地位在佛教之上。所以青牛與白馬也就產生了關係,當年青牛馱著老子出關,白馬又將老子弟子寫的佛經馱回了中國。

佛教徒一看,不甘示弱,也編了一個故事,說佛陀派自己的三個弟子儒童菩薩、光淨菩薩和摩訶迦葉來到中國教化中國人,儒童菩薩便是孔子,光淨菩薩是顏回,而摩訶迦葉就是老子。

當然,這些都只是傳說而已。道教是道教,佛教是佛教,二者並無關係。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讀國學


“風馬牛不相及”。

古漢語中“風”是“及”、“到”的意思。

所以這個答案跟字面意思就是一樣一樣的啊——把道家青牛跟佛家白馬放一塊兒,是壓根不搭邊的!


青牛是老子的坐騎


老子騎青牛出關的記載,在最初的史籍裡其實是沒有的。

比如公認很可靠的《史記》。

《史記•老子列傳》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廼(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

看到沒,一個“牛”字也沒有。

但到了更靠後一點的年代,“青牛”就出來了。

漢代的劉向在記載道教神仙方誌的《列仙傳》裡面,這樣記載老子出關:

“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

我想,大概是“騎青牛出關”,有一種更加神秘、更加浪漫的趕腳吧。

再到唐朝的司馬貞,寫《史記索引》時,不光補充了“青牛”,還補充了“紫氣”——

“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

“紫氣東來”這個成語,就是打這兒來的。

再到後來,後人腦補的老子,不光是騎青牛,還是“倒騎青牛”。

一個鬚髮皆白、遺世獨立、怪異又安詳的老人形象,躍然紙上。

所以,道家的“青牛",就是這樣來的。

白馬馱佛經

佛教裡是有許多動物,各自對應了特殊的象徵。

蛇-嗔恨

豬-愚痴

獅子-無畏

馬也有對應的象徵。

佛教的經典中,常以馬來比喻眾生的心念,如“心猿意馬”,即是指心意馳放不定,如同狂奔之野馬。經典中還以馬比喻眾生的根機四種分別。《雜阿含經》就列舉四種馬,比喻四種人悟道的層次。

但是,“白馬”,在這裡大概指的就是最初將佛經帶來中土的白馬。

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夢見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項有日光,在殿前飛繞而行。

第二天,劉莊會集群臣,問:“這是什麼神?”

當時學識淵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聽說西方有號稱‘佛’的得道者,能飛行於虛空,神通廣大,陛下所夢見的想必就是佛。”

於是,漢明帝就排遣使者前往西域求法。

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使者團遇到了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於是請他們來中原。

兩位印度高僧,便用白馬馱著佛像和經卷,來到了洛陽。

漢明帝專門為他們建造了佛寺,名為“白馬寺”——正是為了紀念白馬馱經西來。

白馬寺正是漢地第一座佛教寺院,堪稱祖庭。



所以您明白了嗎?

“青牛”和“白馬”並非為了對仗而產生。

只是在道教和佛教的典故中,恰好出現過這兩種動物罷了。


豹小白的雜貨鋪


道家青牛與佛家白馬都有寓意不假。



道家青牛最早的典故,當然就是道祖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

但是道家有寓意的動物一般都是“龍虎”“蛇龜”“烏兔”,都是成對出現的,而青牛則是單一的,所以在道家青牛因為道祖的關係被稱為“瑞獸”。

白馬馱佛經

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夢見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項有日光,在殿前飛繞而行。
第二天,劉莊會集群臣,問:“這是什麼神?” 當時學識淵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聽說西方有號稱‘佛’的得道者,能飛行於虛空,神通廣大,陛下所夢見的想必就是佛。” 於是,漢明帝就排遣使者前往西域求法。 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使者團遇到了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於是請他們來中原。 兩位印度高僧,便用白馬馱著佛像和經卷,來到了洛陽。 漢明帝專門為他們建造了佛寺,名為“白馬寺”——正是為了紀念白馬馱經西來。 白馬寺正是漢地第一座佛教寺院,堪稱祖庭。

佛教裡是有許多動物,各自對應了特殊的象徵。

蛇-嗔恨 ,豬-愚痴 ,獅子-無畏。 馬也有對應的象徵。 佛教的經典中,常以馬來比喻眾生的心念,如“心猿意馬”,即是指心意馳放不定,如同狂奔之野馬。經典中還以馬比喻眾生的根機四種分別。《雜阿含經》就列舉四種馬,比喻四種人悟道的層次。而白馬則被寓為從正道之意馬,比如西遊記裡的小白龍 。

其實道家對於青牛並沒有特殊寓意,反而佛家對青牛有一定的寓意。

如佛家禪宗裡有一張非常出名的十牛圖,它代表了修行者的各種境界。而青牛則被寓為“心”。


赤誠子


《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即是道家青牛騎出去,佛家白馬馱將來,也只是靠這幾個字,致得三教流傳,同於三光。道家是中國本土宗教,《道德經》是道教經典,中華文明的寶貴智慧結晶,影響深遠。佛教是西來自印度尼泊爾的宗教,也對中國影響深遠。

道家青牛自然指的是老子騎青牛飄然而出函谷關,出關前,老子留下了洋洋五千言的曠世鉅作《道德經》,然後就不知其所終了,充滿神秘。後來青牛也被稱為“太上老君坐騎”,為什麼是牛的呢?有人說這個牛代表了大地,一種厚德,溫和,忍耐,乃是“坤”的象徵。實際上也有說法說,青牛未必是牛,乃是上古瑞獸"兕",除了名貌像"牛",其他跟"牛"沒有一點關係。相傳,兕:狀如牛,蒼黑,板角。逢天下盛,而現世出。意思是青牛一種長得像水牛的動物,逢盛世將臨,才會出現,可惜好想老子的青牛出現時,天下正在前所未有的亂世吧。

白馬主要來自白馬馱經的故事,主要是東漢漢明帝,夜夢神人,全身金色,繞著大殿飛行,第二天他上朝時問群臣知不知道這是什麼神,有人就說這是西方的佛陀啊。於是明帝就讓學者去西域求經,用一批白馬馱回經書。漢明帝為此還修建了一個白馬寺,存放經書,也紀念白馬的功勞。於是,就有了白馬馱經的典故。這個象徵著引進取經引進佛法。後來我們熟悉的《西遊記》唐玄奘西行取經,騎得也是白馬。所以在佛教中白馬有一種殊勝的傳法使者的意思。白馬馱經之後,佛教來到中國,經過長期演變融和,最後成為了儒釋道三家並立,影響中華文明的局面。可以說都開啟了中華文明的一種源頭。


所以,無論是老子騎青牛出關,還是白馬馱經西來,對中華文明的影響都至為深遠。至於大家所說的風牛馬不相及、牛頭不對馬嘴啥的,這樣的典故和詞語與咱們今天所說的青牛白馬是八竿子打不著。


盛唐豪歌李藝泓


“青牛白馬”在文獻資料中的最初並列,應是在晉人陶淵明所著的《續搜神記》中所記錄的一則故事《王戎遇鬼》之中,其大致內容為:西晉人王戎又一次前往友人葬禮,見一鬼告誡他,今後前往喪葬之地,宜乘坐青牛拉的車,或以髯奴御車,或者騎乘白馬前往,可消災避禍。這是目前可循的“青牛”、“髯奴”、“白馬”三者同時出現的資料內容,而以上三者,都是漢魏時期非常流行的生物辟邪巫術的載體。

所謂青牛辟邪,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怒特”崇拜——所謂“怒特”,是木精的一種,《錄異傳》中有記載秦文公曾為修造宮室砍伐神樹,樹中湧血從並躍出一頭青牛入水的故事,自此以秦為中心,產生了以“青牛”為木精、樹神乃至春神崇拜的現象,並逐漸被本土道教吸收為祭祀崇拜方式之一。

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一書中有:“千歲松樹……其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羊,或如青犬,或如青人,皆壽萬歲”;《玄中記》有“千歲木精為青羊,萬歲木精為青牛,多出遊人間”……均將青牛視為木精、樹神的化身,外加有“老子出函谷關騎乘青牛”的傳說,故在道家典籍中,多有青牛驅邪、青牛祭祀的內容出現,此為青牛辟邪的典故所出。

至於白馬辟邪,的確與佛教神話中的“白馬馱經”有關。根據《四十二章經序》等佛教典籍記載,漢明帝曾夢見佛頂光飛行,於是派遣蔡愔及弟子等十人遠赴西域求法,蔡愔於大月氏國遇見高僧迦攝摩騰、竺法蘭,於是邀請二師來漢地傳播佛教。二師接受邀請,用白馬馱著佛像和經卷,隨蔡愔一行來到洛陽。後來漢明帝在洛陽建立白馬寺用以藏經,是始為佛教東傳的第一座中原寺廟。

因為有了馱經的佛法庇護,故而在漢魏時期的志怪小說中,白馬也有了辟邪的作用,除了騎乘白馬可以辟邪外,《搜神後記》中還有“白馬溺(即白馬的尿)”也能夠辟邪治病的記錄。因此青牛崇拜是以地方巫術入道教,又由道教入民間傳說的源流,而白馬崇拜是佛教入民間傳說,並與青牛併成為辟邪載體,兩者在誕生過程中實際並無交集。

(更多中國神話及民俗學相關知識,請關注本人的頭條號及問答內容,謝謝通讀。)


在下翩竹


道友:不聞大道洞玄經第七篇佛道分說,第三小注內記~青牛踏白馬,白馬入蓮花,一分兩世界,黑白皆道家!我編不下去.........



真頑主


老子出關時騎的就是青牛,所以叫道家青牛。

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夢見金人自西方來,於是派了兩個大臣出使西域,在大月氏國遇見了兩個古印度高僧,二人用白馬駝著經書來到了洛陽,皇帝於是在洛陽建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