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書法從智永真書千字文入手怎樣?

雲遊四海196879865


初學書法的朋友經常問:初學書法要練什麼帖?。

關於這個問題,

記得啟功先生十分推崇智永的《真草千字文》。

每當初學者求教,他多以印刷精美的《真草千字文》相贈。

那麼,是何原因促使啟功先生這麼極力推崇智永呢?

我認為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珍貴墨跡

先生以為:“非獨智永面目於斯可睹,即以研求六朝隋唐書藝遞嬗之跡,眼目不受棗石遮障者,舍此又將奚求乎?”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是墨跡本,非常珍貴,字跡、線條、筆觸清晰。而我們常見的唐楷多為經過刻工斧鑿的碑刻,加上年久風化,已與書寫的真實狀態相去較遠。

(墨跡與拓本的對照)

在啟功先生的書法觀念中,純正的思想則主要表現為對真趣的追求。他特別看重沒有遭受破壞的第一手資料,以為這種原始的書寫狀態是最純正的。在《論書絕句》所謂“師筆不師刀”即是說墨跡書法可以清晰地展現書寫的最初狀態,而石刻書跡則是經過二度加工的,其純正性已受到破壞。

因此,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是學楷之極佳範本。

二、書寫性強,易入手

前面已經說道,該帖是墨跡本,能清楚地看到入筆、行筆、收筆的過程,易於初學上手。

且,該帖結字平穩,規律性強,對於結字是很好的學習範本。

最重要的智永楷書的最大優勢之一是“書寫性”強。

這是其他很多楷書所不能比的。

大多唐楷是碑刻,臨習時會導致筆畫間孤立無聯的,寫出的字刻板而失之自然,啟先生說要“透過刀痕見筆痕”這對於初學者來說太難了。

三、 格調高,易於旁通進階

智永是隋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第七代世孫,是書法正脈。

智永妙傳家法,書法功底過人。智永的書法代表了隋唐書法的主流,有許多書家都是在他的澤被下卓爾成家的,智果、辨才、虞世南都是他的優秀學生,以及唐宋諸家及後世許許多多的大家都受到他的影響。

所以研習了智永便可以順流而下,旁通其餘。

智永楷書筆法豐富,便於進入其他書體的學習。

智永的楷書自帶行意,也就是說你寫楷書時已經預習了行書;

欲學小楷?智永這種露鋒狀態與小楷暗合,給小楷打底,頗為合適;

想學篆、隸、草?就裡就有草書,很容易就理解到篆、隸筆法呀!

智永版是所有《千字文》作品版本中的最佳版本。

四、雅俗共賞,易於創作

《智永千字文》字體也是很符合現在的審美標準的,真真的雅俗共賞,且內涵豐富,又端莊,又典雅。

而且,全文共有一個字喲,字字不重樣,常用字在裡面基本都能找得到。

這意味什麼?

你想寫個唐詩、宋詞的,能信手拈來!

這種感覺太爽了!

再者,你若寫智永,再稍微加點想法和變化,在地方書法比賽中獲獎太簡單了,寫好了還能獲個省市大獎。

若在展覽現場,面對崇拜者提問,“這是啥字體這麼牛*?”

你不妨吐兩個菸圈,深沉兩秒:“永禪師,你聽說過麼?”

(智永集字《陋室銘》)

潑點冷水。

但是,

並不是所有人書論家都將智永書法列入一流書家的行列。

例如張懷瓘的《書斷》就評價說:“師遠祖逸少,歷記專精,攝齊升堂,真、草唯命,夷途良害,大海安波,微尚有道之風,半得右軍之肉。”

他將智永的隸書(楷書)、章草、草書評為妙品,而行書僅入能品。

你以為如何?

劍飛齋主人歡迎各位關注、留言、點贊!


劍飛齋主人


智永千字文流傳千餘年,而且是墨跡真跡,相當珍貴和難得。

雖然被定義為“真書”,從現在大眾眼光看,卻不是真正的楷書,而接近行書了,或者乾脆叫行楷。

千字文是很好的書法,完全符合古人“楷書要有行書意”的標準,不僅結構優美,而且生動流暢,但是,卻不適合初學者。

初學書法,首先要掌握筆法。但智永千字文寫的比較圓熟,初學者上來就寫,就會把握不住筆法要點,而是專注於筆畫的形狀,尤其是入筆處的虛尖,我見過有人初學千字文,入筆的地方全是尖兒,讓他不要寫出這東西,但離開這個他就不會寫了。這就是筆法不通的表現。

智永寫千字文,速度一定是很快的,加上字本身很小,也就相當於寸楷吧,字小,筆尖接觸到紙就要走動,因此,那些如遊絲般的尖兒頻頻出現是正常的。很多人寫很大的字還出現這種東西,就是沒掌握筆法,或者說不會用筆。

智永的字繼承的是晉人筆法,我們要分析其來源,瞭解其原理,絕不能照搬形狀。

初學楷書,還是要從唐楷開始,一筆一劃掌握用筆,有一定基礎之後再寫智永千字文,便不會為表象所困擾,而且從楷書向行書過渡中會收到很好效果。

以上是個人經驗和看法,不一定對,僅供參考,也希望書友多提意見!


書法日課


先表明我的觀點,初學書法從智永千字文入手絕對可以,從一下三個方面論述。

第一:

智永是王羲之書法最為正統的傳人。所謂取法呼上,初學書法從智永千字文入手起點就比別人高了很多,日後成果必然不俗。前提當然是要學進去、扎進去。
我臨智永千字文一

第二:

智永千字文真書部分雖為楷書,實則蘊含了很多行書筆意,初學書法從智永千字文入手,把握其勢,不易落入板滯一路,且向行書過度會更容易一些。如果對二王書法感興趣,更易承接。



第三:

澆一盆冷水,智永千字文筆法細膩,一筆不苟,細節豐富,變化多端,不易初學者把控。所以,初學智永千字文難度會較大一些。但是,如果克服這一點,那麼日後的學書之路將會順風順水。
智永千字文風格創作


古風書法


文章最後免費贈送千字文筆法教程)《智永真書千字文》非常的好,這是我認為最值得向自學書法的朋友推薦的字帖之一,另一個就是傳為褚遂良所書的《大字陰符經》

先說說《真書千字文》,它是由東晉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和尚所寫,據說他曾經寫了八百本《真草千字文》分發到浙束的各個寺廟,

在當時也是牛得一塌糊塗啊。當然也牛到了現在,哈哈

《真草千字文》主要有墨跡和刻本兩種,但是好可惜,目前發現的墨跡本已經流入日本啦,哎,想想都可惜!你覺得會有迴歸的一天嗎?嘿嘿

不過好在現在有先進的影印技術,相當於下一等真跡了,我們能一睹其風采。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當做昨晚智永給你寫的示範字帖,哇~想想都興奮吧。

因為是墨跡,所以能夠看到筆畫的出入細節,而這些是碑刻所不及的。透過刀鋒看筆鋒那不是初學者能做到的事,即使覺得做到的人也是自己的一家之言,反正死無對證,是吧?

古人講學書法得取法乎上,就這個理論來說,二王是最高代表,可惜歷史就是這麼令人無奈啊,毫無真跡留存。但好在有七世孫的墨跡。據說到智永那一輩手裡還是有不少家傳真跡的,而且蘭亭序也在智永手中,只不過後面傳給了弟子又被李世民騙到手而已。

因此從智永入手,一可上溯魏晉,而可下探盛唐。快哉!

智永寫的真草千字文可是含有真書(楷書)和草書的,字數也是足夠的多,常用字是完全夠用的,並且讓你在學習的過程中瞭解到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關聯!其楷書還具有行書筆意,不會像你直接學習唐碑那樣容易寫得呆板。

當然,因為千字文基本是字字獨立,相較於尺牘來說流暢性缺失些,所以學完單字以後可以寫寫二王留下來的摹本尺牘,體會下流暢性。

《智永真草千字文》是千年書法中的一朵奇葩,成為這樣的奇葩,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吧?

您覺得呢?(下面發放筆法福利,記得關注,點贊,轉發,評論哦,謝謝







我是小寶,分享與書法有關的事,歡迎點關注

並觀看我的書法教學視頻,也許對您有所啟迪,謝謝


小寶的思考


初學書法,個人不建議選擇智永的真書千字文。

-1-

智永,陳、隋間僧人。名法極,姓王,會稽人,王羲之第七世孫。諸體皆能,尤其擅長草書。他曾將《蘭亭序》帶到雲門寺保存,臨書20餘年,寫了800多幅《真草千字文》。

今日所見《真草千字文》為紙本墨跡。

智永的楷書筆力遒勁,結構端莊,筆畫起上提按清晰,虛實有變。

因千字文用筆速度要求相對高一些,提筆難度相對大一些,這些要求對於初學者來說無法很快掌握,時間一長容易將字寫滑、寫飛。所以選擇千字文來作為入門首選字帖不合適。

-2-

既然千字文不合適,那麼初學者選什麼樣的字帖合適呢?

001.魏晉小楷。如鍾繇的宣示表,二王的樂毅論、洛神賦等。

002.歐、顏、柳、趙都可以。他們的法度深嚴、結構險絕、用筆緩滯、適合打基礎。

-3-

中國的書法文化歷史悠久,在悠久的書法歷史長河中,湧現了一大批的書法人才和經典的書法作品。雖然都是精品,但是不一定所有的精品都適合做入門進階字帖。萬事開頭難,初學書法,一定要選對字帖,否則方向錯了,下錯了功夫,得不償失。

品味歷史,解讀書法,我是堯堯1978.

-END-


堯堯1978


智永是隋朝的一個僧人,他本名姓王名法極,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因他所在的寺廟是永欣寺,世人又稱他為“永禪師”。

他一生對於書法孜孜以求,先是和蕭子云學習書法,後來學習自己先祖王羲之。據說他在永欣寺的閣樓上閉門學習書法30年,用壞的毛筆筆頭堆了一堆,被稱為“退筆冢”。

那時候的毛筆和現在的不一樣,毛筆用壞了不用換筆桿,只換筆頭就可以了,把筆頭退下來,再安裝一個新的就可以了,所以古人叫“退筆”,有一句詩是這麼說的:退筆如山未足珍,

智永成名以後,向他求墨寶的人絡繹不絕,以至於把他住處的門檻都踏破了,不得不把門檻用鐵皮抱起來,這也是“鐵門限”的來歷。

他的代表作《智永真草千字文》,是用楷書和草書同時書寫的一本冊頁,智永當時寫了800本,散於民間,用以傳播書法藝術。現在留存下來的真跡在日本。

智永書法承襲家法,是王羲之書風的繼承者,書風正統、秀潤圓勁、溫文爾雅,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也很好,後來的智果、辨才、虞世南都是他的學生。是很適合初學者學習的。

你覺得呢?


不二齋


非常不錯的選擇。

智永千字文,由於年代久遠,許多字跡已經剝落,在臨寫的時候要注意:先選擇性的臨寫。把字帖中清晰完整的字先挑選出來臨寫。把這都分字臨寫好了,掌握了他的用筆特性和結構特徵以後 ,再進行完整的通臨。

還有就是根據由簡到繁的原則,以簡單易寫的字入手,逐步練習。直到最後的攻關。對較難寫的筆畫:下如:豎鉤,臥鉤,戈鉤,較長的筆畫還有全包圍結構,上中下結構,獨體字等進行重點練習。

楷書和草書最好同時一起練,在練草書時,結合楷書弄清楚草書的結字方法。草書的每一種寫法,可以代替楷書中的哪幾個偏旁部首。草書是以簡便流暢,刪繁就簡而形成的。它的一個代用符號,可以代替多種楷書偏旁部首。把它們間的關係理順弄清,既使面對沒有見過的草字,也能根據草書的結字規則加以辨識。


千字文,在古代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小學教科書。與三字經,百家姓作為蒙童的啟蒙讀物。同時也是書法練習的入門範本。今天的人學習書法,很少從墨跡本字帖開始。大都選擇碑帖作為入門學習範本。這個方法可以這麼說,是把楷書寫呆滯的重要原因。你選擇智永真草千字文為入門學習,真的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堅持下去,一定會有一個好的收穫。


子衿書法


可以肯定地說,智永的草書、真書、行書都是“乾貨”!初學書法者完全可以從智永真書千字文入手。



有一書家曾經評論智永的書法時說:“智永之書,得羲之皆書之筆法和神韻,在書法歷史上也是一個里程碑的人物。特別是《智永千字文》,可稱之為妙品、神品!” 由此可見,智永真書千字文是不可多得的臨習之範本,初學書法者選學此帖,也是明智之舉!

智永真書千字文的風格獨特,且自成一體。臨習智永真書千字文時,先不要急於下筆,應先讀上數遍,把字的用筆及結構熟悉之後,再下筆臨寫。根據我的經驗,臨習智永真書千字文,只要掌握好筆法和結字特點,是很容易上手的。

臨習智永真書千字文,建議用優質羊毫毛筆。關於臨寫用紙,初學者可用人工毛邊紙或者半生半熟宣紙。另外,字畫店賣的印有紅格的半生半熟宣紙也適合初學者。臨寫到一定程度後,就要用半生半熟宣紙或毛邊紙,疊格後用之。

智永之書法作品,是流傳千古的經典之作,建議題主把他的真書學好後,還要繼續學習他的草書和行書,如果能花上一生的精力把智永的字學好,學精,那你就是“智永再現”啦!

以上觀點為一家之言,僅供參考。歡迎各位網友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古人的法帖是很厲害的,隨便一個一般見不到名字,偶爾才能得知的某位某朝書家其實拿到當今來書壇也往往是厲害到隨便KO蘭亭一等獎獲得者的存在,筆法氣韻上高出不止一籌。

普羅大眾知道的最著名的一些帖,其實也分兩種。

就像古代文化經典裡有“四書五經”這樣的絕對菁華,也有《三字經》《百家姓》這樣的一樣能夠反映傳統文化內涵(也許缺點深度和抽象性)、但更著眼於普及教育的入門經典。

一類法帖是張旭《古詩四帖》、懷素《自敘帖》、王羲之《蘭亭序》《姨母帖》、鍾繇《薦季直表》、漢《石門頌》、泰山《經石峪金剛經》乃至所有的王鐸、傅山、楊維禎、徐渭作品

這一類作品的傳統技法精熟難以深切掌握、氣韻更是微妙高級,所以往往初學者只能得其皮而不得其神,甚至人沒入帖,習氣倒學個滿滿。初學者技巧和讀帖、從刀鋒看筆鋒的基本功沒練好,學個滿身習氣,基本上可以說其書法之路已經完結了,再怎麼寫,也是江湖路遠、不能回頭。

但有一類帖,有時名氣比以上中華書道至高經典作品還大,比如《集王聖教序》、《智永真草千字文》、孫過庭《書譜》、趙孟頫《洛神賦》、鍾紹京《靈飛經》、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老子列傳》、顏真卿《多寶塔碑》、柳公權《玄秘塔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等等乃至於近代于右任先生《草書標準》等。這些作品往往書寫於書法家壯年時期,技法完善、精力充沛但氣韻與審美意識還沒有完全成熟,好在初學者初入門徑,需要的是對筆法的領悟、書體特性和規則的瞭解和對筆性控制力的積累,追求氣韻格調等都還在遙遠的路上,所以此類作品成為《三字經》一樣開蒙和初階學書者的必入門徑。
這類帖中還有一類,書寫時目的就非常明確,就是給他人及後輩作範本教材帖,智永《真草千字文》就是其中翹楚。

智永為陳隋間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永欣寺僧,名法極,俗姓王氏,道號“永禪師”。會稽人,王羲之七世孫,臨池學書。取禿筆頭瘞之,曰“退筆冢”。智永妙傳家法,精力過人,善書法,尤工草書。作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凡浙東諸寺各送一本,以利僧眾及俗家學書之用。常居永興寺閣,年百歲乃終。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書法高足。

傳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共有兩本。一為唐代傳入日本的墨跡本,一為保存於陝西省西安碑林的北宋董薛嗣昌石刻本。前者早在唐代已隨歸化之僧、遣唐之使流傳到東鄰日本,對日本書道產生過不小的影響。其餘在中國本土者,南宋之後,俱成劫灰。只有保存於西安碑林的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薛嗣昌石刻本。雖說“頗極精工,無復遺恨”,可稱善本,但和墨跡相比較,鋒芒、使轉含混多了。

相比之下,石刻本輕重變化小,用筆中鋒側鋒不明,含混而不見鋒芒。可見米芾“石刻不可學”是有道理的。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是有意於二王帖學一路的極佳學習門徑。

宋蘇軾《東坡題跋》雲:“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
宋米芾《海岳名言》稱:“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俱備。”宋人編的《宣和書譜》說智永“筆力縱橫,真草兼備,綽有祖風”。

能有品位極高的蘇老仙和一生罵人無數眼高於頂的米顛的點贊,我們就不用討論智永《真草千字文》的水準高下了。至於和《真書千字文》兩者的選擇上,二王法系素來有

“真草同修”的傳統,就是以楷書或者隸書與小草同時修習,以真補草之率無法度,以草去真之呆滯。從臨池感受來說,兩體同修、分清主次,且為一人所書,大成認為的確是絕佳的學書路徑。這也是為什麼後世書家多有《真草千字文》流傳下來,如趙構、鮮于樞、趙孟頫、傅山等。

由此,大成對於初學者由智永《真草千字文》入手的選擇極表贊同,但要注意如下三點:

1、智永其人,“退筆成冢”,日常書寫量極大,筆法極其精熟,好處在鋒面轉換精彩疊出,讓初學者容易找到精髓,壞處在書法過“熟”則近“俗”,趙孟頫也屬此類。所以要注意掌握分寸,不要把“攪轉”理解成了尖鋒入紙、側鋒行筆甚至誇張行筆

2、此帖是天然的二王最佳門徑(其實比趙孟頫要適宜很多),屬於忠實的二王筆法,在此路上走,帖學打底,以後入碑學就有不小困難

,筆法系統南轅北轍,要用很長時間透過《張玄墓誌》這樣的婉約派北碑切入北碑,以增強骨力、能寫大字也適宜入展;

3、在書寫了一段時間,對筆法結字有了熟練的掌握以後,要納入漢隸修習(如《乙瑛碑》、《華山廟碑》、《石門銘》等)作為輔助,以瞭解篆籀筆法在行筆中段的應用,(不要以為帖學不需要篆籀筆法,要知二王筆法從隸書來)智永的很多精妙處才能看得清楚理解透徹。

祝學書者快樂且順利、不走彎路!

祝書法藝術傳至萬世、光耀中華!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敬請點贊關注,深夜碼字、頓感溫情!謝謝!

大成國學堂


沒有哪種“體”是適合初學者之說;也沒有哪本帖是供資深書者專工。一切都是以自己喜好所決定!

凡流傳下來的經典法帖,從沒有高低優劣之別,也沒有易難之分。初學者,可以專臨看似“艱深”的法帖;有很好書法基礎的,也可返來再練看似“淺顯”的法帖。關鍵是要從中學到什麼,或再需充實什麼!

除了喜好專工之外,“互補”和“博涉”也是必要的。練“蘭亭”夠高深了吧?但如得其飄逸,失卻骨力,還是要回頭練練楷書;長期練楷書的,得其骨力,但失卻靈動,怎麼也要加強一下行書練習。就算是專練楷或行草的,也有婉麗和剛嚴之楷風之異;也有瘦硬與豐腴的行草涇渭之明。

學書就是在這種循環反覆、週而復始中螺旋上升的。“取法乎上”,並不是說初中沒畢業就上大學;而“取法乎下”也並非一無是處,這需要自己去“悟”。

智永《真草千文》,多年前也曾當作入門法帖臨習過,但總流於滑俗,連自己都厭倦。今因答此題,於早晨又重臨了一下,溫故而知新吧!總又多了些許感覺。

近年常臨趙體,不涉別家;主功其筆法、間架,於旁也不涉。近期於各體、各家又分別嘗試了一下,自認竊喜都能得筆意一二。可謂得筆法者得天下也,得一家筆法,通曉諸家體之變,“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於實踐中體會到,則更為真切。

因此,還是老生常談,主學任何法帖都可以,關鍵還是要以喜好為根本,關鍵還是要目的明確地去學。其餘的,自認都是正確的廢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