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天氣諺語“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什麼意思?今年冬至是什麼時候?

農夫也瘋狂


農村的天氣諺語“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什麼意思?今年冬至是什麼時候?

在農村關於天氣的俗語有很多,這是因為在以前沒有天氣預報,但是天氣的變化卻會影響到人們的農作物生長,所以智慧的勞動人民便根據天氣變化的經驗總結出來很多俗語,比如俗語“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冬至在每年陽曆的12月22日,但是在陰曆的日期卻不固定,但是一般都會在陰曆的十一月,在農村還有“冬至不離十一月”的說法。“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的意思是,如果冬至的時間在十月中旬的時間,那麼今年的冬天天氣會很乾冷,降雪少空氣中的水分含量少,出現下霜的時候便會很少。今年距離冬至的時間還有十來天,正好是在十一月的中旬,十一月十六,雖然還沒到冬至,但是很多地區甚至是長江以南的一些地區溫度已經降到了零下。大家可以觀察一下今年的冬天是不是像俗語中說到的“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的情況。

這句俗語其實整句俗語中的其中一句,完整的俗語是“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其實這句俗語還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冬至的時間在十一月的上旬,那麼到了即將過年的時候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如果冬至的時間在十一月的下旬,那麼在到了正月二月這兩個月的時候才是最冷的時候。

很多人會說,為什麼我們這裡冬天的天氣並不是俗語說到的這個樣子呢,其實俗語的地區性還是很強的,這句俗語其實是閩南地區流行的俗語,所以可能用在其他地區並不合適。

你還知道關於冬至的哪些俗語,歡迎回復討論。


小馬話三農


一、冬至月半,單衣過年

今年冬至在12月22日,也就是冬月的十六,這也算“月半”,那麼今年冬天過年的時候,肯定不會太冷,因此,過年時節就不用燒太多的煤取暖了!

二、冬至有霜,臘月有望

很多村民不解,這句俗語也沒說冷暖呀,對此王大爺解釋說,如果冬至出現了霜凍,那麼這個臘月的雪肯定少不了。在農村老人也常說“冬天的雪,不在三九,就在四九。”臘月裡下了雪,天氣肯定會冷,因此,這時燒煤也會多一些!

三、離春四十五,一百零五到清明。

村裡王大爺說,這句俗語是說冬至時節,距離打春以及清明節的時間!在陰曆中全年有24節氣,沒個節氣相隔15日,因此,冬至後,經歷小寒,大寒,也就到了“立春”滿滿45日,對於清明節亦然!

【豬友巴巴】服務三農,專注農村,對於以上的三句俗語,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評論,感謝大家的關注!


豬友巴巴


今年冬至時間是2018年12月22日,即農曆十一月十六,一般到了冬至這天,我們這邊是要吃餃子的,據說是為紀念醫聖張仲景當年在冬至這天給貧苦老百姓施捨“祛寒嬌耳湯”治療凍耳朵而留下的風俗,人們為了感謝懷念他,就有了“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而對於這句農諺老話,下面就簡單聊一下:

關於“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意思是說:如果冬至在農曆十一月中旬的話,即便冬天寒冷也是沒有雪霜天氣的!雖然不清楚這是哪裡的地方農諺說法,但類似的老話還有“冬節月中央,無雪也無霜”,也就是說如果冬至這天在農曆十一月中旬的話,就會沒有降雪和下霜天氣的!一般遇到這樣的年份,其實不是農民所盼望的天氣,畢竟這會兒大雪節氣都已經過了十多天,這時還沒有降雪就會不利於農作物安全越冬的,很容易出現凍害或者來年遇到乾旱天氣!

俗話說“冬至不離十一月”,也就是說冬至節氣一般會出現在農曆十一月,不過,有的年份是月頭,有的年份是月中,也有月尾的情況,往往人們根據冬至的不同時間,就會結合當年的天氣情況會有一定的氣象變化總結。例如有的地方農諺就會說“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冬在頭,賣被去買牛;冬在尾,賣牛去買被”等說法!

以上提到的兩種說法其實就是不同地方的老話,因為如果是冬至在月頭時,前者老話就會出現“大寒年夜交”,也就是指今年年底和年關期間都會比較寒冷!而後者老話則說“賣被去買牛”,其實是指今年冬天會比較暖和,就可以把棉被賣掉去買牛準備明年下地幹活了!所以說,這兩種關於冬至的說法正好相反,也側面說明了咱們國家地域遼闊,很多地方的氣候環境是大存小異的,也就導致冬至時會有不同的天氣變化出現!對此,大家那邊的天氣更適合那種說法呢?歡迎留言互動!


龍百曉生


其實,這個諺語說的不是氣象預報。從買被賣被這個諺語就可以看出,說的是從交冬至在十一月的頭、中、尾,可以推知春節的時候天氣是冷是不冷。因為冬至節氣基本上在十一月裡。冬至在月尾,那麼春節正該是大寒節氣,三九嚴寒。冬至在月中,春節已經是六九,“春打六九頭”一般不會大冷了。冬至在月初,春節已經是七九八九,“看插柳”一般不會冷了。今年冬至在12月22日,這個日期是相當固定的,今年這天是農曆十一月十六,月中。明年春節正好是立春。

其實說穿了,一點也不神秘:冬至在十一月頭,到春節是60天,應該再有四個節氣,就到了雨水;冬至在十一月中,到春節是45天,應該再有三個節氣,那就到了立春;要是在月末,那就只有30天,兩個節氣到大寒。頭中尾不是固定在初一、十五、三十的,春節具體在節氣中的位置也會相應移動的。

舊時農家,看的是皇曆,有陽曆也不看。偏巧節氣是根據陽曆來的,所以在看皇曆的人那裡,春節那一天該是什麼節氣,不翻曆本是弄不大清的。所以就有推算的口訣。現在都是陽曆當家,春節在哪天用不著算了,這些口訣也只有老年人記得了。


ZBLiu


這句俗語的字面的意思是如果冬至是在農曆的上旬,那年底和年關之交期間的天氣會比較的寒冷。而如果冬至是在中旬,則在當年的冬天會偏冷,並且少雨雪。如果冬至是在月下旬,那麼冬季比較暖和,而在第二年的正月和二月份期間會比較的寒冷,也就是說很有可能會出現倒春寒的天氣!

其實這句俗語也是有一定準確性的,因為從冬至以後,就開始數九了。民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相信很多人都記得,而冬至在農曆的日期是不確定的,但是基本上都不會超過農曆十一月,民間的說法是“冬至不離十一月”。如果冬至在十一月上旬,那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就是在年前到來,這個時候自然是最冷的了。而如果是在下旬的時候,過年的時候還沒冷,正好是在正月期間比較寒冷,所以按照這樣來理解還是有道理的。而今年的冬至是在農曆十一月十六日,對應的是“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

俗語都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觀察的結果,多數情況下準確性還是比較高的,畢竟這些都是長期經驗的總結。但是天氣是變化莫測的,尤其是春天更是變化莫測的。在民間還有農諺說“春天的天氣,孩兒面”,可見其是多麼善變的。因此這句俗語依然是有參考價值,但是也只是針對閩南地區而已!


林江燈城


這是閩南、潮汕一帶的農諺,整句是“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大意是說如果冬至在月初,年底年關之時必很寒冷,冬至在月中旬時,當年的冬天即使冷也沒什麼雪霜,冬至如在月尾,則當年冬天不會冷,會冷在來年的正月及二月時。這裡的月初月中月尾當然指的是農曆了。今年的冬至在12月22日,星期六。


愛上寶雞


冬在月中十隻牛欄九隻空,意思是天比往年冷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