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以平:服務民企應圍繞消減風險做文章

中證網訊(記者 歐陽劍環)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12日在“第十三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表示,在金融服務民營企業問題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目標要求與配套措施不匹配、金融服務與客戶需求不相符、業務發展與風險防控不平衡等問題。

對此,陶以平提出了三方面的具體思考。一是從總量寬鬆到存量疏通。“過去市場比較關注資產脫媒,實際上資金脫媒趨勢更加明顯,現在越來越多的居民將儲蓄轉為各類理財產品,很多大型企業將資金歸集到財務公司運作,這些資金最終還會流入銀行,但在屬性上已經從一般性存款,轉變為主要用於調劑銀行間流動性餘缺的同業負債。社會資金流動的結構性巨大變化,已經對社會資金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產生深刻影響。”

陶以平建議,根據我國金融脫媒的實際情況,科學、準確借鑑國際標準和國際經驗,對各種社會資金屬性和功能界定,包括同業負債口徑進行重新審視和調整,激活金融一池春水,為銀行服務民營企業提供更加充足、更加匹配、更加廉價的“彈藥”。

二是從傳統信貸到多元金融。在陶以平看來,目前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焦點仍在傳統信貸上。事實上企業金融服務需求多元化、綜合化的趨勢非常明顯,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通過金融市場來增加多樣化融資來源。

在這方面,陶以平表示,要讓金融市場在配置社會資金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等宏觀導向和政策要求,在加大治理金融亂象、防範金融風險的同時,持續深化金融改革,進一步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培育金融市場,鼓勵商業銀行創新發展,在加大傳統信貸投放的同時,以更多樣化的直接融資工具和手段,更好滿足民營企業的多元金融服務需求。

三是從分散風險到消減風險。陶以平認為,當前為推動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市場各方在增信工具創新、擔保機構設立、債轉股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好效果。但這些還都在風險緩釋、風險分擔甚至風險轉移的層面,更為重要的是圍繞消減民營企業融資風險做文章。既要進一步激活用好社會大數據,減少信息不對稱;也要進一步打擊惡意逃廢債、套現跑路等行為,增加失信違約成本;更要持續改善民營企業營商環境,增強民營企業經營發展的穩定性和確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