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俗易通的解釋“泡沫經濟”?

夏傑


這個泡沫市場經濟是有其理論基礎的。最著名的就是“創造財富”說,它認為:金融資產的增值,能夠帶來個人與機構(金融或虛擬)財富的增加。(虛擬)財富的增加,會讓那些擁有這些財富的人感到更加富有,從而增加消費,達到總需求的增加,從而解決市場經濟消費不足和投資不足這兩個先天疾病。

以世界發達國家美國為例,在大蕭條之後選擇了通過財政支出來吸納總供給的過剩,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後則選擇通過刺激金融資產的價格來達到吸納過剩的目標。金融政策直接目標變成了刺激資產價格,金融產業的功能變成了“財富創造”。

在這個框架裡,虛擬財富的創造開始脫離實體經濟,不需要實體經濟為中介。為什麼?按照這種邏輯,當經濟疲軟的時候,經濟政策主要不是直接刺激或推動實體經濟的增長,而是著眼於直接刺激虛擬資本市場的價格上升,即“財富創造”。先是驅動金融資產的價格創造虛擬財富,然後帶來實體經濟的復甦。

但真實的世界不是理想的實驗室。投資者總是在過度樂觀和過度悲觀間遊走,金融資產的價格總是在泡沫和破裂間擺動。很難將這種市場力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比如,金融資產價格過高了,想稍稍抑制一下,但是“稍稍抑制一下”的政策就可能變成市場價格暴跌的風潮。

由於金融資本有著追求高風險而走向泡沫的趨勢,金融驅動的政策選擇迎合了這種內在衝動。於是美國就進入了政府製造的資產泡沫—破裂的金融週期。經濟學家們認為,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經歷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商業不動產泡沫,90年代後期的高科技股票泡沫,21世紀頭幾年的房貸泡沫,目前則是美國政府債券泡沫。前三個泡沫的破裂不僅給美國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問題,而且還給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製造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社會經濟動盪。按照坊間流傳的說法:“泡沫—破裂”的週期也是“養羊毛—剪羊毛”的過程。


有經濟學家研究,認為“金融自由化+嚴重的貧富懸殊”,是泡沫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金融自由化提供製度條件,而嚴重的貧富懸殊提供龐大的金融資本規模。從世界歷史看,幾乎所有的泡沫—破裂經濟模式都伴隨著金融自由化和急劇惡化的貧富懸殊。


e加一


比如說之前有個說法:經濟的運行更多的是一種閉環,泡沫經濟的產生是其中一環的突然加大,從而影響整個閉環。

這個理解稍微有些偏差。泡沫是虛擬經濟過度繁榮而出現的,而虛擬經濟可以不依賴於實體經濟,自己就可以形成一個閉環。如果實體經濟的資金大量流入虛擬經濟,由於虛擬經濟可以自己形成閉環,也可以造成經濟繁榮的假象,因此單純從經濟發展的一些指標來看並不能發現經濟內在的問題。這也是很多國家對虛擬經濟泡沫不能及早發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濟發展的複雜性和調節的難度。即使國家發現虛擬經濟產生了一定的泡沫,對其進行干預也是複雜和困難的,並且干預效果非常難以預期。比如,假設當前的房地產市場存在巨大泡沫(炒房橫行、房價虛高),對其進行強硬幹預可能會對當前經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甚至會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

請關注本回答作者公眾號:xinkeji22\t你也可以變得和我一樣棒

三俗枕書先生


你在去看望病人的路上,沒找到水果攤,你跟我買這袋蘋果,我收了你50塊

那麼,就產生了經濟泡沫,蘋果升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