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縣:整合資金引鳳凰 助力農民奔小康

忻州網訊 近年來,代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終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針對各村扶貧資金分散、效益低下、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積極探索村集體聯合發展、各取所長、設施共享、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最大限度整合各類資金,發展規模經濟,壯大集體經濟,助推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走上致富路。

盤活集體資源的鮮活典範

聶營鎮達康織襪廠項目作為代縣集中使用資金、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助力脫貧攻堅的先進典型,是全縣產業脫貧的示範工程,為代縣扶貧產業園區迅速發展壯大探索出了一條有效途徑。

該企業位於代縣聶營鎮東段景村,2017年註冊成立,由聶營鎮西段景村、東段景村、黑山莊下街村三個2017年整體脫貧村聯合創建產業扶貧項目,涉及580戶1480人,為村集體所有股份制企業。項目總投資143.7389萬元,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年產襪量為450萬雙。

為確保扶貧項目取得預期成效,主要採取了三項措施:一是精心篩選項目。在產業項目選擇上,聶營鎮黨委政府本著為貧困戶增收、為百姓謀福、為村集體謀產業的原則,精心考察篩選實力雄厚企業參與項目建設與合作,確保把有限的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二是盤活集體資源。織襪廠所用廠房車間、辦公用房等場所,全部是由東段景村閒置校舍改建而成,不僅大幅降低了項目建設成本,而且顯著拓寬了貧困戶的增收渠道,使普通農村婦女從單純的體力勞動者轉變成技術工人,進一步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三是創新運營模式。達康織襪廠先期與合作方簽訂了“原材料供應價格、工人工資標準、成品收購價格”協議,確保收益穩定。企業由所有持股村集體共同管理,聯合成立領導組,下設監事會、理事會,成員交叉任職,相互監督。企業外聘職業經理人進行經營管理,收益分配方式70%用於貧困戶,30%用於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織襪廠運營以來,40名50歲以下貧困戶婦女實現穩定就近就業,月收入1500元,最高可達2500元左右,家庭年增收達20000元。為了進一步擴大扶貧效益,聶營鎮按照“鎮有園區、村有項目、戶有作坊”的產業扶貧理念,為2018年脫貧村西高泉引進織襪熱塑定型機40臺,貧困戶每天可收入50元以上,熟練後可達100元以上。目前,該企業已成為全縣襪產業員工培訓基地,真正實現了各聯建村貧困戶穩定脫貧和持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良好社會效益,有效帶動了上館鎮、棗林鎮、新高鄉等鄉鎮發展織襪產業園區,為代縣打造北方襪都的宏偉藍圖進行了有益嘗試,奠定了堅實基礎。

聯村聯建開創新天地

聶營鎮四達養豬場同樣是一個整合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先進典型。引進企業之初,聶營鎮黨委政府針對各村扶貧資金分散使用,項目選擇難、實施難、效益低等問題,採取“聯合聯建、共享共贏”模式,最大限度整合資金,集中力量發展產業項目。

該企業位於聶營鎮鮑家溝村,成立於2017年,總投資569.2萬元,佔地面積30畝。一期工程由東段景、西段景、上街、下街四個整體脫貧村整合資金279.7萬元,聯合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建設高標準連棟育肥舍2棟,存欄能力達到3000頭,年出欄6000頭。該項目涉及貧困人口664戶1664人。

四達養豬場利用鮑家溝村多年廢棄磚廠改建而成,與山西最大的養豬企業新大象集團合作,簽訂“三定”養殖合同,新大象賒購豬苗、飼料、獸藥,負責技術指導,保底價收購;豬場提供場地、豬舍、人工,免除銷售後顧之憂,確保了穩定收益。“三定”辦法,在今年上半年全國生豬市場低迷,收購價跌破成本價,每頭豬虧損300元的情況下,四達豬場第一欄2830頭育肥豬順利出欄,實現純收益18.9萬元,70%分配給貧困戶,30%用於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2018年第一批收益款貧困戶分紅資金13.26萬元,為4個村854名貧困人口人均分紅155元。在收益分配過程中,打破平均分配思維,重點向未享受過“低保”“五保”“五位一體”貸款等幫扶政策的貧困戶傾斜。

2018年,企業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聯合西高泉、康上莊等4個貧困村和非貧困村貧困戶1158人,投資289.5萬元,實施了二期擴建工程,育肥豬年出欄量由6000頭增加到10000頭。今年8月,養豬場第二期工程新增5000頭育肥豬已全部入欄,預計年純收入可達90萬元以上。貧困群眾收入有了保障,脫貧致富有了奔頭,小康路越走越寬暢。

代县:整合资金引凤凰 助力农民奔小康

農家女工操作織襪機械

代县:整合资金引凤凰 助力农民奔小康

聶營鎮四達養豬場

代县:整合资金引凤凰 助力农民奔小康

肉豬滿圈

代县:整合资金引凤凰 助力农民奔小康

出售肉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