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失敗後,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賠款,結果將是怎樣?

用戶5547786683


1853年的日本,其實和1840年的清朝是極其相似的。

1840年,英國人用軍艦撬開了清政府禁閉的國門,隨後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從而拉開了中國屈辱的近代史序幕。


1853年,美國的一支海軍艦隊強行闖入了日本江戶灣浦賀海面,並通過武力威懾迫使日本簽訂了《日美和親條約》,讓當時同樣閉關鎖國的日本第一次見識了洋人的強大。


面對著同樣的困局,清政府和日本都展開了自救。然而清朝的自救運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局面;而日本通過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卻成功的搭上了資本主義的最後一班車。

這種局面所帶來的直接後果是,日本的野心開始膨脹,並加入了西方列強的隊伍,開始侵略清朝。

由於空間距離更近,加之資源的匱乏,讓日本對於清政府的侵略野心更加明顯。歐洲列強只是想著賺點銀子,而日本卻是實打實的想吞併清朝的領土(與日本有同樣野心的還有沙俄)。

而日本野心的第一步,便是對清朝的小弟朝鮮開刀。朝鮮根本架不住已經完成了明治維新的日本進攻,只能向老大哥清朝求救。清朝此時雖然已經千瘡百孔,但還是出兵朝鮮,於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雙方在海上和路上分別展開了交戰。

在當時,西方列強其實並不太看好日本,畢竟當時的清朝擁有著號稱“世界第四”、“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但事實上,日本卻獲得戰爭的勝利。

作為獲勝者的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不但完全佔領了朝鮮半島,還迫使清政府割讓了臺灣及澎湖列島,並賠款2.3億兩白銀。

如果說日本獲得甲午戰爭的勝利之後,清政府拒絕賠款與日軍死磕,結果會怎麼樣?日軍會繼續進攻嗎?會滅掉清朝嗎?

這當然是不現實的!

當時的日本明治維新不過30年時間,才剛剛完成從一個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的轉變,綜合國力有限。雖然日本能在甲午戰爭中獲得勝利,但那並不是一場絕對硬實力的勝利,北洋艦隊的高層自己作死也是日本獲勝的重要原因。



如果日本要繼續進攻,首先自己國內就扛不住戰爭的龐大消耗。清政府雖然無能,但畢竟幅員遼闊,不是一個小小的日本能在短時間內可以吞併的。而且在亡國滅種的威脅下,無數的仁人志士會湧現,14年的抗日戰爭便是最好的證明。

實際上,《馬關條約》中的2.3億白銀以及後來《辛丑條約》中對日本的賠款,對於日本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另外,西方列強也不會坐視日本吞併清朝,因為這樣是損害了列強在華的利益。別的國家不說,同樣與清朝接壤的沙俄就不會同意。

甲午戰爭後日本原本割據遼東半島,但沙俄因為害怕日本在獲得遼東半島之後繼而以此為跳板窺視東北,而當時的東北是沙俄眼中的肥肉。最終,在沙俄的要求下,發生了三國干涉還遼。

所以說,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拒絕賠款,日本也不會再對清朝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一來是國力耗不住,二來是有列強的干涉。最終的結果應該是在列強的干涉下,處於弱勢的清政府會最終妥協,但是由於清政府的相對強硬的態度,也讓列強不敢把清政府逼的太急了!


胡史亂翔


電視劇《走進共和》裡面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對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個問題。臺詞原文我不記得了,大概意思是,馬關條約談判兩邊爭執不下。

李鴻章表示:既然談不攏那就繼續等,我大清地大物博,等得起,大不了你讓日本的軍隊打進山海關,大清國還有許許多多的好地方,你們都想要那就派兵一塊一塊奪去吧。

伊藤博文回答:你李中堂等得起,你的皇帝、皇太后等得起嗎?

李鴻章默然無言,中國可以遷都、堅持抗戰到底,唐朝皇帝多次被打出長安城也沒事啊。但是大清經不起遷都,已經爛入骨髓的清廷經不起這樣一番折騰。遷都抗戰的結局很可能是敵人打退了,但是遍地揭竿而起全國失控,再也別想回去北京城了。


冰塊151015732


如果清政府不認輸,不賠款,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結果。

1,日本政府正在迫不及待地等著清政府賠那麼多白銀來發展經濟,穩定國內局勢,畢竟打這一仗,全國人民都勒緊了褲腰帶,如果你現在告訴我,我不賠了,日本人必定是惱羞成怒,繼續打!



可問題來了,日本當時的國力,支撐不住與清國的全面開戰。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與1895年的日本可不是一個概念,前者是繼承了清國賠款,加上打贏日俄戰爭全面取得在清國的權益基礎上發展三十年才具備的實力。而1895時期的日本不可能跟中國打下去的,他們其實已經有些捉襟見肘了,打仗都發行了太多國債了,再打下去,怕是不等清政府投降,國內就要起義了!

當然表面上還是要打一打,最好聯合列強一起打,那麼第一種假設就出現了,因為清政府單方面毀約的行為,刺激到了西方列強,西方列強擔心清國這麼肆無忌憚地不遵守契約精神會變成慣犯,於是決定聯合出兵。



可問題來了,彼時普魯士剛剛崛起,打贏普法戰爭沒多久,英國人很不待見普魯士,怕這個後起之秀強大起來威脅自己世界老大的地位,所以對於出兵這件事情,支持肯定會有,但並不會派遣大規模遠征軍,而俄國正在跟奧匈帝國爭奪巴爾幹半島,美國人民還在埋頭搞建設,所以這一戰,估計就是5年後的八國聯軍侵華。

結局自然是清政府再一次被胖揍了一頓,要求賠錢賠錢賠錢,割地割地割地,如果清政府故技重施,死不認賬,估計八國聯軍也不可能持久打下去,畢竟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就因為分贓不均有極大矛盾。

要不到錢咋辦,只能維持著一支不算團結的聯軍,且打且看,如果清政府深諳持久戰之道理,以及運用那麼一點外交手段,只要撐到一戰,估計也沒啥事。



個人以為,八國聯軍看起來很強勢,很厲害,其實他們並不具備在本土以外長期作戰的能力,至於徹底征服中國,這個目標很遠大,但蛇再厲害,也吞不下大象!哪怕一個省也是沒有可能的,要是有可能當年他們早就這麼幹了。

而唯一能夠威脅中國的也只有日本,可當時的日本還不具備這樣的實力,還沒成長起來,還沒有讓賠款給奶起來。

2、清政府不賠款,日本打不動,但表面上要繼續打下去,歐洲列強後院矛盾不斷,大家都想著坐收漁翁之利,看看大清國跟日本小弟能打成個什麼模樣。於是中日戰爭提前爆發,規模會大於甲午戰爭,但不會是全面的侵華戰爭,日本極有可能抱著打服清朝的目的死撐這場戰爭,最大的可能是東三省提前淪亡,但希望也不是很大,日本彼時還沒有那麼多陸軍部隊,而且東北那時候才多少人,闖關東還沒達到高潮,日本佔著偌大的東北地區,卻苦於沒有多少人口,根本沒多大用。



再者,東北乃滿族龍興之地,是滿族們心心念念中原經營不下去的退路啊,怎麼可能讓你小日本給奪了去,拼死也要幹到底啊。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還能去打哪裡?長江以北還算是清政府老巢,北洋陸軍還是在的, 雖然可能還是打不過,但一直拖著打還是行的,太平天國不就拖了十幾年的麼。長江以北天下八督勢力範圍,都是地方實權大佬,經營著自己的小算盤,一旦來打,還會像之前那樣看李鴻章淮軍的笑話麼?

綜上,還沒有發育起來的日本在1895如果要正面剛清國,或許能夠取一些軍事上的勝利,但是從政治考量的角度上看,日本會被戰爭拖死,這就好像一隻野狼想要去打大象,大象雖然沒有野狼那樣靈敏迅捷,會被野狼咬上幾口,但勝在體型大,皮糙肉厚耐抗,野狼估計咬上幾口就會被崩斷牙齒,最後只能無奈退走。

無從下口的日本最終只能被這場提前爆發的中日大規模戰爭所拖垮,估計結局是明治維新以來取得的成績付諸流水,被戰爭機器綁架的日本國民苦不堪言,開始造天皇的反,畢竟那個時候日本人還沒有打雞血,軍國主義雖然存在,但還沒有上臺取得絕對的領導權力。

而此時坐在看臺上的歐洲豺狼,估計也有些力不從心,畢竟打是打得過,但是如果清政府這麼有骨氣硬剛下去,卻又是得不償失。大家估計最後還是會回到談判桌上,換一種遊戲方式繼續下去吧。

以上純屬個人言論,歡迎大家討論。


緣説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圓明園還要再被燒一次。

當時日軍一路佔領山東,一路佔領營口。

山東的尚且不談,佔領營口、盤錦的日軍,距離北京城只有500多公里。

試問日軍繼續南下,清政府靠什麼去擋?

連老湘軍都用上了。

僅十天時間,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唯一隻能依靠列強出兵來制止了。

當時清政府求和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希望日軍停止繼續進攻。

自然,當時日軍並沒有一口吃掉中國的實力,也不可能持久佔領北京城。

但是,我就賴著不走,你能把我怎麼樣?

贖遼費就要白銀3000萬,那麼贖回北京城和紫禁城,要多少錢?

你不給錢,行,把你紫禁城的珠寶玉器古董全部搶走,就像當時對待圓明園一樣,甚至祖宗牌位都給你端走,看你怎麼辦。

當時清政府是奴役老百姓的政府,沒有發動人民戰爭的條件,持久戰絕對沒法打下去。

所以,死不投降,拒不賠款,最終說不定連江山都丟了。


薩沙


歷史雖然不能假設,但我們可以覆盤來推演一下,如果甲午戰爭後,清政府不投降、不賠款,結果會怎樣呢?

日本會堅持不下去

日本挑起甲午戰爭,就如同一個“矮子”向一個“高大壯漢”發起挑戰,只要成人不認輸,這“矮子”遲早會被撂翻。

日本在發動甲午戰爭前,國內各種爭議也是不斷,爭議的焦點在於兵力和財力。當時,日本只能派出17萬左右的成熟士兵,如果開戰,日本國家的財力最多能維持1年多點,如果消耗沒控制好,1年可能都撐不住。

在激烈的爭論後,天皇和內閣同意了軍部的意見,發動甲午戰爭,但是要速戰速決

甲午戰爭,雖然日本勝利了,但士兵傷亡總數已經快達到3萬左右了,當然,中國死的更多。但中國人多,日本人少啊!

甲午戰爭持續了十個月,後期,軍部申請:攻打山海關,然後殺向紫京城。這個提議很快被伊藤博文否決了,理由是“沒錢”。

當戰爭進行到第8個月的時候,日本國內的財力和物力其實已經跟不上了,

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說:“國內海陸軍備殆已空虛,而去年來繼續長期戰鬥之我軍隊人員,軍需固已告缺乏。”

所以,真實情況是,日本的兵力、物力、財力受到了嚴重的挑戰,日本想議和,但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威逼清朝割地賠款。

沒錯,日本得逞了。但如果清政府能夠堅持,日本肯定撐不住,除了撤退,別無它法。

清政府不投降、不賠款,最後日本可能就是僅僅佔領朝鮮而已

如果清政府不投降、不賠款,日本勢必不能堅持。除了財力和物力跟不上外,日本已經佔領的地方也開始出現了中國軍民的反抗,並且收復了不少失地。

1895年初,僅僅在二月到三月之間,清軍開始收復大量失地。山東清軍收復了牟平、文登、榮成等地,遼東清軍收復了寬甸、長甸、金廠等地。特別是湘軍在牛莊之戰中,以劣勢兵力,重創日軍,極大的鼓舞了士氣。

整個戰爭態勢,開始有進入持久戰的可能,如果進入持久戰,當時剛剛崛起的日本,一定難以為繼。可是,清政府在日本“瞌睡”的時候,及時送上了“枕頭”。日本的獅子大張口,清政府基本都答應了。

如此,“割的地”讓日本人信心大增,“賠的款”讓日本完全滿血復活,開始快速奔跑在了發展的大道上了。

1937的中國因連年征戰“羸弱不堪”,此時都能扛得住“成熟日本”的八年瘋狂打擊。而1894年的清政府面對剛“崛起的日本”,竟然亮了白旗。真是無能至極。

如果清政府堅持不割地、不賠款,就進行持久戰,日本只能在各種影響下,進行撤退。退到哪裡呢?自然是已經佔領的朝鮮了。那麼等清政府緩過氣來,朝鮮戰場可能是“中日”戰爭的主要戰線了。

甲午戰爭失敗後,如果清政府不投降、不賠款,日本將會因物力、財力的耗盡,只能後退到朝鮮及本國。如果不退,日本會因“外戰內亂”而使國家出現大的問題。


藍風破曉


實際上當年大清帝國甲午失敗 當時朝廷得知日本提出獅子大開口的議和條件,朝野上下一片譁然。湘軍將領宋慶 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都不肯議和提出 “遷都再戰”這一說法。朝廷最終沒有同意為何呢?

再戰的前提是要遷都 ,此時日軍分兩路進攻中國一路過鴨綠江延吉林奉天南下,一路山東半島榮成登陸北上京津 ,北京危在旦夕,要再戰皇上皇太后馬上撤離 慈禧首先不肯,上次英法聯軍進北京火燒圓明園 皇上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她記憶猶新。說什麼也不肯再次出逃。

就算在戰選誰出任主帥呢?李鴻章是敗軍之將當然不能,全國有能力有資力統率全國兵力與日冦決戰的人還真沒有 ,聶士成能打可資歷不夠,劉銘傳先前因臺灣問題被朝廷撒職 心中不痛快屢次拒絕朝廷徵召 ,名將劉錦棠 到是願意為國效力可身體不行 不久病死。

日本國力當時己耗盡力了 可是當時大清帝國更困難,從當時國力來看已經初步現代化的日本帝國強於封建的大清帝國。日本經明治維新已經建立現代國家體系 包括一切現代的政治 軍事 經濟和工業體系 如全國軍隊由天皇統率 設立戰時大本營統一指揮 軍費開支列入國家預算 殖產興業 庶政付之公議等等。

大清還是封建體制 從政治到軍事到各項事業,湘淮軍各人管各人的,李鴻章只能管自己的淮軍,指揮體系混亂 慌報軍情 軍費籌措混亂等等,大清沒這個底氣再戰,再戰的結果也許更糟呢?大清賭不起了。






陳哥論史


真是巧合,我的12月試駕計劃中,有個選題是駕車到遼寧,探訪甲午戰爭遺址,眼下正在做功課,看到這個提問,談幾句做功課的心得。

直到甲午戰爭後期,西方仍認為,“如果中日之戰相持日久,最後捱打的還是日本人”。可惜,咱們沒這麼做,而是選擇了認輸。

縱觀甲午戰爭,日軍第一是兵力不足,第二是進展並不順利。

日軍第一軍在今丹東附近入侵我國後不久,便在鳳凰城西北方向的草河口吃了敗仗,再也沒能跨過中國軍隊的這條防線(日軍本意是進軍瀋陽)。隨後,第一軍轉而進攻海城,第二軍攻佔旅順後,先奔山東消滅了北洋水師,然後回到遼寧,北上至營口一帶,與第一軍聯合作戰,最終在營口附近的田莊臺,畫上了甲午戰爭的句號。而在此之前,中日已經展開了第一輪和談,田莊臺戰鬥剛剛結束,第二輪和談就開始了(也就是李鴻章在日本下關的談判)。



我國如果能夠審時度勢,建立幾道防線,靠縱深延遲敵人的進攻,以當時日本經濟實力來看,毫無勝算。另外,當時日本軍界雖然很狂妄,但政界還是比較謹慎的。比如伊藤博文,他特別顧忌西方社會對日本的態度,時刻擔憂西方出面干涉。

遺憾的是,整個甲午戰爭,咱們幾乎處處被動,就是對咱們有利的,咱們也沒能把握。

究其原因,一是正如當時一位美國武官所言,中國人沒有責任感,各打各的小算盤。二是我國的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涇渭分明,國家不過是既得利益者的私人財產,他們生怕社會有一點動盪,從而失去財產。為此,滿清統治者想方設法維持穩定,為了這個目的,他們不惜代價,哪怕割地賠款。


星爺說車


大家都打過架麼,哈哈,好吧,大家都是乖寶寶,那沒打過也看過別人打架吧。在這種實操性很強的肢體互動中,最丟面子的不是被打敗,而是耍無賴!


經濟損失會越來越大

戰爭就是一個燒錢的無底洞,而在本國領土爆發的戰爭則是無底洞中的黑洞。戰時國家出於戰備狀態,就好比一個正在認證工作賺工資的碼農,突然被命令去體育廠跑圈,跑圈期間不計工資,且還要自己掏腰包付場地費。

況且清政府本身就財務緊缺,耗不起!其實不只是中國耗不起,日本也快耗不起了,有記錄表明,當時的日本內閣一直認為以日本經濟情況最多還能再堅持1個月。

極端情況下的報復行為

當時日軍已經佔領威海衛,處於山東省境內,如果放任戰爭繼續下去,難免日本不會進一步向內陸進行劫掠,甚至為了起到震懾作用,還可能對中國百姓採取一些極端行為,這些都是不投降後所可能帶來的災難。

國際社會中的形象大跌

明明已經戰敗,卻死活不承認,這在國際社會看來是對遊戲規則的挑釁,既然你可以在這上面耍賴,一旦嚐到甜頭,難免不會對其他國家如法炮製,這不是其他國家所願意看到的。既然你中國可以耍賴,別的國家很可能也會對你耍賴,這將是一個很不好的惡性循環。




瓦爾登的船伕


甲午戰爭是近代中國關鍵一戰,中國不僅敗於彈丸之日本,還賠鉅款、割寶島,給清廷以巨大恥辱。提起甲午戰爭,人們更熟悉黃海海戰——北洋海軍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為國捐軀,或者威海衛之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但是很少有人提及清朝與日本在東北的陸上戰爭。

(影視劇中的鄧世昌)

1894年10月下旬,日本分兵兩路進入中國本土作戰。第一軍跨過鴨綠江,向清軍陣地猛攻。第二軍從旅順後路的花園口登岸,向南進犯,逼近旅順。在日軍的猛烈攻擊下,清軍大潰,退守遼陽東路。此後清軍採取“運動戰”和“游擊戰”,頻繁襲擾日軍,牽制日軍行進。此時老天爺也大大幫助了清軍,冬天的東北天寒地凍,加之當時連降大雪,日軍冒雪行軍,或涉水渡河,凍傷者大半,喪失了戰鬥力。在遼陽東路受挫後,日軍決定向西進軍,先攻佔海城,然後對山海關發動進攻。眾所周知,滿人入主中原就是經由山海關的,日軍逼近山海關對清廷尤其是滿人皇室造成了巨大壓力。甚至於後來清廷投降,李鴻章赴馬關談判,日本人也一直以此為要挾。

(山海關)

因此說,《馬關條約》是城下之盟,清政府毫無拒絕之實力。一旦拒絕,日軍就有可能突破山海關,直驅南下,攻克北京。到時候就不是賠款割地的問題了,恐怕滿清就得亡國了。


老照片


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賠款,結果可能有三個,第一清朝引狼入室,第二日本被列強瓜分,或者清朝和日本都被殖民。甲午戰爭之後,清朝若是選擇繼續抵抗,時間久了確實可以拖垮日本,但是可能性不大,清朝確實地大物博,但是想要依靠眾多優勢拖垮日本,是需要有明智的領導的,當時慈禧當政的清政府,是沒有這個能力的,我們按照當時的情況進行推演一下,不當之處還請斧正。

一直打下去,清朝有可能引狼入室。

當時的清朝,雖然施行了幾十年的洋務運動,但是隻有一個花架子,根本沒能夠統籌全國進行發展,像是西部地區,依舊是原本的狀態,只有沿海有少許的工業,軍隊也一樣,只是用西方樣式訓練出新的軍隊,但是數量極少,而淮軍和綠營更是有很大區別。這時候的日本,自1868年進行明治維新後,君臣一心,同仇敵愾,舉國之力發展教育,工業,軍事方面也進行了革新,雖然整體實力和清朝依舊差距甚大,但是已經能夠攥成一個拳頭,凝聚主要力量,所以,清政府的失敗是必然。

繼續打下去,會有另一種結果,1895年李鴻章不會簽訂《馬關條約》,而是調集淮軍還全國的綠營兵和在山東等地登陸的日軍繼續戰鬥,但是北洋海軍已經全軍覆沒,制海權這時候在日本手裡,他們可以在沿海任何一個地方進行登陸作戰,而清朝本來就已經國力疲弱,這時候還要用大量的軍隊進行抵抗,最終只能是疲於奔命,這時候,被拖垮的就不是日本了,而是清朝。

久而久之,會有另一個像太平天國一樣的起義發生,清朝對於偌大疆土的控制能力也會減弱,各地將會蠢蠢欲動,捻軍和西北的回部,都會再次趁勢而起,清朝將會風雨飄搖,而日本便可以勾結各方勢力,以戰養戰。這時候以清政府的秉性,一定會賣國求榮妄圖依靠列強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那麼北方的沙俄和西南的法國甚至英國都會趁機撈一筆,引狼入室在所難免。

日本接連勝利,甚至深入清朝本土,但是會被列強制止甚至瓜分。

和前面一樣,清朝繼續抵抗,不但不會拖垮日本,甚至會被日本拖垮。這時候得到大量資源的日本,將會實力大增,當初的大陸政策,將會得到更大力度的落實,朝鮮半島已經是囊中之物,清朝也勢在必得。

但是,隨著日本的擴張,英國,法國,美國,尤其是北方的沙俄,一定不會坐視不管。沙俄和日本的矛盾早就有了,可謂是積怨已久,早晚有一戰,與其看著日本不斷強大,不如早點下手,確保自己遠東土地的絕對安全,而其他的西方列強和沙俄的心態基本一致,他們不允許一個強大的東方國家出現,來挑戰他們在中國以及東南亞甚至是南亞的利益,加上日本是一個傳統的東方國家,和歐美根本不是一個文化圈,價值觀差異巨大,所以西方列強很可能聯合起來將如日中天的日本扼殺在搖籃裡。

第三種結果,清朝和日本相互拉扯,最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清朝繼續抵抗,這時候如果能夠在大敵當前,清朝朝廷上下一心,用仇敵愾,聚集全國的人力物力,那麼日本將不會佔到多少便宜。最開始旅順等地會接連失守,日軍勢如破竹,但是一旦清朝上下一心,將會很快站穩腳跟。

接下來日軍將會進入清朝腹地,這時候清朝和日本的差距可沒有幾十年後抗日戰爭時期的中日差距那麼大,在本土作戰,清朝肯定可以長久的和日軍僵持,而難以支撐的日本也不會輕易放棄,畢竟彈丸小國舉全國之力,就是在賭博,賭的就是國運,失敗了接下來幾百年日本還是要被清朝壓制,所以雙方會進行長久的僵持階段,但是雙方誰都耗不起。

接下來,就是西方列強的好日子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清朝和日本互相消耗,印度已經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這時候東方世界再也沒有國家有能力抵抗西方列強了,所以接下來清朝和日本都會是歐美列強飯桌上的酒肉。

歷史不會重演,也不容假設,本文只是一時興起私加揣測,如有不當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