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達到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才能稱之為“最終的覺悟”?

靈遁者國學智慧


抱怨的人是沒有看清因果的人。開悟的人凡事都會感恩。


在開悟之前,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展示自我,都是在滿足自我的慾望。因為沒有見到本來面目,所以才離道越來越遠。


證悟心性——緣起性空,性相平等,是一非二,方能超越生死、善惡、是非,停止輪迴。


語言是思悟,知識是解悟,感受是領悟,禪定是證悟。

萬法同性,妙用無窮,入流不垢,出流不淨。諸法本源皆同虛空,故不生亦不滅,不來亦不去。萬物皆吾心,吾與萬物同體。

世間萬相皆是心之顯現,空性顯相能破相,相歸空性能見性。諸相紛紛,其性不二,其體各異,會相歸性,歸性破相。

自性空寂本無體,若言有體乃萬物。萬物本體來,必歸本體去。六根降伏六塵空,無煩無惱無菩提。

萬法皆是緣聚緣散,了無常性,隨緣起用,隨緣滅。三世諸佛以心傳心,見性知幻,雖幻亦道。萬法雖幻,空性不幻。


(本文選自萬行大和尚《微言大義》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國學漢字文化”——每日一字,透解人生!


國學漢字文化


什麼是"最終覺悟"不知道,什麼是"開始覺悟"略知一二。
1 變得更年輕,更有活力。

2 好奇身體,思想和精神世界之間的關聯。

3 手腳有熱量發出。

4 聽覺,視覺,味覺變得更敏銳。

5 能控制自己的慾望。

6 身手敏捷。

7 主動擴展身體活動範圍,開發身體潛力。
8 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受地球限制。

9 有意識觀閱精神世界方面的信息。

10 遠離電視或者手機上負面報道。

11 越來越多地用直覺感知事物。

12 主動用眼神及內心世界與人交流。

13 學習新知識能力增強,主動分析自己。

14 對符號,數字及幾何圖形有更深的理解。

15 慈悲之心。

16 敢於向世界展示自己真實的情感。

17 幽默感強,自己能被自己逗樂。

18 看到美麗的東西有神聖感。

19 有能力在受到感動場合流淚。

20 不去試圖控制事情,用心去感受事情。

21 用"我可以,我能行"的態度去面對生活。

22 真心幫助別人,懂得助人,就是助己。

23 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神聖莊嚴。



24 懂得偶遇新朋友之類的事情不是偶然的。

25 無條件愛自己。

26 時時心懷感恩之心。


能量加持


說實話,沒到那個層次,不可能完全說清楚那種境界。但可以從古聖先賢的開示中略知一二,用近代著名國學大師馮友蘭的話來講,人生境界可分為四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自然境界:顧名思義就是靠本能生活的人,一天到晚忙於生計,為男女飲食犯愁,雞毛蒜皮的小利都爭得你死我活,基本接近於動物性生活。

2.功利境界:這層境界的人最起碼有點志向,知道“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在功名之心的促使下,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而努力奮鬥。此等境界的人居多,畢竟功名之心,人皆有之,並無可厚非,只要能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即可。

3.道德境界:以上兩種境界皆是私心居多,到了這層境界,利他之心佔據上風。他們活著不再只是為了自己或個別親朋好友,而是處處替他人著想。對物質生活關心較少,十分注重自身道德素養,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必要的情況下,甚至願意“殺身成仁,捨身取義”。

4.天地境界:這層境界其實就是孔子“七十歲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處在道德境界的人還必須時刻以道德規範來要求自己,所謂“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到了天地境界,則私心了無,善惡俱泯,全然一種順應良知,順應自然規律的天人合一境界。所謂“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具體內容可參考我的文章《笑到最後的,都是有境界的》)。



不遁之遁


看透生死。

現在的人大多是因為因為所以所以。歸根到底糾結的一個問題上:人為什麼活著?到最後發展到了一個答案:為了活著而活著。

人要活著就要有錢,要有錢就要有工作,要工作就沒時間幹別的。沒時間幹別的就沒法研究人為什麼活著。那還是得活著,那就活著,那就為活著而活著吧!

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人年輕時玩兒命掙錢,等老了,用錢買命。事實證明:現在掙的錢有很多機會花掉了。剩的那點錢真不夠將來買命的。但你卻失去了看大海,曬太陽的時間,還有心情。

人活著為了下一代。說句不客氣的話,大家看看自己的下一代,你真的滿意嗎?其實將來能讓你滿意的下一代,真的可能不是你拖起來的。

......各種理由。剝奪了你為了活著而活著的權力。

那你為了什麼活著呢?


一輕子




"最終的覺悟″,其"狀態"沒法用語言文字描述。有句比方,"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有道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光是"不可說″,連想你都想不明白。出言即乖,動念即錯。

您說佛不是"無上正等正覺″嗎?那不就是最高的丶最終的嗎?這只是說對了一個唯一的"方向″丶"目標″丶"榜樣"丶"偶像″。但誰能說明白說具體"佛″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您說寺廟裡去看看不就知道了?我告訴您,寺廟丶佛菩薩像丶佛法經文丶咒語丶一句佛號,那都是成佛的工具丶渡苦海的舟航,尋佛的路徑,點亮智慧心燈的燭火。是"指月之手指″,並非"月亮"。月亮在天上不在指頭,覺悟在自心,心本無相,心丶佛丶眾生,三無差別,不可思,不可議,不到彼岸,難言極樂!

但是您萬萬不要誤解成最終的(或說是最高的)覺悟境界不存在。我要告訴您的,是說,那是難思議的,不容易或者說沒法說清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

唯證方知難思議。

我們平時的生活感悟,對哲學丶科學丶宗教經典的理解,都屬瞎子摸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修行到八地菩薩方能知見不退。到了等覺還有一分無明要破。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重重破關,處處妙境,不到究竟處,都有萬千言語可說,三藏十二部經典可看。唯有悟透修明,最後到家,方知"無話可說″。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無可再損,方是如來"無上正等正覺"。

悟明心性,方見如來。悟有解悟丶證悟的本質區別。行者上路,有頓悟丶漸修的根機差別。一切都是遇緣不同。釋迦牟尼歷經十二年種種修行,最後菩提樹下夜睹明星瞬間開悟,方才知道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眾生是一個自性,都能成佛。六祖聽聞一句《金剛經》而頓然明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丶"本自具足"丶“本不生滅″丶"本不動搖″丶"能生萬法″。佛佛道同,萬佛萬相。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說食不能飽腹,數人財寶無濟於己。佛度有緣人,無緣即陌路。迷人師度,悟了自度。

《金剛經》丶《心經》皆是開慧的明燈,渡人的舟航,並非到岸的境界。告訴你"三心不可得″,"四相不可有"。"若以色相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在破你的"執迷″,解你的束縛,卸你的包袱,擦你的眼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先由此"度一切苦厄″。先去觀空,萬法因緣生,佛說即是空。夜睹明星,悟了什麼?就是悟到了這個宇宙人生的根本規律,即"緣起,性空″。萬法皆空,因緣果報不空,眾生業力不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丶不滅丶不圬丶不淨″。必須知道這個事實真相,萬法皆空,一切非真,方得"心無掛礙","無有恐怖″,方能"遠離顛倒夢想″,方能"究竟涅槃″,三世諸佛都是經由此路方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般若波羅蜜(大智慧到彼岸)",解空丶悟空丶證得空性智慧,是"大神咒丶大明咒丶無上咒丶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佛法是圓滿無漏的大法。不光說空,還得說有。因為眾生的執"有″之心太重,最缺的是"般若"空慧,所以佛把大般若經講了二十七年,著力最重,用時最長。

不可執"有",亦不可執"空"。偏執一邊即是病,把握"中道″,亦是執著。大道至簡,無法可說,都是方便。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即是"真空顯妙有",空有是一體,互映互現,無二無別。佛法是"不二法門",佛是大圓鏡智慧,無量光,無量壽,一切圓滿,一切無量。您若能會得此義,即是方便理解。若勉強說,只能方便說。以經解經是佛說,離經一字即魔說。無益空談即妄說。臆說至此,還是各行方便吧!


真空妙有無量壽


“最終的覺悟”這種東西到底有沒有呢?在別的文明裡是沒有的,但在中華文明裡卻早就存在,在儒家稱為“天命”,在道家稱之為“道”,在佛家就稱之為“性”或“自性”。獲得了這個“自性”,就是得到了“大自在”的狀態,就如《心經》所說的“觀自在菩薩”,五蘊限制不住他了,也就是這個肉身、思想限制不住他了,他“五蘊皆空”了;外面的各種環境也限制不住他了,因為他“色、聲、香、味、觸、法”都無了;生、老、病、死也限制不住他,因為他“無生老病死”了;他超脫了一切的限制而得“自在”,一切都無,但還有個“真實不虛”,這個東西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這就是中華的大智慧“般若波羅蜜多”,中華文明領先世界發展幾千年,是有原因的,這個是“根本的智慧”,不是西方文明那些小聰明,中華文明雖有波折,必將再大放智慧的光明。


如是而巳


最終的覺悟,將表現在——你不追求最終的覺悟,你當下存在,當下覺察,當下行動,當下知足~

最終的覺悟,讓你領悟到一切皆在當下發生的含義!未來就是當下,過去就是當下!

為什麼說未來就是當下?因為未來智慧存在乎心中,是一種方向,是一種幻相!當你看了方向之後,能夠低頭聚焦當下時,你才有未來,也就是未來只會與當下的你產生立刻的聯繫時,那個未來才會存在!否則,你的那個未來,永遠不會來!

所以,未來就是當下,當下就是未來!

那又為何當下是過去呢?

你當下的言行舉止思維想象,請問是生來就有的嗎?不是吧!那是什麼?怎麼來的呢?

那都是你的經驗、過去的領悟、練就的習性!那當你在當下沒有覺察時,你的言行舉止是什麼?就是你的習性,就是過去的你的一種慣性!當下的你去哪兒了?!

當下的你因為不能覺察,當下的你並不存在!而是一個過去的你在當下讓你去無意識的做出了選擇!

所以,當下就是過去,過去就是當下!

只有你能夠“覺”時,你才有可能在當下一刻做出一個自己的選擇,一個屬於當下自己的選擇!

然後,如果你只有足夠的“覺”,你才能夠在當下意識到自己,意識到選擇的機會!

而只有“悟”,才能讓你做出一個屬於自己的選擇能力,因為你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為何要選擇那一個時,仍然是習慣性的習性左右了你!

所以,只有足夠的“覺+悟”,才讓你在當下突破自己的習性,做出屬於自己“清醒”的選擇,讓你在當下中活出自己!

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活出“最終的覺悟”!

只有當下的覺悟,而這個最終也將因為你這一刻覺察的迅速行、認知領悟的深度,讓你永無止境的修習,讓這個“最終的覺悟”變成了永無止境的一種“存在方式”,直至自己在當下沒有任何覺悟的感覺時,在一定意義上,就成了一種最終的無意識的東西,只是覺,一個真正的覺者,放下了一切領悟的東西,只是覺著的存在~


辯明事理火火烽


必要達到心"知"的狀態才算是真正的覺悟。 但心"知",只是起點,還需要漫長的修"行"。

對於'知"與"行", 我現在能想出的最直觀形象的比喻,是猶如嬰兒學說話, 在他們能流暢地表達出意思之前,都會有一段"知而不言"的階段, 那種對外部世界的"懂", 大概就是一種"知"的狀態。

最終的覺悟, 應該就是很多教義中所言的那種"全知全能"的狀態吧 。





過眼凝眸


因該是成年人又重新恢復了最初天真的感覺,重新信任自己天然的感受,好吃就是好吃,好玩就是好玩,討厭就是討厭,美好就是美好,醜就是醜,快樂就是快樂,難過就會想哭,善是善,惡是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同時他又有非常堅定的信念相信自己的感受,這種堅定是豐富的人生體驗加上高質量的思考得來,不是可以輕易達到。比起人小時候未經汙染的原生態,成年後的天真爛漫,強在更加堅定,不易被他人影響。

很多人活著活著,就失去自己原有的味覺嗅覺聽覺了,不再相信自己的感覺,轉而相信廣告、所謂專家、上流社會名人的感覺,相信養生大師說教,看書非得看名著,聽歌非要格萊美。是非善惡的標準也變得實際,內在的標準早已變得模糊,人際交往上,客套多了,真誠少了,人油膩了。

總結:活得真切,就是人生的高級境界。


艾唯成心理


題主說的就是得道的感受,佛教說是空性,什麼都沒有的空無,寂靜的狀態。所看到的都是幻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