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晚報」水城一山村有 2600 多株古茶樹 茶葉在清朝時曾上貢朝廷

近期,在水城縣蟠龍鎮木城居委的山間,村民總是看到調查人員的身影在林間穿梭,這是一項關於當地古茶樹資源的普查。"20 多人忙碌的半個月,總算摸清了古茶樹的‘家底’,直徑 5 釐米以上的一共有 2641 株。"12 月 12 日,水城縣委組織部在當地開展脫貧攻堅輪戰的相關負責人說。


「貴陽晚報」水城一山村有 2600 多株古茶樹 茶葉在清朝時曾上貢朝廷


(古茶樹林)

蟠龍鎮木城的古茶樹,曾經入圍 " 貴州十大古茶樹之鄉 "。但更多的,只是憑著 " 貢茶 " 的身份,古茶樹究竟有多少株,一直未作詳細的核查。

當地上了年紀的村民稱,小時候他們就在茶樹林中玩耍,也曾聽過上輩人講述,木城的茶葉在清朝時期就被定為貢品上貢朝廷,有專人採摘炒制,然後用馬駝到外地銷售,為此當地還形成了馬店及茶馬古道。


「貴陽晚報」水城一山村有 2600 多株古茶樹 茶葉在清朝時曾上貢朝廷


(古茶樹)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木城 4 個 " 生產隊 " 的茶葉年產量超過萬斤,由 " 生產隊 " 統購後以每斤 2 元的價格賣給供銷社。" 土地承包到戶後,數千株茶樹就分給了數百戶人家,各自地裡的茶葉各自管護,有的人家一年能採摘六七百斤幹茶。" 當地居委會幹部村說,此後,村民走的都是自產自銷的道路,或背到鄉場銷售,或有人上門收購,價格也從當初的七八元一斤漲到了前些年的七八十元一斤。甚至在 90 年代初期,很多商戶還將木城的茶青精選製作,遠銷浙江、上海等地,同時也催生了很多民間手工製作茶坊,帶動群眾致富。

可隨著 " 務工潮 " 的到來,當地村民大都外出務工,地裡的茶葉除滿足自己飲用之外,大都因疏於管理,長在了灌木與雜草之間。乃至近十多年來,木城茶葉留下的只是名聲和文化,市場卻處在維谷之間。


「貴陽晚報」水城一山村有 2600 多株古茶樹 茶葉在清朝時曾上貢朝廷


(開滿花朵的古茶樹)

據史料記載,木城茶葉早在明朝就開始大面積種植。因土質含硒高,茶葉有 " 泡六七次都還有茶香 " 的說法。《水城縣 ( 特區 ) 志》和六盤水相關志書也記載,早在清朝雍正元年 ( 1723 年 ) ,當地茶葉就被採集製作敬獻朝廷,此後連年成為 " 貢品 ",水城木城貢茶也因此而聞名。


「貴陽晚報」水城一山村有 2600 多株古茶樹 茶葉在清朝時曾上貢朝廷


" 好在,大都數古茶樹被保留了下來,這也讓我們看到的它的價值。" 當地幹部表示,從水城縣政府到六盤水市政府,今年都把合理開發利用木城古茶樹資源、促進當地茶葉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上了日程。於是,對古茶樹的取樣、數據核查等工作,近期在木城緊鑼密鼓地展開了。

據介紹,經過 20 多人的隊伍實地核查半個月,總共在木城區域核查出直徑 5 釐米以上的古茶樹 2641 株。對於這些古茶樹,均已標號標記進行保護。" 摸清了‘家底’,發展產業才能心中有數。" 當地扶貧幹部表示。


「貴陽晚報」水城一山村有 2600 多株古茶樹 茶葉在清朝時曾上貢朝廷


記者看到,這些古茶樹成片生長於村民的房前屋後、坡埂上,已經不是單株,而是形成了 " 一籠籠 " 的喬木,枝幹蒼勁粗壯,枝頭開滿了花朵。

目前,水城縣茶葉公司已經著手這些古茶樹的開發與利用,包括考慮在當地建茶葉加工廠。" 我們要將厚重的古茶文化進一步發揚,讓更多的人能品到木城古茶的清香。" 蟠龍鎮幹部表示。

貴陽晚報全媒體記者 高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