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樹綻新花,今朝更好看——《20世紀秦腔史》評析

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戲曲教學的高益榮教授,近年來把目光投向現代地方劇種斷代史研究,其成果就是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新近出版的《20世紀秦腔史》書。


老樹綻新花,今朝更好看——《20世紀秦腔史》評析



秦腔崛起於明末清初,以板腔體形式開梆子戲之先河。當時代的巨輪推進到愛國、民主、共和思想高漲的辛亥革命時期,西安易俗社等改良秦腔的戲劇團體應運而生。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等革命戲劇團體,在《講話》精神指引下,編演了一大批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秦腔”,使古老的秦腔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新中國成立以後,秦腔“推陳出新”,老樹綻新花,今朝更好看。

20世紀以前的秦腔歷史,已由高益榮的導師焦文彬先生以《秦腔史稿》一書予以總結,20世紀的秦腔歷史,或有各個院團的團史院志的分別羅列,或有從業者的個人憶敘,或有系列叢書對各藝術門類的逐一介紹,或有劇本的彙集出版,卻無一部完整的史著,使人只見一斑,難窺全豹。


老樹綻新花,今朝更好看——《20世紀秦腔史》評析

高益榮教授


《20世紀秦腔史》集上述史料之大成,以一攬多,用40餘萬字,縱述20世紀秦腔之發展軌跡,復原20世紀秦腔之整體風貌。全書在對20世紀秦腔發展過程縱向揭示的同時,對每一節點的橫向社會背景、文化態勢也進行了簡要闡述;在對其歷史走向宏觀把握的同時,也對其中的細節進行了微觀剖析;在對史料爬梳敘說的同時,也將對其意義的論述包容其中。由此呈現出內容豐富,編排有序,點面結合,史論合一的特色。


20世紀秦腔藝術之所以蔚為大觀,是因為有一批影響較大的班社和劇目,而支撐這些班社和劇目的,是一批優秀的秦腔藝術家。對這些藝術家的評析,是該書的重點。書中介紹藝術家不下百人,人各為傳,根據各自業績大小而定篇幅長短,多則逾萬,少也數百,敘事力求詳備,引據總歸翔實,論斷出乎公允。對李桐軒、孫仁玉、範紫東、馬健翎四位知名秦腔劇作家設立專節,對他們的藝術人生、創作道路、編寫劇目、藝術特色和社會影響一一評述,對他們的代表劇目深入分析。如對創作生涯橫貫半個多世紀的著名劇作家馬健翎,對其“新秦腔”的扛鼎之作《血淚仇》,開解放區秧歌劇運動先河的《十二把鐮刀》和新中國成立後改編的傳統劇《遊西湖》《遊龜山》《趙氏孤兒》《竇娥冤》等細讀詳析,從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兩方面整體把握,從而得出“馬健翎先生是一位當之無愧的‘人民藝術家’”。他在創作中時刻把握藝術的民族化和大眾化,既繼承了中國傳統戲曲的精粹,又開創了新秦腔的改革之風,所創作的戲劇既保持了傳統秦腔的陽剛美和悲壯美,又能結合現實生活,體現濃郁的秦地生活氣息。他的劇作時代感強烈,風格質樸自然,寓教於樂,寓莊於諧,始終洋溢著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在戰爭年代,他的劇作就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瓦解敵人的“楚歌”,團結群眾的紐帶。馬健翎先生在延安文藝史上佔據一個重要地位,他也是現代秦腔史上一位裡碑式的人物。

戲曲史學家周貽白先生曾說:“戲劇本為上演而設,非奏之場上不為功,不比其他文體,僅供案頭欣賞而已足。”《20世紀秦腔史》兼顧了文本創作與舞臺演出的有機統一性,在分析劇本的基礎上,揭示出20世紀秦腔舞臺的繁榮景象。雖然上百年前的舞臺演出作為事件未能留存下來,但書中利用當年的劇目單、劇照、劇評及當事人的回憶等各種直接和間接的材料,通過這些多維“痕跡”,建構起20世紀秦腔表演藝術變遷的脈絡。書中對“技冠三秦”的男旦劉箴俗、“衰派老生一絕”劉毓中、“秦腔正宗”李正敏、著名小生演員任哲中、著名旦角演員馬友仙、“二度梅”獲得者李東橋、李梅等幾代秦腔表演藝術家的舞臺風範均有評述,從他們的傳承關係中,動態地呈現出秦腔舞臺風貌的百年演化。


《20世紀秦腔史》又是一部信史,作者蒐羅史料務求完備,甄別史料務求紮實,結論斷語務求持之有據,對於20世紀秦腔史上的諸多懸疑之案,鉤沉輯錄,考釋彙集,力求用多方證據綜合闡釋。如1924年6月,魯迅先生和十餘位學者來西北大學講學20多天,期間在西安易俗社看戲五場。《魯迅日記》如是記載:

(七月)十六日……晚易俗社邀觀劇,演《雙錦衣》前本。十七日……夜觀《雙錦衣》後本。十八日……夜往易俗社觀演《大孝傳》全本。月甚朗。二十六日……晚王捷三邀赴易俗社觀演《人月圓》。(八月)三日……晚劉省長在易俗社設宴演劇餞行……

前四次觀劇都有具體劇目,第五次所觀何劇,未有記載。作者根據隨行記者伏園《魯迅和易俗社》一文所記:“這次餞行卻是一次別開生面的宴會,宴席擺在易俗社的劇場內,舞臺上由易俗社的主要演員劉箴俗等演出精彩節目。”同時依據多則史料,考證出當晚演出的是劉箴俗擔綱的秦腔摺子戲專場。正是這一系列細枝末節的考辨定奪,彰顯了該書的可信程度。

老樹綻新花,今朝更好看——《20世紀秦腔史》評析


能寫出這部真實可信的史書,得益於作者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和長期研究中國古典戲曲所形成的史學眼光。面對20世紀秦腔史實,既能對其每個發展節點深入探究,又能站在21世紀的思想高度審視全局。如剖析20世紀70年代初期產生的《駱駝嶺》《棗林灣》等劇時,既點出作者試圖跳出“三突出”藩籬的種種努力,又指出他們無法跳出的多種無奈。既指出他們超越於時人的方面,也指出他們的歷史侷限與不足,既體現出當代意識,又不違背歷史主義。

高益榮敏而好古,但又能從故紙堆中抬起頭來,關注20世紀的秦腔風雲。這種古為今用、學為世用、與當代同步、為新戲立傳的治學精神是值得稱道的。若能在書中給陝西之外的其他秦腔流佈省(區)投以更多的目光,給劇本、表演之外的音樂、舞美等藝術門類施以更多的筆墨,則會使這部20世紀秦腔史稿更臻完善。

(本文作者雒社陽,陝西師範大學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