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與殲11哪個更先進?

手機用戶59077366626


截止到2017年,中國空軍部隊裝備的殲-10中型多用途戰機系列以及殲-11重型戰鬥機系列這兩者總共的數量,已經佔據了中國空軍部隊現役制式戰鬥機的大半壁江山了。同樣離中國空軍早前設定的純國產化機群的目標,也又進了一步。

更為欣慰的是 ,由殲-10以及殲-11這兩款系列戰機衍生出來的改進型號,殲-11D(雖然該型戰機因為各種原因未能最後定型,但是該型戰機作為驗證機型,為後來的殲-16成功研發還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以及殲-10C,這兩款戰鬥機也成功的升級成為了標準的三代半機型,也是目前僅次於國產第四代隱身重型戰鬥機殲-20,第二強的兩型戰鬥機。

顯然,在中國空軍部隊已經服役多年的殲-10與殲-11這兩款戰鬥機型號,在中國空軍作戰體系之中二者就不是互為對手的關係,駕駛這些戰機的飛行員也並不在意這兩款戰鬥機到底誰更先進。畢竟在現代高強度的空戰條件之下,不是單單依靠自身戰機的先進程度就能夠決定一場大型空戰成敗的,其他軍用飛機在其中也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果如一定硬要點什麼的話,只能說作為重型戰鬥機的殲-11系列還是有著先天的優勢的,特別是近距離格鬥空戰之中,殲-11系列重型戰鬥機完全憑藉著寬大的機體賦予的大載油量以及搭載了兩臺發動機的巨大加成,是碾壓中型殲-10系列戰鬥機的,不過好在殲-10中型系列戰鬥機已經研發出了矢量推力型,格鬥被碾壓的局面可能會得到一定情況下的緩解。

不過在超視距空戰能力這一塊,已經裝備了機載大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殲-10C,顯然是佔據著絕對的技術優勢的,這也是還在使機載機械掃描雷達的殲-11系列重型戰鬥機有所欠缺的地方。並且,在拋開大空中預警探測指揮體系之下,殲-10C也是具備在非常遠的距離條件下,利用自身搭載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提前搜索發現空中飛行戰機目標,並使用自身攜帶的中距空空導彈,將其擊落的。


航空君


也許在不太瞭解軍事或者戰鬥機的朋友看來,殲-10和殲-11如果只從名字上判斷的話,似乎殲-11就是殲-10的進階版本或者升級版本,其實不然。

要說這兩者最根本的區別,那無疑就是它們的出身了,即自主研發和引進組裝:殲-10戰鬥機是我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自主研製的一款多用途單發單座空優戰鬥機;而殲-11戰鬥機則是購買的俄羅斯蘇-27專利後的國產組裝機(國產組裝即氣動外形基本不變,但系統和航電等‘內臟均使用國產’),屬單座雙發重型戰鬥機。

不過這兩款戰鬥機由於體量的原因,在作戰性能和用途上還是有著明確的分工:輕型單發的殲-10得益於其鴨式佈局,在執行任務時具有十分出色的空中機動性,比如爬升和瞬盤能力等,這也使得殲-10在“狗鬥”情況下保有一定的敏捷優勢。同樣因為體量的原因,殲-11在作戰半徑、航程以及有效載荷上都要優於殲-10。不過這只是客觀上兩者的區別,並不能作為“誰更優秀”的依據,因為本身兩者就不是同類型的戰鬥機。

其實,我們不必去爭論誰到底更先進,因為“存在即合理”!而戰鬥機也和人一樣,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社會分工”:老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警察的使命就是懲惡揚善,同樣,我國空軍也講究高低搭配的協同作戰,只有兩者相互協作,發揮出自己的最大優勢,才能在戰時立於不敗之地!

我是軍武最前哨!

喜歡軍事可關注,每天帶來不一樣的精彩軍事內容!


軍武最前哨


理論上,殲11更先進些,但實戰中,殲10與殲11 可能會不分高低,

(殲11戰機近照)

單憑“殲”字後的“10”和“11”兩個字樣,可能的確會給人一種殲11比殲10更為先進的印象。而機型劃分上,殲10屬於中型戰鬥機,而殲11屬於重型戰鬥機,“中”“重”之別,從紙面數據上看,殲11的載重,武器,航程等方面均優於殲10,似乎更加坐實了“殲11比殲10更先進”的理論。

(殲十戰機近照)

但實際上,從戰鬥機發展角度看,殲10實際上為四代戰鬥機,而殲11則是三代(或三代半)戰鬥機。在2005年的國內實戰對抗中,殲10多次依靠最大加速度(包括最大加速度)上的優勢,將殲11乃至其爹爹-蘇27多次“重創”。究其原因,殲11和其前輩蘇-27一樣,屬於70年代的能量機動戰鬥機,強調載重量和續航能力;而殲10和歐洲“陣風”和“狂風”戰機,屬於80年瞬時機動戰鬥機,強調機動性和爆發力,更加適合現代空戰。

(北約“狂風”戰機)

當然實戰中,殲11仍然存在很大的優勢,那便是其超視距打擊能力,在更強力的雷達,和更大的載彈量前提之下,只要能夠在進入狗鬥前擊落對方,就能保證安全。即使進入狗鬥狀態,依然有飛行員等主觀因素存在,勝負未必可知。

(未來我國突防空優主力——殲20)

近日,殲十C服役的新聞也傳出了,而殲11的批量裝備也在進行。作為除殲20外的我軍唯一一款重型戰鬥機,考慮到成本和現實需要等問題,未來殲11可能作為進攻作戰突防的輔助力量之一,協助殲20實現超視距外打擊,以奪取制空權。而殲10則更多的可能承擔截擊防守,守住制空權。

軍情君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希望親們點波關注,以方便給大家普及更多軍武知識!謝謝!


軍情解析


就作戰能力而言,國產殲10系列要落後國產化的殲11系列的。

殲10戰鬥機是成飛集成研製的中國第三代單發中型戰鬥機,使中國具備了獨立研發第三代戰鬥機的能力。並且滿足了中國空軍對高性能單發中型戰鬥機的需求,是中國第一種使用電傳操作的戰鬥機。裝備部隊後,由於殲10戰鬥機優秀的性能表現和高可靠性、高可維護性,使空軍重新對國產戰鬥機有了信心。

殲11戰鬥機是俄羅斯蘇27戰鬥機換裝國產電子系統、火控系統和發動機後的國產型號,命名為殲11B戰鬥機。是沈飛國產蘇27戰鬥機的成果。飛行性能和蘇27戰鬥機相當,電子設備等航電系統更為先進,配備太行發動機和電傳操縱系統。具備了大航程和高機動性。

至於誰更先進一些,就從作戰能力來講吧,去年空軍舉行的金頭盔比賽中,完全國產化的殲11B戰鬥機以大比分戰勝殲10A系列戰鬥機;同樣在去年的中國和俄羅斯的對抗演習中,殲10戰鬥機的升級版本殲10B戰鬥機輸給了殲11B(蘇27戰鬥機)升級版本蘇35戰鬥機。



綜合上述還是完全國產化的殲11戰鬥機空戰性能要強於殲10戰鬥機的。


樂水者樂山人


這兩款戰機更多的是分工任務不同。殲10戰機是一款中型戰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款三代戰機,該機的出現,讓中國第一次打破蘇式戰機風格的嘗試並獲得了成功。

在當時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始裝備先進的F16等三代戰機的時候,中國依然還在依賴殲7和殲8這些二代戰機苦苦支撐,這樣的代差讓中國空軍感覺如芒在背,因此必須發展一款自己的三代戰機,來確保我們的空域的安全。

而在那個時候,中國從俄羅斯引進的蘇27戰機數量有限,還沒有實現國產化,因此指望這款戰機顯然不可能,因此殲10戰機成為我們新的選擇。

現在,殲10戰機已經發展出來殲10C改進型號,性能已經較殲10A有了非常大的躍升,顯示中國對這款戰機的性能非常滿意。

而殲11戰機是中國在引進蘇27戰機之後,消化技術後的國產品牌,該這是一款重型戰機,這款戰機的出現,讓中國空軍的作戰半徑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殲11的基礎上,中國後來推出了殲15、殲16和最新的殲11D戰機,消息顯示,最新的殲11D戰機的研發還在持續推進,屆時這款戰機將於俄羅斯最新的蘇35戰機相媲美。

這兩款戰機都在持續改進當中,要說哪一款更先進,我覺得這相當於一時瑜亮,雙方都很先進,但是分工不同而已。目前我們正在打造攻防兼備的大國空軍,這兩款戰機是未來中國的主力,而殲20是我們的支柱。

由於我國擁有遼闊的空域,不同空域會有不同空域戰機的需求,指望一款戰機來一統天下顯然是不現實的。


墨者善狩


不太瞭解的朋友總是會有一種錯覺,就是代碼越大,那麼戰鬥機的性能越優秀,其實並不盡然。

殲-10戰鬥機是中國中航工業集團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自主研製的單座單發戰鬥機,屬於第四代戰鬥機。直到2004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44師132團才開始裝備第一批殲-10。殲-10採用大推力的俄製AL-31FN渦扇發動機和鴨式氣動佈局,是中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空中優勢戰鬥機。中國空軍賦予其編號為殲-10,對外稱J-10或稱F-10。

殲-11戰鬥機是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在俄羅斯購買的專利及授權的蘇-27SK(蘇-27的外銷版)的國產組裝飛機,屬於四代戰機。殲11由中航工業瀋陽飛機工業公司建立生產線,俄羅斯供應主要零件與系統,建立生產與組裝能力。1998年12月16日,沈飛組裝的蘇-27成功首飛,在完成了早期的樣機組裝和試飛後,已經有了一定經驗的沈飛開始批量生產殲-11,殲-11大概在2000年開始交付空軍部隊使用。

在使用上,殲10是輕型戰鬥機,殲11是重型戰鬥機,他們形成高低搭配。一般來說重型戰鬥機的性能都會好於輕型戰鬥機,最重要的是重型戰鬥機的載重量和作戰半徑會高於輕型戰鬥機。(這裡就有人會說輕型戰鬥機的機動性好於重型戰鬥機,其實不全都是這樣,還是要看飛機設計的整體氣動佈局)。


紅色沙場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用此一句老詞來形容殲-10和殲-11,也許最為貼切不過,兩型戰機現在都是我國完全自主生產的第四代戰鬥機,他們的區別也許僅僅限於桌子與板凳,大舅與二舅的關係,非要論個長短,比個更先進,猶同左手與右手,重型的殲-11可以在更遠的天際展開,而殲-10經過空中加油也是完全可以辦得到的。在各自的空域自有擔當,殲-10飛不了那麼遠的距離,可以在周邊空域大顯身手,中型戰鬥機如之美F-16,歐洲雙風和鷹獅一樣,自有威力無限,有經濟性優勢,戰力同樣是不俗的。作為重型戰鬥機殲-11,有與沒有完全不一樣,腿長體積更大,可以安裝大功率雷達,性能自然也是鋼鋼的。二者各有千秋,沒有必要非要劃出一個長短,同樣先進,配合使用,賦予更多精彩。因是在回答問題之前,這一點是要特別說明的。

★國造殲-10。是可以出口的,不但滿足自家使用,而且可以賺一點零錢貼補家用,非要說二者區別,這可能是唯一的區別。我們在殲-10開創的事業,是第一次向世上先進戰鬥機,實現完全自主建造的開始,其許多技術作用於殲-11系列型號,併為後續跨代戰機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可以講,“猛龍”所立下的功勞至偉。它是中國戰鬥機一個精典的範例,通過打造殲-10,實現了中國從二代真正向三代的跨越,併成功實現向四代的技術進步。當年艱難,我們開門迎客,虛心以人為師,基本鬧清了三代機技術發展思路,有意思的是,有人至今還給殲-10戴上一頂仿以色列“鷹”式的帽子,是真正處於無知,還是別有用心,已經無從考證。就是西方現在也不得不承認,“猛龍”是第一款中國自主研製的三代戰鬥機,有力促進了中國戰鬥機的技術進步,拉動了航空產業的進步。

★殲-11最成功的進口。當年引進之時,正是最棒的,即便是現在,仍然是重型制空主力。當年採購的費用,超過了中國航空工業幾十年的投入,可是如今再回望這些年,對我國航空工業的促進,以及應對現實軍事需求,都產生了重大而積極影響,可以毫不保留地講,沒有蘇-27的引進,我們的殲-15發展不了那麼快,殲-16也不會如花一樣鮮豔。20億美元,現在只夠購買24架蘇-35的,而在當時就是整條戰鬥機生產線。由於我們的航空工業基礎不差,引進不久,100架組裝任務剛到一半,就開始使用自主技術建造,使用了殲-10B的編號。再以後形成了系列化,完全安照自家需求而設求,而打造,實現了從三代到四代的跨越。我們嚴格遵照當年合同,每一個改型,均不對外銷售,不然的話,還是可以外銷一部分產能的。

★四代機的事業。今年珠海,一推殲-10B技術驗證機,飛得蔓妙無限,收割了三代戰鬥機發動機“太行”的成熟,可以說以殲-20為骨幹的空軍,正式把四代機故事開啟。照現在的觀察,兩款四代機再用個三十年,沒有問題。再用三十年,它的影響就長達半個世紀,再回首,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到現在,我們從奮起直追,到望其項背,再到等類比肩,讓人感概唏噓不已。2016年,殲-10總師宋文驄已去逝,2017年殲-20即入役,世事變遷真如過山車一樣快,迅雷不及掩耳,有人一喻我們的航空事業蓬勃,正像雨後春筍一樣,一時都冒了出來,而當年的奮鬥,正像一顆最美的芽胚,生了根,發了芽,開了花,在今天結出了最美的碩果。這不正是我們實現技術自主以後,打開的局面嗎?


魂舞大漠


殲-10和殲-11比較就像50元人民幣和100元人民幣一樣。殲-10是單發戰機、殲11是雙發重型戰機,同是三代半空優戰機,殲-11擁有大航程,多載彈量的優勢,殲-11的前身是蘇-27,他是蘇霍伊家族一代名機,經歷和越南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海戰後、由於沒有空中打擊力量支持,中國痛定思痛引進蘇-27。蘇-27引進後經過消化吸收,衍生出殲-11系列、殲-16。中國擁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線,別的性能不講,大航程肯定會首選,別忘了中國周邊國家大量部署F-15、蘇-30戰機,你拿殲-10單發戰機去對付雙發重型戰機?其實兩者都需要,類似美國,F-16和F-15高低搭配嘛。


孤星76783737


這兩款戰機是屬於兩種類型的戰鬥機,殲10是屬於中型戰鬥機在航程和載彈量要少於殲11,但在製造成本和飛行成本上要優於殲11。他們在作戰任務上都屬於以空戰為主,對地攻擊為輔的機種。兩種戰機的發動機、航電、雷達、武器都是通用的,只不過有些設備要小型化後才能安裝在殲10身上,兩種戰機的裝備基本是同步的,就機載設備而言這兩種戰機是差不多的,如果要求遠距離作戰,則殲11更具優勢。



風起雲飛揚51798741


很明顯,J11更先進!為什麼呢?一是動力系統,J11是雙發發動機,動力更強進,加速度和最高速度都更強!二是氣動佈局,J11雙進氣口比J10的鴨式單進氣口更靈活,機動性更高,著名的眼鏡蛇機動也就模仿蘇27的J11能完成!其他載重和掛載也一樣J11更強!還有個就是航電,兩者都是國產有源相陣控雷達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