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控溜板車
錢流入樓市是有原因的,
樓市和製造業是息息相關的,題主的問題把市場經濟割裂開來看,這是不對的。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是由於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城鎮化導致的,製造業的發展需要人口集中,人口集中需要住宿,如果沒有過去那麼多年開發的樓盤,請問這些製造業的人住在哪裡?吃什麼?喝什麼?一切靠食堂?同時,資本全部流向製造業和全部流向房地產市場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一種資源過度配置,重要的不是流向哪裡,重要的是資源要流向需求。重要的是不要過度,而不是流向哪裡。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造就了房地產需求的快速上漲,這時候資源為什麼不要流入房地產?資本都是逐利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會集中到有需要的地方去。人生來需要衣食住行,在填飽肚子以後,住宿就成為非常重要的事情,為什麼有人覺得房地產市場沒有用?
如果資源過度流入製造業,反而不利於經濟發展,一方面由於現有的企業競爭太大,導致員工工資降低,收入降低,另一方面,沒有足夠的基礎設施包括住房和交通來吸引人才,產業升級會受到影響。
有人說房地產賺錢,所以資本才跑過去,可是為什麼房地產賺錢呢?難道企業就不賺錢了麼?當然有很多企業倒閉,但是也有更多的企業賺錢,沒有房地產,消費市場如何發展起來?房地產是製造業的配套基礎設施,沒有這些房地產,製造業怎麼發展?房地產和製造業本身就是共存的關係,現在強調製造業的重要性,但是也不要忽略服務業的重要性。
製造業如食物,是最基礎的,服務業是衣服,也是需要的,光吃飯,不穿衣服,也是不行的,光穿衣服,不吃飯,那更是不行。
以股易金
雖然這種假設沒有多大意義,也不可能回到十五年前,讓資金重新流動一次。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資金流到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領域,肯定比流入到房地產領域強。一方面,會讓製造業得到更好的發展,為就業、居民收入增長等提供更好的條件;另一方面,也能大大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畢竟,製造業是流動性很強的行業,資金在製造業的活動,也肯定比在房地產領域快得多,運行效率高得多。同時,資金流向製造業,還能大大減少貨幣沉澱,從而有效減少貨幣發行,避免很多通貨膨脹風險隱患。
當然了,如果資金過度流向製造業,也會帶來製造業發展的過熱和低端製造過多,造成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只有適度有序的資金供給,才能促進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所以,對資金如果不進入房地產領域的問題,也要客觀分析。所以出現問題,也是因為資金過度流向了房地產領域,而不是房地產領域不能有資金進入。
譚浩俊
過去十來年如果流入樓市的資金流入製造業,那麼到今天我國的製造業將會面臨更加嚴重的產能過剩,靠環保都壓不住的那種。
財智成功曾經統計過,最近二十年我國賣地收入接近40萬億人民幣,近十年佔了大頭。考慮到土地成本佔了房子成本的68%左右,最近十多年新建房產總市值經歷幾輪暴漲之後,恐怕已經遠遠超出50萬億元。
天量資本進入製造業,在國內製造業總體水平相對較為低端的狀況下,一定是巨大的災難。
由於國內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還有很多不足,真正的創新往往在極短時間內就被山寨。再好的產品,一旦有了名氣,就會被迅速複製仿造,最終胎死腹中。
武功再好,也怕菜刀,品質再好,也怕山寨。市場規則保護不了創新和認真做產品的企業時,自然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最終只能通過價格戰去爭奪市場。
價格戰,最直觀的結果就是多數企業會陷入虧損,最終無奈止損退出。而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就必須壓縮各個環節的成本,最終一分價錢一分貨,粗製濫造,壞了口碑。
十來年的時間,進入樓市的資本早的已經獲得了超過100%甚至200%的高回報,年收益率超過10%,即便是2015年前後進入的,也能獲得50%以上的賬面浮贏。
如果進入製造業呢?民營企業平均壽命不過三年,進入的資本多數都已經虧損倒閉,而剩餘的企業如果還健在的話,多數還會遭遇環保問題,關停的不在少數,即使有盈利的,比例也不會超過一半,而純利潤一年下來能有5%就不錯了。
綜上所述,資本逐利,之所以進入房地產,根本原因是貨幣超發的大背景下只有房地產成為收益最高的選擇,而不去選擇製造業,無非是資本很聰明的不願意去費這個力還虧這份錢。
財智成功
個人認為房地產經濟發展是符合中國經濟發展規律的,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漲模式對於曾經一窮二白的中國來說,是最有效的經濟驅動引擎。房地產經濟讓中國老百姓的收入翻了好多倍,所以才有機會迎來今天的產業升級階段。過去中國的製造業其實也沒閒著,只不過要麼走出口路線,要麼走國內的低價銷售模式,只是被房地產經濟擠壓了生存空間,盈利能力微弱而已。其實細想起來即使將資本熱錢輸送到製造業,在那個物資還不是富裕的年代,信奉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中國淳樸的老百姓真的會為五顏六色、豐富多彩的各種消費品買單嗎!所以經濟發展自有它內在的規律,相信過去二十年發展房地產經濟是符合中國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中國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就足以證明。
Alice金融
最理想的情況下,會將中國製造變成中國質造。我們的質量大幅提高,造出來的產品世界受到歡迎。中國由製造大國變為製造強國。
可是可能嗎?我認為不可能。
每年流入樓市的熱錢數以十萬億計。這裡面不僅僅是銀行資本,更多的是老百姓的存款。可是我們老百姓能拿著錢讓企業去燒嗎?大家都知道,技術革新是一項非常燒錢的活。
第二,我們中國有相應的技術儲備嗎?有相應的技工水平嗎?沒有。我們國家現在緊缺的就是高級專業技工人員。只要自己有一門技術,不是憑體力勞動,在企業掙個五千六千絕對沒有問題。
第三,你把錢給企業,企業會怎麼用呢?由於根本就沒有相應的技工,多數情況下只能擴大生產規模。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生產能力,最終的結果是怎麼樣?粗放型生產。最惡劣的結果呢?生產過剩。鋼鐵產能過剩,已經讓我們頭痛不已,如果製造業各個行業都產能過剩那可是比樓市泡沫更恐怖的事情。因為,關係到人們的生產就業。
市場有自我調節功能,所以不要只怪熱錢流入樓市,主要還是樓市有其自身的優點,夠吸引廣大投資客投入。如果,我們沒有更好的投資項目,這些熱錢很有可能會流出到國外去呢。
暖心人社
首先資本是逐利的,這是天生的本性,過去十年,難道我國增加的貨幣目的不是為了支持製造業嗎?
央行多次降準,都是針對一些涉農企業及中小微企業,比如今年以來央行就連續定向降準,其目的就為了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但是又有多少資金真正的流入到實體經濟呢?很多資金都是拐了個彎,最後又流到股市跟樓市裡面去了。
那什麼資本不願意去搞製造業呢?說白了就是製造業利潤低,回報率低,而之所以出現利潤的回報率低,因為我國目前很多產能都是過剩的。
如果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大量的資本進入製造業,非但不會給製造業帶來好處,還有可能帶來災難,因為市場容量本身就那麼大,如果資本只是在低端製造業裡面打轉,不能轉化為技術創新以及產品創新,那生產出來的產品越多,那對經濟傷害越大。
但是資本的本性就是逐利的,逐利它就是帶有一種投機性的目的,投機性就是以短期盈利為目的。而我們前面說的技術創新以及產品創新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短的幾年長的甚至幾十年,這麼長時間,資本是沒有耐心去做這些事情了。
如果讓資本強制去做一些低端的製造業,那就會造成一種資源的浪費。
我們給大家來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共享單車前兩年很火爆吧?然後各路資本都進去了,共享單車行業累計融資達數百億美元,結果各路共享單車製造出了很多單車,但結果是什麼樣?結果是我們看到很多共享單車企業都死去了,然後很多城市都有一大堆共享單車的殭屍,這個資本給製造業帶來好處了嗎?我看未必。
而過去十年有大量的資本進入樓市沒有進入製造業,我個人認為反而對製造業來說是一種利好,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目前房地產仍然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支柱產業,上下游連接幾十個行業,涉及數千萬人的就業,很多省份GDP對地產的依賴程度都在10%以上,有部分城市甚至達到30%以上。
所以雖然過去幾年房價是高了,但不可否認的是房地產發展確實帶動了很多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相關製造業的發展。如果過去幾年沒有房樓市的迅猛發展,說不定中國的經濟增速就沒有這麼快。
所以想要拯救製造業,不是簡單的注入資本這麼簡單,資本固然重要,但我認為比資本更重要的應該是制度上的創新,以及環境的改善,通過積極的引導企業創新轉型,生產出更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產品,而不是簡單的重複製造,避免產能過剩。
貸款教授
過去十來年如果流入樓市的資金流入製造業,那麼到今天我國的製造業將會面臨更加嚴重的產能過剩,靠環保都壓不住的那種。最近二十年我國賣地收入接近40萬億人民幣,近十年佔了大頭。考慮到土地成本佔了房子成本一半多左右,最近十多年新建房產總市值經歷幾輪暴漲之後,恐怕已經遠遠超出50萬億元。
雖然這種假設沒有多大意義,也不可能回到十五年前,讓資金重新流動一次。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資金流到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領域,肯定比流入到房地產領域強。一方面,會讓製造業得到更好的發展,為就業、居民收入增長等提供更好的條件;另一方面,也能大大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畢竟,製造業是流動性很強的行業,資金在製造業的活動,也肯定比在房地產領域快得多,運行效率高得多。同時,資金流向製造業,還能大大減少貨幣沉澱,從而有效減少貨幣發行,避免很多通貨膨脹風險隱患。
更多關於最新資訊的文章請點擊右上方“+”關注我哦!謝謝您的每一次點贊、轉發、收藏
摶扶搖而上鯤越鵬騰
人在身患絕症,立馬要死之時也會後悔,如果不這樣,如果不那樣也許會活得更好,可惜屁用沒有了!等死是唯一選擇了!
無所謂53917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的GDP應該有15萬億了,人民生活水平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消費成世界第一,遠超第二的美國。中國的房地產讓中國落後了至少五年!
Kevin2188
至少不會被掐脖子掐那麼狠了,比如類似中興不會被罰款,核心技術即使沒研發出來,也應該有點頭緒了,可惜沒有如果!丟失的這十幾年不是金錢能挽回的,現在很多科技人員腦子裡都是國外的教科書,你讓他們如何研發純國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