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數》:一本讓你愛上數學的“歷史”書(一)

《萬物皆數》:一本讓你愛上數學的“歷史”書(一)

前一陣聽吳軍的“谷歌方法論”,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用一張名片寫下人類文明史,你會寫下什麼?” 他用了三個公式:第一個就是簡單的1+1=2;第二個則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中的質量和能量轉化公式); 第三個是信息論中信息熵的定義,用於對有用信息的多寡進行衡量。

無獨有偶,今天看混沌商學院錄製的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的“第一性原理及創業”,恰好說起他給斯坦福本科生講的課程中也有類似的環節,說是假如世界末日到了,諾亞方舟上只能帶一個信封,信封背面可以用什麼來總結人類所有的知識,張教授也寫下了三個公式:前兩者與吳軍教授的後兩個相同,第三個寫的是量子力學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說的是科學有一個永遠不能跨過的界限,你不可能把一個粒子的位置、重量或者它的速度同時精準地測量出來。他認為:第三個公式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只是講了一個科學的原理,更說明了我們的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不能完全割裂。

《萬物皆數》:一本讓你愛上數學的“歷史”書(一)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三個公式?

從小學起,我們就開始接觸吳軍教授的“1+1=2",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徹底明白海森堡測不準定理的真諦。而這一個個公式,一個個符號,分明是從小就和我們在一起的,這就是我們從小就學的數學,初中後的物理。有多少人,從小學就說數學沒意思,又有多少人,高考後就想把物理書撕掉?

很多時候,數學和物理就想兩座大山一樣,橫在我們面前,只不過為了高考,才不得不“硬啃”。數學真的是這麼無趣嗎?一開始便就這麼抽象嗎?其實我們完全誤解了數學本身。

最近讀到一本書《萬物皆數》,讓我徹底對數學放下了戒心,理解了數學的歷史,以及數學背後的人,讓數學這個學科變得生動起來了。相信你看了之後,會對這本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對數學一往情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