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單位改革勢在必行,應該咋改?

導 讀

受國際、國內經濟和資源大環境影響,地勘行業投入持續走低,而城市地質、農業地質、環境地質等非傳統行業蓬勃發展,新形勢下地勘單位必須由傳統地勘服務向“大地質”綜合服務轉型,必須根據國家政策和市場需求進行改革。而地勘單位面臨著歷史遺留問題較多、制度不健全及生存發展壓力大等問題。新形勢下地勘單位必須清醒地認識市場規則的深刻變化,摸清市場需求,查找面臨的實際問題,結合自身實際,準確定位,增強自身服務能力,增加資本金積累,完善管理和激勵制度,積極與政府及主管部門溝通爭取政策支持,積極推動改革進程,適應新形勢,謀取新發展。

新形勢下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幾點思考

——以廣東省為例

“礦業市場持續低迷”“地質礦產勘查投入持續減少”“新環保法案對礦產資源勘查和開採十分不利”及“地勘單位改革勢在必行”等字眼不斷刺激著地勘工作人員的神經。鑑於對地勘單位的發展歷程和發展趨勢的不同理解,人們或泰然處之,或惴惴不安,或不知所措。但新形勢、新常態已不可逆轉,改革的步伐仍將堅定不移地向前推進,我們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和行動來應對,只有先知、先覺、先行才能在改革發展中抓住新的發展機遇。

1 新形勢下地勘單位的改革勢在必行

1.1 國際國內資源大環境的改變勢不可擋

地勘市場的發展與礦業形勢密不可分,而國際經濟形勢、國際關係、國外礦業市場、國家資源安全、國家資源戰略及國家環境安全等決定了國家對礦業市場和地勘市場的政策,也決定了地勘單位的定位和發展方向,新時期將賦予地勘單位新的使命。

為增加我國礦產保有資源儲量,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國家制定了以五年為週期的找礦突破方案,投入大量的勘查資金,同時引入市場資金,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成果。我國雖是資源大國,但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少,隨著國內資源的消耗和國外礦產資源勘查的突破,資源形勢時刻發生著微妙的變化。礦產資源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原料,關係著國家的發展和安全大計,因此我國制定了鼓勵國內礦業公司和地勘單位走出去的海外發展方案,投入了大量的海外風險投資基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時加大了礦產資源的儲備力度,緩解了國家資源安全的壓力。近年來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受到沿線國家的一致歡迎,為國內礦業公司和地勘單位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強有力保障,是我國資源安全和資源戰略的重要舉措。

1.2 地勘單位的服務範圍悄然變化

我國地勘行業設立之初得到了前蘇聯的幫助,各地勘單位均屬國家直管,分工明確,如煤炭地質勘查、核工業地質勘查、有色金屬地質勘查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改變,各地勘單位的定位和發展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最初的一切工作為地質找礦服務,慢慢延伸到工程施工、地質測繪、城市地下管廊建設、隧道工程、深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農業地質調查、城市地質調查、水質監測、土壤修復等領域,形成了“大地質”的理念,服務方向由傳統的地勘服務向“大地質”綜合服務轉變,服務範圍和服務地域出現重疊。

1.3 地勘單位改革勢在必行

地勘單位改革,究其原因是市場需求、市場規則和地勘經濟的改變,而地勘單位現行體制和現狀已不適應現行市場經濟體制,不利於地勘單位融入地方經濟發展,不利於地勘單位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

首先是市場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建國之初,國家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主,以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為目標,地勘單位以找礦立功為榮,找到了國家經濟建設所需的礦產資源,為祖國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而在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礦產資源也可源源不斷從海外進口,人民對生活用水安全、土壤汙染、空氣汙染、地質災害等關係生命安全和環境安全的問題越來越重視,國家也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地勘單位必須由傳統的地勘服務向“大地質”綜合服務轉型。

其次是市場規則發生了巨大變革:建國之初,我國實施的是計劃經濟,而今天是高度發展的市場經濟,市場規則發生了巨大變化。建國之初,在國外敵對勢力的封鎖之下,所有發展所需要的資源都需要自己勘查和開採,所有的資源都是國家戰略資源,受國家的管控。而在市場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勘查出的礦產品不單單供應給國內,還可以向外輸出,同時國外廉價優質的礦產品也可以向國內輸入。供給方和採購方可以根據需要自主選擇貿易伙伴。

再者是地勘經濟發生了根本變化:在建國初期,地勘隊伍為國有地勘單位,所有的人員經費及勘查經費均由國家保障,地勘人只需要為國家找到急需的礦產資源,不用考慮市場需求,不用考慮經濟效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規則的變化,地勘單位發展不再受國家完全保障,需要去市場盈利,其發展隨著市場需求起伏。

最後是現行體制及現狀不利於地勘單位發展:地勘單位已運行幾十年,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規則的變革,地勘單位的事業體制、工作機制已不能適應新時期新形勢:一是目前絕大部分地勘單位為二類事業單位,而二類事業單位公益和商業同時兼顧的經營模式,既無法實現公益能力的強化,又無法實現資本金的積累,無法做強做大。二類事業單位的經營模式目的是鼓勵地勘單位走向市場,扶持經營能力較差的單位走向市場;但由於沒有與此相適應的改革文件、分配製度及激勵措施,造成了生產一線的職工多勞不能多得的情況,阻礙了個人創造力發揮,不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利於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二是地勘單位“等靠要”的思想仍然較嚴重,在有部分撥款的情況下,不思變通,等上級部門給項目、等業主找上門來,不積極瞭解市場、融入市場、開拓市場,嚴重阻礙了地勘單位的改革發展。三是地勘單位歷史遺留問題較多、服務保障隊伍規模較大、鉅額債務及資本金積累較少等問題也導致地勘單位發展困難。四是地勘單位兩極分化造成了地勘單位改革無法統一推進。因各單位實際情況不同、思想解放程度不同、改革發展推行力度不同等,地勘單位發展呈現強者更強的情況,沒有達到分類改革扶持經營能力較差的單位走向市場的目的。

2 地勘單位改革面臨的問題

地勘單位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部分,也是全國事業單位改革的一部分,改革是在充分了解市場需求、單位發展面臨的各種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地勘單位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有歷史遺留問題多、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健全及生存發展壓力等,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保障改革順利推進。

2.1 歷史遺留問題嚴重影響改革進程

筆者剛進單位工作,就不斷聽到事業單位改革的信息,但近十年過去了,事業單位的改革尚未取得顯著成果,並未邁出實質性的一步。地勘單位幾十年來形成的債務、歷史糾紛、離退休人員待遇問題、地勘行業低迷期協議解除身份的地勘人員問題、單位資本金積累、事業單位分配製度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單位的決策,嚴重影響了單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嚴重影響了職工的改革發展積極性,嚴重影響了單位改革發展進程。

2.2 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健全嚴重影響改革進程

地勘單位的改革與發展涉及到勞動、人事、分配、產權、行業政策、行業管理和制度機制的改革與創新,涉及到各方人員的利益,利益協調需要國家出臺配套政策予以支持,否則沒有依據的改革勢難推進。每個單位的實際情況差距較大,遇到的實際情況也不同,改革發展如沒有較健全的制度,各單位遇到問題就無法迅速做出決策,縮手縮腳,將嚴重影響改革的積極性和進程。如果放得太開,沒有統一標準,每個人都按自己的理解去做事,因每個人對國家的各項法律制度瞭解有所不同,做法又不一定合規合法,容易出現違規現象,不能保障地勘單位改革發展健康、有序地推進。

2.3 地勘行業生存發展的壓力嚴重影響改革進程

目前礦石及其產品價格雖有所回升,但國家經濟和產業均進入轉型升級階段,加之人們對生活環境安全的日益重視,國家對礦業權的政策越來越嚴,新環保法案對礦產勘查和開發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礦產行業採礦和選礦技術等沒有取得較大突破、投資者投資理念未改變、從業者慣性思維未改變之前,地勘市場仍將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

同時,雖然各地勘單位的服務範圍和地域得到了拓展,但同時也意味著同行業者之間競爭的加劇。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環境地質、基礎地質調查、測量確權及農業調查等多方面的投入,大地質的服務總量有了較大的提升,但由於各種經營活動多是在事業體制下開展的,有事業費用的支持,因此在利潤方面要求較低。為了擴大市場佔有率,從業者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把利潤壓得很低,導致目前整個大地質服務市場價格普遍偏低,意味著一些地勘單位可能會項目很多卻依然養不活自己,單位也將無法正常運轉。既然改革後將無法生存,那改革的積極性又從何而來?因此,地勘單位面臨生的存發展壓力嚴重影響改革進程。

3 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幾點思考

3.1 繼續發揮地勘單位在基礎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引領作用

地方基層管理及服務部門存在人員少、技術力量薄弱等問題,由此而產生了很多的政府購買服務,而地勘單位作為技術服務單位,可與地方基層服務和管理部門形成互補。目前廣東省已在地方實施“一市一隊”的改革方案,少部分地方無法覆蓋的,地勘隊伍也與當地政府簽訂協議成立應急搶險中心,發揮其在基礎和公共服務方面的技術支撐作用。近年來,廣東省測繪確權、地質災害演練、雨季地質災害排查、區域地質調查、城市地質、農業地質調查、地下水監測、土壤質量調查、支援雲南乾旱區找水等基礎和公共服務工作,都由政府主導、地勘單位協助完成。地勘單位經歷幾十年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基礎地質資料,培養了一大批的專業技術人才,也購置了許多地質探測方面的儀器設備。相對於地勘單位,社會服務公司大部分由地勘單位離職、退休人員成立,經歷經營發展後,其在個別領域或許趕超地勘單位,但綜合水平較地勘單位仍存在一定差距;同時一切公司都以盈利為目的,需要有足夠的利潤來支持公司的運營。但基礎性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地質工作週期長、工作條件艱苦、利潤相對較低,而且涉及到國家基礎數據庫的建立以及國家安全,影響國家的決策和相關政策措施的制定,資料需要較高的精確度和可信度,同時又需要較高的保密性。社會公司講求效率和利益,這就需要一定時間來熟悉和規範其行為,提高作業人員的覺悟和紀律性。隨著市場的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多社會服務公司會參與到基礎性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工作中,但地勘單位一直在從事該方面的工作,有著寶貴的經驗和技術積累,地勘單位將繼續發揮其在基礎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引領作用。

3.2 調查摸清市場和地勘單位實際情況

近年來,多省先後根據自身情況落實中央改革精神,試探性地實施瞭如配置礦業權、礦業權事企合作經營、整合資源成立集團公司等改革方案,獲得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廣東省也先後進行了“全省實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地質局實行保留部分公益隊伍的經營改革”及“地質局實行一市一支地勘隊伍的整合改革”,其中“一市一隊”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地勘隊伍之間的競爭,同時對於地勘隊伍融入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地方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目前全國各地的改革主要有三類:一是整體轉為公益服務,二是整體轉企,三是公益和改企混改。因各省(區、市)自身實際情況不同,可以有多種模式,但不管改革怎麼推進,均應堅持“三個有利於”,即“有利於地質事業發展”“有利於找礦突破”“有利於地勘單位職工生活水平提高”[4]。同時筆者認為改革首先要摸清楚市場和地勘單位實際情況,再結合自身優勢進行綜合考量,不能一概而論,不宜操之過急,不能不作為,但也忌亂作為。摸清楚市場和地勘單位實際情況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是利用統計學對在職職工專業和職稱種類等進行統計,對公益性、商業性業務種類進行統計,如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地質調查、基礎地形測繪等可劃分為公益類,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工程設計、工程施工、礦產勘查等劃分為商業類,再通過統計學統計當前形勢下各類型工作投入情況、需要的人員數量情況及人員經費等,以此正確掌握地勘單位和市場的實際情況,以便對現有的地勘單位和技術人員重新進行合理的定位和分工。

二是制定統一的評估標準,評估各地勘單位的市場經營能力,對各地勘單位重新進行定位。經營能力評估包括:服務水平、資本金、人員、設備、年經營情況等。達到標準的地勘單位,則定位為市場經營單位;具有較強市場經營能力但達不到標準的地勘單位,整合資源讓他們更具競爭力,創造條件讓他們走市場經營的道路;經營能力差或基本沒有經營能力的地勘單位,結合實際情況,能整合則整合,不能整合則定位為基礎服務單位。

3.3 找準服務範圍和經營方向

國家需要、市場需要決定了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方向,也決定了地勘單位的經營服務方向。

從服務“大地質”角度來講,一個單位的經營範圍,首先要確定市場需求是什麼,再從地勘單位內部的技術力量和設備等各個方面進行考量。怎麼發展出自己的特色項目和優勢項目,各地勘單位必須結合自身優勢及市場情況進行定位和改革,揚長補短,只有適應市場才能在新形勢下取得更好的發展。

從企業經營角度,地勘單位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內部存在著較高比例的管理和服務人員,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拓展非地質服務的經營項目呢?廣東省地勘單位改革至今,相關產業經歷了清理、發展和清退的歷程。首先,各單位的下屬子弟學校、修配廠等多被要求剝離,被叫停了與市場合作開發土地和合作辦廠。其次,分類改革後,因業務需要,部分事業單位重新開辦了下屬分公司,部分事業單位則利用手裡的資源及經營所得,又重新拓展了酒店經營、房地產合作開發、礦產開發等項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最後,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推進,地勘單位絕大部分下屬分公司都被要求清理,絕大部分的合作項目都被叫停並按照國家法律進行處置。先後幾次變革,是經營角色的轉變,同時也是保障事業單位性質不變的舉措。筆者認為,改革後應允許地勘單位根據自身資源和市場需求選擇超越“大地質”的範疇從事其他經營活動,因勢利導,既可減輕國家對改革的補貼負擔,又有利於改革後的地勘單位發展自己的特色經營,同時也有利於資本金的積累並有效融入和服務地方的經濟發展。

3.4 提升地勘單位的服務能力

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國家對資質和中介服務進行了清理,降低了市場的“資質門檻”,更加註重對單位或公司的服務能力和水平的考查和評估。隨著對地勘單位經營的下屬公司的清理,廣東省地勘單位基本為純服務型單位,服務能力和水平成為生存發展的關鍵。服務能力越強,說明技術力量越強、設備越多越先進,所能承接的業務就越多,就能在競爭中佔據更大優勢;服務水平越高,服務會越傳越廣,就會有更多的公司慕名而來,就將佔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新形勢下地勘行業投入仍將處於較低水平,而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農業地質、城市地質、地質地災防治、土壤質量調查及監測等地質工作正處於發展階段,需求量大,所以地勘單位必須結合市場需求和自身優勢,加快服務範圍調整、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快人員結構調整、加強技術和設備更新,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以保證能適應新形勢,取得新發展。

3.5 加強地勘單位資本金積累

地勘單位與國有企業對比,除了服務能力有差距外,最大的區別在於資本金的積累,如中鐵、中建等體量十分大,大的工程項目合同金額也大,墊付資金問題時有出現,但對地勘單位來講,因沒有資本金積累,再好的項目也只能望洋興嘆。資本金也是維護單位正常運轉的有力保障,當市場經營較差或收款不及時,充足的資本金能保障職工的基本工資,人心穩定是單位發展的基礎之一,人心穩定單位就穩定。現廣東省各類地質局及其下屬單位情況不一,服務能力和資本金積累差距較大,同時各單位可利用的資源也不一樣,如部分單位雖負債或資本金零積累,但有土地可開發利用或有探礦權可合作勘查。在改革時期,如可推進相關工作,既增加資本金積累又可解決歷史問題。

3.6 完善地勘單位的分配製度和激勵制度

在改革過程中,由於各階層利益無法完全滿足,且各地勘單位沒有一個統一的做法,為了自身的穩定,地勘單位普遍做法是基本工資全部由單位承擔,即職工不論工種、工作強度和完成工作量多寡,其工資均由單位根據其職稱和職務發放,嚴重影響了工作積極性。所以地勘單位分配製度和激勵制度最大的問題是:多勞不能多得,待遇不能向生產一線職工傾斜。這與企業的做法相悖,無法提高一線工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積極性。

不管地勘單位或企業,作為單位產值和利潤的創造者,都應當獲得更多的回報。在高回報的驅使下,員工將有更多的積極性去為單位或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在為單位創造更多財富的同時,自己也能拿到更多的回報。這是雙贏局面,獲利的雙方都應當沒有理由拒絕。因此,必須完善地勘單位分配製度和激勵制度。

廣東省地勘單位激勵制度大致可分為二級實體全成本核算後的年度獎勵和項目全成本核算後的項目獎勵,此二項獎勵制度總體運行良好,但因各地勘單位具體情況不同,取得的效果不盡相同。雖然各地勘單位因自身實際情況不同,分配製度和激勵制度無法統一,但都應該遵循幾點原則:一是有利於地勘單位發展壯大,二是有利於職工收入提高,三是有利於地勘單位的改革,四是有利於地勘單位適應新形勢發展。

3.7 積極爭取配套政策

首先,地勘單位的鉅額債務、歷史糾紛、離退休人員待遇問題、協解人員身份問題、住房補貼、分配製度等問題,嚴重製約了其改革進程。很多問題普遍存在,同時有很多問題超出地勘單位自身能力,需要政府和上級主管單位統籌處理。因此,地勘單位應積極主動向政府和主管部門反應問題,不要回避問題事實,爭取相關配套政策,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輕裝上陣去發展。

其次,非政府採購的市場項目,惡性競爭導致價格嚴重偏低,雖是市場行為,但這直接導致了地勘單位生存發展環境惡化,導致服務質量降低。因此,地勘單位應積極主動向政府和行業協會反應實際情況,加強安全監管,加強質量監管,實行項目終身負責制,淨化市場,給地勘單位改革爭取一片沃土。

此外,地勘單位如何在改革發展中對土地、礦業權等有利資源予以利用,單位的合併可能會導致職工家屬再就業難和異地分居等問題,都要有調查和評估,以便向國家和地方政府反應實際情況,爭取解決問題的政策支持。

4 結語

綜上所述,地勘單位改革雖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在新形勢下改革勢在必行,地勘單位只有解放思想,改變觀念,正視問題,堅定信心,準確定位,積極與相關部門銜接,積極主動爭取政策支持,積極主動地推進改革,才能在新形勢下抓住新機遇、取得新發展。

作者信息

胡孝奎(1984—),男,四川省江安縣人,地質礦產勘查工程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職研究生,現任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八隊礦產地質調查所所長,主要從事地質礦產、水工環地質、災害地質及農業地質等方面工作。

地勘單位改革勢在必行,應該咋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