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戰中,蘇英都輸了,美國有沒有能力單挑德日?

順風而動1


如果把二戰比作一場遊戲,那麼美國就是這場遊戲的操控者,控制著整個遊戲的進度和結局。

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開始不是由美國發起並且也沒有直接參與到前線作戰,但是美國卻一點沒有落下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全球性角力競賽。並且不斷地為交戰雙方不斷地輸送著裝備和武器,進而大發戰爭財,同時左右著雙方的實力對比和戰爭的發展發向,最終使得美國一躍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到1943年時,美國早已經成為了綜合國力遠超其他各國的超級霸主,這一年的美國,每年的鋼鐵和石油產量已經超過了英國、蘇聯、德國、日本四國之和。此時的美國,無論是基礎工業還是軍工實力都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日德即使贏了蘇英也是慘贏!

首先看歐洲戰場,德國作為戰爭的發起者,雖說憑藉著閃電戰的戰術,先進的武器裝備以及軍隊的機動性和戰時高效的動員能力,快速地佔領了歐洲大部分地區。1940年,德國發動“海獅計劃”,準備先給英國人來一波轟炸,消滅英國的空軍勢力和軍工生產能力,但是儘管德國在戰機的數量和作戰準備都更為充分的情況下,但是德國卻在與英國的空戰過程中受挫,德國一時間無法佔領英倫三島。因而希特勒的重點轉移到入侵蘇聯的身上,但是儘管前期進展順利,但是卻遭到了蘇聯的拼命抵抗,最終蘇聯人贏得了莫斯科保衛戰,德國再次陷入戰爭的困境之中,希特勒的計劃再次受挫!倘若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僥倖能夠消滅掉英國和蘇聯,勢必也會成為將死之蟲。

而亞洲戰場,日本軍國主義儘管十分的囂張,但是在中國戰場卻遭到了中國全體軍民的拼命抵抗,不僅僅不能夠短期內結束戰鬥,而且連日本軍隊的主力也被中國軍隊拖住,陷入戰爭相持階段,但是日本作為一個資源貧瘠的島國,戰爭的時間越長,日本的經濟壓力越大,戰爭對於日本越來越不利,而日本想要全部佔領中國,簡直是痴人說夢!因此,及時日本僥倖獲勝,也會陷入經濟崩潰的邊緣,戰爭的死亡線!

因此,倘若日本沒有氣急敗壞後主動偷襲美國的珍珠港,將美國提前直接拉入到戰爭之中,德國和日本僥倖戰勝其他國家,但是憑藉那時的美國的國力和軍事能力,打掉兩個剛剛經歷過血戰的德國和日本完全是探囊取物,毫不誇張的說,美國可能會以更小的代價獲得二戰的勝利。只是要犧牲了其他國家的利益,但是這是美國的一貫作風。

而且最為重要的是:美國在1945年便研製成功了原子彈!


珞珈山的貓


二戰中,蘇英其實已經是輸了。啥意思?就是打不贏德國了,對勝利無勝算。只是艱難苦撐抵抗而已。

亞洲也是。沒人幹得過日本。陷入苦撐。叫做能撐多久是多久。撐到何時是何時。

苦苦支撐,大家都有過體驗的。撐著。不倒下、不能倒下!物資上、戰力上勉強維持著,靠什麼支撐?精神和意志!至於何時能扭轉乾坤,徹底消滅侵略者,沒有任何預計,只有先堅持著,持久戰著。

美國超強超級的國力,經濟物資上沒問題,還巨量海量援助歐洲戰場、亞洲戰場。沒有顯示費力。他的軍力沒問題,兩大洲投入巨大兵力資源,外加非洲戰場,也即他同時鋪開了三大戰場。他的戰鬥力沒問題,都是他為主打擊德寇、日寇。並最終都是在他的領導指揮下取勝的。雖然不是他單挑,但他挑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擔子,亞洲、非洲戰場的擔子挑的比例更大。

沒有美國的參戰和巨援,無法想象歐洲戰場、亞洲戰場、非洲戰場怎樣徹底擊敗德國日本。當時都是瀰漫著沮喪的悲觀氣氛。

所以說,既使他單挑,他都有這個能力。


光明進


這麼說吧,美國二戰時期的GDP佔全世界的53%,雖然這是建立在其他交戰國的產業設施受到不同損毀的基礎上。但是這個時期的世界各國的生產力畢竟也都是開足了馬力。

再說如果德意日就算征服了整個舊大路,會留給他們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絕對是大批的資本和高端人才外流,基礎設施被大量破壞,那些戰敗還想抵抗的國家肯定同樣會跑到新大陸去建立流亡反抗法西斯的政府。這個時候他們拿什麼對抗美國?雖然美國也沒辦法貿然登錄他們本土去打他們。所以說這個時候最多也就是僵持,到是面對一個空前團結的新大陸勢力,和一個滿目瘡痍,隨時可以煽動反抗的舊大路勢力。美國依然可以笑傲世界,他掌握的主動權比德意日大得多。

最後再說下吧。就是希特勒自己都沒考慮過征服美洲。他的最終目標也就是和美洲形成類似於三足鼎立的局勢。日本那是錯估加沒辦法。因為他不動東南亞,他的飛機大炮戰艦會越打越少,就算不變少,也會因為沒能源變成一堆廢銅爛鐵。到時候中國靠自己都能打得他媽都不認識


南柯224


在二戰中,美國不會等蘇聯和英國失敗了再下場。

早在二戰剛爆發的時候,美國就已經意識到了德國帶來的威脅。雖然受限制於《中立法案》,但是羅斯福依然下決心援助援助英國。1940年6月1日,羅斯福就命令陸軍部和海軍部向他報告,有什麼武器可以馬上撥給英國和法國。3天后,美國陸軍庫存的包括50萬支步槍、5000挺機槍、898門大炮在內的大批軍用物資已經被裝上了商船,發往英國。

隨即美國政府又根據英國需要買下了一批軍工廠,以美國國防部的名義訂購了大批物資,然後低價賣給英國。在40年年底,包括25萬支步槍在內的大批軍用物資再次被髮往英國。

在1941年3月,羅斯福更是推動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宣佈所有和德國作戰的國家,都可以不付款,先從美國租借所需要的糧食、武器裝備和其他軍事物資。《租借法案》剛開始時主要針對英國,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後,美國又宣佈蘇聯適用《租借法案》,大批的軍用物資隨即被髮往英國。

而當德國潛艇威脅到向英國運輸線時,美國也是迫不及待的派遣軍艦協助英軍護航,美國海軍部更是赤裸裸的宣佈,美國軍艦一旦發現德國軍艦或者潛艇,可以先行發動攻擊。還派遣美軍進駐冰島協助防禦。

所以如果真的發生英國或者蘇聯面臨戰敗的威脅,美國會毫不猶豫的派遣美國軍隊直接參戰,而不會真的等它們投降。




不沉的經遠


縱觀整個二戰後期,從美國參戰開始算起,所謂的同盟國,基本都是美國扛大樑,其他的都是跟班小弟,包括中國在內,不管是歐洲戰場還是亞洲戰場,都是美國人為主力。二戰時期,美國人的動員能力,軍工生產能力,都是數一數二的。所以說,如果整個二戰,沒有其他國家,只有美國,打擊法西斯國家,沒有問題,但是時間會拖很久。再者說,就算英法俄等國被法西斯佔領,他們也會有自己的反抗力量,就像法國的蒙哥馬利將軍,法國的反抗軍首領,一直帶領不願意被德國奴役的法國人抵抗德軍。


今晚70後


就憑核武器一項,就可以戰勝德國和日本!!!常規武器戰鬥可以勝,但是美國將付出半數士兵的代價!!!德國的軍力當時是很強大的!!


風靈遠逸


這個問題問得挺尷尬的,不管美軍有無取勝德日聯軍的實力,他都不會坐等英蘇失敗後再介入戰爭。

我們都知道如果英蘇戰敗之後,美國就註定與德日聯軍的大戰在所難免,與其坐等到將來腹背受敵的境界,還不如早點介入戰爭。畢竟在英蘇處於劣勢的時候美軍介入戰爭,主戰力量還是以英蘇軍隊為主,如果等到英蘇戰敗之後,美國就只能拿美國大兵去做肉盾跟德日聯軍硬拼了,這對於一貫以美國利益優先的美國來說,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局面。

所以,本來就具有單挑德日聯軍實力的美國,在最合時宜的時刻果斷的介入了戰爭,有了美國這個強大的後盾,戰場上的風向瞬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德日聯軍的敗局從這一刻起已成定數,留下的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老兵帶我學軍武


如果蘇聯和英國都輸了,那麼美國也就離死不遠了,原因很簡單,蘇英一但敗了,那麼德國就可以和日本意大利等軸心國一起對付美國,到時候,德國的潛艇和日本的航母將會是美國人的剋星,德國的戰機也會打的美國人懷疑人生,總之,沒了蘇聯和英國,美國是無法和德國打的


群玉院


如果數量蘇聯和英國的輸了的話,我認為美國基本是不大可能有那個能力挑戰德國和日本的。英國的退出,只是少了一個敵對過,影響不大。關鍵是蘇聯的國家非常大,地大物博,戰爭潛力非常大,軍事設施完備。動員起來的話非常之恐怖只要德國和日本拿到了巨大的戰略後方和巨大的國防後備潛力,加之德國和日本的科技,美國一個國家基本必輸。存在分大陸而治的可能!


煙散盡1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回答:

一個方面是英國與蘇聯頃全國之力,與德國展開曠日持久的戰鬥,消耗大量德國兵力與戰略貯備,且在戰爭中英空軍又破壞了,大量德國軍工產業之後,才敗給德國的話。那時候美國就能夠單挑德日了。畢竟到那時候的曰本在中國與東南亞的戰場上,也是元氣大傷了。

另一個方面是英國與蘇聯在二戰爆發初期,像號稱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那樣不堪一擊,僅一個回合就被德國的閃電戰術擊敗的話。美國單挑德日的話,贏的可能性就非常渺茫了。二戰爆發後德國進入了,全面的戰爭動員壯態,巔峰時期兵力高達1700萬,而二戰中的美軍兵還不到1100萬。二戰時日本總兵力900一1000萬,僅後來投降的兵力就有700多萬。德日的兵力加到一起,是兩個美國的兵力還多出500多萬。這樣的懸殊美國能以一敵二嗎?

當然也有很多人會說,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不能單論人多少。是的決定戰爭結果的因素很多,不只有兵力,還有武器及補給,甚至於還有天時地利。拋開兵力與天時地利不說,單說武器與補給。武器與補給靠的是綜合國力,二戰時已是工業時代,工業產值決定了綜合國力。那時美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其綜合國力遠超日本。而德國則不一樣,二戰前德國已是歐洲第一工業大國,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其工業產能佔世界百分之十四,外加二戰初期佔領了,法國、捷克、比利時等國,這些國家都是著名的工業強國,工業水平很高,產能也很強。所以德國控制的工業產能與美國不相上下。

二戰中德日戰敗,戰線拉的太長也是一大因素。外加日本沒有按照盟約,出兵蘇聯與德國遙相呼應,而是把觸角伸向中國與東南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