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後,父母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俞達


①孩子犯錯時,父母教育總會陷入兩個極端。 一是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粗魯教育,認為不打不成器。二是無限的溺愛,不論孩子犯什麼錯,總是以孩子小,不懂事作為藉口不做出適當的教育。

②以上兩種方法都是不可取的,正確的教育,不應該是鞭打,也不應該是溺愛,而是正面管教。以一種堅定而溫柔的方式教育孩子,通過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③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在3歲以前很多行為是無意識的,孩子把東西亂扔,但是他並不知道扔東西是錯誤的,我們要做的不是呵斥孩子,而是引導孩子把東西收拾好,這才是關鍵。

④在孩子犯錯時,往往是有動機或者目的的,孩子不可能無緣無故和父母鬧矛盾,這個父母要做的就是去了解孩子。怎麼了解呢?通過潛臺詞。一般孩子犯錯的原因就是尋求關注,自暴自棄,報復心理,權利宣誓。比如孩子不想寫作業,可能是因為懶,這是要做的是督促,如果是不會寫,這是就是要指導和鼓勵孩子。

尋求關注:孩子有時會覺得父母不關心自己,只喜歡關注成績,不在意自己內心的想法。這是為了尋求關注,他們會故意不寫作業,只有父母陪在身邊時才寫。這就是尋求關注的信號。

自暴自棄:由於沒有好好聽講或者學習天賦不好,導致很多作業不會寫,這是孩子就是放棄,反感作業。這時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樹立信心,而不是一味的要求他寫完作業,有些作業不會寫也正常。

報復心理:當你在命令孩子寫作業時,孩子想的是你為什麼命令我,很多孩子在尋求獨立人格,想擺脫父母的控制,就是故意犯錯報復。有時也會覺得父母更本不愛自己,愛的是別人家的孩子 ,

宣誓權利:當你讓孩子去寫作業,他們裝作沒聽到,或者故意和你對著幹,大聲說“不”——孩子很可能是在顯示自己的權力,

潛臺詞是“你沒法命令我”。 這時候,你要避免衝突升級,別和孩子爭吵,讓他知道你不會用家長的權威來壓制他。等雙方都冷靜下來,再和孩子溝通,制定一個雙方都滿意的方案。

⑤這些都是孩子犯錯時原因,父母要做的不是盲目批評,而是注意事情的本質,尋找解決辦法。

⑦孩子把別人家的玻璃打破了,我們不是應該罰他不吃飯或許各種體罰。而是帶著他去道歉,詢問和幫助他補償別人的辦法。而不是一邊罵他一邊自己和別人道歉。

⑧孩子犯錯時,我們還應該反思自己。弄清楚自己是生孩子的氣,還是生事件本身的氣 又或者是宣洩自己本來就不好的情緒。

⑨讓孩子參與到解決問題當中,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記住四個關鍵詞:

① 相關:解決辦法要與孩子的行為相關;

② 尊重:尊重孩子和事實;

③ 合理:解決方法要符合現實,可操作;

④ 有幫助:能讓孩子從錯誤中汲取經驗

⑩找適當的時機鼓勵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雙方的不冷靜,鼓勵是沒有效果的,最好的方法是等雙方冷靜之後再對孩子進行鼓勵。 最後,打罵和溺愛都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最好的方式是通過正面教育,用溫柔堅定的態度去引導孩子,以幫助孩子的角度出發,才能有最好的效果。抽出時間多陪孩子也是必不可少的,愛和陪伴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愛思考的小何


孩子犯錯後,父母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前兩天,樓上的小鳴打碎了一隻玻璃杯,本來又值不了幾個錢,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可是媽媽張口就罵他是敗家子,小鳴爭辯了兩句爸爸過來就拳腳相加,小鳴一氣之下摔門而出,爸爸跟後面就追。由於孩子慌不擇路摔倒在樓道口,頭上摔破的傷口鮮血直流,可把爸爸媽媽給嚇壞了……

據觀察現在大多數父母都有類似的毛病,孩子犯錯誤以後不是訓就是責備,有的就像小鳴的爸媽一樣動粗打罵。還有個別家長對犯錯誤的孩子,不是就事論事的訓斥責備,而是以此為線索把孩子以前與之相關或不相關的陳芝麻爛豆子都抖落出來,把孩子罵的狗血噴頭, 我認為這樣做統統不對。

犯了錯或闖了禍,內心不免恐懼害怕,這個時候如果家長的情緒再過激動粗打罵,不僅會給孩子的心理負擔雪上加霜,還會使孩子脆弱的心靈受到傷害。

孩子犯錯後,父母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孩子犯錯以後難免恐懼害怕,尤其是天生膽小的孩子,闖禍就像戳塌了天,驚慌失措不知道該怎麼辦。如何清除孩子恐懼心理呢?我的建議是:避重就輕及時安慰。

孩子犯錯誤之後,尤其是發現爸爸媽媽看到孩子闖禍的現場時,孩子會因恐懼害怕而不知所措,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膽小的孩子面色都會改變。

這時候做父母的要面帶著微笑走到孩子身邊先給予關心,摸摸孩子的頭,或者蹲下來摟著孩子,問問孩子傷著哪裡沒有?等孩子情緒稍微穩定下來,就跟孩子一起分析闖禍的原因,先聽孩子說,當發現孩子想為了遮掩錯誤故意說謊的時候,要一針見血的指出孩子做錯的地方;同時告訴孩子犯錯誤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人人都會犯錯誤只要及時改正,並記住以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就是好孩子。



智慧奶奶


孩子犯錯,正是引導孩子正確處理問題的好時機。

父母要理解: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錯在哪裡,不改正,甚至因為挨批評滋生怨懟心理。

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說教無用。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道理。此時越大的孩子牴觸情緒越強,不要被孩子的頂嘴和反抗激怒,孩子天生有學好的內在驅動力,只是人都希望得到肯定,批評他,內心知道嘴上要狡辯一下很正常。

幫助孩子改正,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完成,即是示範一下怎麼做,同時是給孩子鼓勵和支持,讓孩子有動力改正。

最後我想說:教育孩子要趁早,越晚越難。


萬萬老師教英語


首先記住,不要打,不要罵。

第一步:問孩子“你知道自己做錯了什嗎”?

第二步:1.如果孩子說出自己的錯誤那麼就說“你認為該怎麼解決”。2.如果孩子不說那麼就讓他慢慢思考(孩子比較倔強的話那你就指出他的錯誤,並且問他是不是,同意的話就問他怎麼解決,不同意就讓他慢慢想直到他認錯為止)。


第三步:說出你的看法。

第四步:積極認錯的要鼓勵。不積極的要簡單批評,可以適當鼓勵他的解決方法。

家長教導孩子一定要循循善誘,一定要堅持,遇到孩子倔強情況千萬不要放棄,牢記不要打,不要罵。引導孩子自己認錯,自己提出解決方法。

如果您對以上問題有什麼疑問,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喜歡的話就點贊關注吧。謝謝大家!


慕雨101


當父母的,必須要認識到重要的一點:

孩子知道犯錯的“後果”,只會懼怕懲罰;孩子知道犯錯的“因果”,才能學習自律。

比如孩子比較粗心,常常丟三落四,像是學校佈置的作業經常忘記帶,牛奶沒喝完卻沒有放回冰箱等,我們該怎麼跟他溝通呢?

常見的說法:“牛奶沒喝完為什麼又沒放回冰箱?!”

更好的說法:“喝掉的牛奶不放回冰箱的話會壞掉的!”

為什麼要這樣說?

誰的童年不闖禍?孩子年紀小,犯錯時很正常的,重要的是在犯錯之後怎麼教導。責罵只會讓孩子知道這件事的“後果”,也就是老師或者家長很生氣,會又相應的懲罰;而解釋錯誤行為的因果,也就是告知孩子,這件事在客觀上會造成什麼影響,他才會意識到自己錯在哪裡,從而學習如何自律。

以“喝過的牛奶亂扔”為例,很多父母的直覺反應是指責:“喝過的牛奶為什麼又沒放回冰箱?!”這種說法只會讓孩子知道:“我沒把牛奶放回去,會讓爸媽很生氣”,甚至會覺得父母脾氣很差,不過即便如此,小孩子總歸是隻知道“我會被罵”,而不是真的理解這件事“錯在了哪裡”。

而更好的說法是告知孩子,他的行為在客觀上會造成什麼後果,也就是重點講清楚這件事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這種說法,就可以讓孩子知道“不是爸媽脾氣不好,而是我這樣做造成了損失”,如此一來,就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去做選擇。

美國的兩位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斯的研究發現,比起責罵孩子,告知孩子客觀的事實會讓孩子更好的成長。用責罵的方式,是在用“恐懼感”驅動孩子改變自己。一開始可能會有點用處,但是孩子害怕久了,可能會出現兩個極端:一是毫不顧忌別人的感受,也就是叛逆;而是過度在意別人的感受,也就是自卑和敏感。顯然這都不是最理想的結果。

退一步說,就算孩子的心態沒有失衡,可是因為師長的逼迫他才願意改變和成長,那師長不在身邊的時候,他就很容易喪失自我管理的能力。很多孩子離開家去外地上學,生活突然之間就完全崩盤,就是因為爸媽過去管得太多、太細、太嚴,一旦沒人管理,生活就會像脫韁野馬,徹底失控。

相反,如果你告知孩子,他的選擇在客觀上會帶來什麼後果,那麼要不要改變就是孩子自己的決定。理論上,他可以做出任何選擇,但同樣也要承擔相對應的代價,這樣他就不只是在聽你教訓,更是在學習如何自律,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經過這樣的過程學到的道理,才真正是他自己的。就算將來沒有父母師長的監督,他的生活也不會失序。

當然,以這種方式施以教導,孩子並不是每次都會做出讓你滿意的選擇。但我們要了解“自律”是需要練習的。雖然他有時候會選錯,但只要他能從中學到經驗教訓,就會慢慢學會自我管理,從而變得成熟。


今託管


如果我們對兒童心理學多瞭解一下,就知道孩子的很多不良行為實際上是適齡行為。比如說,我們總希望三、四歲的孩子能安安靜靜坐著吃飯,告訴他們說,吃飯的時候打鬧會影響食物消化和吸收,不利於身體健康,但孩子的大腦還沒發育好,而且他們天生具有童心,喜歡玩鬧,如果大人只知道用懲罰或者獎賞來控制孩子,就會陷入無效管教的怪圈。

那如何管理孩子的不當行為呢?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因。《正面管教》這本書中提到,孩子的首要行為目的是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所以,當孩子對達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有一些錯誤的想法,就會產生錯誤的行為。


錯誤的行為目的一般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尋求過度關注。

為了得到關注,孩子會操縱別人為自己奔波勞累或者得到特別的服務。他們會認為,只有讓你們圍著我團團轉時,我才覺得自己是被關注的、重要的。所以他們經常提出各種想法,一會兒要你陪他玩玩具,一會兒又要你帶他買什麼東西,滿足了這個,又要那個,父母就會覺得很累。


解決方案:

孩子之所以尋求過度關注,很可能是內心缺乏安全感,父母應該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工作忙的家長,也要定期拿出一些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不玩手機不接電話,只是全身心陪孩子,這樣的“親子特別時光”,對親子關係有特別積極的作用,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


第二類是尋求自主權利。

他們認為,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者證明沒有誰能主導我的時候,我才能獲得歸屬感。比如有些孩子總是下喜歡跟大人頂嘴,跟你對著幹,有些很強勢的父母就會硬碰硬,作者建議說,此時家長最好保持冷靜,不要陷入與孩子爭搶權利的鬥爭中。

解決方案:

父母可以適時地給孩子自主的權利。孩子更願意遵守他們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和解決方案。比如很多父母每天為了孩子不按時起床、不好好吃飯、不認真寫作業這樣的事情而精疲力盡,如果你邀請孩子和你一起來製作他的日常慣例表,然後讓他按照慣例表來做事,就容易得多了,你不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孩子自己會知道要做什麼,以及該怎麼做。


第三類是自暴自棄。

他們認為自己不可能有所歸屬,所以乾脆打碎任何人對他的期待。而當他自暴自棄,你做的很多努力,他的回應往往是消極的,不希望被打擾,希望你快點放棄努力。


第四類是報復。


他們的錯誤觀念是反正沒人疼我愛我,既然我得不到歸屬,我就要反擊讓你也受到傷害,當你要求他停止不良行為,他會反擊你,做出傷害他人、毀壞東西的舉動。


第三類和第四類的解決方案:

父母在面對自暴自棄和報復的孩子的時候,要尊重孩子,讓他們參與決策,而不要懲罰和攻擊他們。比如,很多孩子都不好好吃飯,家長著急,既不想強行強迫孩子吃,又不想餓到孩子讓孩子營養不良。


《正面管教》這本書中就有一個小案例。


莎拉的媽媽就遇到這個問題,莎拉4歲了,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識,希望自己做決定,可是每次決定都被強勢的媽媽給否定了,為了報復媽媽,莎拉開始不好好吃飯,一段時間之後,莎拉就因為營養不良得了佝僂病,做媽媽的心裡當然也很難受。孩子吃飯的問題,很多家庭都會遇到,這本書特別提到,不要把吃飯變成一場拉鋸戰,而是要讓孩子參與進來,讓他們自己決定一些事,比如書裡的莎拉媽媽就是這樣做的,她和莎拉一起制定飲食計劃,莎拉也就不再抗拒吃飯了。讓孩子參與進來,孩子會感覺父母尊重他們,也就不會再自暴自棄和報復了。


作者, 五月笙:微信讀書籤約講書人,專業書評人,有書、新世相等平臺簽約作者。
我會持續在這裡分享「獨特思考」、「讀書方法」、「高效工具」
關注我,和我一起,用閱讀賦能成長,用興趣支撐想要的生活吧!

五月笙


孩子犯錯之後,父母一定要及時引導孩子。但是在引導之前家長應該首先區分孩子犯的是什麼樣的錯誤。

1.引導孩子之前,先判斷錯誤的類型

有的錯誤是錯誤,有的錯誤不是錯誤。

比如孩子拿公共場所的東西,不做作業等,這些錯誤是需要及時制止並 引導的。

有的錯誤,在大人眼裡看來是錯誤,但是在孩子的世界裡可能就是探索。

比如說孩子在玩玩具,做遊戲的時候犯了錯。這個時候家長不妨靜下心來,看孩子的表現。看他面對錯誤的嘗試之後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這種錯誤應該給孩子一定的時間,讓他自己動腦去解決。


還有一些大人認為的錯誤,其實並不是孩子的錯誤,而是大人的錯誤認知。

比如,一歲的孩子吃手,扔東西;三歲的孩子不願意寫字,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的發展階段,並不是錯誤。如果家長強行糾正這些孩子正常的發展,反而會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

所以家長認為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一定要仔細地分析,孩子到底是不是真的犯了錯。

只有孩子的行為是真正的錯的時候,才需要家長積極的、及時的引導。

2.告訴孩子錯的原因

孩子犯了錯誤,家長要態度堅決的告訴孩子,為什麼錯了。而且錯誤的原因一定是因為事情本身。

孩子沒有遵守公共場所的規則,插隊了,是因為插隊本身是不對的。但是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說,你不能插隊,阿姨會說你的。這種原因反而會誤導孩子,不插隊原來是因為那個可惡的阿姨。

3.關注孩子犯錯背後的原因

要關注孩子的情感訴求。

比如,孩子會頻繁的打擾家長的工作,或者是故意摔東西故意製造聲響,其實他只是想博得家長的關注,希望能有人陪他玩。如果家長能夠察覺到孩子的需求,就能夠比較平靜的看待孩子的問題,告訴孩子,如果想讓媽媽陪你玩,可以直接告訴媽媽,沒有必要摔東西。

4.做好情緒管理

道理誰都懂,實踐起來總是難。有一句話說,聽過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不管是孩子犯錯還是大人犯錯,首先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情緒失控,無論如何都無法解決問題。

所以家長首先要做好情緒管理。承認情緒,接受情緒。在情緒平和的情況下引導孩子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情緒失控,只能是兩敗俱傷。


靜座聽語


我個人經驗:當孩子犯錯,大人肯定控制不了情緒,會大發雷霆。有時問題本身沒那麼嚴重,反而是父母的情緒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我是這麼做的:

第一: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包括我自己有時也是很難控制,我也是不斷在調整自己的狀態。

第二:父母也需要給孩子冷靜的時間。我是調好鬧鐘,具體的分鐘,我是根據孩子犯錯程度和情緒來控制,讓孩子在規定的地點站著。這個地方是我們原來一起說好,犯錯需要冷靜的地方。

第三:溝通。首先你要擁抱孩子,告訴孩子,犯錯沒關係,我會陪著你一起改變,讓孩子放下心裡的防線;第二,你一定要當好傾聽者,聽孩子把話說完,你再重複他的話,讓他聽一次所有的經過,問他,錯在哪裡?然後,你再發表自己的意見。但你一定不要揪著他的錯誤,而是引導他有其他的解決辦法。

第四:擁抱。最後,你還是要給孩子深深的擁抱,告訴他,你相信他會做得更好,除此之外,你也要告訴他你的立場,媽媽不希望你再犯同樣的問題。

人都是不完美,孩子還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允許他們犯錯,我們還來得及及時給予他們幫助。


1大包總吳小媽


孩子犯錯?做父母的是怎麼理解孩子犯錯的?

“做父母天經地義都是對的”,這樣的觀點早該拋到九霄雲外。做父母的一定要通過孩子的認知來修正自己的錯誤,孩子是帶著父母修行的小菩薩。

最簡單的言語反而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孩子,我們用複雜的思維和智力乃至智慧這種高超的人類藝術來要求孩子,所以在孩子半歲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犯錯,我們能不能保持一個更簡單的交流狀態?

孩子有天賦人權,這個人權叫犯錯。

孩子犯錯,不要打他,不要恐嚇他,不要家庭軟暴力。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跟他分析錯誤的原因,跟他分享犯錯的好處,尊重孩子犯錯的權利!


杜子建


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懲戒,確保不發生第三次!

孩子犯錯,無論大小,家長都不能夠掉以輕心,而要嚴管嚴問,督促他改正,以免小錯積攢成大錯,到最後形成習慣難以改正。

孩子犯錯後,父母要嚴厲地警告孩子這種事情以後不允許再發生,並告知他為什麼是不被允許的,危害是什麼,會對別人造成怎麼樣的麻煩。


如果孩子第二次仍然同樣的錯誤,就要進行嚴厲的懲戒,告訴他這是最後一次,堅決不允許再度出現,否則後果會更加嚴重,讓他長記性。告知他,在社會上他得到的懲罰會更大,後果也會更為嚴重。況且,在一塊石頭上絆倒兩次的人,是不明智的,是很愚蠢的行為。

對於孩子犯錯這樣的事情,除了要及時提醒並督促孩子改正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家長平時對孩子習慣的培養。當孩子養成更多的好習慣時,他身上的壞習慣就會減少,犯錯的幾率就會降低,而孩子也就會變得更為積極上進。這才是避免孩子犯錯的最根本,也是最管用的解決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