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亚洲第一男中音”声入人心

高山流水,智从知来,位从为来。有眼界才有境界,有实力才有魅力。

全文约4979字,细读大约需要10分钟。

廖昌永:“亚洲第一男中音”声入人心

湖南台《声入人心》这个小众节目,制作水平、节目呈现,全程在线,让美声、音乐剧等不常见的音乐走入大众视野,高级感很足,既带火了36位高技能、高素质、高学历的美声男学员,也带火了“音乐出品人”、亚洲第一男中音廖昌永老师。

没有架子,嗓音温暖磁性,点评一针见血,但又温和地能让人接受,是廖昌永担任《声入人心》“音乐出品人”时,给人最直观的印象。相比以往综艺节目追求效果的评委表现,“廖老师的点评,我服”,有观众开始亲切地称廖昌永为“廖贝贝”(音同Baby,或者“伯伯”,一语双关)。

当有学员用尽力量演唱《送别》,廖昌永建议:“唱歌能感染到别人的,能感动到人的,不是强,是弱。有时候是很弱很弱的时候,像游丝一般的时候,最能够牵到你心里,给你悬起来的这种。”

当有学员演绎《Time to say goodbye》时,廖昌永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我很惊讶的是,你这是浑然天成的……特别是男子组合里面,有一个这样的色彩的声音出来”,陶然而醉,享受其中,仿佛一枚追逐好嗓音的“小迷弟”。

因缺席一期节目录制,廖昌永归来后,严厉地对男声二重唱一连给出三个“不够”:层次不够、铺垫不够、年代感不够,直言“这一次来了之后,比我期望要低”,敛容屏气,俨乎其然,大师的气场果然很强。

廖昌永:“亚洲第一男中音”声入人心

德艺双馨,高手出山

廖昌永,全国“五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美国百人会“杰出艺术成就奖”、纽约“杰出艺术家奖”,被誉为“亚洲第一男中音”,曾在一年之内连获“第41届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挪威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三项世界顶级声乐大赛的第一名,至今无人能及。

在中国古典音乐界,恐怕很难找到一位艺术家,能让人众口一词地用“顶级”来称赞形容,廖昌永便是这能服众的、为数不多的艺术家之一。其先后又与十几个世界著名交响乐团以及多明戈、卡雷拉斯、露丝安·斯文森等多位歌剧大师成功合作,是活跃于世界歌剧舞台上的少数几位杰出的亚洲歌唱家之一。

而当他走下舞台,褪去身上的诸多标签和光环时,一个家喻户晓的学院派歌唱家参与电视综艺录制,变成了言传身教的“音乐出品人”,估计湖南台也是花了一番邀请的苦功夫。《声入人心》制片人邢丽琴在接受某采访时就曾透露,“请廖老师‘出山’的过程,是有蛮忐忑的。”

但廖昌永表示,之所以会心动,因为这是全中国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档节目,介绍推广年轻的歌剧和音乐剧演员,也许即将改变大家对于美声的刻板印象。“现在国际歌剧界对演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不但要唱得好,演得好,还要长得好,现在很多歌剧演员都很有气质,长得帅。”他如是说。

廖昌永:“亚洲第一男中音”声入人心

出身寒门,矢志不移

1968年10月25日,廖昌永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七岁那年,他的父亲,全家的顶梁柱因病丢下了妻子、丢下了三个女儿和儿子离开了人世。这对本已日显贫困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父亲去世后,为了节约家庭开支,廖昌永随乡下教书的二姐寄宿在学校,开始了小学生涯。那段生活,可谓是清贫又简朴,但也算无忧无虑。小学毕业后,廖昌永前往离家乡300多公里的茂汶县中学读书。

期间并没表现出过高的音乐天赋,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培养,仅有的一次崭露头角,是校歌唱比赛,他壮起胆子演唱李双江当时最火的《再见吧!妈妈》,拿了校一等奖,随后又代表学校去县里参赛,拿了一等奖。

学校的老师觉得这孩子是可塑之才,便建议他去成都拜周维民老师(周维民老师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著名音乐教育家沈湘先生的学生)学艺。17岁的廖昌永虽然又瘦又小,又没什么音乐基础,但是每周坚持从郫县骑自行车到成都学习,那时路况不好,有时车胎爆了,都找不到修车的地方,他便推着车子去老师家里,风雨无阻。

努力学习几年后,廖昌永斗胆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不过中央音乐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的考试,他都未能金榜题名。直到险些要去剧院“拉大幕”时,他居然收到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这应该是对他这几年学习检验的最大收获。

廖昌永:“亚洲第一男中音”声入人心

不是天才,唯有努力

当然,谁也不会想到,廖昌永踏入上海,踏进上海音乐学院的第一步,竟然是赤脚去的。因为他到学校报道的那一天,遇上瓢泼大雨。廖昌永望着满街的水,心疼母亲给他买的新皮鞋,毅然脱掉皮鞋,赤脚一步一步走入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市汾阳路20号,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近现代最早的高等音乐学府。它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自1927年建校以来,这里曾培养成长起一代又一代成就卓著,享誉海内外的中国音乐家。这里良好的艺术和学习氛围感染并激励着廖昌永,他深知自己基础较差,于是就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他放弃了所有的娱乐,过着艰苦的生活,追求艺术的真谛。

因为家庭贫困,他常常是最后一个去食堂的人之一,甚至连吃饭的瓷缸也是食堂师傅送他的,而且一用就是三年。虽然生活清苦,但学习却是踏实。大学一年级,廖昌永师从男高音罗魏,但一年后罗魏老师便去美国深造了,廖昌永便被介绍给著名歌唱家周小燕。

就这样,廖昌永与周小燕的师生缘从此开始,再未完结。曾经接受采访时,廖昌永如是讲述这一段师生情谊,“周先生教我的时间最长,我从她那儿受益最大。周先生是一位严格的老师,非常严格。她对艺术的热爱,简直爱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这也影响到我对音乐艺术的态度。周老师常说:做人就是做艺术,艺如其人,做人不好,艺术怎么会好呢?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

网络上有一段廖昌永献给周小燕老师的《老师,我总是想起你》,也许是想起了跟随恩师学习的点点滴滴,廖昌永几度哽咽,泣不成声。

廖昌永:“亚洲第一男中音”声入人心

苦尽甘来,走向国际

为了不辜负周小燕老师的期望,廖昌永更加刻苦的学习,并顺利保送上海音乐学院的研究生,也开始在多项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1996年9月,廖昌永赴法国参加“第四十一届图鲁兹国际声乐大赛”,凭借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充满自信的音色,这位来自中国的“农村娃”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大奖,在随后的多项世界顶级声乐大赛中斩获头奖。

因为在国际舞台上的出色表现,廖昌永有幸被多明戈收为弟子。但渐渐进入国际的廖昌永也开始发现语言交流上的问题,与老师多明戈的沟通也不是那么顺畅。随后的日子里,他狂补英语,每天背诵6篇短文以及60多个生词,勇敢地跟外国人交流。

除英语外,他还一个字一个字地抠歌剧中的意大利文、法文,练习语感,以帮助他练就纯正的发音,提升个人演唱实力。被多明戈收为弟子,演唱技术日臻成熟,廖昌永也并未因此而洋洋自得,特别是炫耀这一段师生关系,反而更加谦和、低调。

也正是由于这种刻苦、谦虚的特质,2001年,多明戈自己指挥华盛顿歌剧院演出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力排众议邀廖昌永出演主角。尽管其中不被人看好,散布风言风语,于是廖昌永找到所有《游吟诗人》的所有版本,认真揣摩人物的性格心理,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去抠,熟练到几乎能把全歌剧的歌谱倒背回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廖昌永顶住了压力,用他那坚实、优美、浓郁、醇厚的音色,以及音质以及流畅的气息和无与伦比的艺术感染力, 征服了挑剔的西方观众。

廖昌永:“亚洲第一男中音”声入人心

关于爱情,关于事业

网络上有诸多关于廖昌永美好爱情的流传版本,最靠谱的一版是大学三年级时,班里要练习重唱,廖昌永需要一位钢琴伴奏,没想到一个叫做王嘉的女生自此成了他的搭档,往后也因此成了他的“今生挚爱”。

上海音乐学院还流传着廖昌永与王嘉的爱情故事,两人恋爱的时候,廖昌永还收到过王嘉寄给他的无名汇款单。因为王嘉见廖昌永太节省了,便将她自己在外兼职教钢琴的钱,用匿名的方式寄给心仪的对象。如此持续了半年多,直到被廖昌永发现。

王嘉是廖昌永的恋人,在事业上更是廖昌永的诤友。为了让廖昌永找对舞台感觉,她经常陪廖昌永排练,认真查看、纪录廖昌永的演唱细节,遇到不和谐的地方,就细心地记录在案,哪怕小到一个细微的眼神表情。

也许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长年累月保持演唱状态,廖昌永如今仍不但保持着每年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歌剧,且不定期赴国外演出,而且还身兼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一职,坚持带学生,以此实现音乐的传承与接力。

廖昌永:“亚洲第一男中音”声入人心

此番,登上《声入人心》的舞台,廖昌永赢得观众一片赞美声,一个专业领域的神,居然充满了亲和力,不哗众取宠,不装腔作势,和学员们以平等、中肯的方式交流,愿意针对性的进行精准辅导。对36位学员而言,绝对是获益匪浅的,廖昌永对他们在专业上的格局、专业领域发展的高度,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也因为这种专业、亲和,热心观众已亲切地喊廖昌永为“廖贝贝”。从《声入人心》节目有关数据来看,收视和口碑双赢,豆瓣评分更是从8.2一直上涨到9.1,其微博话题阅读量已近7亿,相关话题讨论量已近200万。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高雅艺术“接地气”的完美呈现。

本月初,《声入人心》因被国外传媒机构相中,荣登ATF亚洲电视节。同时,在近期节目的上海推介会上,廖昌永还携学员亮相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厅,在为广大学生呈现声乐艺术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声乐艺术的魅力,提升了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声乐艺术的向往与期待度,让节目成功出圈,前景被业内外一致看好。由此可见,廖昌永不单嗓子好,眼光也很厉害。

剖析廖昌永最动听的一首歌

《廖昌永《我爱你中国》的突破与创新》

《西江文艺》2017.15期

廖昌永主要采用“后背唱法”,所谓后背唱法,就是在灵活的掌握了胸腹式唱法后,用意念将其引导转向后背,仿佛后背生长出一对翅膀,给人一种要飞翔起来的感觉。廖昌永在后背唱法的使用上绝对属于典范和领军人物。

在《我爱你中国》第一句“百灵”两个字时,他就用了后背唱法,因为这两个字是在旋律的高音区,所以在做预备动作时先要将气息吸入后背,直接由后背唱出。其中解决了两大问题:1、后背与后脑高位置是垂直状态,声音不会产生卡阻现象,共鸣通透;2、基音在后背的定位下会出现宝塔型,可以使高音增加宽度,更加给人以震撼。

唱到“我爱你”时,因为音阶上行又有歌曲最高音,所以在演唱要格外注意技巧的运用,这里不需要做关闭动作,只要搭基音,挂高位置,“我”字向里吸唱,在“爱”字上向外推送唱出,以求声音更加辉煌。唱到“中国”时音阶下行不丢高位置,因为是歌曲的最低音所在,所以需要基音在后背放大音量,增加共鸣的响度。

间奏过后的第一句至“我爱你家乡的甜蔗”,旋律都在中低声区徘徊,一般情况下,女高音演唱会借助哭腔技巧,以增加共鸣音量,廖昌永则借助后背基音的帮助扩大音量。使声音低而不闷。同时又加入了“气在声之上”技巧,即增加了音量,又给共鸣以磁性圆润感,赋予歌声以魅力和感染力。

演唱这一段时,廖昌永在情绪上使用层层递进,渐次推高的手法,唱到“好像乳汁滋润着”时,旋律属于中高音,心里伴有激动,同时每个字都使用向里吸唱技巧,即可以使共鸣扩大,亦即稳定了基音。在最高音“我”字上释放情绪,同时使用开放唱法,拟增强高音的威力。“心窝”两字突然渐弱,同时向自己内心唱,前放后收对比强烈,可以达到即激动自己,又感染听众的双重目的。

后面“我爱你中国”,“直到“我的祖国”,使用低声吟唱技巧,歌声亲切,情感逼真。廖昌永用了“横开面罩”的方式。在这里要着重强调一下美声唱法民族化问题,很多歌手在世界美声舞台上获得奖项之后,就销声匿迹了,也就是民族化转型没有成功。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大师做的最完美,网络上搜索廖昌永的音乐作品,估计大家会越听越喜欢。

解释一下“面罩横开”,也就是鼻子两边向外伸展到颧骨,根据不同的歌曲,开时要掌握好度,拉开。后面竖,前面横,相互交融,相互帮衬,共鸣即不丢美声的音色,又揉进了民族的亲切,可拉近与中国听众的距离,此技巧廖昌永在中国作品当中普遍应用,其效果事半功倍,也一步彰显了大师的个性独特魅力。

最后,着重讲一下廖昌永的独门秘技——声音的气质。中国人讲歌唱气质,是从培养的角度出发(费时长,不一定见效),而声音的气质却是用技巧训练日积月累而来。老一辈意大利歌唱家并不具备声音的气质,直到三大男高音首开先河,用形容词来概括就是桶状、宽大,丰满,有着具大的威力。

三大男高音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歌唱体系:1.反传统的基音定位;2.灵活的使用后背;3.开放的声音气质。这三点标志着世界美声领域,划时代意义里程碑确立,也因此拉开了他们与老一辈歌唱家的距离。目前,国内很多歌手(男女美声)已具备世界一流的嗓音条件,只因在后背唱法上没有开悟,所以达不到一流的演唱水平,无法与三大男高音(女高音安娜·尤利耶芙娜·奈瑞贝科)抗衡。但是廖昌永揭密了声音气质的内涵,歌声洒脱霸气,也促成他独占世界男中音鳌头地位。

总之,很厉害了,廖贝贝。大师多出山,普通民众才能享受更多的声音福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