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參,成怪兩則(田登娘,趙生,原文譯文對照)

田登娘

陝州西北白徑嶺上邏村,村之田氏嘗穿井,得一根大如臂。節中粗皮若茯苓,香氣似術。其家奉釋,有像設數十,遂置於像前。田氏女名登娘,十六七,有

容質。其父常令供香火焉。經歲餘,女嘗日見一少年出入佛堂中,白衣躡屐。女遂私之。精神舉止,有異於常矣。其物根每歲至春萌芽。其女有妊,乃具白於母。母疑其怪。嘗有衲僧過門,其家因留之供養。僧將入佛宇,輒為物拒之。一日,女隨母他出,僧入佛堂。門才啟,有一鴿拂僧飛去。其夕,女不復見其怪,視其根,亦成朽蠹。女娠才七月,產物三節,其形如象前根也。田氏併火焚之,其怪亦絕。舊說枸杞茯苓人參術形有異,服之獲上壽。或不葷血,不色慾,遇之必能降真為地仙矣。田氏非冀,故見怪而去之。宜乎!(出《酉陽雜俎》)

【譯文】

陝州西北白徑嶺上邏村,村中有一家姓田的。有一次姓田的挖井,挖出來一塊手臂粗細的什麼植物的根。根的節中粗皮像茯苓,它的香氣像術。田家信奉佛教,家中設有幾十個佛像。所以他們就把這塊根放在佛像前。田氏有個女兒叫登娘,今年十六七歲,有幾分姿色。她父親常讓她供香火。一年多以後。登娘發現有一個年輕人出入佛堂中,身穿白衣腳穿木鞋。一來二去,登娘就和他私通了。既然私通,精神舉止便和平常不同了。那塊木根每到春天都發芽。田登娘懷孕了,就全都告訴了母親。母親懷疑那怪物。

有一天一位僧人門前路過,田家就留僧人住下。僧人將要進入佛堂的時候,總有什麼東西阻止他。有一天,田登娘跟母親出去了,僧人進到佛堂。門剛打開,有一隻鴿子輕輕掠過僧人身邊飛去。那天晚上,田登娘沒再見到那怪物。看那塊根,也變成朽爛蟲咬的木頭了。田登娘懷孕七個月,產下三節東西,那形狀就像佛像前的那塊根。田氏把它燒掉,那怪也就沒有了。舊話說枸杞、茯苓、人參、術,形各有異,但是服用這些東西都可以長壽。有的說不吃葷腥,不近女色,遇上這樣的好藥就能成為地仙。田氏沒有這樣的奢望,所以發現了怪物就除掉它。應該如此啊!

趙生

天寶中,有趙生者,其先以文學顯。生兄弟數人,俱以進士明經入仕。獨生性魯鈍,雖讀書,然不能分句詳義。由是年壯尚不得為郡貢。常與兄弟友生會宴,盈座朱綠相接,獨生白衣,甚為不樂。及酒酣,或靳之,生益慚且怒。後一日,棄其家遁去,隱晉陽山,葺茅為舍。生有書百餘編,笈而至山中,晝習夜息,雖寒熱切肌(“肌”原作“飢”。據明抄本、陳校本改),食粟襲紵,不憚勞苦。而生蒙懵,力愈勤而功愈少。生愈

恚怒。終不易其志。後旬餘,有翁衣褐來造之,因謂生曰:“吾子居深山中,讀古人書,豈有志於祿仕乎?雖然,學愈久而卒不能分句詳議,何蔽滯之甚邪!”生謝曰:“僕不敏,自度老且無用,故入深山,讀書自悅。雖不能達其精微,然必欲死於志業,不辱先人。又何及於祿仕也?”翁曰:“吾子之志甚堅。老夫雖無術能有補於郎君,但幸一謁我耳。”因徵其所止。翁曰:“吾段氏子,家于山西大木之下。”言訖,忽亡所見。生怪之,以為妖。遂徑往山西尋其跡,果有段樹蕃茂。生曰:“豈非段氏子乎?”因持鍤發其下,得人參長尺餘,甚肖所遇翁之貌。生曰:“吾聞人參能為怪者,可愈疾。”遂瀹而食之。自是醒然明悟,目所覽書,盡能窮奧。後歲餘,以明經及第。歷官數任而卒。(出《宣室志》)

【譯文】

天寶年中,有一個姓趙的讀書人,他的先人憑文學顯貴一時。他兄弟幾人,都以進士或明經資格進入仕途。只有這位趙生愚魯,雖然讀書,卻不能分開句子,理解含義。因此歲數不小了也不能得到郡守的推薦。有一回他與哥哥弟弟們的朋友一起吃飯,滿座紅衣綠袍相連,只有他趙生是白衣,他非常不快。等到酒酣,有的人嘲笑他,他便更加慚愧憤怒。一天之後,他撇棄家園隱遁而去,住進晉陽山中。房屋是用茅草蓋的。他把一百多編書用箱子運進山來,白天讀書,黑夜休息,雖然寒熱侵襲,吃的是粗糧,穿的是麻衣,但他不怕勞苦。然而這位趙生生性愚魯,用力越勤功效越少。他更加憤怒,始終不動搖自己的意志。

十幾天後,有一個穿短褐衣服的老頭來拜訪他。老頭說:“你隱居深山之中,讀古人之書,難道有志於高官厚祿嗎?即使這樣,學的時間越長而到底也不能分句曉義,是多麼不明智不靈活呀!”趙生表示感謝,說:“在下不聰敏,自己估計老了將無用,所以來到深山,讀書自悅。儘管不能通曉它的精深微妙之處,但是我一定要死在我想幹的事業上,不給先人帶來恥辱。又怎能說到官和祿上去呢?”老頭說:“你的意志特別堅定。老夫我雖然沒有什麼仙術異能幫助你,只希望你到我那去一趟。”於是趙生問老頭在什麼地方住。老頭說:“我是段氏之子,家在山西大樹底下。”老頭說完這話,忽然就不見了。趙生奇怪,以為是妖精,就徑直到山西去尋找他的蹤跡。果然有棵繁茂的椴樹。趙生想:“這就是段氏之子嗎?”於是拿來鐵鍬挖那樹下,挖到一棵一尺多長的人參。這人參特別象他見過的那個老頭。趙生想:“我聽說能變成妖怪的人參,可以治病。”於是就把人參煮著吃了。從此以後他頭腦清醒,聰明穎悟,凡是看過的書,都能通曉其中奧妙。一年之後,考中“明經”科,做了好幾任官才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