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力處於巔峰的國民74師與抗戰初期日本乙種師團在開闊平原上決戰哪個贏的可能性更大?

寡人佩服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有17個常設師團,也即戰鬥力比較強悍的甲級師團,另外尚有乙級、丙級和丁級師團。

其中,乙級師團又稱馱馬師團,包括13師團、15師團、17師團、第18師團至110師團均為乙級師團。

戰爭爆發後,由於受到國內軍隊的頑強抵抗,日軍無法達成短時間內迅速滅亡中國之戰略目的,所以緊急擴編了乙級師團,下轄步兵、工兵、騎兵、炮兵、緇重兵等兵種,但因戰馬資源匱乏,就削弱了騎兵聯隊,改為騎兵大隊,有的甚至無騎兵部隊。

根據日軍戰時兵力編成,乙級師團配備的兵員人數大約為2萬人,與齊裝滿員約2.8萬人的甲級師團相差甚遠,當然,其戰鬥力也有非常大的差距。

抗戰以前,中國軍隊歷來是以師作為主要作戰單位,但凇滬會戰開始以後,馬上發現難以與日軍對抗,於是,就臨時將師組合成軍,第74軍就是在此背景下誕生。

中國軍隊沒有74師,只有陸軍整編74師,要麼就是第74軍,所以題示稍有指向不明之嫌,根據題意判斷,應該是抗戰時期的第74軍,事實上陸軍整編74師,是在解放戰爭前夕所誕生,與抗戰時期的日軍時空交錯。

第74軍,下轄第51師和第58師,是參與對日作戰最多,殲滅日軍最多的軍級作戰單位,有“抗戰鐵軍”之榮譽稱號,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是前三任軍長,均指揮第74軍參與了對日作戰的重大軍事行動。

凇滬會戰時,第74軍下轄第51師,在羅店與日軍大戰,雙方你來我往的拉鋸戰,就其激烈程度而言,堪稱名副其實的血肉磨坊,雖然全軍損失過半,但卻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與其他國軍一片混亂形成了鮮明的比對,第74軍從此嶄露頭角。

隨後第74軍參與了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在蘭封保衛戰中,重創日軍第14師團;萬家嶺戰役中,奉命進攻核心陣地張古山,是圍殲日軍第106師團的主力部隊,第74軍守得住攻得上,居功至偉。

上高會戰,第74軍收復官橋,重創日軍第33師團,共斃傷日軍1.5萬日,擊斃日軍巖永少將,被何應欽譽為 “開戰以來最精彩之作戰”。

此後,常德會戰、雪峰山戰役等,第74軍打出了虎虎生威,儘管自身也遭到了慘重的損失,但參與了抗戰時期,幾乎所有重大的戰役,尤其是在德安、上高、常德三次戰役中表現最為突出,給予侵華日軍以沉重的打擊。


綜上,上高會戰之後,第74軍成了首批蘇械裝備的主力軍,配備了4門115毫米榴彈炮、8門76毫米野炮、4門37毫米反坦克炮;25挺7.62毫米M-1910水冷式俄國版馬克沁重機槍,70挺7.62毫米M-1910馬克西姆·託加萊和M-1928型DP型轉盤輕機槍等。

抗戰時期,第74軍頑強的戰鬥,上高會戰之後,全副武裝的蘇械裝備,在與日軍乙級師團在開闊的平原上作戰,後期得到一個戰車連支撐的第74軍,完全可以做到碾壓日軍。

僅從武器裝備上,第74軍重火力輸出已經完全超越日軍甲級師團,所以對付日軍乙級師團,當完全不在話下,第74軍在抗戰時期的表現,已經用無數次實戰案例,證明了自身無愧於“抗日鐵軍”的光榮稱號。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我說74師打不過日本乙種師團,可能很多人感情上接受不了,那我們來看幾個事實好了。


這麼說吧!一個日軍師團在孟良崮,三野乾的動嗎?幹不動吧?為什麼呢,因為八路新四軍從來沒有,攻堅殲滅過日軍一個大隊。(1000人左右)而日軍一個乙種師團多少人?(2萬人左右)不能說才過2年,就能殲滅一個日軍一個師團了?!所以三野殲滅了74軍,但殲滅不了日軍師團,所以我認為74要弱於日軍乙種師團。



日軍乙種師團,又稱馱馬師團,由於後期馬匹不足,在甲種師團的標準上壓縮了騎兵聯隊,改為大隊(個別不設騎兵)。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炮、鎦各一聯隊,共7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4400人。而日軍39年以前是四單位師團,39以後基本沒有了,以後都是三單位師團和治安師團。沒有聯隊,旅團直接管幾個大隊。



再看二次長沙會戰,74軍在春華山慘敗。被2個師團野戰,74軍的2個師幾乎全滅。不過長沙會戰時代的師團是三單位,不是四單位了。所以我認為,如果野戰74攻擊,打不動;74防禦勉強維持。



74軍全部美械已經是勝利後了。74軍要能攻擊滅掉一個師團,那駐印軍,遠征軍當時在忙活啥呢?在全美械的情況下與乙種師團幹,他們也不過殲滅萬把日軍。(而乙種師團是2萬人左右)還沒有1950年的韓國那種治安部隊一個師裝備好。



所以我認為,當時74軍作為中國王牌軍,一類部隊,未必打的過日軍乙種師團,或者說是勁敵但不如乙種師團。


李三萬的三萬裡


我們說一個真實的戰例,就是第2次長沙會戰。在第2次長沙會戰爆發初期,薛嶽下令,第74軍由分宜開至萬載及萬載以西的柏樹、潭埠、黃茅鎮,限於23日到達。

9月20日晨,阿南惟幾及其參謀長木下勇突然看到其情報參謀八木東中佐送來破譯了薛嶽18日下午發給各部隊作戰命令的電報全文,知道了王耀武的“虎の子(日文:王牌)”的74軍,已向瀏陽以東的黃茅鎮開進,很快即將到達戰場的情報。

另外日軍飛行第44戰隊的偵察機於當天9時,發現第9戰區多路大部隊正陸續從長沙附近北上。根據數次空中偵察的情況,日本陸航向阿南的11軍司令部建議,趁對方尚未集結大兵力之前,應即時開始攻擊。

阿南惟幾根據參謀們的意見,決定集中戰場上的主要兵力,圍殲第74軍,並令豐島房太郎的第3師團繼續保持與74軍的戰鬥接觸,同時令神田正種第6師團及重炮兵和坦克部隊急速南下圍攻74軍。

9月27日清晨,正在行軍的第74軍在春華山突然遭到,日軍第3師團,第6師團的兩翼夾擊。日軍野戰重炮,戰車第13聯隊以及陸航也投入戰鬥。

第74軍同時在沒有工事的情況下,迎戰日軍2個主力師團,損失極大。一天時間,第57師就損失3000多人,第58師參戰的連長,排長損失超過一半。當天夜裡,第74軍開始突圍。

當時,第74軍是四大攻擊軍之一,全套蘇聯裝備。但是,損失也非常大,王耀武帶領的軍部都遭到日軍夜襲,王耀武本人的衛隊長被日軍軍刀砍死,王耀武本人就在附近。可見情況緊急程度。

整個戰鬥,第74軍所屬第58師傷亡55%,第57師傷亡40%。其他部隊發生崩潰,丟棄大量武器。發動進攻的日軍第6師團所屬友成聯隊第2大隊第3中隊就繳獲機槍56挺,步槍103支。可見,第74軍對戰2個主力師團,實力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如果是一個師團,情況會好很多。


深度軍事


提問者問的這個問題,其實裡面是有坑的:即是假定了巔峰74軍(後來的整編74師)幹不贏抗戰前期的日軍甲種師團,只能在乙種師團身上碰碰運氣。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至少要先搞明白兩件事情:1、所謂74軍的巔峰期,到底是哪個時期?2、所謂抗戰初期,是不是指抗戰的第一階段,即中國軍隊戰略防禦階段?

從目前公開的史實看,74軍的巔峰是1945年的雪峰山戰役,與其他中國軍隊一起讓日軍傷亡十多萬人。

這個時候的中國軍隊,不要說最王牌的74軍,凡主力部隊都可以1:1的兵力正面直懟日軍不落下風。但是,此時的法西斯陣營已經土崩瓦解,日軍大本營已經感受到末日將至,由於裝備的落後、補給的受限、兵員補充的一批不如一批,日軍整體戰鬥力已經大幅度下滑,因此不具備可比性。

那我們就挑選抗戰第一階段,即1939年之前74軍與日軍的戰例來說明一下。最能說明問題的實戰檢驗標尺應該首選1938年下半年發生的萬家嶺戰役。

此役最值得一看的當屬74軍與日軍準甲種師團、實際為戰鬥力較強的乙種師團——106師團的殘酷交鋒。搏命突圍的106師團,被74軍下轄的58師和51師聯手成功阻擊,併成就了張靈甫的奇襲張古山。也就是說,此時74軍的兩個師,已經完全有能力與一個拼了老命的日軍準甲種師團正面抗衡,甚至還能略佔上風。這麼說,是不是意味著74軍全軍搞定一個日軍乙種師團應該不是太困難的事情?

不否認日軍前期的戰鬥力的確比較強悍,但也不必要過分誇大。抗戰前期軍事失利,有很多方面原因,但敵我雙方戰鬥力並非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此消彼長,對吧?

更多精彩,請關注@司馬砸光,謝謝。


司馬砸光


國民革命軍74軍,淞滬戰場組建。1946年,七十四軍改編為整編74師。

改編後的74師,歷經八年抗戰幾乎所有中國正面戰場的重大戰役,德安、上高、常德三次戰役中表現最為稱讚,“抗日鐵軍”當之無愧。

個人認為此時為74師戰力的巔峰時期,張靈甫麾下30000餘將士經受無數戰火洗禮,已經是萬眾一心,無所畏懼的雄師。而且英雄配良刃,幾乎清一色美式軍械。


軍備:

輕火力:M1903A1春田步槍4800支,餘配中正步槍;加拿大斯太令卡賓槍、M1湯普森衝鋒槍2400支;M1918A2輕機槍1080挺。

重火力:馬克沁重機槍324挺;火焰噴射器54具;火箭筒36挺;37毫米戰防炮48門;60毫米迫擊炮108門;81毫米迫擊炮96門;75毫米山炮54門;105毫米榴彈炮12門。

輔助裝備:軍官標配勃朗寧手槍;無線電報話機配到連及連以上;各類軍車、戰車300餘輛;騾馬等1000餘匹。


日本乙種師團,又稱馱馬師團。

初期由4步兵聯隊,1工兵聯隊、1輜重兵聯隊、1騎兵聯隊、1炮兵聯隊構成,加上各類非戰鬥人員,全師共24400餘人。(後期如1944年,改為三單位制師團,缺少馬匹裝備便取消了炮兵和騎兵聯隊,全師約14000人。)。

乙種師團初期全師馬匹約11000餘匹,各類山炮、重炮約64門,缺少機械化裝備,裝備一般數量重火力。

如此分析,初期日軍兵力充足,士氣較高,雖訓練有素,但未接觸太多戰役;反觀74軍士兵,打遍中華大地幾乎所有大型戰役,血與火熔鍊出的鋼鐵之師。擁有大量美式裝備,全軍機械化,大量美式重型武器和重火力。


雙方拉開架勢在平原地區決戰,無海空火力掩護。假設雙方指揮官水平均等,平原地區,雙方作戰部署和行動都較為明顯,無法依靠有利地勢進行突襲包抄斬首等行動,指揮官發揮被壓縮到最小,非機械化和全軍機械化的碰撞,重火力的壓制,士兵數量和質量相差不大,甚至勝於日軍,士兵中近距離接敵交火,衝鋒槍等自動武器對上彈容5發的38式步槍,還無掩體躲藏(情況大概聯想絕地求生中,一群98K和和一群湯姆遜衝鋒槍和SKS中距離到近距離無掩體對射,遊戲裡還好,實際戰爭,密集的火力網可以完全壓制日本士兵抬不起頭),結果顯而易見。


乙種師團被碾壓敗北無疑。

大家認為呢?歡迎討論。

隨手關注,祝你幸福。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孟良崮一戰74師是輸在了沒有水源,整個華野9個縱隊5個打主攻,4個打外援,說實話打不下來!抗日戰場上打的日本人哭爹喊孃的王牌74師不是吹出來的,那是打出來的!最後是因為沒有儲備水了,(機槍為水冷式)沒有彈藥了,才被突破的陣地!(當時還有接近3千人因為沒有彈藥沒法投入戰鬥)張靈甫愛兵如子,軍紀嚴明!深受士兵愛戴!也是毛主席,周總理極力想拉攏過來的一員悍將!(張的夫人是建國後唯一的一位可以隨意進出大陸的外籍人士)最後注:孟良崮一戰後大將粟裕堅定了不讓自己兒女從軍的決心!這一戰是真正的驚天地泣鬼神的一戰,其實就是國軍氣數已盡!這邊打的也是相當艱苦,加上後方有千千萬萬的老百姓支戰,74師在怎麼善戰也是難以逃脫被被殲滅的命運!其實每年張將軍的忌日去參拜的人絡繹不絕!張靈甫,國軍抗日名將,對日作戰無一敗陣!一生傳奇,作為一名軍人,不投降,不妥協,誓死力戰乃是本份!這也是後人有很多崇拜他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吧!


人不學不知義221675935


題主說的“國民74師”指的是“國民革命軍整編74師”,於1946年由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整編而成。整編完成的74師,全師3萬多人,全副美械裝備。國民黨的整編師,都是“軍級”規模建制。在抗戰時期,74軍在山東漢子王耀武的領導下,打出了抗日鐵軍的稱號,七十四軍也被授予軍中最高獎--飛虎旗。

論戰績,在整個國軍中,74軍都屬於拔尖的。

論戰鬥力,在1939年王耀武出任74軍軍長以後,74軍就已經有能力和日軍乙種師團一戰!此時,74軍下轄三個師:57師,施中誠擔任師長;51師,李天霞擔任師長;58師,張靈甫調任副師長。全軍31000人,軍隊戰鬥意志強悍。下面,我來說下王耀武任軍長以後,74軍打過的兩場戰鬥:上高會戰和常德會戰!

1941年3月,日軍集結第33、第34師團及第20混成旅團,兵分三路,企圖合圍國軍主力於高安、上高地區。在第9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指揮下,我軍組織四個軍(第49、第70、第73、第74軍,約11個師的兵力)在上高地區阻擊日軍,打退南北兩路日軍,並對中路日軍34師團進行了圍殲。

3月21日,日軍34師團主力一萬餘人,進攻74軍58師防守的白矛山一線和57師防守的雲頭山一線。我軍兵力佔優勢(1萬5千人左右),但是,日軍第34師團有數十架飛機掩護,火力佔優勢。雙方激戰數日,74軍與日軍展開7次白刃肉搏,守住了陣地,為友軍集結爭取了時間。

上高會戰,羅卓英評價74軍為"戰鬥力量堅強"!

"(74軍)拼死力拒,雖血肉橫飛、傷亡慘重,仍不稍退,是日一日間敵我傷亡均在四千以上"

74軍獲得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和最高榮譽"飛虎旗"。之後,74軍作為首批五個軍之一換裝蘇式裝備,戰鬥力提升一個檔次。

1943年11月,日軍集結7個師團,進攻常德。國軍集中16個軍43個師共計21萬人迎戰日軍。74軍在此戰中,表現更加出色。

11月22日,王耀武74軍兩個師(51和58師,57師駐守常德)在倉促搭建的野戰陣地中,與敵兩個甲種師團:第3師團及第13師團對戰。光第51師防守的明月山陣地,就面臨敵軍1萬五千人的進攻!在敵軍兵力和火力都佔優勢的情況下,51師少將師長周志道拼死拒敵,陣地失而復得者五次。

11月24日,日軍(乙種師團第116師團)開始主攻常德,57師8000人在餘程萬師長的率領下,堅守常德16天。日軍對常德進行了陸、空、坦的協同攻擊,並且,還動用了毒氣。

日軍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使用兩個師團(第116師團主攻,68師團掩護)攻城,還有第3航空師團主力空援,投放燃燒彈。並多次組織敢死隊,依然被57師打退。

期間:日軍第109聯隊代理聯隊長參謀鈴木立被擊斃;第3大隊大隊長馬村被亂槍打死;第3大隊長葛野遭擊斃;第6聯隊中細盧一聯隊長被擊斃。第133聯隊第1大隊大隊長協屋覆被擊斃;

12月3日深夜2時,57師師長餘程萬率領3個團長以下百餘人突圍,第169團柴意新團長率領百餘人奉命死守陣地。

柴意新團長毫不推諉:"師長為全師希望所寄,希望師長早日突圍,我在此死守,等師長率援軍來解圍"。

餘程萬師長最後僅帶領83人突圍成功,奉命堅守陣地的柴意新團長全部犧牲。

12月7日,餘程萬師長收復常德時,意外發現300多名57師殘兵。蔣介石因此,以違抗軍令罪將餘程萬逮捕,聲稱要槍斃了餘師長。在孫連仲和王耀武的求情下,改判兩年監禁。

1946年,74軍整編為整編74師,原第74軍第58師長張靈甫任整編74師師長,並換裝美械裝備,火力又上升了一個檔次。但是,師長水平可能不如以前。

雖然,張靈甫率領整編74師最後被粟裕10餘萬人殲滅在孟良崮地區。但是,並不是張靈甫指揮能力差很多(不過,張靈甫肯定比不上王耀武!)。而是,國民黨發動內戰不得人心。而且,他的對手還是我黨十大大將之首的粟裕將軍和陳毅元帥。

日軍在中國戰場上能夠“橫行”,主要是靠優秀的單兵素質和優勢火力。而整編74師單兵素質很高,整編以後抗戰老兵佔85%,部隊營團以上軍官多為黃埔畢業生生,連排長很多都是高中學歷。火力優勢就更明顯了,美帝的“口徑既是正義”,“火力既是戰鬥力”,可不是吹出來的。

整編74師有幾個裝備是日軍乙種師團比不上的的:3萬人編制,裝備105毫米榴彈炮12門,75毫米山炮54門,37毫米戰防炮36門,81毫米迫擊炮96門,60毫米迫擊炮108門,火箭筒36具,火焰噴射器54具,重機槍108挺,1080挺7.62毫米1918A2輕機槍,2400支9毫米美製M1湯姆森衝鋒槍。

乙種師團只有1.4萬人,而且,沒有炮兵聯隊,只有4門75mm山炮,6門70mm步兵炮。在整編74師優勢炮兵火力上,日軍只有挨炸的份。機槍就更別說了,整編74師擁有碾壓優勢。

所以,我認為整編74師完勝!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沒有外部支援,沒有指揮失誤,雙方均是戰力巔峰,我74軍必可完勝日本乙種師團,這點毫無懸念,因為74軍的對手是日本甲種師團,乙種師團根本不夠打。

抗戰爆發時,侵華日軍的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種。其中,甲種師團為主力,乙種師團是支援隊,丙種師團是預備隊,丁種師團是維持隊,戰鬥力依次減弱。

一般來講,在正面戰場的主要是甲種師團、乙種師團,尤以甲種師團擔綱攻堅重任;在敵後戰場掃蕩根據地的主要是丙種師團、丁種師團,又以丁種師團為主。

抗戰初期,日軍有17個常備師團,以甲種師團最優,人數多、裝備好、訓練有素、戰鬥力強;抗戰時期,74軍也是國軍王牌主力。

所以說我們不要妄自菲薄,甲種師團才是74軍真正的對手,下面我們將比較第74軍和日軍著名的甲種師團“板垣師團”的實力。

首先介紹一下交戰雙方基本情況。

74軍

受孟良崮之戰影響,大家都知道張靈甫擔任師長的整編74師被全殲,好像張靈甫領銜的74師是不經打的弱雞一樣,卻不知道整編74師的前身74軍是國民黨軍隊五大王牌主力軍之一,而且是戰鬥力最強的中國軍隊。

74軍系抗戰前期由51師(師長王耀武)、58師(師長俞濟時)、57師(師長施中誠)改編組成,三任軍長分別是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都是黃埔軍校出身的名將。

板垣師團

又名廣島師團、第五師團,日本17個常備師團之一,曾創下在中國戰場和70餘個師先後對陣的紀錄,有“鋼軍”之稱,1940年後改編為日軍4個機械化師團之一。第19任師團長板垣徵四郎中將為人熟知,因此該師團在中國也被稱為“板垣師團”。

我們從人員編制、武器裝備、巔峰戰力等三個方面逐一對比

人員編制,旗鼓相當

74軍

74軍由3個師合成,因此下轄3個師,每個師下轄3旅,加起來一共下轄3旅9團,還有軍直屬的工兵團、輜重團、通訊團、特務團、警衛團、衛生團等。

1946年4月,國軍進行整編。整編師由軍改建,下轄2-3個整編旅;整編旅又由師改建,下轄2-3個團,於是第74軍的番號就改為整編第74師,下轄3旅6團,全師3萬餘人,張靈甫任師長,軍銜是中將,實際上管的是一個軍,因為歷任軍長都是中將軍銜。

第五師團

日軍的師團是高度集成的獨立作戰部隊,相當於我方的軍,每個師團下轄2個步兵旅團(相當於師),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聯隊(相當於旅、團)各1個,以及通訊、衛生、後勤等單位。1個步兵旅團又含2個步兵聯隊(相當於旅、團),滿編人數也在3萬人左右。

日軍的甲種師團長,軍銜普遍也是中將,相當於國軍的中將軍長。

武器裝備,國軍略遜

74軍

74軍的武器配置在國軍中不是頂尖的(遠不如德械師),重武器一般是150毫米重步兵炮、M1930山炮、81毫米迫擊炮;輕重機槍一般是MG機關槍、捷克ZB26輕機槍;步槍多為中正式。以下轄58師為例,全師共有重機槍54挺,輕機槍274挺,擲彈筒243個,山炮、野炮、榴彈炮16門,迫擊炮、平射炮30門。

至於所謂的全副美械裝備,那是抗戰勝利後改編為74師後才配置的。

第五師團

甲種師團是日本最高級的師團,裝備也是最精良的。重武器一般是92式步兵炮、41式山炮和94式反坦克炮;輕重機槍一般是歪把子輕機槍、92式重機槍、擲彈筒;步槍多為三八大蓋,詳細配置見下圖。

巔峰戰力,不相上下

74軍

74軍是國軍的五大王牌主力之首,幾乎參加了抗戰時期正面戰場上的所有重大會戰,包括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湘西會戰等等,特別在德安、上高、常德會戰中表現突出名,被稱為抗日鐵軍,榮獲國民政府最高集體軍事榮譽——飛虎旗。

74軍在與日軍的歷次對抗中一直不落下風,巔峰之戰是湘西會戰。

1945年4月至6月,湘西會戰爆發。

此役,日軍有 5個師團10萬餘人參戰,指揮官為第20軍司令官坂西一郎;國軍有9個軍26個師參戰,指揮官為第四方面軍總司令王耀武。當然,凡是74軍參戰的戰役,張靈甫幾乎都不空缺,74軍的輝煌也有張靈甫的一份功勞。

經過近2個月激戰,日軍傷亡2.7萬人,國軍傷亡2萬人,以日軍全線撤退,國軍勝利告終。

湘西會戰是抗戰期間最後一次大型戰役,此後日軍無力再發動大型會戰,它的勝利標誌著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入反攻階段,74軍作為國軍主力,打出了巔峰之戰。

第五師團

第五師團是侵華日軍的急先鋒和鐵打主力,特別是抗戰之初的1937年,面對裝備落後、訓練較差、準備不足的國軍,曾創下一路擊潰30幾個中國師的“神話”,打下“赫赫威名”。

第五師團的巔峰之戰是桂南會戰中的崑崙關之戰。

1939年12月至1940年1月,日軍發動桂南會戰,雙方爭奪重點是崑崙關。

此役,日軍參戰部隊主要是第5師團和混成旅團,總數近3萬人,指揮官為今村均(接替坂垣徵四郎任第5師團長;國軍參戰部隊有3個軍,總兵力約6萬人,指揮官為白崇禧、杜聿明。

雙方經過近1個月的激戰,日軍傷亡5000餘人,國軍傷亡2萬餘人,號稱唯一的機械化軍第5軍,被同樣是一流機械化部隊的日本第5師團徹底打殘,退出戰鬥。

綜上所述,日軍甲種師團特別是第5師團在抗戰前期勢頭很猛,連續擊敗30箇中國師;但抗戰後期,隨著國軍主力尤其是74軍戰力飆升,日本甲種師團已經逐漸落於下風,更何況是單獨對戰乙種師團,74軍應該完勝無懸念!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七十四師的巔峰時的裝備在當時最少在全世界排名前五名,在加上整編後的七十四師經歷二戰洗禮,人員素質也非常的出色,在加上幾任師長都是悍將,所以巔峰時的七十四師單獨拿出來可以和當時全世界任何一支部隊叫板,更別說是日軍二戰時期的乙種師團。

那有人可能要問孟良固怎麼敗了?這裡原因太多了,第一是政治原因,蔣軍派系林立,有時同派系的都離心離德,更別說好幾個派系同時做戰,在加上蔣介石發動內戰離心離德,所以不佔天時;第二孟良固是個易攻難守的地方,而且當時天熱缺水,七十四很多裝備都用到了級限,所以不佔地利,大家都認為我軍昂攻,固是個大山頭所以應該是易守難攻,其實這是個錯誤!戰役剛結束時才下了一場大雨。第三是國軍當時派系林立,張靈甫被圍只有黃伯韜怕蔣介石事後找他算帳才拼命救援,像李天霞用幾個炮兵充充樣子,別人更是觀望,在加上張靈甫指揮上的失誤,異想天開。指揮最大失誤就是當時應該在平地組織防守,而不應該上孟良固,在加上當時七十四師並不滿編,前幾次戰鬥損失嚴重,並非七十四師巔峰時刻,所以七十四師又失人和。在加上他的對手粟大將還有個不輸?按當時孟良固的做戰時長和傷亡比也就是七十四師,換別的部隊能守兩天就不錯了!


權40軍老兵


戰力處於巔峰的國民74師與抗戰初期日本乙種師團在開闊平原上決戰,哪個贏的可能性更大?

國民74師系國民革命軍整編第74師,號稱是國民黨軍赫赫有名的“五大主力”之一。由原74軍整編而成,實際兵力仍為二萬多人。其前身為抗戰初期在淞滬會戰時組建的國民革命軍第74軍,在抗戰中曾屢立戰功,是國民政府軍委會直接掌握使用的“戰略軍”,有“抗日鐵軍”之譽,並榮獲過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和最高榮譽“飛虎旗”。為抗戰時期國民黨軍戰績最輝煌的部隊。因此有人問,戰力處於巔峰的國民74師與抗戰初期日本乙種師團在開闊平原上決戰,哪個贏的可能性更大?

這又是一個關公戰秦瓊的問題。 在戰後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編纂的戰史《中國事變陸軍作戰》中,多次提及與第74軍的作戰情況,稱其為“支那第一恐怖軍”。曾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多項戰役,多次挫敗日軍,曾有“抗日鐵軍”的稱號。日軍對這支國軍中的王牌部隊深為畏敬,並以“三五部隊”稱之(指所轄51師、57師、58師,皆以“5”開頭)。美軍顧問團曾有過“中國國軍只有74軍能打”的讚譽。抗戰勝利後,第74軍奉命空運南京受降並擔任守備任務,因而被稱為“御林軍”。經過戰後的整編,第74軍整編為師,全員精壯,齊裝滿員,全部換裝美械武器,戰鬥力又有提高。

解放戰爭時期,陳毅、粟裕第一次與張靈甫指揮的整編第74師交手,就已經感到了對手的與眾不同。認為該敵戰術運用詭詐,攻擊意識旺盛,炮火較強,非常難於對付,不愧是蔣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為了吃掉第74師,粟裕集中了28個團兵力在漣水周圍與整編第74師(本師3個旅外加第28師1個旅)進行了整整半個月的拉鋸戰,最後整編第74師寡不敵眾,只好且戰且退撤向了淮陰。這一戰華中野戰軍統計殲滅了第74師及第28師一部共8000餘人(國民黨軍統計損失約在4000人左右,其中第74師2000餘人),自己也傷亡不小,並且犧牲了第10縱隊司令員謝祥軍,可謂是一個慘勝。這是雙方打的第一個真正的硬仗,粟裕集中瞭如此優勢兵力仍未能殲滅整編第74師,進一步認識到了該敵強勁的戰鬥力。

抗戰初期,日軍有十七個常設師團是日軍的常備軍。編制為四單位制,即師團下轄二個旅團。旅團下轄兩個步兵聯隊。抗戰中期,隨著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展開,日軍為適應不同戰鬥規模的需要,把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種等級。乙種師團又稱馱馬師團,由於後期馬匹不足,在甲種師團的標準上壓縮了騎兵聯隊,改為大隊(個別不設騎兵)。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炮、輜各一聯隊,共7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4400人。為戰爭新增支援作戰師團,戰鬥力不及甲類常備師團。乙種師團裝備一般、訓練水平低於甲種師團、戰鬥力較弱,如在萬家嶺戰役中幾乎被全殲的106師團。 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令人興奮的大勝仗不多,萬家嶺大捷算是其中最經典的一個。可是為了圍殲日軍的一個師團,薛嶽調集了三個軍,十幾個師,總共十幾萬人參戰,最後雖然大勝,但最終也沒能全殲日軍的一個師團。

根據日軍在萬家嶺被圍的番號來看,日軍第106師團是一個乙種師團。僅僅是乙種師團就需要十幾萬人來圍殲,可見當時日軍的戰鬥力真的不容小覷。 綜合起來看,以戰力處於巔峰的國民74師與抗戰初期日本乙種師團在開闊平原上決戰,74師贏的可能性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