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為何後來成了昏君?

 先明後昏的魏明帝 


曹叡為何後來成了昏君?


曹叡,是三國時期魏國第二任皇帝。在位前期勵精圖治,選賢舉能,使得曹魏的軍事經濟實力遠遠超過吳蜀。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多次打敗孫權,平定公孫淵。魏國名臣劉燁都評價曹叡僅次於秦皇漢武。可是在位後期,卻大興土木、獨斷專行、貪圖美色。魏明帝曹叡是如何完成“明君”到“昏君”的轉變呢?


曹叡為何後來成了昏君?


其一在於諸葛亮的去世使魏國再無外患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隴西三郡都背叛魏國響應諸葛亮,朝廷大臣都驚慌失措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只有魏明帝曹叡鎮定自若,親自坐鎮長安,一眼看出戰爭的關鍵在於街亭,下令張郃向街亭進軍。最終張郃幸不辱命,在街亭擊潰馬謖。魏國得以收復隴西三郡。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孫權約定平分天下,與東吳協同出兵,聲勢浩大。在這次戰爭中,魏明帝曹叡採用“東攻西守”戰略,御駕親征孫權。魏明帝曹叡親自坐鎮前線,駕船東征,使得魏軍將士同心,士氣大漲。而孫權見明帝親征,畏懼不前。最終被打的丟盔卸甲。而在西線,諸葛亮兵臨渭水,司馬懿固守不戰。諸葛亮以女裝嘲諷司馬懿畏戰。曹叡深知司馬懿戰術上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如果貿然出擊必敗無疑。拖到東吳撤兵諸葛身死是最好的選擇。和司馬懿聯合導演了一出“千里請戰”的好戲。果然不出曹叡預料,不久以後,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浩浩蕩蕩的北伐自此戛然而止。


曹叡為何後來成了昏君?


從對外戰爭的表現來看,魏明帝曹叡臨危不懼、知人善任、運籌帷幄,不失為一代明君。可是諸葛亮病逝以後,魏明帝曹叡的表現讓人感覺換了個人似得。諸葛亮病逝以後,多次襲擾邊境的蜀漢政權從此沉寂下來。蜀漢再也沒有能夠讓魏明帝曹叡忌憚的人才了,而東吳雖有陸遜,卻是守成有餘,進取不足。諸葛亮一去世,曹魏政權從此高枕無憂。不久以後,遼東公孫淵的叛變也被平定。沒有了外患的威脅,失去對手的曹叡不在如當初一般勵精圖治,開始大興土木、驕奢淫逸,縱情酒色。

三國志魏書記載,此時的曹叡完全是一個十足的昏君形象:“是時,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習妓歌者,各有千數。”魏明帝曹叡大興土木,消耗國力。而且還獨斷專行,不接受任何大臣的勸諫。而蜀漢在賢相蔣琬的治理下,休養生息,反而恢復了武侯北伐消耗的國力,民殷國富,國治兵強。此消彼長下,如果不是魏國的國力遠遠強於吳蜀兩國,蜀漢又沒有能夠和諸葛亮比肩的人才,魏國的處境會十分危險。但是如果蜀漢真的出現一個能夠和諸葛亮比肩的人才去北伐中原,魏明帝曹叡會立刻恢復明君狀態。就如同孟子說的:“如果一個國家對內沒有嚴明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對外沒有能夠和他抗衡的國家和外在的憂患,這樣的國家往往會滅亡的。所以就知道了憂患使人生存,安樂使人消亡的道理呀?”


曹叡為何後來成了昏君?


其二在於魏明帝曹叡膝下無子

曹叡之所以廣選美女進宮服侍,並非曹叡貪圖美色,是因為他膝下無子又身體不好,想讓自己抓緊時間生下兒子繼承帝位。可惜曹叡夜夜風流,好不容易生下三個兒子,唯一的三個兒子卻都英年早逝。大臣見曹叡身體不好,怕他突然死去,諸皇子爭位,於是紛紛請求曹叡早日立太子,最後,曹叡終於心灰意冷。自己身體每況愈下,卻又沒有兒子繼承大業,臣子又不解風情,一個勁的催他立太子,換誰不心冷?放棄抵抗的曹叡,終於決定立不是自己親生的皇子曹芳為齊王,曹詢為秦王。

人都是自私的,既然以後大業不是自己的親兒子繼承,曹叡再勵精圖治還有什麼意義?人生苦短不如及時行樂。懷著這個想法,曹叡完成了從“明君”到“昏君”的轉變。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