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與諸葛亮“默契”的關係,蘊藏著人事工作的頂級較量

劉備與諸葛亮“默契”的關係,蘊藏著人事工作的頂級較量

劉備與諸葛亮,有人說一段質樸並富有情趣的戰友情誼,竟然能挖掘出這麼多厚黑精神著實出人意料,不錯,就像越來越多的人所逐漸瞭解的那樣,真實的諸葛亮不僅僅是單純於智慧上的化身,更是一個令人百嚼不厭的複雜結合體。不僅僅是劉備選擇了他,更是他在深山中靜靜的等候劉備的光臨。

劉備與諸葛亮“默契”的關係,蘊藏著人事工作的頂級較量

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正視那個“傻傻”的劉備,當一代梟雄劉備的才華真正地展現在大眾面前,人們似乎意識到只有劉備才能駕馭諸葛亮,但依諸葛亮的高情商高智慧,會不會是諸葛亮與劉備在互相駕馭呢?

公元207年,劉備四十七歲,寄人籬下半生,也僅僅能混到荊州牧劉表的一個酒肉朋友的座位上。

那一年諸葛亮二十七歲,劉備茅廬三顧茅廬,諸葛亮加入了“光復漢室”的長期計劃,為劉備規劃隆中對。兩年後劉備依靠劉琦與新招募的軍隊為基石,諸葛亮親自出使東吳促成孫劉聯盟擊退曹操。

劉備與諸葛亮“默契”的關係,蘊藏著人事工作的頂級較量

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一步一步實行,劉備五十歲時得到了荊州。五十四歲時得到了西川,五十九歲時得到了漢中,六十一歲時稱帝。這一年諸葛亮封蜀漢丞相。

劉備六十三歲時夷陵大敗臨終之際召來諸葛亮,話裡有話的跟他說:你的才能完勝曹丕,必能成就大事,劉禪如果是個好料你就輔佐他,不行你就取代他。

諸葛亮亮的回應是:“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與諸葛亮“默契”的關係,蘊藏著人事工作的頂級較量

劉備死後,劉禪特例給諸葛亮開府權,使他自己擁有獨立辦事機構,國家大小政事事無鉅細,全部諸葛亮來定奪。

經歷夷陵大敗後,蜀漢名將勁卒一時盡喪,國力大衰。魏國開始把火力集中對準蜀漢,以王司徒為代表的魏國君臣軟硬兼施對諸葛亮勸降。諸葛亮先與東吳修復聯盟。親自舉兵南征成功,收編蠻將充實國庫。認為時機成熟於是屯兵兩年後上表請戰,北伐戰爭拉開序幕。

第一次北伐,因為馬謖丟了街亭。第二次北伐,糧盡班師,但殺王雙。第三次北伐,偷襲賺取魏國兩個郡三十萬人口。第四次北伐,打得司馬懿父子哭天喊地,射殺大將張郃。第五次北伐,打得司馬懿草木皆兵,但不幸逝世于軍中。

以成都平原這一彈丸之地,殺得中原魏國面對諸葛亮的軍隊而無計可施,這些所有的功績和成果,都是諸葛亮嘔心瀝血拼出來的。

劉備與諸葛亮“默契”的關係,蘊藏著人事工作的頂級較量

而當時的政治大環境, 董卓隨隨便便廢了漢少帝立了漢獻帝,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刀兵相見宮廷政變直接篡權,東吳孫權一死,高層派系奪位混戰。為了那一聲“王”,背信棄義道德淪喪,生死根本不值得一提。

劉備與諸葛亮“默契”的關係,蘊藏著人事工作的頂級較量

對於開府錄事的丞相諸葛亮來說,王侯將相每一個稱號都是信手拈來想來隨心所欲。但他到死也不過諡武侯而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每一次出征,都要對後主小孩工整撰表,謹慎小心,唯恐被天下所疑。十二年執政如一日。

夷陵之戰好像一道分水嶺,之前一窮二白,白手起家攻城略地,劉備從一介寄人籬下的遊民到漢中王再到昭烈帝,可以說是諸葛亮按照他《隆中對》劇本憑一己之力一步一步造就了劉備,也藉助這個平臺一步一步造就了一個讓諸神聞風喪膽的諸葛亮,即所謂共同駕馭,齊頭並進。

劉備與諸葛亮“默契”的關係,蘊藏著人事工作的頂級較量

夷陵之戰後江河日下,劉備先死,諸葛亮為完成劉備遺志一次次北伐,甩開預定劇本孤單地進行自創演繹。而劉備之死則徹底改變了兩人並駕齊驅的合作格局,世道也再也沒有給諸葛亮一個成就自己的機會。

一次次北伐看似每每到關鍵之處都有突發情況導致遺憾,但結合這個人心詭異、世道崩壞的政治環境,再仔細品味諸葛亮對於一個小孩子事事請示報告、謹慎恭謙的態度,則會體會到這個故事的苦衷:

臣強主弱,進退維谷。進則功高蓋主,退則遺臭萬年。

劉備臨終之前的話或許就是為了表達這個意思,諸葛亮也小心翼翼地履行完了自己的使命。

劉備與諸葛亮“默契”的關係,蘊藏著人事工作的頂級較量

人死還在掌控全局,人生依舊能和靈魂相慰藉,什麼樣的君臣關係能有這樣的默契呢?

主強臣謀,進退自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