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小孩:給世界樂一個,你學會了嗎?

在當下的中國電影中,《狗十三》無疑是一部非典型青春片,但它講述了青春期的典型狀態。青春本是叛逆的代名詞,影片中的李玩也表現出“叛逆”的幾乎所有表徵:酒精、早戀與性、暴力、代際矛盾,以及與身邊世界的格格不入。影片中大量看似漫不經心的細節,如一把沉穩而冷酷的解剖刀,把李玩的世界切開,讓我們看到,李玩的“叛逆”本質上是“中國式叛逆”。

中国的小孩:给世界乐一个,你学会了吗?

在李玩成長的天地裡,有看似慈祥實則威嚴的爺爺,以及用暴力捍衛“尊嚴”又“打一巴掌揉三揉”的父親,他們宣告著父權的存在,即便蒙著溫柔的面紗。李玩同父異母的弟弟出生時,一家人雖然瞞著李玩但仍抑制不住的開心,爺爺說:“這是個男娃,可得好好起個名字”,這又提示著男權的頑固,縱然不那麼明目張膽。

小狗“愛因斯坦”一號跟爺爺去買菜時走丟了,但丟了也就丟了;小弟拿晾衣杆打“愛因斯坦”二號,繼母反而要把狗送進狗肉店,飛進課堂的蝙蝠被英語老師扔出去的書本擊中,這些無不流露出對動物的輕蔑,即便捨得給“愛因斯坦”一號買豬肝吃,即便兩條“愛因斯坦”都肩負著緩和親子關係以及繼母向李玩示好的重任,但終究不過是任人擺弄的狗。還有李玩那個離異重組家庭,父母對學習成績的看重,以及把孩子作為附庸帶入成人社交圈的做法等,這些“中國式青春期”的元素交織在一起,構成了13歲的李玩的成長空間,也構成了影片張力結構和衝突來源。

中国的小孩:给世界乐一个,你学会了吗?

沒錯,這個世界歸根到底是屬於青年的。不過,請注意,“歸根到底”這四個字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它可以表示希望,也可以蘊藏規訓,乃至暗藏殺機。當“歸根到底”來臨之際,青年其實已經走過他們的青春期,不再是青年。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要忍受和適應那個不屬於他們的世界所給予他們的一切。或者說,要學會給世界樂一個。

當《狗十三》裡的李玩在眾人憂心的目光下,夾起叔叔特意為她點的“紅燒狗肉”,塞進嘴裡咀嚼起來,還說了句“謝謝叔叔”,一桌子的人或許有些愧疚,但更是長舒了一口氣,懸在心裡好久的石頭終於落地了。接下來,李玩在街頭髮現了“愛因斯坦”一號,但狗的新主人否認那是“愛因斯坦”,李玩沒有像當初“愛因斯坦”走丟時那樣情緒爆發,她甚至不願做任何挽回的努力,只是淡淡地說句“抱歉”。同樣,當李玩聽父親說“愛因斯坦”二號被送走後,因為不願意吃東西而死去時,像一個大人那樣很有風度地對父親說了句“謝謝”。於是,我們知道,李玩長大了。而“長大”,就是學會了給這個世界樂一個。

中国的小孩:给世界乐一个,你学会了吗?

所有人對此都似曾相識。

回想兒時,當你因玩具被家長無意損壞而哭鬧不休時,是否曾遭到“玩具重要還是爸媽重要”的誅心之問,卻沒有人嘗試去理解一個破舊的娃娃在孩子世界裡的意義?當你被帶到叔叔阿姨面前被要求表演個節目、背首古詩,以博得那些你並不想要的掌聲和歡笑,而沒有人管你因此而生的焦慮與煩躁?

慢說孩子,成年人又如何?難道你忘了,前段時間挺火的那個上流社會聚餐視頻,那些老在紅地毯上出現的面孔,酒足飯飽之後,叫女演員脫了鞋給大夥兒跳段芭蕾,後者不也滿臉含笑地跳了嗎?圍觀者不也有人拍巴掌,又有人揉三揉嗎?

中国的小孩:给世界乐一个,你学会了吗?

其實,這個世上一切不對等,本質上都並不是由於年齡或者別的什麼,而是權力。《狗十三》的創作者顯然明白這一點。因此,當影片結尾李玩已經與世界妥協時,鏡頭又冷峻地轉向了她的弟弟。滑冰教練遞給弟弟一杯牛奶,弟弟一喝就吐了出來。原來,弟弟和李玩一樣,對牛奶過敏。而弟弟牛奶過敏這事兒,也和李玩一樣,並沒有被大人放在心上,否則,想必就不會讓教練給他喝牛奶了。原來,這個看起來比李玩得到了長輩更多“愛”的男娃,得到的“愛”不過是量的增加,也並沒有質的改變。而這種不以理解為基礎的“愛”,在本質上不過是成年人的自我心理安慰,或者社會的權力結構自我複製和延續的本能罷了。

我想,這就是《狗十三》引起強烈共鳴的原因所在,即便我們早已走過青春期。我們的共鳴也不全是來自於對自己青少年時期的悲催往事的回憶,而是因為縱然今天我們已長大成人,沒有了孩時煩惱,卻依然沒有擺脫在權力結構裡當一個被規訓者的命運。正是這一點,讓《狗十三》擁有了一種並非刻意為之卻又十分強烈的批判性。

中国的小孩:给世界乐一个,你学会了吗?

辱罵不是戰鬥,批判從來不比嗓門大小。當創作者把生活的本相展露出來時,批判的力量已自在其中。這是因為,生活按照自己的邏輯裹挾著人向前的同時就在否定著自己。這裡考驗的主要不是創作技巧,而是有沒有直面現實的良心和熱腸。《狗十三》做到了。

影片的敘事平靜而節制,甚至有些吝嗇,它端給觀眾的只是冰山一角。或者說,真正的故事隱沒在影片之外。比如,影片的最後,李玩的生母打來電話,祝賀李玩獲得物理競賽一等獎。當這場十分“官方”的對話結束,李玩的父親平靜地掛斷電話後,李翫忽然問道:“你和媽媽是怎麼相愛的?”剎那間,在全片中都堅硬得有些殘酷的父親突然泣不成聲。同時,他還用手捂住了李玩的雙眼,顯然,父親不想被李玩看到自己軟弱的一面,也不願意回望這個話題。那麼,李玩的父母之間曾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他們為什麼結合又分開,這些是影片的“前史”,可能也是通向真正的李玩故事的鑰匙。然而,面對這些叩問,《狗十三》不響,任由觀眾去想。

也有人說,《狗十三》是在給“叛逆”洗白。是啊,李玩你一個小孩子,也不能太任性了,也要考慮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的感受呀。這話聽起來是沒問題的。每個人都可以站在自己選擇的立場上。不過,在我們這個文化裡,已經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的感受考慮了幾千年了,或許也該真正為小孩子或者說處於權力結構下層的那些人考慮考慮了吧?

文|尼古拉的第三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