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博物館第二任館長,在蘭州六年!八十年後甘肅人還在受益

大師的背影

著名化學家袁翰青在蘭往事

往事總是在揭開塵封之後方才顯示出令人驚歎的一面。上世紀三十年代,在抗戰的烽煙中,一批批學者為堅持抗戰,為喚醒民眾,為穩定後方,輾轉來到了蘭州。

時光倏然,七十多年後,那些曾經在蘭州停留過的學人們,將給我們留下什麼樣的故事呢?

袁翰青,著名化學家、化學史專家,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39年,他輾轉來到蘭州,後出任甘肅科學教育館(甘肅省博物館的前身)第二任館長。袁翰青在蘭州停留6年間,做了大量的科普教育。可以說,在他的努力下,地處西北內陸的甘肅成為比較早開展科普教育的地方。


甘肅省博物館第二任館長,在蘭州六年!八十年後甘肅人還在受益

上世紀五十年代當選學部委員時的袁翰青

可惜,我們至今並不知道這位化學家,他在甘肅科學教育館館長的位置上有過怎樣的故事?

楊向科,長期致力於拓制歷代金石、磚瓦、造像等,曾先後主拓《北魏瓦削文字集》、《洛陽新獲漢代畫像磚精品集》等,發表了《狂草巨匠的孤本楷書——唐張旭書嚴仁墓誌》、《考古專著——金石錄》、《洛陽北魏蓮花瓦當賞鑑》等作品。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他發現了一批和甘肅省博物館及袁翰青有關的材料,從中發現了袁翰青在甘肅的點點滴滴。

今天,就讓我們聆聽楊向科講述他所知道的袁翰青在甘肅的往事。

抗戰烽火中,接任第二任甘肅省科學教育館館長

十幾年前,我剛喜歡上收藏。一次,去北京,在潘家園市場上看到了一份1956年的《甘肅省博物館陳列說明書》。當時,價格很低。甘肅省博物館我是知道的,就收藏了。回家,查閱了有關甘肅省博物館的資料,對它的歷史有了簡單瞭解。所以,後來在西安等地,我看到有關袁翰青編著的化學小冊子、友人寫給他的信件,我就毫不猶豫地收藏了。

這些年,邊收藏邊研究,也就漸漸弄清楚了袁翰青在甘肅的一些事情。袁翰青,是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科學家。他不僅是化學家、化學史家,更是新中國科普事業的先驅,中國科技情報事業的奠基人。

袁翰青的起步則是從師範開始的。他是江蘇南通人,中學畢業後選擇讀南通師範。那時,人們對師範的重視,遠遠要超過現在,最優秀的學生往往上了師範。1923年的南通師範,已經建立了設備齊全的化學實驗室。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

袁翰青喜歡上了化學還是緣自一次試驗課程。據一篇回憶文章,那節化學試驗課,老師們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個試驗。啥試驗呢?就是在玻璃上腐蝕出字。他們在玻璃上塗上蠟,然後在蠟上刻字,然後將硫酸加少許螢石倒在上面,裸露的地方就被腐蝕了,字就留在玻璃上。袁翰青當時在蠟上寫的字是“努力”。 不懈努力,也就成了他後來求學治學的態度。

幾年前,我還看到他寫的一封信,內容是對某人論文提出批評,信中不僅指出了不足,而且將他的證據一一列了出來,所引的文章出處標得清清楚楚。可見,他不僅努力,而且很嚴謹。

從南通師範畢業後,袁翰青考入了清華大學化學系,1929年畢業後,赴美留學深造。到1937年前,他在國際化學界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1939年1月甘肅科學教育館正式開館,梅貽寶任首任館長,組織機構設為:自然科學教育組、社會科學教育組、總務三部分。1940年袁翰青任甘肅科學教育館第二任館長。


甘肅省博物館第二任館長,在蘭州六年!八十年後甘肅人還在受益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甘肅省科學教育館的情景

袁翰青來甘肅時,科學教育館剛剛草創,他被任命為第二任館長,直到1945年抗戰結束,他才離開。當時,他還兼任西北師範學院的化學系教授。他雖是第二任館長,但一切在為了抗戰的背景下,教育館的資金來源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儘管如此,袁翰青還是盡全力改善條件。人們回憶說,他設立科學陳列廳、放映科技知識電影、舉辦通俗科學講演、進行學術巡迴教育。這裡我們能看出一切都為了科學知識的普及。

袁翰青在蘭州做了不少事情,尤其是對科學知識普及更是不遺餘力。“科普”一詞是1949年以後出現的,他卻在蘭州開始了早期的科普教育。

罕見日全食,成了最好的科普題材

地處西北內陸的蘭州條件差,試驗設備更是缺乏。最大的困難是交通不便,甘肅境內不通火車,西蘭公路路況差,且不時有土匪出沒。從西安到蘭州少則七八多天,多則一個月。大量的時間花在路途上。再加之,日寇飛機不時襲擊,開展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

他在向民眾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還盡最大的力量進行學術交流。有幾個故事,我們就能看到當時學人們的風采。

在解放前,人們對日全食非常害怕,民間傳說,這是天狗吃太陽。為了保護太陽,日全食時人們往往要敲鑼打鼓,驅趕天狗。

按照推算,1941年9月21日有一次罕見的日全食發生,蘭州附近的臨洮是日全食西北地區的最佳觀測點。為了對這次日全食進行記錄觀測,當時由張鈺哲率領的中國日全食觀測西北隊,來到了甘肅臨洮。

袁翰青認為這是一次非常好的普及科學知識的機會。他動員天文工作者在當地放映科學影片,在蘭州等地舉辦科普講演和日食圖片展覽。通過這些方法逐漸破除愚昧迷信,宣傳普及科學知識。


甘肅省博物館第二任館長,在蘭州六年!八十年後甘肅人還在受益

袁翰青編寫的圖書

1943年夏秋,當英國學者李約瑟磕磕絆絆地進了蘭州後,袁翰青非常高興,在西北內陸遇到這樣一位學者可真不容易。李約瑟在蘭州停留了兩個多星期,他整修了車輛,重新組合人員。袁翰青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李約瑟博士一行人。特地邀請了李約瑟博士專門做了“國際生物化學進展”的學術報告,他親自擔任翻譯。這應該算是蘭州比較早的國際學術報告了。

當然,袁翰青所做的還不僅僅是這些。

化學年會,十餘位化學專家蘭州講科普

1944年,袁翰青又籌辦了一次重大的學術活動。什麼活動呢?這就是全國化學聯合年會,這也是首次在蘭州舉行如此規模的化學學術年會。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要舉辦這樣一個年會,真是不容易。

他往返於蘭州與重慶之間,首先建議中國化學會、中國化學工程會、中華化學工業會三個協會同意將第二屆聯合年會的舉辦地點選擇在蘭州。當時,蘭州雖然偏遠,但卻是大後方為數不多的省會城市,而且也是蘇聯援華的重要通道,人口雖少,但卻呈現出戰火中的“繁榮”。會議地點確定後,後面的工作量更大。他邀請了150多人參加年會,其中有曾昭掄、張洪沅、高濟宇等著名學者。據一些回憶材料,當年,學者們為了參加會議,可以稱的上是千里迢迢。曾昭掄遠在昆明,而張洪沅則在重慶。學者們還是用各種辦法,搭乘各種交通工具,前來參加。

這次年會舉行了3天,宣讀了40多篇論文。自然也有非常令人震撼的學術成果進行展示。來自浙江大學的一位女教師在會場上宣讀了在人工合成橡膠方面取得的成果。正是戰爭期間,橡膠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有了人工合成的橡膠,會極大地增加對戰爭的支持。這位女教師,還展出了他們用合成橡膠製作的膠鞋。這下,在大會上引起了巨大轟動。隨後,按照袁翰青的意見,有12位專家在會場上做了有關科普方面的講座。


甘肅省博物館第二任館長,在蘭州六年!八十年後甘肅人還在受益

友人黃國璋給他寫的信

這次化學年會可以說對甘肅乃至西北的化工事業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而甘肅的科普教育也因此走在了全國前列。1945年,隨著抗戰的勝利結束,袁翰青去了北平。

讓他想不到的是,十年後,他再次和蘭州結緣。這一次,他接受的任務更加艱鉅。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科學更是重中之重。1955年,袁翰青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院士。這年,8月15日,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張稼夫,找到了袁翰青,和他進行了一次談話,將聯絡協調籌備中科院西北分院的任務交給了他。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開創性的工作。起初,西北分院在西安籌建,1956年4月遷往蘭州,1958年7月,西北分院籌委會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

從1974年開始,他翻譯了李約瑟博士的《中國科技史》第一卷。這也是緣起於在蘭州同李約瑟博士的會面。七十多年後往事並不如煙,歲月久遠,大師們在蘭州留下的背影,仍舊令我們仰望。

甘肅省博物館第二任館長,在蘭州六年!八十年後甘肅人還在受益

講述人:楊向科 收藏家 歷史文化研究者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