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必須遵循平仄聲調嗎?

TseHowy


寫詩必須遵循平仄聲調嗎?

平仄聲調是陰陽頓頓挫之美。應當遵守的。

但除掉絕句,律詩,填詞之外。都沒有什麼嚴格規定。所以規定就是什麼地該用平,什麼地方該用仄,那是早安排好的。不能隨意更改。

大家都知道律詩難寫,就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主要是對七律來說的。

一句話七個字中,一三五的平仄可以是中性的,即平仄都行。二四六字要堅決表明平仄,要麼是平,要麼就是仄,不能磨糊不清。詩詞中的音節又叫"馬蹄韻"。具有逢雙必返的特點。這樣大家就知道為什麼要二四六分明瞭。

但這也不是絕對,詩追求的氣象,意境,只要不拗口就行。

下面舉一例說明詩不要太死抱平仄不放。那樣就會一詞害意,寫不出好詩!

被推祟為唐代第一七律的崔顥《黃鶴樓》開頭四句就有平仄不合律的現象。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請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是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三平韻結尾。亦不顧對麼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

但詩人為什麼要這麼寫呢?正如《紅樓夢》中,黛玉在教人做詩時所言“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詩人在這裡是依據本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多實踐的。所以才寫出本詩中"高唱入雲"的詩句。

後人沈德潛對本詩是這樣點評的"意得象先,神形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所以寫詩追求的是意境,順暢,和韻。如果真有驚人神句,不守平仄之法也是可以的。但不能一首詩都不合平仄聲調,那就不是律詩了。少數不合,大部分都合律,那也應是律詩!

對於寫現代詩的朋友,平仄之法還是要要用的。可以靈活多變地運用。不一定要遵循律詩之規定。因為你寫的就不是律詩。如果水平很高,可以在現代詩中嵌入律詩。只要做到天衣無縫,就是成功。











新浪陽春白雪


詩詞講究平仄,朗朗上口,抑揚頓挫有音樂感。但不是所有詩詞都要講究平仄的。

簡單的說,近體詩的絕句、律詩要講究平仄,而且要嚴格遵守平仄規律,否則就是出律、失粘或三平尾、三仄尾,這些都是律詩的大忌。舉個例說,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第一句的"雨"如果換一成"風"就出律了。同樣第二句的"客"如果換成"朋",就不但出律而且孤平了。所以近體詩的絕句、律詩一定要嚴格按照平仄規律寫。但古絕、古律就不須嚴格遵循平仄規律了。

古絕、古律、賦詩體等等俗稱古風,就不必嚴格遵循平仄規律,如: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如果按照近體詩中的絕句來評判的話,"白雲間"是三平尾,第二句的"須"出律。但這是一首古絕,不嚴格拘泥平仄,三平尾、四平頭都是允許的。

所以,不是所有的詩都需要遵守平仄聲調。


8232354703122


這取決於你選擇寫什麼樣的詩。

當下詩的主流樣式基本兩種:近體詩(格律詩)和現代詩(自由新詩)。所謂格律,就是平仄的格式,如果你寫格律詩,當然應該嚴格遵守格律要求,注意平仄,其實質就是注意詩句音調問題;如果你寫自由新詩,平仄就沒有什麼要求。

由於遵守格律是注意音調問題,通常格律詩朗誦起來比較順耳,但學習格律詩需要專門用一些時間,就看你有沒有這個時間和興趣。

自由新詩,雖然對格律並無要求,但如果注意押韻,朗誦起來也可以很美,這取決於作者文字功夫和詩觀。

另外,在近體詩和自由新詩之間,也有新的範式在探索中,如格律體新詩和風韻詩等。

附 一首自由新詩 《原型》

你走的時候天正下著雨

我趕到站臺只看見遠去背影

大聲呼喊的我眼裡充滿淚水

正好撞進一個倒影

家裡故事早已講完

遠方才有你需要的鄰居

春來夏往秋落冬藏

日子平淡得充滿蜂蜜

有一天門鈴響了

你我已不是記憶中的原型

(2018.12.06. 渝)

黃幹(筆名:皇竹草),重慶人,男,醫學碩士學位,曾從事醫學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等工作。中國重慶市詩詞學會會員,重慶新詩學會會員,中國網絡詩歌網簽約詩人,第五屆中國詩歌節大賽人氣榜前10強,2017瀘州國際詩酒節獲獎者,2018深圳杯第二屆詩詞大賽獲獎者,2018中國黃金詩詞文大賽獲獎者,2018“印象中國年”全國首屆新春主題文學大賽獲獎者,主寫現代詩。


hgv0821


那要看你寫什麼體裁的詩。











楊順達93182540063ysd


詩:先得分清是哪一種詩體。

寫詩,首先有一條,必須懂詩詞歌賦中的格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詩詞中的“平仄”規律。既然詩詞有規律也就有他存在的理由,要不然不會有那麼多名人名家的詩詞流傳千古。

如今的我們,在寫詩的時候當然也不要夠多地憂慮古代及近代詩人對格律的嚴謹。讀多了他們詩詞你會發現在他們的詩詞裡一樣的有著不符合平仄韻律的詩詞。所以不管什麼詩詞也事在人為。

作詩時,你會發現在引入歷史精典典故時,若想要平仄格律完全符合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整首詩的效果就在故典裡。衡權之下,肯定會捨去一方。要效果還是要格律。古人在詩中的做法就是一種表率。

例如,“孔明借箭",格律是,上聲,平聲,去聲,去聲,即仄平仄仄。再如“愚公移山"。格律為平平平平。“姜太公釣魚“,格律為平仄平仄平。還有“后羿射日"。為仄仄仄仄。這些詞裡有犯格律詩的孤平的,也有犯律詩中的四連平或四連仄的。象這樣的成語詞典在格律詩中多有引用。所以說,格律詩中也不能說百分之百的等於平仄規格。

至於格律是什麼,最早出自哪朝哪代,何人所為,相信早以無從考證。所謂的詩,也許從開始有人寫以來應該是來自民間廣為流傳的具有一定韻律的順口溜段子之類吧。韻味有了,有人用平仄聲將文字加以區分後才可能有了格律詩。這其間,格律詩應該是從無到有,從有到蓬勃發展,肯定會有一個很長的磨鍊過程。在這一過程裡,同樣也會促進其他詩詞歌賦的加速發展的。

民族文化的發展,應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格律詩固然很美。但也不可能一枝獨秀。民間廣為流傳的順口溜,打油詩也一樣非常的美。

當然,寫格律詩還是要遵循其格律的。不管採用古韻還是新韻寫詩,若引用精典成語典故或碰到特感人美好的詞語又捨不得丟棄,雖不符合格律詩的平仄規律,在整首詩中偶爾一句也是可以的。多了就成了打油詩了。

說了那麼多又回到原點,若寫詩詞,除了格律詩或有格律規則的詞牌名等詩詞體外,其他什麼體的詩詞,只要你能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必拘束,天才地發揮。


三劍兄


寫詩有兩種。一是打油詩,二是律詩。

打油詩不講究平仄,只注重意境和壓韻。古代名叫張打油就是這樣,《打油詩》名稱也就是由此而得來的。

張打油一首《詠雪》,詩是描寫雪,但沒有一字雪字,同樣留傳至今。

江山一籠統,

井上黑窟窿。

黃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腫。

律詩就要平仄對稱,押韻和意境。

以上兩種都可以,關鍵還要意境好,同樣會留傳。


李可藝2018年4月來的


詩有幾種,最早的詩經的四言詩,句句押韻的柏梁體,不尊格律的古風,樂府詩,只到後來科舉引進了排律詩,為衡量公平,考核文字能力,逐步嚴格要求,成為格律詩,一般格律詩是押平韻,有五言七言,五絕七絕五律七律。至於派生出來的六言,仄韻,都不屬於科舉考核範圍,所以寫格律詩就要尊格律,不寫格律詩就不必尊格律,詩體從三言到九言都有,亦有長短句不同的雜言詩。至於詞是譜曲唱的,格律更加嚴格以合乎咬字和節奏的要求。不存在經常提起的格律限制詩意的問題,問題就是:寫了古風詩別標明是七絕七律,就完全沒有問題。尊了格律,寫七絕七律還有諸多要求,格律詩不僅僅是格律的要求了,講起來一部書。


愛上南山1


如果對格律詩非常熟悉,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果剛剛入門,就不必死摳平仄了,再找不出適當的詞彙時就按自己的思路寫,萬不可為了平仄生拉硬拽,字詞顛倒,牽強附會去湊合,雖然平仄對頭,但是這樣寫出來的詩就會索然無味,以上是我在練習寫溼時的一點體會。


三月風85938301


古典詩歌有兩種,一種是古體,一種是近體。近體是在唐代形成的,也叫格律詩。唐代以前的詩歌都是古體。格律詩只能用平韻,要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平聲字,仄聲字有一定的位置。不能三連平,不能犯孤平。不能失粘,不能失對。有諸多限制。古體比較自由,平韻仄韻均可,中間也可換韻。字數也不受限制。類似現在的自由體。絕句有古絕有律絕,律絕也講格律。


老陳7975003219713


詩詞講究平仄,只是文學體裁之一種遊戲規則;朗朗上口、抑揚頓挫有‘音樂感’真不是由平仄決定的;是上下句的節奏點一致和韻決定的!

盲從唯平仄“論”,是無科學依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