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推出“蜻蜓”,打响“脸部支付”的冲锋

明明可以靠技术吃饭,却偏偏靠脸。

12月13日,在上海的蚂蚁金服开放日上,支付宝对外宣布推出一款新型刷脸支付产品——“蜻蜓”。


支付宝的这款刷脸神器,在体积上更加小巧轻便,只有自助收银机体积的十分之一。

外观设计上如果说像蜻蜓,倒不如说更像是一台带有支架的ipad,正面带有一块刷脸显示屏,可以同时支持扫码、刷脸两种支付方式。

客户在进行支付时仅需要对准上边的摄像头就能快速完成支付,并在屏幕上显示支付金额,在使用体验上保证了安全性以及便捷性。


支付宝推出“蜻蜓”,打响“脸部支付”的冲锋


根据支付宝事业部总经理介绍,这套刷脸支付系统与现有的刷脸设备不同的是,它采用了3D结构光摄像头,可以更快更准确的进行面部识别;成本方面与现在的自助收银相比降低了80%,并且全面兼容现有的收银系统,即插即用,安装方便。


支付宝推出“蜻蜓”,打响“脸部支付”的冲锋


除此之外,还介绍了蜻蜓刷脸的智能引擎升级,“在常去、熟悉的环境下,用户无需输入手机号码即可完成付款”。

随着新一代的生物识别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刷脸支付大家早已不再陌生。早在今年8月,蚂蚁金服已经表示脸部识别支付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可以进行商业应用。

如今,支付宝带来了一只“蜻蜓”,开始了新一轮的“支付革命”。

支付革命

在现在的支付场景中,主要的付款方式仍然以“手机扫码”为主。

NFC支付虽然看上去很美好但是对手机设备和收款设备的硬件要求,使大多数用户被拒之门外。二维码支付技术的普及,不仅仅为线下渠道带来了新的曙光,更为线下渠道带来了新的机遇。

与生来就是数据化的线上商业经济不同,线下门店的商业数据化要滞后很多。在移动支付还不发达的那几年,门店虽然开起来了,客户却越来越少,竞争对手越来越多,价格战打得越来越激烈,到店的客户也越来越挑剔,用户的消费习惯也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线上电商已经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线下门店又没有手段靠近消费者。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二维码支付兴起的前夜。


支付宝推出“蜻蜓”,打响“脸部支付”的冲锋


二维码支付,这种基于账户体系的支付方式推动着线下商业与互联网不断融合,依托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更是为商家优化了线下获客体系,支付方式的改变也让商家有了更多的方式与消费者沟通。

线上做服务,线下重体验,依托大数据靠物流打通线上线下,扫码支付打开了新零售风口的大门。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国内移动支付业务量的笔数与金额,均以超过100%的幅度上升。而Forrester Research的数据表明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已经达到5.5万亿美元,而美国的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仅为1120亿美元,约为中国市场的五十分之一。

截止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88091.2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46.78%。支付宝占比53.7%,微信支付占比39.51%,两者合计占比超过93%。

新零售,可以说是因支付方式的革命推动下的新型经济模式。

支付创新

有意思的是,作为二维码发源国的日本,他们的移动支付发展却频频受困。

二维码早在1994年便由日本人腾弘原发明出来,二十多年后却因中国赴日游客才得到重视。

日本人发明二维码,中国人用二维码赚钱。


支付宝推出“蜻蜓”,打响“脸部支付”的冲锋


根据德勤发布的《2018全球250大零售商》榜单显示,亚洲共有64家零售企业上榜,其中中国企业15家,日本却又32家,占比达50%。在日本这样零售业极其发达的国家,却未能燃起“支付革命”的烈火让人十分不解。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日本智能手机普及率要高于中国,却始终没有类似支付宝、微信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并且日本人对个人隐私极其保守,导致在线支付在日本发展非常迟缓。

最重要的一点,日本的信用卡体系十分健全,信用卡支付终端普及率特别高,所以拿出手机扫码这样的方式,在日本人看来反而要麻烦一些。


支付宝推出“蜻蜓”,打响“脸部支付”的冲锋


这也是日本迟迟没有支付革命的原因,而且像刷脸支付这样的方式,反而更难推行。

恰恰是中国的传统商业环境和近年来的数字化商业普及才能成为孕育移动支付的土壤。

刷脸支付,无疑是新一轮的支付创新。支付宝带来的刷脸支付产品——蜻蜓,为未来刷脸支付的普及创造了新的环境。

从今年双十一的数据来看,刷脸、指纹这样依靠生物识别技术完成的支付已达到60%,国内消费者对新支付方式的接受程度要远远高于预期。

支付宝的这只“蜻蜓”,能否再次点燃新一轮支付方式的火种,我们仍可期待。


支付宝推出“蜻蜓”,打响“脸部支付”的冲锋


就像马云说的:

“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