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在淪為漢奸之前,對革命事業做出過貢獻沒?

尋萱忘憂


作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頭號漢奸賣國賊汪精衛,早年也是一位有抱負、有理想、不畏犧牲、信念堅定的青年革命領袖。

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反對清王朝腐朽統治的革命運動,對孫中山一直矢志不渝。尤其是在孫中山逃難過程中,無論是越南、新加撥還是馬來西亞等南洋各地,汪精衛一直鞍前馬後、竭盡赤誠,因此成為孫中山最為信賴的人之一。

要說對革命的貢獻,很多朋友提到了當年汪精衛密謀行刺滿清王朝攝政王載灃,因為行刺失敗被清王朝逮捕,表現出一副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革命氣概。實際上,刺殺攝政王,無論成功與否,只要瞭解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就可以發現這次刺殺行動的意義非同一般。

熟悉清末革命史的朋友應該很清楚,同盟會革命黨發動的歷次武裝起義都是事先在海外從華僑手裡拿到募捐款和國外政府的一部分幫助,以此獲得活動經費,然後回國在某個地方組織暴動。失敗後再轉移到國外,再籌款再發動。

同盟會於1905年成立後至1907年在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策劃下,先後發動了數次反清武裝起義,結果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清王朝逐漸意識到孫中山的潛在力量,發出了全球通緝令。

一連串的失敗不禁讓同盟會這個多方力量結合的革命團體出現了四分五裂的傾向,大家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一些非革命派人士也以各種形式對革命派進行抨擊。比如大名鼎鼎的保皇黨領袖梁啟超於1908年在《新民叢報》上說:你們革命黨領導人煽動人家子弟去送死,自己卻住著高樓華屋,安然自在,不過是“遠距離革命家”而已。

梁啟超的話雖然過激了,卻也是實在話。的確,每次起義一失敗,革命黨主要成員基本上全都轉移到海外,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過類似“戊戌六君子”式的人物。

面對梁啟超赤裸裸的指責,有個年僅27歲的熱血男青年發話了,表示要用隻身前往清帝國首都北京刺殺當朝攝政王的舉動來證明革命黨領袖不是貪生怕死的“遠距離革命家”!這個人就是同盟會創始人之一的汪精衛,時任同盟會評議部部長。

汪精衛用“革命如同燒飯,需要釜和薪。汪某願做一時轟烈、瞬間輝煌的薪”的豪言壯語拒絕了領袖孫中山、胡漢民和其他一批革命同志的勸阻,毅然踏上了前往北京的不歸路。

結果,因為從來沒幹過當刺客的活兒,汪精衛和同伴黃復生因為機事不密被清廷逮捕。也許是當時清朝正在實行憲政改革,需要彰顯仁德、凝聚人心的緣故,對於汪精衛行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這種行為以“誤解朝廷政策”定罪而格外開恩,判處無期徒刑。

汪精衛被捕後,駐日本東京的同盟會總部和世界各地的支部都發起了公開營救行動,通過這一行動,處於四分五裂下的同盟會這一最大的革命團體開始重新凝聚,廣大人民群眾也逐漸恢復了對革命運動的信心。在這個前提下,革命黨發動的反清武裝起義規模也越來越大,從黃花崗起義再到武昌起義推翻清王朝,距離汪精衛的刺殺行動僅僅一年半的時間。


大將軍威武8


雖然汪精衛是毋庸置疑的大漢奸,但是在成立汪偽政府之前,他對革命事業還是有著相當重要的貢獻的,所以這裡,我們只談汪偽南京政府之前汪精衛有意義的所作所為。

汪精衛本名汪兆銘,出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書香門第,雖說家境普通,卻也是熟讀四書五經,擁有一腔熱血,立志報國的青年才俊。嗯,是真的很帥,還非常有才,1902年的時候就拿到了廣州府試的第一名,相當於廣州高考狀元了。就這樣,有才又帥氣還有一腔熱血的汪兆銘恰好碰到了回國立志革命拯救中國,宣揚三民主義的同盟會老大孫中山,二人一見便心心相惜,汪兆銘逐於1905年加入同盟會。

在那個時代,絕大多數讀書人都還懷有對舊社會舊思想的信仰和崇拜,連曾國藩、李鴻章、康有為、梁啟超等都不例外,可年僅輕輕的汪兆銘卻被民主制度深深的吸引著,年僅22歲的他就擔任起了同盟會評議不評議長的職位,相當於現在的社會批評家了,並用“精衛”的筆名在當時的《民報》上宣揚“三民主義”,抨擊保皇派。而他取這個筆名的原因也正是寓意“精衛填海,為革命至死不持”。

年輕人文筆又好,又一腔熱血,孫中山當然是非常喜歡的,由此汪兆銘開始逐步成為了民主革命最重要的“筆桿子”之一,前後出任《中興日報》主筆、《民報》主編等職,為宣揚民主思想做努力。

到了1910年,嘴皮子動動還不過癮的汪兆銘和黃復生抵達北京,準備要為革命事業動手了,決定刺殺攝政王載灃。後面的事大家都非常清楚了,本來就是一個只能動動嘴皮子的人,幹啥子非要搶風頭去動刀子,刺殺沒成功還被抓了,最後由袁世凱說情被釋放,逐成為了袁世凱暗中的棋子,一生葬送在名利場中。


三觀粉碎機


貢獻當然是有過的,汪精衛的一生是大轉折的一生,年輕的時候汪精衛是一個有著錚錚鐵骨的革命青年,但是到了晚年汪精衛卻變成了一個賣國求榮的賣國賊,最終落得個身死他鄉的結果,其實汪精衛的轉變是有跡可尋的。

汪精衛是孫中山去世前所指定的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的領導人之一,既然連革命元勳孫中山都這麼看重他,那麼汪精衛一定有過人之處,汪精衛到底給革命事業做出過哪些貢獻呢?

汪精衛留給世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在晚清的時候曾經刺殺過攝政王載灃,在刺殺行動失敗後,汪精衛和其同伴黃復生被抓,在獄中汪精衛寫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絕命詩,不過最終因為民政部尚書善耆的解救,汪精衛得以被釋放。不過在當時的環境下,汪精衛能夠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冒險刺殺載灃,的確是一件壯舉,此舉對於當時的革命黨人來說都是具有很大的鼓舞意義的。

辛亥革命之後,汪精衛的革命鬥志似乎略有減弱。不過孫中山後來在南方建立革命政權的時候,汪精衛一直追隨孫中山左右,在國民黨黨內,汪精衛一度被視為左派領袖,與工農關係是非常好的,在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初期,汪精衛都是政府當中比較積極的主戰派,不過九一八和熱河抗戰之後,汪精衛認為中國軍隊不足恃,所以就漸漸開始轉向消沉,以至於後來成為主和派和投降派的領袖。

汪精衛的投降固然有大環境的影響,但是他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的改變也是導致他後來轉向對日妥協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點也是不容忽視的。


青年史學家


汪精衛在淪為漢奸之前,是大有作為的。

汪兆銘,字季新,筆名精衛,歷史上經常以“汪精衛”稱呼,民國四大美男之一,早年跟隨孫中山投身革命,曾刺殺大清攝政王載灃,不幸失敗被捕,深陷囹圄的汪精衛,在牢獄中寫出: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這是多麼慷慨激昂的詩句,令人敬仰,佩服之至。若汪精衛此生到此為止,那他一定是完美的,絕對是名留青史的人物。

明知道刺殺風險很大,很有可能有去無回,仍然敢踏出那一步的人。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堅持自己的信念,可擔世人所不敢承擔之責。

他以精衛之名,曾經執筆和宣揚三民主義的人。

他也是曾經為孫中山先生訂立遺囑之人。

汪精衛的前半生極盡輝煌,可惜為了和蔣介石爭權奪利,為了爭奪國民黨的至高權力,他多次失敗多次下野,卻依舊堅持到底,可謂是不擇手段。九一八事變後,汪精衛仍然組織北伐內戰,後多方勸解才罷休。

他就是一個對政治鬥爭的狂熱者,為了權利,沒有底線,沒有道義。

前半生極盡輝煌,後半生世人唾罵。

歷史真的是開了個大玩笑。

然而這個玩笑,還是千真萬確。

以上。


木劍溫不勝


中國近代的革命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節點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舊民主主義革命,這個是知識點,圈起來!

很明顯汪精衛在1927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是沒有對革命做出過貢獻的,在這個階段很多國民黨反動派都沒有做出貢獻,尤其是汪精衛還曾經發動過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從這一點來說,汪精衛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不但沒做出貢獻,再後來投敵叛變當漢奸後,更是危害了革命。

即使是在舊民主主義主義階段,汪精衛對革命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汪精衛的人生應該以1910年刺殺清朝攝政王載灃為分界線,在刺殺失敗後,汪精衛就被下了大獄,鑑於當時的革命形勢,清朝統治者放過了他,到辛亥革命成功後,才被人放出。

這期間又與袁世凱結識,呼籲停戰議和,汪精衛還是革命黨人的汪精衛,但是對清廷難免抱有感激之情,在此期間,汪精衛充當南方議和的成員,參與南北和談,並且主張讓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讓袁世凱來擔任,二次革命失敗後,汪精衛一度出國留學,對革命工作消極怠慢。

孫中山主持國民黨改組工作,汪精衛反對國共兩黨合作,阻撓革命的發展。

當孫中山死後,汪精衛卻一改往常不貪戀權力的風格,與廖仲愷、胡漢民、蔣介石等人對廣州國民政府的主導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從這裡也能看出來,在舊民主主義階段的後期,汪精衛的所作所為亦對革命有害而無利。

那麼,汪精衛在後期為什麼還能有這麼大影響力呢?這個主要還是歸功於汪精衛在加入同盟會之後到1910年刺殺攝政王載灃這一段時間的表現。

汪精衛是書香門第,1902年在廣州府試的時候得第一名秀才,1903年官費到日本留學,可見汪精衛就是一個學霸級的人物,尤其擅長寫文章,這一點在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後寫的一句詩“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也能看出來汪精衛的文采。

1905年汪精衛參與組建同盟會,同時主編《民報》,和胡漢民是當時革命黨裡面重要的筆桿子。

當時針對是變革還是革命,是推翻君主帝制還是君主立憲,汪精衛作為資產階級革命派和改良派展開了論戰,大力宣傳革命,主張推翻清政府,在當時引起了重要的轟動,孫中山前期左膀右臂一個是黃興一個是陳其美,說到底是武上的,而文上面的左膀右臂可以看作是汪精衛和胡漢民,像南洋富家女陳璧君就是為汪精衛的文采所傾倒,後來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1907年汪精衛隨孫中山到南洋進行革命,一直到1910年革命活動雖然此起彼伏,但終究還是以失敗居多,這個時候很多人對革命前途不看好,也有人認為同盟會的領導人都是“遠距離革命軍”自己不去指揮革命,反而讓大量革命青年去送死,為了打破謠言,重振革命信念,汪精衛親自到北京刺殺攝政王載灃。

刺殺行動雖然失敗,但是汪精衛的精神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汪精衛原名汪兆銘,之所以筆名叫作精衛,寓意就是精衛填海的執著精神,汪精衛刺殺攝政王就像精衛填海一樣的執著,代表了革命精神鍥而不捨,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王朝被推翻。

汪精衛在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還是做了一定貢獻的,只不過時間較短,1905年到1910年僅僅五年!


史論縱橫


汪精衛青年時期最有名的事情就是刺殺清廷攝政王,事敗後汪氏被逮,他在獄中留下了那首著名的《被逮口占》,準備以死報國:“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1912年,汪精衛(後排右二)與家人、友人在法國留學

武昌起義爆發後,孫中山自海外歸來,以絕對優勢當選為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但一向與孫中山不睦的章太炎對孫出任大總統一職頗不以為然,他認為大總統這個位子,“論功應屬黃興,論才應屬宋教仁,論德應屬汪精衛。”從章太炎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汪精衛早年在革命黨人中是以德而聞名的。

落水後的汪精衛

著名歷史學者唐德剛在其《袁氏當國》中這樣評論汪精衛:“我們搞歷史的人千萬不能為現時觀念所誤導,不能因為汪精衛當了漢奸,便把他前半生的形象一筆抹煞。”實際上,汪精衛在投降日本人之前,形象一直相當正面,他在民國初年國民黨中的地位,也是非常崇高的,僅次於孫中山,排名在黃興、宋教仁和胡漢民之前,至於後來的蔣介石,和他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可以說,汪精衛是孫中山最中意的接班人之一。

汪精衛(左)與蔣介石

縱觀汪精衛一生,他是一個非常標準的文人、詩人和才情之人,實事求是地說,他不適合搞政治。汪精衛犯過許多錯誤,但黨內同志和全國民眾都能原諒他,那是因為人們都對這位當年的反清義士寄有厚望,所以每次汪精衛都能東山再起。但他最後卻落水當了漢奸,只能遺臭萬年了。

還是那句老話:卿本佳人,奈何做賊?


民國年間那些事


你好,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一、汪精衛在公派留學日本時,對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度心存幻想,去了日本橫濱拜會梁啟超,希望中國也能進行一場類似日本明治維新的變革,並很欣賞西鄉隆盛這個明治維新時的精神領袖。

二、結識孫中山並加入同盟會,併成為孫的得力助手,改名精衛,在報刊上發表數篇文章表達革命思想,在清廷和他哥的勸說下,仍堅持革命,並與汪家切割。

三、追隨孫中山在南洋以其較優秀的口才四處為革命募捐,深得南洋華僑的信任。

四、在與保皇派的鬥爭中,為挽救革命黨人的信心,毅然冒著生命危險回國行刺清廷攝政王,失敗後被判無期徒刑。幸虧第二年就發生了辛亥革命,得以出獄。

五、通過袁世凱之子袁克文認識袁世凱後,以共和思想對其遊說,南北議和時,溝通袁世凱方和南方革命黨方,後促成。

六、宋教仁遇刺後,曾為確保中國不能再亂撮合孫中山和袁世凱方,但最終由於孫中山堅持討袁而支持孫中山。

最後,就是參與國民黨各派之間的鬥爭。


歷史與人像


汪精衛作為最早跟隨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人士,跟隨所先生輾轉各國,口才,文采都為一時之選。年輕時更是一腔熱血,刺殺清朝攝政王載灃未遂入獄,獄中作詩,其中名句“慷慨燕歌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更是使其聲望達到頂峰(也有說此句為他人代筆)

後來作為國民政府高層,歷任各種職務,最高曾經做到行政院長,縱貫整個民國時期,汪精衛都是風雲人物,後來與蔣介石鬧翻,與主戰派決裂,轉而謀求與日本人合作,開展其所謂的和平運動,組成偽政府。

汪精衛是板上釘釘的漢奸,而且是影響巨大的大漢奸,但是要說成為漢奸之前對於國家,對於革命的貢獻毋庸置疑,此人一生經歷破折,在當時複雜的國際局勢之下他選擇了一條錯誤的道路,但是我還是願意相信,他還是希望中華民族能夠更好,更強


桃花劫13


如果汪精衛不投靠日本人,絕對會非常有前途的,論才華學識覺對是精英!而且汪精衛人不貪財,不好色,沒有什麼惡習!因為蔣介石的排擠投靠日本人,當了漢奸!


阿酷51242958022


交給時間歷史會分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