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維持十萬大軍一月作戰,以漢朝來講,需要什麼樣的後勤?

浮沉於史


這個問題很大,還要去考慮是如何作戰了,守城戰,對峙戰,攻城戰,遠征,近攻,閃擊,奔襲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以漢朝來講,常規的就是對匈奴發動的遠征,以及漢末諸侯之間的攻城,守城以及對峙了,不管是什麼類型的戰爭,後勤工作種類大致相同,只是側重不同,簡單的講,有以下幾種:



(一)、糧草補給

糧草補給分為糧食補給和草料補給,不光是士兵要吃飯,戰馬和牲畜是需要餵養的,有人會問為什麼打仗要帶牲畜,這裡牲畜多指乾重體力活的牛,特別是拉一些重型軍械,別相信電視劇裡都是趕著馬車,漢朝那會兒一匹馬比士兵的命值錢的多,都是供著用於作戰的,體力活交給牛和壯丁吧。還有隨軍圈養以供食用的肉禽類,當然,這個不是作戰部隊管理,而是後勤部隊管理。如果像遠征匈奴這類戰爭,趕上游牧地區草場豐盛,糧草補給的壓力會小很多。

而糧食補給貫穿於整個戰爭,如果一場戰爭將要發生,後勤方面會安排在己方控制區內設隱蔽的糧倉,以便戰鬥發生後有足夠多的糧食儲存,糧食儲存越多,抗風險能力也越強。而隱蔽性是為了保障軍需糧食的安全,更會在糧倉處安排重兵把守,就像官渡之戰時的烏巢,都屬於軍事機密性質的。而糧食補給線也必須保障安全性,通暢性,往往是從最接近戰場的己方戰區最大的軍需糧倉調派運輸糧食,以保證戰區的糧倉有源源不斷的軍糧做補充。


(二)、醫療衛生保障

古代的醫療衛生保障範圍很廣,不光光是給傷兵治療,其工作還包括屍體處理,人畜的糞便處理,水源清潔處理,疫情防範等。

先說醫療方面,冷兵器作戰,其實戰場上的致死率並不高,大部分是以創傷來終結敵軍的有生戰鬥力,所以古代的醫療壓力甚至比現代戰爭更大,如果創傷得不到快速處理,在古代的醫療水平下,致殘致死率會很高。古代戰爭裡,軍營和醫療區基本上是分開的,遇上大型的兵團作戰,醫療區甚至比軍營還要大。更為壯觀的應該是成百上千的醫療兵擺成一排煮中藥。

再說屍體以及糞便的處理,在古代戰爭中,主帥會非常注重後勤方面的屍體以及糞便處理,稍有不慎,便會產生瘟疫。曹操在赤壁之戰上的失敗,多少都受到了軍中瘟疫的影響,《三國志.周瑜傳》裡還做了詳細記載。大部分屍體會由專人運往遠離軍營和水源上游的地方掩埋,有條件的情況下會撒上類似石灰一樣的東西,以延緩屍體腐爛。糞便也一樣,會有專人處理,集中掩埋。當然,結合水源的管理,有些軍隊處於上游的優勢位置,也會將屍體糞便直接丟進河道里,以致下游的敵軍水源汙染。漢朝時沒有這方面記錄,但《元史》中記載過成吉思汗遠征花剌子模時,用了這麼“機智”的一招,致使城內瘟疫橫行。



(三)、軍械製造

古代戰爭屬於冷兵器戰爭,並由於冶煉工藝的限制,刀劍磨損,甲冑破損都很厲害,這也需要軍需部門進行源源不斷的裝備補充,特別是對峙性的戰爭,兩軍一直對峙,打打停停,一拖幾個月,大小戰役也打了不少,武器裝備磨損都會相當嚴重,弓箭射出去也收不回來,敵軍射的箭也未必敢去撿。所以兵器製造是一個持久不斷的工作。

再加上圍城攻城戰,雲梯,塔樓,拋石機都需要大量製造,損壞的攻城器械還要拉回維修,遇上水戰,還要打造和維修戰船,這都需要軍需部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工作的。



在古代戰爭中,這幾項的後勤工作都很巨大,再加上全軍的伙食管理,偵查管理,書信管理,俘虜管理,都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王立群教授曾在百家講壇上說過,基本上漢代的戰爭,是十個後勤服務於一個士兵。那如小編所問,十萬大軍的話,後勤就得投入百萬的人力。

戰爭打的就是國力和人力,當然,漢朝規模上十萬軍隊的戰爭算得上是傾全國之力了,往往發生的戰爭五千到一萬都算大戰了,不要相信小說裡動則幾十萬大軍的說法,我覺得除以十才是真實的兵力。


棍哥觀史


沈括曾經就運糧談過這個問題,他說“人食日二升”,意思就是一個人每天需要吃兩升。那麼10萬大軍一天就需要20萬升,也就是2000石,一個月按照30天算就是6萬石。但是這僅僅是考慮士兵數量,還沒考慮軍馬的消耗。一般一匹馬一天需要飼料是其體重的2.5%左右。

另外還需要考慮運糧隊伍自身的消耗。沈括說“人負米六鬥”,一個人可以背米6鬥,如果從糧倉到前線是一天的路程,那麼來回路上共兩天就需要消耗4升米,運到前線只有5.6鬥,可以供一個士兵食用28天,如果距離增加,那麼消耗更大。假如糧倉距離前線10天的路程,那麼路上就需要消耗4鬥米,運到前線的話只有2鬥,10萬大軍一個月需要6萬石米,那麼後方就需要準備18萬石。如果使用騾馬、毛驢和大車的話路上損耗可以少一點。

還有一點很重要,漢代的時候軍糧應該是小米,《三國志》裡提到過,諸葛亮每日“所啖食不至數升”,一日吃幾升,司馬懿還判斷諸葛亮身體不好,說“亮將死矣”。那麼正常人的消耗肯定不止2升,所以漢代的話一個月消耗的軍糧還要更多。

由此可見古代打仗有多困難了。



不沉的經遠


關於此類問題,史上不乏研究者,但還真沒有研究透徹的。原因是歷代研究者,或懂民政但不懂軍事,或懂軍事而不懂民政,或者是都不懂的腐儒。

我們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核算,而且將作戰時間設定為後勤保障要求最低的春秋時節。

臨陣補給


(漢大將軍衛青)

臨陣補及是隨軍的,由統帥統一調度,也就是常見的後軍職責,文學中就是“斷其後軍糧草淄重”的淄重。

衛青有原話:一匹馬要三匹馬供應。因此,十萬大軍,真正的戰鬥兵力其實只有兩萬五千人,其餘是保障兵力。

我們從歷史文獻可知,一支出徵大軍如被圍困,正常糧草可自給兩月。三匹駝馬能載六百斤,可供4人/騎兩月,則每人/騎每天消耗2.5斤。

雖然這是兩月的常備,但隨大軍必須同行。十萬大軍,則是600×2.5萬=1500萬斤。

中轉補給

中轉運輸兵力,恰與作戰總兵力相同,只是換作了“一匹馬保護三匹馬”,而其自身消耗,古制為戰兵六成,故其總運量為:1500萬斤×1.6=2400萬斤。

基地補給

古時作戰,都會建立前進基地。前進基地守軍及補給為常規制,且不計算。基地貯備常規以供半年所需――高於此量則屬“太倉”範疇,因其為國家常備,不屬一戰備糧,故也不考慮,只考慮戰兵行動後勤之需,則是:2400萬斤×3=7200萬斤。

而在戰爭之時,以漢為例,是從長安一雲中(代郡)一前線,故有兩支中轉力量存在。因此,有二十萬人馬在運轉!

由此可算出一支十萬人作戰的全部後勤運轉:

人馬:三十萬;

物資量:1500萬斤+2400萬斤x2+7200萬斤=11100萬斤。

國家承載能力簡析


漢代軍糧,以麥、豆為主,畝產麥平均在250斤/畝,豆約150斤/畝,武帝時為作戰實行十稅一制,則貯備十萬大軍一月戰需的即時消耗,要11100×10÷400÷2=138.75萬畝一年的產量!

而且,要養出三十萬匹戰馬!

請注意:麥與豆為黃河流域及以北產物,而且各封食邑是不納糧的!因此,138.75萬畝今天看來容易,但在漢代絕非易事!

而且上面只算了糧草與人馬需求,而兵器、甲仗、征衣供計未做計算――運力算過了。

因此,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兵鋒最盛時,也只能派出十三萬軍出擊――衛青率五萬,霍去病率五萬,李息率三萬。而且每隔十年才能出擊一次,但四十年也將漢朝打得國疲民貧。


也提醒大家品味諸葛亮對古代戰爭的貢獻:木牛流馬,也就是獨輪車,其極大減輕了駝馬的養殖與使用消耗!

霍去病的“因糧於敵”思想的價值:攻下敵兵,取糧自補。漢武帝為何會如此錘愛霍去病,使其與衛青同級,也可理解了罷?


巴山肖鵬


十萬大軍外出作戰,最少需要七十萬非作戰人員也就是民工作為後勤,像漢朝幾次打擊匈奴的出賽作戰,靠的就是後方百萬人的後勤保障,比如每運往前線一百斤糧食,而實際消耗是八百斤糧食,只有八分之一能運到前線,剩下的七百斤會在路上被後勤人員吃掉,如果遇到連綿的大雨就更慘了,糧食極有可能發黴,所以漢武帝的幾次北擊匈奴讓漢朝的國力大受損害,不得不發佈罪己詔,以求老天和天下人的寬恕


夏蟲欲飲冰


10萬大軍。吃,作戰時一人一天3頓飯。不作站時兩頓。飲用水,更是無法估量。以前糧食產量也低。一個月作戰的消耗估計要以一個現在大省同等面積國土的生產兩年的存糧了。在加上後勤人員的消耗。更是不計其數。


今晚七點村口等你


都是一兩萬部隊,對外號稱十萬大軍,現代戰爭調動十萬都很難,別說古代了。


兵器2019


假如以大米為主糧,每人每天三斤,一天就得三十萬斤,按照30天計算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