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時期,為何沒有任何列強敢入侵中國?

費蕭何


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事實上在洋務運動進行期間中國依然遭受到列強的入侵,甚至還一度遭受過不那麼強的國家入侵:

1865年浩罕汗國的阿古柏率軍侵入新疆,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哲德沙爾汗國。

1871年7月沙俄趁阿古柏勢力佔據新疆大部分地區之機出兵侵佔伊犁。

1873年日本派兵3000侵入臺灣,在向清政府勒索50萬兩白銀後撤軍。

1883年12月—1885年4月法國由越南侵入我國西南地區及臺灣。

1887年葡萄牙誘逼清政府簽訂了《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該條約明文聲稱:“由中國堅準葡國永駐管理澳門以及屬澳之地,與葡國治理他處無異”。

1895年甲午戰爭的失敗、《馬關條約》的簽訂以及北洋海軍的覆滅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結束。

儘管洋務運動並未使中國完全擺脫被列強侵略的命運,不過這並不能證明洋務運動是毫無價值和意義的,恰恰相反洋務運動最終以甲午戰敗的方式宣告破產不能證明洋務運動本身是一個錯誤,而是證明洋務運動不夠深入的侷限性。事實上洋務運動在當時的確產生了不少正面效應:

洋務運動採用西方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機器織布局、福州船政局、漢陽鐵廠等新式企業。這些新式企業的創辦在一定程度上反擊了列強對我國的經濟侵略:輪船招商局成功將英國的太古、怡和、美國的旗昌等輪船公司排擠出中國江面。機器織布局用新式的機器織布方式同洋布展開激烈競爭。

洋務運動期間中國人自主創辦了約20種近代報刊,創辦了京師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一系列新式學堂,為近代中國培養了大批軍事技術和民用技術方面的人才。這一時期京師同文館曾翻譯一系列介紹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書籍36種,大大啟迪了人們的智慧。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國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學;1877—1897年又先後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學堂的學生赴歐留學。

1886年因東三省邊防需要而架設了由奉天至琿春的電報線。1887年因鄭州黃河決口“籌辦工賑事宜”又架設了由山東濟寧至開封的電報線。此後電報在中國日益普及起來,與此同時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也開始動工修建,海運也正逐漸替代傳統的運河漕運。電報、鐵路、海運的發展在和平年代促進了信息的傳遞,為與外國商戰奠定了基礎,在戰爭年代就會成為運送兵員、武器、糧草以及傳遞軍情的重要工具。

在軍事裝備方面洋務運動同樣取得了一些成效:安慶內軍械所自主設計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蒸汽機輪船,此後又成功仿製出當時西方的毛瑟槍和無煙火藥。一方面安慶內軍械所、福州船政局等軍工企業通過對西方武器的仿製改進生產出國產新式武器,另一方面大力購進西方武器,終於得以打造出北洋海軍這一當時世界排名第七、亞洲第一的艦隊。

遺憾的是清政府被成績迷失了心智:儘管左宗棠率領洋務運動後裝備了新式武器的軍隊收復了新疆,儘管馮子材在鎮南關下大勝法軍,儘管劉銘傳率部堅守住了臺灣,就這一層面而言:洋務運動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列強的入侵。可在此之後中國就進入了大約十年左右的發展停滯時期,事後證明恰恰正是在這十年左右的時間內日本迎頭趕上並最終在甲午戰爭中讓清政府嚐到了自己妄自尊大故步自封的苦果,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也宣告了洋務運動的最終破產。這恰恰說明了洋務運動不夠深入的侷限性——僅僅只單純通過引入西方先進的技術和裝備,卻不思考如何健全完善自己的經濟和國防體制,這樣的發展模式註定是要被時代所淘汰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或者應該反過來看,正是因為當時的外部環境相對寬鬆,才有了洋務運動。本質上看,不存在列強不敢入侵中國的情況。

洋務運動受到的干涉比較小,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清政府在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政局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慈禧已經完全把持政局,而以曾國藩為首的一批漢族大臣幫清政府撐起了地方統治的大局。於是從中央到地方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換句話說,內部狀況比較穩定了。

第二,西方國家這一時期也有不少自身事務要處理。比如,英國要應對印度的民族大起義和非洲的反殖民鬥爭,雖然最後取得了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耗費了英國的國力。同時英法在這一時期和沙俄在中東地區展開鬥爭開展了克里米亞戰爭。這場戰爭削弱了沙俄,並促使沙俄開始進行農奴制改革。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英法。而美國在這一時期,正在打內戰。之後又爆發美西戰爭,和西班牙爭奪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總體來說,幾大列強在這一時期都限制於自身事務,所以就沒有將注意力放到中國身上。侵略的壓力短時間內有所放鬆。也就是外部環境相對改善。

第三,西方列強在一定程度上是歡迎洋務運動的。本質上說,西方列強並不希望中國強大,所以對洋務運動的支持是有保留的,不過並不代表他們完全反對洋務運動。對於西方列強來說,洋務運動的好處有兩點。一是可以藉此機會獲得經濟利益。洋務運動以軍事工業為起點,需要採購大量的外國機器設備,聘請外國技術人員。後期的民用工業也是如此。外國人可以因此獲得鉅額的經濟利益。當然樂觀其成。二是以洋務運動為切口進一步控制中國的政治。洋務運動涉及到軍事外交等多個關鍵領域。通過銷售產品派出顧問和技術人員,自然就可以獲得相關的情報。還可以通過顧問和技術人員獲得政治影響力。洋務運動所需的資金,有相當一部分是以外國貸款融資方式來解決的。這也必將使得清政府進一步依賴外國列強。

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歷程,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現實。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結局昭示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zyb38537240


1864年新疆爆發了反清的武裝起事,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入侵新疆。1876年,清政府任命左公為欽差大臣,到1878年清軍收復了除伊犁之外的全部領土。



1874年日本在美國的支持下,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侵犯臺灣。同年10月,清政府與日本籤臺訂《臺事專條》,清政府賠償日本軍費50萬兩。

1876年英國利用“馬嘉禮”事件對清政府提出了侵略要求,同年9月李鴻章在山東煙臺與英國簽訂了《煙臺條約》和《入藏探路專條》。


1883年爆發了中法戰爭,法國軍艦炮轟馬尾船廠。清軍將領馮子材在鎮南關痛擊法軍,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到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其結果是導致了法國茹費裡內閣直接倒臺,但是此戰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李鴻章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法國的勢力從此入侵到我國的雲南、廣西。


歷史軍魂


洋務運動期間,中國開始學習西方,初步進行近代化的運動,這種變革尚在西方可接受的範圍之內,而且大清洋務,要購買西方的武器和設備,要聘請西方的顧問,西方列強自然是大大歡迎的。

最關鍵的是,這個時候西方也遇到了自己的問題。隨著兩次鴉片戰爭的勝利,西方初步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獲得了自己想要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同時也初步建設完成統一的世界市場。

隨著積累的完成,西方列強普遍的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新舊秩序和新老列強之間矛盾尖銳。美國、德國和意大利都開展了統一戰爭,新興列強德國、日本和老大帝國英國、法國之間矛盾尖銳。歐洲大陸民族解放戰爭如火如荼,第二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因此各國均無暇顧及中國。只有等到幾十年之後,資本主義國家調整秩序,普遍進化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才開始進攻中國。


青年史學家


洋務運動的三十年,不是西方列強有多大善心,不侵略中國,而是他們通過兩次鴉片戰爭,各國已經在華取得了巨大的均衡利益,他們更想做的是,從精神上控制中國人民,這期間西方的傳教士紛紛來中國,想用宗教來愚弄麻痺控制中國人,以達到他們想永遠做中國人主子的狼子野心。期間的中打戰爭是在越南打的,結果是法國不勝而勝,清朝不敗而敗。甲午海戰那是日本明治維新後也是洋務運動後期的事了。


上官燚璘7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甲午戰爭之前,中國所遭遇的列強入侵,除了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之類屬於是刻意的侵略外,其他西方列強挑起的戰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前提原因在先,多數是因為經濟利益受到威脅,或者清王朝不守國家間條約而引起,而入侵中國的目的,則主要是為了讓清王朝在貿易或者遵守國際法等問題上讓步就範,真正純粹為了侵略而侵略的事件並不多見。

而清王朝在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血的教訓後,對西方主導的世界格局漸漸有些懵懵懂懂的認識,尤其再加上清王朝開始向西方國家派出使節,增加了外交溝通的管道。所以1860年代洋務運動開始後,清王朝對於類似國家間條約等國際法的遵守,基本上做到了循規蹈矩,在國內嚴格避免類似教案等涉外糾紛的發生或擴大,對外則基本遵守著和列強簽訂的條約。

西方列強當時在中國追求的主要是商業利益和政治影響力,既然清政府保證了其在華的利益,列強也就沒有必要動刀動槍。


海研會


認真讀一下歷史,洋務運動期間也是有列強入侵的,但為何沒有大規模的入侵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通過兩次鴉片戰爭,各列強已經取得了相應的利益,並且這也符合當時各列強的利益。

二,洋務運動需要機器設備,技術,人才等,洋務運動的口號是“師夷長技……”,各列強都希望當這裡的那個“夷”,當了之後可以消化產能,保證就業,獲得經濟利益。

三,這時候大家處於一個相對的穩定期。


那年揚起帆


列強欺侵中國在於謀利,只有傻逼才覺得是搞″東亞共榮","替天行道"。所以說,為了國家的強大,必須整黨治黨,必須艱苦奮鬥。必須縮小貧富差距,必須限制娛樂圈天價,必須抬高科學技術人才的收入和地位,孰輕孰重國家把控,絕不贊同苟且姑息糊糊麻麻!


陽光雨露85068379


首先,當時列強還是被清朝的體量迷惑,還是尊重清朝,把清朝列為列強之一。其次,清朝和當時最強大的英帝國正處蜜月期,準同盟。最後,洋務運動時期,中法戰爭,北洋艦隊威懾日本等事件,讓列強覺得清朝覺醒了,開始強大起來了!這一切幻像都被甲午戰爭粉碎。英帝國最終選擇了日本結盟,列強也看清楚了,清朝只是裝備的西方武器的中世紀式的“老大帝國”。所有的尊重徹底被拋棄,中國進入最屈辱的時代。


炎焱海風


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洋務運動,該運動是在大清朝兩次鴉片戰爭戰敗後,清廷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抵禦外國強敵的入侵,政府內部一些開明之士(好比李鴻章,張之洞等人)興起的一項運動。

洋務運動打著“自強,求富”和“師夷長技以制夷”口號,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建立了中國第一批近代工業,客觀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同時為了學習西方的技術軍事等,清政府還派遣了一大批留學生出國留學。

洋務運動可以說是成果顯著,軍事上成立了北洋水師,軍工業發展迅速,一度壯大了我國的軍事力量,在甲午海戰上可見一斑。教育上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經濟上大小工業的發展更是掀起一片狂潮。

可惜的是好景不長,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因為清政府的一味妥協和避戰保船,導致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甲午戰爭以清政府戰敗收場,與此同時,洋務運動也是宣告破產。

這不禁讓人思考了,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長達35年的時間,中國為何沒有列強前來侵略?是西方各國看到中國洋務運動火熱進行中,國力不斷強勢,害怕了嗎?是的,這確實是一個原因,近代工業不斷髮展,使得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快速縮短了同西方各國的差距,同時北洋海軍的建立使得中國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這讓西方列強不敢輕舉妄動。此外很重要的一點是當時的西方各國和日本都在經歷著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這讓它們應接不暇,根本顧不上侵略其他國家。

經濟危機讓中國有了35年的發展時間,也正是因為這場經濟危機才使得日本這個島國,為了擺脫經濟危機,不惜賭上國運挑起了甲午海戰 。結局如上午所說,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洋務運動破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