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30比運-8和運-9強在哪裡?

早慢熊1


運-30,是全面按照我軍需求全新自主設計和打造的新一代中型運輸機,是對以運-8和C-130為代表的中型運輸機的全面技術超越,是當今新中運的王者。這樣說,口氣是否大了些?看運-20“鯤鵬”的成功即知道,在220噸這一級別上,雖然不是最大的,卻是性能最棒的,運輸能力最強者,有了後發優勢,積聚了多年的能量,成功就不是偶然的,是現實的趕超,是必然的跨越,也是新時期軍隊建設的需要。要問我們為何有了運-9,非要打造運-30不可,運-30是在使用運-8和運-9多年的技術基礎上,為了更加符合軍事需要,也更有迫切發展需求。我們知道,運-9也好,運-8也罷,其技術實現基礎在於引進的前蘇聯安-12運輸機,經過多年使用,設計缺陷越發變得明顯,嚴重製約了我軍戰術運輸功能的需要。為此,打造新中運,變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自媒體的聲音。魂舞大漠都看到了,有說要按照歐洲A400M而設求的,有講巴西KC390也是不錯的,有云把烏克蘭安-70拿來改巴一下就挺好的,總之思維上不能脫去舊時理念的窠臼,正是不自信的表現。建議認真仔細看一眼咱們的運-20,即會知道咱們的自信表現在哪裡。不少人只以外觀來束縛自家思想,看著差不多呀,都那麼大,其實我們的運-20貨艙設計得更優秀,在性能上也要生生高出它們半頭來,且表現出很大的冗餘度,未來在換裝國產發動機以後,正會更優秀。更加棒的是,通過大飛機制造,我們培育和建強了一大批優秀的航空隊伍,理順了航空成長體制和機制,在設計和技術上有效促進了航空產業的發展,實現了產業升級,健全了配套設施,可以說,現在我們表現出的能量,用於新中運的打造,已完全不是問題。我們成了,實無東施效顰的必要,所要者創新發展,這才是我們堂堂正路。

★再次被逮個正著。今年8月,有人舉起手機,在街頭拍攝了一架被拖車拖著走的飛機機體照片,一經發佈網上,直引得大波軒然。細心的軍迷發現與運-8和運-9完全不同,與運-20也是大不同,噫,這是什麼樣的飛機呢?經過對比分析,得出了結論,這可能是2014年珠海航展以模型展出的運-30。四年過去,不見動靜,這張照片再次引發新中運熱。它看上去,比運-8要大了許多,與C-130“大力神”也迥然有別,致於是否比A400M大,一時還不好判斷。就這樣被逮個正著,紛紛在問,它的能力會有多高,比葫蘆畫瓢似乎不再有效,我們對照和參考的目標,不是幾款舊中運,所可比擬,也不是幾型新中運所能參照的,這麼說吧,新中運就是新中運,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一款飛機,可幹更多的活兒,能拉更多的貨,再比如可以以之為平臺,打造個加油機什麼的,挺好。美國運輸機上千架,其中C-130最多,正是主體,我們依然,已經有了全面實現的條件。

★盲人摸象猜一番。載重係數能到0.37以上,就可超過所有現役設計的所有中型運輸機。不往更大了造,比如A400M最大起飛重量都到了140多噸,最大載重卻只有37噸左右,這樣不成,大不能幹了更大的活,野戰起降畢竟有限制,雖說其低速性能不錯。日本C-2更次之,設計指標甚差,試飛階段還發生了大梁開裂,說明啥?造不了唄。造不了卻要霸王硬上弓,造一夥大約也只能勞民傷財。唯一使用漿扇發動機的烏克蘭造安-70,難就難在發動機上,當然也沒錢,曾飛至珠海,我們也沒有任何合作意願,一者對這種設計不感興趣,再有就是它不是真正自己需要的,三是對它的發動機,也沒有什麼興趣,所以馬達西奇在重慶的分廠,與運-30基本不沾邊兒。按航展展板說明,最大起重80噸,載重23噸,與運-9這一性能指標相差倒是不大,但載貨能力,航程,速度等主要指標,嚴重超過了運-9,超過C-130也不在話下,可能這,便是我們的目標,全面打造一款好用慣使的前線戰術運輸機,我們沒有比著誰的意思,自己好用就成了唄。


魂舞大漠


上次航展上展示的運-30模型


運-8只是一款中型運輸機,貨艙容積只有120多立方,艙內最多能裝兩輛越野卡車。運送人員時,可以乘坐96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或佈置60副擔架床,執行傘降任務時,一次可空降82名傘兵,最大航程也只有3000千米左右,只能用作戰術運輸。

運-9就是運-8大改後的現代化升級版,通過加大機翼面積、減輕機身重量、換裝新型發動機和螺旋槳等措施,將最大起飛重量從60噸提升到65噸多,飛機的最大載重也從20餘噸提高到25噸左右(當然這是輕油狀態下的測試值,實際運行的話到不了這麼高),最大空投重量增加到10噸左右,載油量和航程也都有大幅提高。

雖然說運-9的綜合性能比運-8提高了不少,機載設備和航電系統的自動化水平也有較大提升,可以大大減輕機組成員的工作強度。但總的來說,並沒有達到跨越式的進步,載重還是20噸級,貨艙雖然長了一些,但寬度並未增加多少,原來裝不了的裝甲車,現在還是裝不了。

運-9運輸機

運-30就不一樣了,從設計指標和模型來,這是一款介於運-9和運-20之間的大型運輸機,最大起飛重量超過100噸,最大載重可達35噸左右。該機最大的亮點在於其貨艙寬度較大,適裝性比運-9更好,可用來運送步戰車、雷達車、防空導彈車之類的重型裝備,以及一些尺寸超限的工程車輛等運-9運輸機運不了,使用運-20又顯得浪費的裝備,而且運-30的航程比運-9更大,投送能力更強。


兵工科技


運-8運輸機是上世紀60年代,我國仿製前蘇聯安-12飛機而製造的一種中型運輸機,改運輸機最大載重20噸,巡航速度為55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為3300公里!存在航程偏短、發動落後等缺陷!

運-9運輸機是2006年中航工業陝飛集團在運-8F600基礎上研製新型中型運輸機,運-9中型運輸機的航程約為4200千米,能一次運送98名軍人,最大單投重量為8.2噸,最大載重為25噸!

雖然運-9是從運-8改進而來,但是依然存在機艙較小,不能空運中國多種主流裝甲車的問題!隨意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重新設計一款新型的中型運輸機,也就是運-30!

新型運-30與運-8和運-9相比,採用了全新的設計原則,新型運-30飛機擁有更寬大的貨艙,還採用了大量複合材料從而更經濟,而且,在起降性能方面得到了進一步改進,暈運-30的最大起飛重量約為90噸,最大載重約為35噸,載重係數上也有很大的提升!


天下布武


這個問題說實話小編考慮了很久,要真說明一款還沒首飛的機型,要比強兩款已經服役的運輸機強在哪裡?說實話一切都只能靠廠方公佈的參數來對比。但這種對比到底有沒有實際意義那就要另當別論了……

按照珠海航展公佈的參數,運30最大起飛重量超過100噸,最大載重35噸,這個指標已經超過了美帝C130J(最大起飛重量約80噸,載重越20噸)

但其它幾個詳細指標目前還沒有看到,比如在最大起飛重量下的航程,(有傳聞說在滿載情況下最大航程6000-7000公里,這個根本就不靠譜)還有貨倉的數據也沒有,目前的說法只是說貨倉相對運9較大,但具體是大多少?小編目前沒有還沒有查到可靠的說法(有知道的小夥伴歡迎指正)。

所以想具體說運30相比運8運9強在哪?目前所說的一切都是猜測,不是很靠譜,到不如問運8、運9目前差在哪裡?來的更合適一些。

眾所周知運9是運8的改型,而運8就是國產的AN12,而AN12的本質是毛子淘汰的民用客機AN10,可以說運8、運9的底子極其不好。

圖注:毛子AN10

這也影響了運8運9的關鍵性能,比如運8的機翼面積只有120平方米,而美帝的C130則有160平方米,在同等翼載荷下,運8的有效載荷要比C130小了近20噸,(別看C130要比運8的最大載重大很多,但實際C130的翼載荷要比運8低很多)


圖注:可以看到C130比AN12的機翼大很多。

運8的狹長機翼嚴重影響了運8的起降性能,即使是後期增大機翼面積的運9,也沒有太大改觀,因為增大機翼的關鍵,是機翼和機身連接的翼根處主承力結構,如果真的大改還不如直接設計一款新飛機了。

所以,儘管運9的性能實際相對運8增長很小,比如運9的最大載重能力雖然比運8提高了5噸達到了25噸,但是在滿油狀態下最多也就帶10貨物,而C130在同樣裝20噸油的情況下,可以再帶20貨物,並且起降性能相比運9更高,這樣兩者的差距就拉的太大了。


而運30目前來看,明顯是指著C130去的,如果真的可以對標C130的話那明顯是好事,可目前為止,還沒看到實質進展,(要知道14年珠海航展就公佈做30模型了,可直到今天也沒看到它首飛)

圖注:2014年珠海航展就公佈了運30的模型

而且運30最開始的稱號是漢中的“運8X”距今已經很久遠了,所以……小編也希望祖國的航空事業能有突飛猛進的進展,但一切的基礎還是希望建立在真實可靠的基礎上。

最後小編謝謝大家的閱讀,提前給您拜個早年,謝謝大家!


軍事小科普


2014年中國第十屆珠海航展現場首次曝光了標有“運-30”,中國業界官員說,該項目處於概念設計階段,應該在大約兩年內進行全面研製。如果一切順利,將於2020年首飛。運-30的最大速度為每小時600-700公里,滿載航程為6000-7000公里。

針對中國四發渦槳軍用運輸機運-30的模型,俄羅斯戰略與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卡申指出,運-30實現首次試飛還需很長時間,但是已經引起了專家們的濃厚興趣。運-30將替代目前已在使用的中型軍用運輸機運-8(蘇聯安-12的中國版)。這是一種四發渦槳運輸機,與運-8和運-9相比,設計上原則上是全新的。新型飛機擁有更寬大的貨艙,因採用了複合材料而更經濟。還可推測,將會進一步改進升降性能。完全新型的飛機的研製工作是在中國已經開始生產中型運輸機運-9的條件下開展的,後者就其性能而言類似美國的C-130J;中國已經服役重型運輸機運-20。這再次表明,中國軍方高層越來越關注軍用飛機的製造和解放軍戰略機動性的提高。軍隊需要能夠運輸多種武器和軍械的飛機,同時要求它們比運-20或伊爾-76更簡單、更便宜,並能使用小型機場。

運-30的性能指標:C-130J-30(加長型)的最大起飛重量約80噸,載重量約20噸,載重係數(載重量與最大起飛重量之比)為0.25。運-9的最大起飛重量為77噸,載重量為25噸,載重係數為0.32。空客A400M的最大起飛重量要大得多,達到141噸,載重量也相應提高到37噸,但載重係數下降到0.26。更大的安-70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145噸,而載重量提高到47噸,載重係數增加到0.32。巴西新近研製的KC-390噴氣式戰術運輸機的最大起飛重量為81噸,載重量約23.6噸,載重係數為0.29。運-30的最大起飛重量估計在80噸級,與C-130J相似,但載重量在30噸級,比C-130J增加50%,載重係數達到0.375。安東諾夫和中國運輸機的載重係數普遍比西方運輸機要高,不清楚是不是對載重量和最大起飛重量計算方法和測試條件的差異所致。但運-30比運-9和安-70也要高出一截,現在還不清楚運-30是如何做到這麼高的載重係數的,先進的氣動和結構設計可以減重,大量採用複合材料有助於減重,這些應該是部分原因。

動力系統

運-30飛機採用4發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但許多概念設計仍在研究中,有的方案採用渦輪風扇推進。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的一個選項是WJ-16發動機。WJ-16是一款研製階段不明的新發動機,預計功率為3782千瓦。

運-30的運載能力約30噸,超過美製C-130J中型運輸機的水平。運-30項目正處於概念設計階段,預計兩年內進行全面研製,如果一切順利,將於2020年首飛,未來將成為中國主流運輸機。據稱該機還存在多個設計方案,其中一個設計方案是改用兩臺噴氣發動機提供動力,可能選擇為運-20配套研製的WS-20發動機。

貨艙設計的貨艙,利於快速反應部隊所裝備的裝甲車輛、自行火炮、導彈發射車、野戰雷達等電子設備,這些雖未有主戰坦克那般噸位,但卻是更大尺寸,對貨艙尺寸裝備要求頗高的裝備的轉運。這正是中國運-9中型運輸機剛列裝的情況下,運-30仍有合理存在需求的原因。運-30不如A400M大,性能指標也要小一些, 但最大載重可達到35噸左右,這樣面對A400M飛機,在保持價格優勢的情況下,將成為未來世界軍用運輸機市場的一個有力挑戰者。


愛家人更幸福


有一點還是要先解釋說明的,就是提問之中提到的運-30,只是個民間給這款中型運輸機取的代號並不代表軍方,並且這幾年間,還沒有國內哪個權威的新聞媒體證實了,該款中型運輸機項目是真實存在的,類似於這樣的報道。


不過,這款中型運輸機相關的模型,在2014年的第十屆珠海航展現場還是公開展示過,但是隨後,就再無該款機型的相關消息和報道,陝飛自己最近幾年也一直在忙於完成研發生產製造運-9系列中型運輸的任務。

目前,由陝飛獨立自主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的運-8系列中型運輸機,以及運-9系列中型運輸機,這兩款機型都已經在中國空軍部隊批量服役了。特別是運-8系列中型運輸機,從上世紀80年代,一直在空軍部隊服役至今,至今為止已經在其基礎之上衍生出了十幾個相關的改進型號。

而近些年才問世的運-9系列中型運輸機,就更加厲害了,該型運輸機正是在運-8系列中型運輸機基礎之上,重新升級換代發展而來的新一代中型運輸機,並且該型中型運輸機無論是在最大運載能力上,還是在最大飛行航程上,都是比運-8系列中型運輸機有了一定的進步的。

說完了,現役的運-8與運-9系列中型運輸機,再來說說由陝飛並不是特別確定存在的新中型運輸機項目,該款中型運輸機的研發起點是非常高的,所有的飛機性能參數都是要全面超過運-8以及運-9系列的,也可以說是為中國空軍未來能與大型戰略運輸機運-20作為搭檔夥伴所研發出來的配套機型。


可是,比較擔憂的就是這麼多年過去,這款新中型運輸機項目還存在不,要是存在是否就要交付實體樣機試飛了,關於這些消息和信息也都不得而知。如果,該項目存在並且未來能夠順利成功定型的話,那麼中國空軍部隊在不久的將來就將裝備一款比美製C-130系列中型運輸機還要強的,國產中型運輸機型號。


航空君


我其實不看好運30,除非僅僅為軍隊使用~,其實就算是軍用,也會遇到:運轉成本高的問題!why?

1. 4臺發動機在沒有可靠和大功率發動機時代是必須的,現在大推力發動機已經流行(雖然我們還有大的差距),研製新的替換武器裝備沒有前監性,其服役後肯定很快出現飛豹的尷尬。

2. 因4發而導致的機體過於複雜、增重和維護困難將令用戶拒絕。而4發如果能換成雙發肯定會更好。

提出這些,是基於國內現在已經有運20大型機、運8/9中型機的基礎,運30高不高低不低如無重大技術、性能、費效比突破,會非常尷尬,最終導致資源浪費。

以上,純粹個人想法了。


手機用戶3756101832


大家都知道運9是從什麼飛機改進而來的,這飛機設計年代實在有些久遠,並且由於當時應用的一些限制,相當多的設計太偏激,雖然不斷的改進,但是很難徹底扭轉,比如:

1原來翼載太高,大改起來等於設計新機翼,不划算,一直只有小改。

2原來空調系統不合理,小改了沒空間,只能裝在輪艙,不合理。

3原來沒有機翼油箱,小改了算是有了,但是不是和機翼同步設計的,不能充分利用。

4原來機艙不增壓,改了算是有了,但是開門和機身壽命有影響。

5原來只有很少的除冰系統,改了一部分,不是系統化的設計,效益有限。

如此這般等等,用通俗的話說,就是這個號已經練廢了,新起爐灶,通過系統化宏觀合理設計,是更好的選擇。

當然,還有另一種需求—全新設計比不斷小改,能獲取到更多國家科研經費,保證企業自身的不斷髮展。


朂嬡de輑輑


當年的運十都相當強悍了,因為改革開放上了美國人的當,運十妖折,祖國的罪人!


老兵金偉連淨水器代理


運30僅是中航的策劃和正在設計的中型運輸機,還在圖紙上,也有可能還存在PPT中,首飛還沒消息,身機航電都問題不大,有運二十大傢伙,做箇中型機自然不成問題。

發動機是個大問題,中國還沒做過這個大功率的渦槳,喔,不對,中國自已設計過成功的渦槳嗎?渦槳6儘管只有500功率,為運十二小玩藝配套的,不知有多少在使用?烏克蘭和俄羅斯都沒有類似的渦槳,俄烏大功率都在用槳扇,功率過大,用不上。軍用進口歐美也不可行。

如果研製成功,肯定是先進的,必竟是後發優勢,不管是機身尺寸,氣動,臨界機翼,航電,中國都積累了先進的經驗,除了發動機,和運二十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