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祭日,在默哀中凝聚民族復興的偉力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12月13日上午10時01分,警報聲準時響徹南京上空,一瞬間整個城市彷彿“靜止”了。昨天,是第五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將“默哀一分鐘”寫入法規後的首個公祭。

國家的儀式、社會的努力、個人的守護,凝聚成一個民族的偉大情懷。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是一件政治大事。黨和國家決定設立公祭日,旨在揭露日本侵略者企圖歪曲歷史事實、重犯我國領土主權的醜惡行徑,警示人們要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珍愛和平,共襄復興。特別是,以立法形式設立全國性的公祭日,時刻提醒人們要居安思危,在和平的環境下不要忘記當今世界並不安寧,我國還面臨著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威脅,從而克服和平麻痺思想,自覺增強國防觀念和憂患意識,進一步激發每一個人的愛國主義情懷。

然而,並非所有中國人都能明白這個道理,並非所有明白這個道理的中國人都有這個意識。君不見一些人心中無國恥,眼中只有功利,甚至好了傷疤忘了痛,見利忘義。一些地方為了所謂的發展和繁榮,不惜喪失國格人格、踐踏民族情感,策劃和推出以日軍侵華為題材的文化旅遊活動。諸如安徽黃山市譚家橋鎮的“皇軍搶花姑娘”就吸引了部分遊客眼球;而黑龍江方正縣的“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碑,也一度成為該縣對外炫耀的所謂政績“亮點”。

當然,中國設立公祭日,勿忘民族國恥,並不是為了延續仇恨。我們需要的是保持清醒頭腦和心態,保持民族氣節和尊嚴。那種不尊重歷史客觀事實,不顧及國人內心感受,盲目拿民族的災難和痛苦當“娛資”的行為,顯得無知而又無恥。這樣是非不分、美醜不辨,既是對歷史文化的歪曲和踐踏,也是對和平正義的玷汙和褻瀆。

事實上,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一個安定的環境來保障。然而,戰爭災害、自然災害、人為破壞、工業事故等,總是在經常擾亂人們的安寧。因此,搞好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不忘國恥的國訓,不僅在公祭日重申,更要時刻銘記在我們每個國人的腦海和心中,並無時無刻地警示國人:強國富民,是最理性、最實在的一種愛國方式,也是對中國主權最好的維護。

我們緬懷逝者,但不被淚水遮擋視線;我們銘記歷史,但不被仇恨衝昏頭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勿忘歷史,吾輩自強!公祭日,是為了不忘國恥,是為了調動愛國熱情和建國幹勁,發掘改革動力和發展智慧,在默哀和祭奠中凝聚負重向上的力量,將之投入到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征程。只有國力強盛,才能換來民眾的強大,才能雄踞世界民族之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