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桃“三個三”為“四在農家”創建提勁鼓力

松桃苗族自治縣抓優做實新時代發展路徑,以“三個三”為“四在農家”創建提勁鼓力。

“三”厚植“四在農家”創建綠色根基一是奮力抓綠化。深入實施“六綠”攻堅行動計劃,完成國土綠化面積14.13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0.79%。完成新聘生態護林員1394名,加快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率達100%。在烏羅鎮桃花源村、城南新區新建兩個負氧離子觀測站,被中國氣象協會授予“中國天然氧吧”稱號。二是傾力抓治理。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問題及省、市反饋問題整改和信訪件化解工作,深入實施十大汙染源和十大行業汙染治理行動,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全面落實“一廠一策”方案,加強對松桃河流域錳汙染治理。涉及全縣的環保問題34個、信訪件21件已全部整改辦結,今年1至9月,該縣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7.4%,縣境內木溪斷面水質實現穩定達標。全面推進河長制工作,配強縣、鎮、村三級河長290名,巡查員237名,保潔員237名,實現了流域全覆蓋、管理無遺漏。三是著力抓機制。出臺了《松桃苗族自治縣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責任制考核辦法》、《松桃苗族自治縣環境汙染舉報獎勵辦法(試行)》《松桃苗族自治縣環境保護工作目標考核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建立健全了“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環境保護責任體系。

“三治”增添“四在農家”創建和諧元素。一是全面推行依法治縣。深入推進“平安雲”建設和應用,全面實施“天網工程”,圍繞10類犯罪打擊重點,紮實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持續保持打擊犯罪高壓態勢。推行“一村一警務助理”農村社區警務模式,在全縣509個行政村配備538名警務助理,全面提升了治安防控能力。堅持法治為本,樹立治理理念,開展普法宣傳進園區、進村寨、進村組、進家庭活動,突出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營造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環境,加強依法辦事服務管理體制機制建設,推進鄉村依法行政能力建設;不斷提升鄉村司法服務水平,建立法律顧問服務團隊和村級治安聯防聯控隊伍;不斷提高全民守法意識,深入推進普法教育,依法辦理事務,依法化解矛盾,開展平安鄉村建設,有效地促進了矛盾在源頭防控、矛盾在基層解決。以創建“平安村寨”為載體,實現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的目標。二是著力推行居民自治。堅持黨組織領導,以居民自治為基礎,不斷加強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共同制定《村規民約》,對村裡的發展規劃及行為規範、村風民俗等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明文規定,發揮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依託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民監事會等,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辦理體系。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實行村務陽光公示。著力開展村民自治試點工作,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的綜合服務平臺,建立服務站點,逐步形成鄉村便民服務體系。三是深入推行德治工程。依託道德講堂、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平臺載體,開展以“黨的聲音進萬家 總書記話兒記心上”“感黨恩、聽黨話,永遠跟黨走”等為主題黨日活動。深入挖掘富有鄉村韻味的道德規範素材,結合新時代要求進行創新,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建立道德激勵約束機制,引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實現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幹群融洽。廣泛開展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等評選表彰活動。紮實開展“黨的政策好、人居環境好、社會風氣好、幹群關係好”宣教活動,深入宣傳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的典型事蹟,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

三提優化“四在農家”創建人居環境。一是提升和諧指數。廣泛開展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和民族基本知識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鄉鎮(街道)、進機關活動,積極鞏固民族團結共進的思想基礎。以民族民間活動為陣地,通過開展民族文化活動,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建立邊區合作協調機制,加強與湖南、重慶周邊區、縣的合作共建,有效推動邊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共同發展。二是提振人民士氣。利用紅色文化、民族文化、農耕文化、生態文化等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經濟和以尋根、寫生、創作為主的文化創意經濟,為每個鄉鎮(街道)打造了“一本文集、一本畫冊、一首音樂、一個官方網站、一個公眾微信號、一個宣傳視頻”,不斷豐富精神載體。先後開展了詩、詞、聯、賦、攝影等旅遊主題活動50餘場,吸引文藝愛好者和群眾50餘萬人參與。設立半坡民俗體驗中心、苗族文化展覽館、松桃60週年發展成就展覽館,創新形式開展“多彩四月八”“六月六”苗族情人節、正大花鼓藝術節等活動,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穩步提升。三是提高產業質效。聚焦農業產業發展“八要素”,明確了“1+N”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體系,因地制宜發展以生態畜牧業、生態果蔬業、生態林業三大主導產業為重點的特色優勢產業,實現產業扶貧貧困村全覆蓋,做到“地無閒土、人無閒人”。今年累計完成調減玉米種植面積7.28萬畝,完成茶葉、精品水果、食用菌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面積16.62萬畝。(劉振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