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是因為懶嗎?

窮,是因為懶嗎?單身,是因為醜嗎?沒人脈,是因為情商低嗎?翻開本書,對自己的人生做到心中有數!

窮,是因為懶嗎?


數字顯示,窮和懶不見得一定有關係

每週工作時間最長的職業是什麼?據調查,不是程序員,而是住宿和餐飲業勞動者,平均每週工作 51.4 小時;緊隨其後的是建築業從業者、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這都與我們所知道的“高薪職業”不搭邊。

窮,是因為懶嗎?


而國民比較“懶”的國家也有可能和“勤快”的國家一樣有錢,或者更有錢。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資料顯示,2011 年全球人均有償勞動時間最長的是日本,平均每天有償勞動 6.3 個小時;最短的是丹麥,為每天 3.75 個小時。同年日本人均 GDP 為 42 983 美元,丹麥是 60 011 美元。

窮,是因為懶嗎?


是的,從數據上看,丹麥人可能真的“懶”了點,但這裡人口少、工業化早、高科技產業發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受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小,天生條件優越,“懶”也妨礙不了它富。


有錢人勤奮,可能主要原因是有錢

半個世紀以前,經濟學家曾預言,由於機械化和自動化的不斷髮展,人們將面臨一種“流行病”—無處安放的休閒時間,那時人們可能一天只用工作 3 小時。幾十年過去了,情況恰恰相反,人們仍然在越發辛勤地工作,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相對不那麼缺錢的人。

牛津大學研究發現,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富人的工作時間大大增加。一項研究發現,1979 年,美國收入水平最低的那 20% 的人比收入最高的那 20% 的人更有可能 1 周工作超過 50 小時,而到了 2006 年,情況反了過來,收入最高的那部分人中,1 周工作超過50 小時的是收入最低的那部分人中的 2 倍。

窮,是因為懶嗎?

更多不同的研究都印證了這一點:工資更高、技能更高、教育水平更高的人工作時間比其他人更長。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經濟學家:為什麼有錢人反而更加辛勤勞作?

研究者們給出了不同的解釋,其中一種是這樣說的:更高的工資意味著你的假期也更“貴”,每休一天假就等於你白白放著一大筆銀子不賺。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最有錢的那部分人的工資大幅增長,但工資在平均水平以下的人,其工資增幅幾乎停滯,這種薪酬增長的不平衡鼓勵有錢人做更多工作。而本來工資就低的那部分人,他們即便不休假,得到的獎勵也不多,自然不願也沒有更多必要去加倍辛勤地工作了。

除了僱主在經濟上給予的刺激不同,現代市場經濟制度“贏者全拿”的競爭性特點也導致了工作時長的這種分化。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公司裡工資最高的一般是大老闆,這能激發很多人更加辛勞工作,朝著這個位置奮鬥。這個時候人們辛勤工作不是為了眼前的利益,比如明天可以拿到多少加班費,而是為了一個長遠的目標,最後贏者通吃。

而在現代社會中,知識密集型的工作越來越多,枯燥的純體力工作已經越來越少了。如時裝設計這種既有挑戰性又有創造性的工作讓更多人願意在辦公室裡被“剝削”。工作是收入較高的人們獲取滿足感的方式,他們並不像體力勞動者那樣需要那麼多的假期。

事實上,社會學的研究已經發現,讓人們感到最不開心的職業往往存在於手工業和服務業等一些幾乎不怎麼需要技術的行業,而那些能啟發人們思考的工作能讓人獲得更多享受。“休假”和“空閒”這樣的詞在以前幾乎是地位和權力的象徵,但現在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傾向於把“空閒”視作懶惰和失業的象徵。

2006 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年收入少於 2 萬美元的人,平均花了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看電視等“消極休閒”方式上;而年收入超過 10 萬美元的人,平均只花了少於五分之一的時間在這些“消極休閒”上。所以,某種程度上說,“比你有錢的人還比你努力”這種說法,還真不是瞎謅。不過,這並不能證明一個人窮就是因為他懶造成的。

文字選自《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

看來,窮,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